- 秘境之旅:一位記者的行走筆記
- 張濤 王燕
- 3002字
- 2018-12-26 14:50:36
賀蘭山黑石峁巖畫之謎
也許,我們應該大膽地猜測,在遙遠的時代,當一艘外星飛船在這里墜落后,殘存的外星人開始了在地球上的生活,那些游牧民族就是他們的后裔。于是,這里就成了他們祭祀祖先的圣地,那些巖畫,就是他們留下的最早的華夏文字……
“巖石報章”
當我們穿越的腳步開始遲滯,黛青色的山峰繼續向遠方奔馳而去。雖是正午,炙熱的陽光將我們籠罩,一個巨大的不解之謎進入我們的視線里,不遠處,一堆黑色的石頭散射出晶瑩的光澤,和四周灰白色的山石形成鮮明的對比,一種神秘的氣息在時空里穿梭,賀蘭山黑石峁巖畫群,就這樣為我們打開通向未知之地的大門。
亙古以來,賀蘭山就是我國北方古代少數民族繁衍生息、勞動創造的地方,匈奴、鮮卑、敕勒、突厥、黨項……一個個游牧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漢、唐、西夏……一個個朝代在這里留下血與火的歷史的硝煙。這里,曾經有過燦爛的文化藝術;這里,更有那些遠古的先民們以杰出的才華、豐富的想象力,用簡陋粗糙的工具,在堅硬的賀蘭山的巨石上刻下的難以磨滅的手跡。我們也許不敢斷定他們就是藝術家,但他們給后人留下的文化遺存卻是豐富的,這就是被人們稱為“巖石報章”的賀蘭山巖畫。
隱秘之地
據記載,寧夏賀蘭山巖畫已勘定過的有2000處之多,單單石嘴山市境內就占了近四分之一,沿賀蘭山東麓石嘴山境內的麥如井、黑石峁、韭菜溝、翻石溝、大小樹林溝、紅果子口、歸德溝、白芨溝、大小西峰溝內,保存最好的是黑石峁巖畫群。一般人們都知道銀川的賀蘭口巖畫,然而,藏珠于石嘴山市境內的神秘的黑石峁巖畫群卻一直默默無聞,不為人們所知曉。
黑石峁位于賀蘭山脈的石嘴山市西北約8公里的小棗溝內,這里山巒起伏,地勢險峻,平均海拔在1400米以上,崖邊、溝底小草叢生,周圍有稀疏的野酸棗樹。由于其周圍山石全是灰白色,唯獨此處山頭似天外飛來的一塊巨大隕石,故名黑石峁。
到黑石峁其實有一條很方便的道路,從石嘴山市大武口鄉的小棗溝進入就可以直接到達,我們選取了另一條比較難走、需要攀山的路線,為了看那座保存完好的烽火臺,從鄭記溝進入。
在一個炎熱的上午,我們進入賀蘭山,向黑石峁進發。翻過鄭記溝,再穿越幾座山,在穿山的途中,一位當地人告訴我們,黑石峁俗稱黑石峁圪垯,當年寧夏軍閥馬鴻奎的一批金銀財寶被土匪劫走后就埋在這里,現在還不時有人來這里尋寶呢。
天外來石?
經過大約4個小時,我們到了海拔1400米的黑石峁背后。在刺目的陽光下,向山頂遠遠望去,黑石峁很平緩,很多不規則的、大大小小的黑石頭群在風里默默矗立著,和我們之前想象的陡峭的山崖截然不同。但是,這個黑石峁和賀蘭山其他巖畫群有什么不同呢?
登上黑石峁山頂,也就知道了這座山被人們稱之為黑石峁的原因。山頂上布滿了黑色的石頭,不規則地向下延伸。或許是因為風雨的侵蝕,這些黑石大塊的不是很多。黑石的石質堅硬細膩,色黑如墨,特別光滑,泛著油光,觸摸起來感覺不到普通石頭的那種粗糙。
讓我們感到奇怪的是,整個黑石峁只有山頂上的石頭是大塊大塊的,越往下,這種黑色的石頭就越小了,到了山腳下,黑石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極其普通的和四周一樣的賀蘭山灰白色的地貌了。
整個黑石峁山被四周連綿不絕的山峰包圍著,在山風的吹拂下,給人以十分神秘的感覺。黑石峁這樣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在黑石峁山頂,第一個想法就是這里的黑色石頭是不是來自太空的隕石。在遠古時期,缺乏工具的游牧民族要想把這些巨大的黑色石頭搬上山可是個大工程,更何況賀蘭山東麓自古就是慣于馬背生活的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先后有獫狁、匈奴、鮮卑、突厥、回鶻、黨項、吐蕃、蒙古等少數民族在這里生存養息,依據他們的生活習慣,不太可能把這些石頭往山上搬。因此,“隕石說”應該是比較合理的解釋。

關于黑石峁黑色石頭的來歷,還有一個說法,認為這里的黑色石頭是外星人或“天外來客”的飛船在這里墜落后形成的,這個假說也有一定道理,但我們查閱了相關歷史資料,對黑石峁的記載很少。
奇怪的是,在黑石峁里轉來轉去,我們的衣服竟然沒有沾上一點黑色。拿起幾塊黑色石頭拿在手中把玩,特別光滑,很干凈。更為奇怪的是,黑色僅為厚約12毫米的一層表皮,其內則潔白如玉。巖畫鑿刻在黑石上,畫面黑白分明,刻痕異常清晰,歲月千載,圖像猶新。也有專家考證,說黑石峁石黑如墨,是因為巖漆所致。
然而,黑石峁四面峰巒疊嶂,布滿紅砂沉積頁巖,唯有這一座山峰,在陽光照耀下,黑色的石頭閃閃灼目,又是為何呢?
亙古謎團
1984年6月23日,石嘴山市文物普查隊在位于大武口鄉賀蘭山小棗溝內的黑石峁發現了黑石峁巖畫。當時一共發現了古代巖畫60余幅,可辨認的圖像170個。畫幅最大的寬210厘米,最小的不足20厘米,畫面大都清晰完整。這里的巖畫內容大都以動物為主,有《群羊圖》《猛虎圖》《惡狼圖》《群鹿圖》等,還有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祈禱圖》《戰爭圖》《雙人舞圖》,線條古樸流暢,粗率遒勁,造型優美,洋溢著特有的美,又帶有幾分浪漫而神秘的意味,體現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強悍、勇敢、粗獷的性格,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游牧生活,富有極強的浪漫主義色彩。
我們看到,在黑石峁山頂,巖畫非常多,主要分布在山梁靠近頂部的南北兩坡及山頂上。石面最大的數米有余,小的僅僅10余厘米。稍微留心一下,你會發現身邊的石頭上都刻有大大小小的巖畫,但我們看到的比較清晰的巖畫卻不多,因為風吹日曬和人為的破壞,這些巖畫有許多已經模糊不清。還有的巖畫由于巖石表面呈紫黑色,畫面自然侵蝕已久,刻痕內的顏色與石面顏色基本一致,只有在陽光的照射下才能若明若暗地看出圖案輪廓。同去的朋友告訴我,這里小的巖畫也有不少,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估計是被人拿走了。最可笑的是,在一塊較大的巖石上,不知是誰竟刻了一個很現代的火箭!和四周的巖畫一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所幸的是,這里最大的和最有名的高1.23米、寬1.085米的《群羊圖》還沒有被完全破壞。《群羊圖》畫面黑白分明,刻痕異常清晰,畫面上共有7只羊,大羊長50厘米,小羊長僅幾厘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整個畫面構思巧妙、氣氛和諧,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游牧生活的寧靜與安適。

在黑石峁,我們看到了黑石峁巖畫中最典型的作品之一《雙羊圖》,兩只造型相同、形體較大的山羊,兩對大角長而彎曲,臀部都塑造成直線,形體又采取花格圖案的表現方法,粗獷中見工整,自然中顯優雅,在整個黑石峁巖畫中最引人注目。
然而,就是因為這幅巖畫的藝術價值特別高,《雙羊圖》所遭受的破壞就最嚴重。由于被人拓片的次數過多,一些圖案已經很模糊了,最嚴重的是整塊石頭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裂紋,如果不加以保護,這幅巖畫過不了多久就會碎裂和消失。還有一幅在黑石峁巖畫群中比較少見的《雙人舞》巖刻,兩人并排,好像一男一女,有頭飾和尾飾,手臂上舉,兩腿分開,呈騎馬蹲襠式,也是因為拓片過多的原因出現了明顯的裂紋,我們不難預料它的最終結局。
在查閱相關資料時,我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石嘴山境內的巖畫,與內蒙古海渤灣巖畫竟然隔黃河相對,黑石峁巖畫最為集中,這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
也許,在遠古時代,黑石峁曾經是北方游牧民族崇拜的圣石,他們在這里舉行祭祀和朝拜活動,于是,令我們后人嘆為觀止的黑石峁巖畫就這樣誕生了。也許,我們更應該這樣大膽地猜測,在更遙遠的時代,當那艘外星飛船在這里墜落后,殘存的外星人開始了在地球上的生活,那些游牧民族就是他們的后裔,于是,這里,就成了他們祭祀祖先的圣地,那些巖畫,就是他們留下的最早的華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