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卸下包袱,開啟靜心之旅(4)
- 靜下來,才能看見自己
- 舒心
- 2802字
- 2015-07-08 11:52:36
上蒼降大任于斯人,必先餓其體膚、勞其筋骨、苦其心志,這是一種不能再壞的生活,卻偏偏劍走偏鋒,造就出千秋人物。
溫室里的盆景,舒適安逸、風雨無憂,這是一種優雅的生活,卻注定永遠長不出棟梁之材。
每一棵小草都有一滴屬于自己的露珠,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頭頂上的那一片天。
小草遍布天涯海角,只要一縷陽光,就會春風吹又生;人類足跡五湖四海,只要足夠勤勞,就會生生不息。
有幾位在極端困苦的生存狀況下沒有被困難所壓倒,仍能屢敗屢戰,執著追求,奮力拼搏的后來居上者,看他們的發展趨勢,他們成就一番事業可謂是當仁不讓。可后來的事實是,他們隨著生存環境的根本扭轉,漸漸松懈了、停滯不前了。
探其緣由,是他們陸續有了妻子、兒子、房子、車子和票子。一言以蔽之,是生活安逸了,他們沒有繼續把住稍縱即逝的機遇,慢慢從一個奮斗者變成了一個享受者。我們不能評判他們的得失,畢竟那也是一種生活。
其實,生活從來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好,也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壞。它有時像一團麻,總有那解不開的小疙瘩;有時像一條路,總有那走不完的坑坑洼洼;有時像一條藤,總開著一朵朵希望之花。盡管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好壞都是生活,但面對未來,我們可以趁早亮出自己的積極態度。冷靜地思考自己的生存狀態,亮出積極的態度這張王牌,康莊大道、美好人生就在等著你。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個人在與其人格類型相一致的環境中工作,容易感受樂趣和內在滿足,最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籼m德
許多人談論某位企業家、某位世界冠軍、某位著名電影明星時,總是贊不絕口,可是聯系到自己,便一聲長嘆:“我不是成才的料!”他們認為自己沒有出息,不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職業生涯無法發展。理由是:“生來比別人笨”,“沒有高級文憑”,“沒有好的運氣”,“缺乏可依賴的社會關系”,“沒有資金”等等。而要獲得職業成功就必須要正確認識自己,合理地規劃設計,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自卑感扼殺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另外,它會在職業生涯發展中形成惡性循環:由于自卑感嚴重,不敢干或者沒有魄力,這樣就顯得無所作為或作為不大;旁人會因此說你無能,旁人的議論又會加重你的自卑感。因此必須一開始就丟掉自卑感,大膽干起來。
謙虛是一種美德,但是缺點往往是優點的過分延伸。過于謙虛,或者由于自卑而謙虛,都是不應該的。幾乎每一個事業有成的人都是非常自信的人。自信,可以使你精神振奮,勇于進攻、戰勝困難。所以,必須積極尋找自我解脫之路,走出自卑的心理誤區。
古人說:“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長進。把自己太看低了,但不能振興?!泵绹晃恍睦韺W家認為:“多數情緒低落、不能適應環境者,皆因無自知之明。他們自恨福淺,又處處要和別人相比??偸菈粝肴绻苡袆e人的機緣,便將如何如何。其實,只要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就能走出職業情緒的低谷?!?
即使是那些看起來很笨的人,也許在某些特定的方面有杰出的才能。中國古代有個叫阿留的人,各方面都很無能,但在繪畫方面是個天才。陳景潤當不好數學教師,卻會進攻世界難題。柯南道爾作為醫生并不著名,寫小說卻名揚天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都有自己特定的天賦和素質。如果你選對了符合自己特長的努力目標,就能夠成功;如果你沒有選對符合自己特長的努力目標,就多少會埋沒自己。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由于能力的高低不同,才有偉大人物與平民百姓之分,才有聲名赫赫與默默無聞之分。
但是一個人長于此,未必長于彼,“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能寫的人不一定健談;擅于思考的人不一定有好的記憶力;學者富于抽象思維能力,卻缺乏具體的操作能力;偉大人物能率領千軍萬馬,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對家庭瑣事卻可能一籌莫展。
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根據自己的特長來規劃自己、量力而行。根據自己的環境、條件、才能、素質、興趣等,確定職業的進攻方向。即使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也不僅要擅于觀察世界、觀察事物,還要擅于觀察自己、了解自己。
社會對人才也有多層次的需求,既需要工程師、科學家,也需要售票員、清潔工?!叭倭校行谐鰻钤!泵總€人都應該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的生涯發展應該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倘若一味地與別人攀比,好高騖遠,只能導致失敗、挫折,從而加重心理創傷。
認識自己的整體
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多種途徑認識自己,才能看到自己的整體。
研究發現,每個正常人都有其獨特的才干以及用才干構成的獨特優勢。所謂才干,就是一個人所具備的貫穿始終且能產生效益的感覺和行為模式。它是先天和早期形成的,一旦定型很難改變,無法培訓;而優勢則是指一個人天生能做一件事,總比其他人做得好。
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優勢所在,并將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事業發展建立在這個優勢之上。這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確地評價自我。一個不能正確評價自我的人,就會產生心理障礙,表現出對自我的不滿和排斥,從而出現“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
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我,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法:
第一:“以人為鏡”,從比較中認識自己
通過處世方法、感情方式等方面與同伴的比較,找出自己的位置。這種比較雖然常帶有主觀色彩,但卻是認識自己的常用方法。
不過,在比較時,要尋找環境和心理條件相近的人比較,這樣才較符合自己的實際水平和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
第二:從別人的評價中認識自己
人人都會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而且在乎別人怎樣看自己、怎樣評價自己。當然他人評價比自己的主觀認識具有更大的客觀性,如果自我評價與周圍人的評價有較大的相似性,則表明你的自我認識能力較好、較成熟;如果客觀評價與你自己的評價相差過大,則表明你在自我認知上有偏差,需要調整。
然而對待別人的評價,也要有認知上的完整性,不可以自己的心理需要而只注意某一方面的評價,應全面聽取、綜合分析,恰如其分地對自己做出評價和調節。
第三:通過生活經歷了解自己
是兔子絕對不要去學游泳。
“不能讓豬去唱歌,兔子學游泳。”
成功心理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優勢。職場中人,如果根據自己的長處選擇職業,并“順勢而為”地將自己的天才發揮得淋漓盡致,就會事半功倍,如魚得水。
愛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覺,就沒有選擇數學而是選擇更需要直覺的理論物理,作為事業的主攻方向。這樣定位的結果,又造就了一個世界級的物理學大師。
楊振寧的實驗能力相對較差,因此,他的導師泰勒幫助他把注意力從實驗物理學轉到了理論物理學的研究重點上。由此,便有了楊振寧對宇宙不守恒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典型案例。
成功和挫折最能反映個人性格或能力上的特點,通過自己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來發現個人的特點,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檢查中重新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你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具有某方面的性格、才能和優勢,不妨尋找機會表現一番,從中得到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