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全面內戰的烽火(2)
- 中國近代通史(第十卷):中國命運的決戰(1945-1949)
- 汪朝光
- 4354字
- 2016-07-28 18:02:47
盡管國共雙方都在為已經不可避免的戰爭加緊準備,但在馬歇爾的調停下,停戰談判仍在繼續進行。6月7日,蔣介石下令東北停戰,同時提出應在15天的停戰期中商定停止東北沖突、恢復國內交通及實施整軍協議的辦法,并要求“對以上三事之協定,必須同時簽字,不可再有先后之分,以免共黨繼續拖延”。(秦孝儀:《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六(上),189頁,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 國、共、美三方在前兩個問題上較快達成了妥協。6月24日,三方草簽了《恢復華北華中交通線指令》《解決執行小組交通小組北平軍調部及長春軍調分部中某些爭執之條款》和《終止東北沖突之訓令》,規定:(1)立即恢復華北、華中的一切交通,立即修復鐵路并規定各路的修復期限;(2)當國共兩方對軍調意見不一時,美方代表可單獨提出報告,請求指示,決定在何時何處進行調查,命令停戰及實行隔離部隊,實際增加了美方權限;(3)在東北實行完全停戰,15日內交出國共雙方部隊清冊,中共因此而承認了1月停戰令以后國方多達數個軍的部隊進入東北的事實。由于中共當時畢竟尚處于弱勢,與國民黨進行全面對抗的實力與準備仍然不足,因此希望盡可能推遲戰爭的爆發,以爭取更多的時間,所以在談判中作出了重要讓步。但因為蔣介石堅持只有在修訂后的整軍方案達成協議后,國民黨才能在這些協議上正式簽字,余下的談判進行得異常艱難。
對于整軍方案規定的國共軍隊數額,雙方此時并無太大的異議,關鍵在于整編后中共軍隊的駐地。國民黨提出的中共軍隊駐地方案為:東北1個軍(3個師)分駐于興安、黑龍江和嫩江省,或興安、黑龍江省和延吉地區,哈爾濱至滿洲里鐵路沿線由中央護路憲警進駐;關內5個軍,集中于陜北、察北、山西上黨、河北大名、山東臨沂地區;國共雙方在山東恢復6月7日的位置,中共軍隊退出膠濟路兩側30公里。如此一來,中共軍隊不僅在東北將退出所有重要地區和交通沿線,局促于北滿邊遠偏僻地區;在華北將退出熱河全省及察哈爾省大部,優勢地位被嚴重削弱;尤其還要退出自抗戰中期起就是中共重要根據地的蘇北地區,失去蘇北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就全盤戰略布局而言,中共軍隊將被分割隔離,部署在若干孤立而互不聯系的地區。國民黨以這種極其苛刻的方案作為簽訂其他協議的前提條件,更有挾東北勝利之優勢,迫中共作城下之盟的意義。難怪周恩來見到蔣的方案后痛斥為“混蛋之至,戰意已大明”。他深知,如果此時屈服于國民黨的壓力,則將為中共的前途帶來無窮后患。因此周恩來明確告訴馬歇爾,中共要求東北駐軍增加為5個師,駐安東、牡丹江、齊齊哈爾、洮安和哈爾濱;關內軍隊駐地另行商談;至于退出所占城鎮,原則上應是國共雙方均退出1月13日后所占之地。同時,他建議中共中央命令各地,“尤其是蘇北、山東、東北、熱河速作各種準備,迎接蔣方進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南京市委員會:《周恩來一九四六年談判文選》,442—443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調停中立一方的美國特使馬歇爾由于未能阻止東北戰事的發生及擴大,已在中共眼中失去了他曾經有過的公正形象;國民黨方面,由于馬歇爾并不主張其放手大打,并時不時地強調所謂美式“民主”,對馬歇爾也未必十分滿意。馬歇爾雖已感覺其使命之艱難,但仍勉為其難,仍在繼續努力,希望至少可以使戰爭不至于擴大到關內,以在確保美國利益的同時,也保住他個人的面子。在6月停戰期的談判中,他一方面企圖說服蔣介石降低要價,另一方面又極力壓中共在華北駐軍問題上讓步。他的表現更使中共確信,美國已經站在了國民黨一邊,故對馬歇爾調停態度冷淡;而國民黨也沒有因為馬歇爾的態度改變自己的高調立場。馬歇爾在停戰期的忙碌一事無成,由和平至戰爭的形勢發展已無可挽回。6月中旬,蔣介石多次對國民黨高級官員和高級將領發表演講,聲稱有人以為中共問題軍事不足以解決,此乃大謬不然。過去軍事不能解決的原因,是由于日本掩護中共搗亂,今日人已經投降,軍事解決為極容易之事;又有人以為中央經濟困難,不能用兵,殊不知中央財政之準備,足以維持兩年有余。蔣如此講話實為進行戰爭動員,出席聽講者也不會不明白蔣的意思,都認為蔣的講話“充滿剿匪意味,并堅定大家之信心”。(唐縱:《在蔣介石身邊八年》,623頁。)
中共同樣也在進行戰爭的準備與動員。中共中央在給林彪的電報中明示中共方針是:“(一)國民黨一切布置是打,暫時無和平希望。(二)談判破裂,全國大打,不限于東北。(三)全靠自力更生。(四)半年至一年內如我打勝,和平有望。(五)友邦在將來可能在外交上給以援助。(六)我黨在南京談判中,當盡最后努力,付出最大讓步,以求妥協。但你們不要幻想。”(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毛澤東軍事文集》第3卷,295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等,1993。)6月26日,中原戰事爆發,國民黨進一步提高要價。28日,蔣介石提出新的條件:中共軍隊駐地問題應整個解決,進入防區的時間不得超過3個月,達成協議后10天內,中共軍隊自山東、山西6月7日后攻占的地區及膠濟路、臨(城)棗(莊)支路和臨(城)徐(州)路沿線撤出,30天內自承德、古北口和蘇北撤出。周恩來在談判中憤憤不平地告訴馬歇爾:“蔣介石是要絞死我們。我用一切力量讓,而我讓一步他即迫一步!”但為了爭取時間做好準備,并獲得政治上的主動,中共仍然希望盡量推遲戰爭爆發的時間,故同意再作相當讓步,將中共軍隊撤出國民黨所要求的蘇北淮安以南、皖東北、膠濟路沿線、承德和張家口以南地區,條件是“政府軍隊決不開入這些地區,而這些地區的地方政府及其保安部隊仍應當于原地維持治安,實施行政”。中共可謂已經作出了所能作出的最大讓步,因為這些地區多數已為中共控制多年,有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政治、經濟制度與統治架構,如果同意國民黨可以在中共退出后進駐,則前功盡棄不說,也不易說服地方干部與民眾,不利于中共未來的政治角逐。但國民黨一黨獨占政權之心態也已經多年養成,不能容忍中共力量存在,亦不能體諒中共之難處,仍堅持中共應交出所有退出地區的地方政權。對此種近似于最后通牒式的要求,中共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因為“與其不戰而失如此廣大地方,將來不能收復,不如戰而失地,將來還可收復”。(《周恩來一九四六年談判文選》,492—493、503頁;《毛澤東軍事文集》第3卷,333頁。) 談判毫無進展。
6月底,停戰將屆滿(6月20日,蔣介石決定將停戰期由15天延長至當月底),蔣介石于28日和29日連續召集國民黨高層會議,商討對共政策方針。會上,多數人主戰,只有王世杰等少數人仍主張“成立協定,即令協定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亦可避免局勢之惡化”。蔣介石最終決定動武,不過迫于政治環境而不能公開宣戰,因此決定對共方針是:在軍事“進剿”的同時,宣布“和平之門不閉,惟待共黨之回頭”。停戰令到期的30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彭學沛發表聲明稱:“今停戰命令雖已期滿,政府對于和平統一之方針決不變更,除非共黨進攻國軍……則國軍不僅為自衛計,且為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和維持地方安定秩序,職責所在,不能不加以抵抗和驅除。”( 《王世杰日記》1946年6月29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1946年7月1日《中央日報》,重慶。)7月2日,蔣介石在還都后首次會見周恩來。周恩來提出,在全面停戰的同時,一面談判軍事問題,一面恢復政協綜合小組會,談判政治問題。但蔣對此毫無興趣,只是一味要求中共退出國民黨要求的各地方,并強調如中共繼續占據蘇北,“政府實已無安全可言”,因此中共退出蘇北“為政府與中共和平談判之基礎,倘此點不能實現,則一切無法再談”。從2日到10日,國民黨代表陳誠、王世杰、邵力子和中共代表周恩來、董必武就未決問題進行了多輪會談,國民黨仍反復要求中共完全退出其要求的各個地區,但周恩來堅持中共的基本立場是不交出退出地區的地方行政。雙方的立場始終無法接近,在10日進行了最后一次會談后,國共高層代表的接觸暫告終止。7月11日,蔣介石會見馬歇爾,“勸其暫作靜觀態度,并告以三十年來處事之經驗,凡事至無能為力時,只有暫時擱置,聽其自然,但終有解決之一日,非至時機成熟,則徒勞無益也。至于政府現所采取有限度之軍事自衛行動,實有助于彼之調解工作,而決無任何妨礙。”( 《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六(上),207—208、217頁。)此言表明蔣介石已決定“擱置”談判。13日蘇北戰事爆發,14日蔣介石攜其妻宋美齡以避暑為名赴廬山,“靜觀”內戰之進行,全面內戰終于又一次降臨中國大地。
第二節國共雙方的軍事動員
國民黨之所以敢于破裂國共關系,發動全面內戰,自然有其本錢,因為在與戰爭直接關聯的軍事力量的對比上,國民黨大大超過了中共。全面內戰爆發前,國民黨軍隊計有陸軍86個軍(師),248個師(旅),200萬人;非正規部隊74萬人,特種兵36萬人,后勤、后方機關和軍事院校101萬人;海、空軍19萬人,海軍編為3個艦隊,有各型艦艇129艘,空軍編為5個軍區,有各種飛機443架。總兵力達到430萬人。而中共軍隊總數不過為127萬人,其中野戰部隊為24個縱隊(師)11個旅(師),61萬人,地方部隊66萬人,特種兵只有炮兵1個旅14個團17個營38個連,沒有海、空軍。國民黨的海、空軍對中共具有絕對優勢,而陸軍野戰部隊,不僅數量超過中共兩倍以上,裝備更為中共部隊所遠不及。國民黨部隊已有39個軍(師)換用美械裝備,重裝備火力與機動性大大提高。以其主力整編第11師為例,配備槍11520支(其中沖鋒槍2370支),火炮440門(其中105榴彈炮8門),汽車360輛。而中共裝備最好的東北第一縱隊,配備槍13991支(其中沖鋒槍92支),火炮46門(其中75山炮12門),沒有汽車。國民黨軍隊的后勤補給能力也強于中共,其下屬的18家兵工廠月產步槍9000支、機槍1430挺、火炮875門;而中共下屬的65家兵工廠月產步槍只有1000支,不能生產重武器。(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1卷,338頁,第2卷,1—6、13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1997。)因此,蔣介石自信地認為:“比較敵我的實力,無論就哪一方面而言,我們都占有絕對的優勢,軍隊的裝備、作戰的技術和經驗,匪軍不如我們,尤其是空軍、戰車以及后方交通運輸工具,如火車、輪船、汽車等,更完全是我們國軍所獨有,一切軍需補給,如糧秣彈藥等,我們也比匪軍豐富十倍,重要的交通據點、大都市和工礦的資源,也完全控制在我們的手中。”所謂“一切可能之條件,皆操之在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秦孝儀:《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二,135頁,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