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與孩子平等地交談(1)

中國自古都是“父為子綱”,老子高高在上,兒子低低在下,這種意識至今還在許多家長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導致了許多父母經常以不平等的姿態凌駕于孩子之上,以強迫命令、大聲呵斥、自以為是的方式和孩子說話。這正是追求平等和權利的孩子們不聽話、頂撞父母,甚至和父母對著干的根源。所以,平等交談是父母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去的先決條件。

1.給孩子平等對話的機會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就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不管自己說什么,孩子都得聽,如果孩子反抗,就說孩子不聽話。在中國家庭里,家長與孩子之間等級似乎很森嚴,老子高高在上,孩子低低在下,沒有共同語言,缺乏有效溝通,家長與孩子之間可以說是“血脈相連,思想不通”。這是許多家長“高孩子一等”的頑固思想在作怪。

有的家長想了解孩子,或者想知道孩子最近學習如何,就以一種命令的口氣說:“兒子過來,給爸爸說說你最近表現怎么樣呀?”有的說:“兒子,過來給媽媽匯報匯報!”完全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口氣和作派。孩子這時候雖然來了,可內心在想:“爸爸媽媽又要挑我的刺了。”“在學校老師批評我的事情可不能讓他們知道。”于是乎,家長想聽到的沒聽到,孩子想說的沒說出口,交流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很多家長在潛意識中拒絕接受與孩子平等,放不下家長的架子。“我是你的媽媽,我不管你誰管你?”“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等,這些傳統觀念還殘留在家長的頭腦中。有的家長認為,十來歲的孩子啥都不懂,小毛孩一個,我是大人,是父母,怎么可能平等呢?我說他就得聽,我要求他就得做。

孩子在大人面前總沒有平等對話的機會,被動地接受父母的管束,有話不能說,有意見不敢提,久而久之自己的想法不敢也不愿與父母交流。

為什么家長與孩子就不能像朋友一樣平等相處、互尊互愛呢?為什么大人不能與孩子“一般見識”呢?這是因為有些家長為孩子盡義務的思想太少,而權利思想太多。魯迅說:“對于子女,義務思想須加多,而權利思想卻大可切實核減,以準備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

美國家庭教育專家史蒂文說:“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家長舍得拿出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孩子交流,對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

一位美國母親開車帶著兩個兒子出去。路上,媽媽一直在與大兒子說話,無意中發現小兒子在氣呼呼地用腳踏前面的座位。媽媽急忙停止了與大兒子的對話,轉過頭來問小兒子怎么了。

“你只顧和哥哥說話,為什么就不理我呢?”

媽媽連忙道歉:“哦,孩子,對不起,因為哥哥要去參加比賽,所以媽媽就多叮囑了他兩句。好了,現在與哥哥的談話告一段落,告訴媽媽你想說些什么?”

“媽媽,我想聽兒童歌曲。”

“好的,媽媽放給你聽。”

“媽媽,您真好。”

“好聽嗎?”

“嗯,這個小孩唱得真好,我長大了也要學唱歌。”

“好的,兒子,只要你努力,一定也會唱得很棒!”

“媽媽,我們過會兒吃什么?”

“兒子,你想吃什么呢?”

“嗯,讓我想想。我想要一個漢堡,一杯果汁,再要一個雞腿。”

“好的。看,前面不遠處就有一個漢堡店,我們過會兒去那里買。”

“好的。謝謝媽媽。”

在很多西方國家的父母看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權利,有自己的尊嚴,作為父母,不管是說話還是做事,都要聽聽孩子的意見,站在與孩子平等的位置上與孩子對話。

那么,中國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對話呢?關鍵在于父母要放低姿態,放下家長的架子,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孩子,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進行平等的對話。給孩子平等的對話機會,你說的話孩子才能聽到心里去。

2.蹲下來與孩子說話

一位訪澳歸來的老教師,談到赴澳見聞時說:

澳大利亞的家長蹲著和孩子說話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見到這種情景,是在朋友家。一個周末,我請一對青年夫婦和孩子來吃晚飯,當這個兩歲多的孩子吃飽了,要下地去玩時,這位家長蹲下來對小孩子說話。當時,我感到很驚訝,以為是這位媽媽特有的教育方式而未再多問。又一個周末,當學校的一位秘書逑蒂請我去共度兩天周末時,我又一次見到這動人的情景。

逑蒂有一對可愛的兒女,當大家一同去超級市場時,4歲的兒子因為姐姐先坐進汽車而不高興了。逑蒂在車門口蹲下,兩只手握住兒子雙手,臉對臉地目光正視著孩子,誠懇地說:“羅艾姆,誰先坐進汽車并不重要,對嗎?”羅艾姆看著媽媽會意地點點頭,鉆進了汽車并挨著姐姐坐下了。

第二天上午,大家和孩子們去公園玩,羅艾姆和姐姐跑跑跳跳,到湖邊去看戲水的鴨群時,不小心絆了一跤,眼淚在他的大眼睛里滾動著,馬上要流出來了。這時,逑蒂又很自然地蹲下來,親切地對兒子說:“你已經不是小寶寶了,是不是?你是個大男孩兒,絆一下沒關系的,對嗎?”這時,我也學著在一旁蹲下來,面對著羅艾姆說:“是的,你是個大男孩了,對嗎?”孩子一下子就收住眼淚,自豪地玩去了。

這時,我禁不住同逑蒂談起了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她說:“在我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同我們說話的。我們認為,孩子也是人,也是獨立的人,只因為他們比我們矮一些,我們就應該蹲下來同他們說話……”

人與人之間經常需要進行感情上、思想上的平等交流,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即使是剛剛學步的孩子,也都有這種渴求。要做到平等地和孩子交談,家長首先就要拋棄那種居高臨下與孩子談話的姿態,彎下腰,蹲下身子來。

一個3歲的小女孩很愿意與隔壁的叔叔交朋友,心里話都愿意跟他講,而不愿與自己的父親講,原因在于,這位叔叔跟她講話時是蹲著的,與她一樣高,她覺得自己受到了對方的尊重,他們的關系是平等的。而爸爸跟她講話時,是居高臨下的,無論站著、坐著都比她高。

如果家長總是站著面對孩子,與孩子的距離,就不僅是身高上的幾十厘米,而是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距離,是一顆心與一顆心之間不能溝通的距離。家長與孩子談話時總是居高臨下,孩子就會有一種壓迫感,有心里話就不愿意跟家長說。家長如果能“屈尊”蹲下來,與孩子處在同一視平線上,不僅一下拉近了與孩子的距離,而且使孩子體驗到被重視的感覺,心里話又怎能不愿意向家長傾訴呢?

蹲下身子與孩子說話,能促使孩子意識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是受到尊重的,有利于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尊的人格;更能幫助孩子認真對待家長提出的自己的問題或缺點,也為孩子創造樂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會致使孩子對父母所說的話充耳不聞或產生逆反心理。

3.開口前,換位思考

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都有一種自我中心傾向——在教育孩子時,父母完全從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經驗去認識和解決問題,不能意識到別人特別是孩子對同一問題的態度和看法,似乎自己的認識和方法是最正確的。這類父母在開口訓導孩子前,已經先入為主,成竹在胸了,孩子情愿接受最好,不情愿也得接受。

對少數父母來說,自我中心傾向是其個性特征的一種反映。也就是說,這部分父母從年幼時起,對待各種事物形成了一種“自我中心”的定勢,認識、解決問題一貫地不太考慮他人的態度和方法。在對待孩子時,這種定勢不但反映出來,而且更為強化。也有少部分父母,頭腦中的“封建家長制”比較嚴重,在他們看來,父母在孩子面前就是絕對權威。

自我中心傾向嚴重的父母,一方面認為“孩子是我的,怎樣教育、培養當然我說了算”,于是對孩子學習、生活中的各項具體事情,都是“我”的主意、“我”的辦法最好,別人(當然包括孩子自己)不能發表不同意見。另一方面認為,“孩子太小,我是大人,孩子必須聽大人的”,大人比小孩高明,比小孩成熟,“我說你聽,我訓你服”是天經地義的。這類父母忘記了一個重要規律: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內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積極性不調動起來,光父母“一頭熱”,即使磨破嘴唇,也未必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自我中心傾向嚴重的父母,在跟孩子開口說話和溝通前,實在應該進行一番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是指認同他人的情感、思想或態度的能力,或替代性地體驗他人的情感、思想或態度的能力。因此,與孩子換位思考,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這需要父母理解和體會孩子的想法,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很多家長對孩子早已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結論,因此很少留意孩子是怎么想的。

一位教授給在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攻讀醫學和理學雙博士學位的女兒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

“總結我幾十年的人生哲理,‘假如我是他’是一種很好的自我學習和鍛煉的方式。你可以用這種方式試試當教授、當校長,還可以試試當議員、當總統。這是你的自由和權利,也是自我培養、自我提高的有效手段。”

這位教授的女兒在美國求學多年,處事方式西方化,但思維方式從小受父母的影響,頗具東方色彩,她對記者說:“吃什么,穿什么,今天冷不冷,要不要添衣服,我從小就懂,爸媽不用操心,也不用嘮叨。但遇大事情,例如讀什么學校,選什么專業,我會主動找爸媽商量,聽他們的意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县| 玉山县| 盐津县| 黄梅县| 旬邑县| 武城县| 荥经县| 朝阳区| 车险| 岱山县| 什邡市| 交口县| 新绛县| 巴彦县| 上思县| 尤溪县| 炉霍县| 林口县| 灵璧县| 长顺县| 海淀区| 安国市| 建阳市| 青铜峡市| 海原县| 大安市| 姜堰市| 华蓥市| 滦南县| 襄樊市| 安陆市| 沂水县| 瓦房店市| 安福县| 七台河市| 平泉县| 宜春市| 乌苏市| 泗阳县| 中山市| 乐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