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全面戰爭的年代(5)

希特勒原打算在3個月之內就解決俄國,現在計劃落空,德國就等于已經失敗了。它的裝備和補給,都無法支持一場持久的戰爭。德方擁有和制造的飛機坦克,甚至遠比英蘇兩國為低,這還不包括美國的數字在內。酷寒的冬天過后,1942年德國再度發動攻勢,這一次固然也跟以往各戰役一般,打得非常漂亮。德軍甚至深入高加索山區,直逼伏爾加河(Volga)下游河谷,可是對戰局已經沒有任何決定性的影響了。1942年夏天到1943年2月之間,德軍攻勢最后終于被蘇軍阻擋,從此動彈不得,終至陷入包圍,被迫在斯大林格勒投降。從這一刻開始,轉而由蘇軍采取攻勢,但一直到大戰結束,蘇聯也只打到柏林、布拉格和維也納一線。然而斯大林格勒一役之后,人人都知道大局已定,德國的失敗只是遲早的問題了。

與此同時,戰爭雖然還是以歐洲為主,戰火卻已經擴展到全球各地,主要是英國各殖民地興起的反帝國主義風潮所致。大英帝國此時還算是世界級的霸主,仍有余力鎮壓叛逆的臣民。南非的布爾人(Boer,南非荷蘭血統的白人)若有親希特勒傾向,即有被英國殖民當局拘留的危險——這批荷裔親德派戰后重新出頭,1948年,南非開始執行的種族隔離政策,即出于這幫人之手。1941年春天,拉希德·阿里(Rashid Ali)奪得伊拉克政權,旋即被英方撲滅。此外,希特勒在歐洲的軍事勝利,也造成東南亞帝國勢力的部分真空,這一點意義尤其重大。日本乘機而入,填補真空,以法國遺在中南半島的無助孑民的保護人自居。日本代表的軸心(Axis)勢力,竟然開始在東南亞伸出魔爪,被美國視為不可容忍之事,于是對日實行嚴厲的經濟壓力,而日本的對外貿易及資源供給,都依賴海上運輸。就是這一沖突,導致兩國之間開戰。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襲珍珠港(Pearl Harbor),世界性大戰終于爆發。幾個月之內,日本席卷了全部東南亞大陸及島嶼,耀武揚威地準備從緬甸西部進取印度,并有從新幾內亞南取澳大利亞空曠的北部地區之勢。

也許,日本與美國的正面開戰終不可免,除非前者放棄它建立一個經濟帝國的野心。這個經濟帝國,美其名曰“大東亞共榮圈”,是日本的中心政策。但是,羅斯福當政的美國,眼見歐洲國家姑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Mussolini)的后果,自然不容自己重蹈英法的覆轍,一味容忍日本擴張的行動。不管怎么說,美國一般輿論,總把太平洋地區(不像歐洲)視作美國正當的活動范圍,意義上和拉丁美洲是美國的禁臠意義差不多。美國傳統的“孤立主義”,只限于不管歐洲的閑事。事實上,正因為西方對日的禁運政策(其實就是美方的禁運),以及對日本資產的凍結,才迫使后者孤注一擲貿然行動。因為這一下策,完全依賴海運進口的日本經濟,不出幾日勢必氣絕而亡。日本貿然賭下這一注,風險非常大,結果不啻自殺之舉。但是日本建立南方帝國的企圖,也只有這么一個機會,而且稍縱即逝,不得不好好把握。它認為此舉若要成功,必先鎖住美國海軍,因為這是唯一能干擾日本行動的力量。然而這樣一來,也意味著美國會立即參戰。想想看美國超強的國力與資源,這一戰日本是輸定了。

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希特勒的舉動。他在蘇聯戰區已經傾注全力且分身乏術,卻為什么還要莫名其妙地向美國宣戰呢?如此一來,美國國內政治阻力大減,羅斯福政府得以名正言順進入歐洲戰場與英國并肩作戰。在華盛頓當局眼里,納粹德國在全球對美國地位——以及對世界的威脅,絕對比日本大得多了。因此,美方的精力及資源便自然多集中于歐洲戰場。結果證明,美方策略非常正確。美國參戰之后,盟國一共又花了三年半的時間方才擊敗德國,可是在這之后不出3個月,便把日本解決了。希特勒對美宣戰的愚蠢行動令人費解,不過他一向過分低估美國的力量,尤其看不起美國在經濟與科技上的潛力。他總以為民主政體辦事缺乏效率,決策因循拖拉。希特勒唯一瞧得起的民主政權只有英國,因為他認為后者并不算完全民主的政體,這一點他倒沒看錯。

德軍進攻蘇聯,日本向美開戰,這兩件事決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不過當時并不能馬上看出端倪,因為德軍勢力在1942年中期正好達到高峰,而且一直到1943年,德國也沒有完全失去軍事上的主動。此外,西方盟國遲至1944年方才有效地重返歐洲大陸。盟軍在北非戰場的行動雖告勝利,終于將軸心力量趕了出去,并因此攻入意大利,可是其攻勢卻被德軍擋住,不再能越雷池一步。與此同時,西方盟軍對付德國的主要武器,只有靠空軍,而事后的研究顯示,這一招效果其實很差,最大的用處,只不過殺死平民百姓、毀滅城市罷了。當時盟國唯一能夠挺進的部隊只有蘇軍;此外在巴爾干半島,主要在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及希臘地區,也有一些受共產黨影響的地下武裝反抗力量讓德意頭痛,但盟方的反擊力量,也僅此而已。不過丘吉爾說得沒錯,珍珠港事件一發生,他便信心十足地宣稱,如今勝券在握:“完全看我們自己如何運用壓倒性的力量取勝了。”(Kennedy,p.347)到1942年底,盟軍必勝的事實不再有人懷疑。盟國開始為必勝的未來進行籌劃了。

話說到此,我們不必再跟著以后的戰役一一討論。我們只需注意,在西方戰場一面,德軍反抗的力量始終很強,甚至在1944年6月盟軍重新揮師返回歐洲大陸之際,仍然如此。當時德國內部的狀況,也跟1918年德皇威廉的境遇不同,并沒有任何反希特勒的革命,只有普魯士傳統的優秀軍事力量的核心分子——德國的軍事將領,曾于1944年7月密謀鏟除希特勒。這些優秀的軍人是理性的愛國者,不愿意瘋狂地去追求瓦格納歌劇《諸神的黃昏》(Gtterdmmerung)中暴斃式的結局。因為他們知道,如此德國必亡無疑。但是這批軍官的舉動缺乏普遍支持,最后不幸失敗,全部死在希特勒死硬分子手里。至于東方的日本,更是堅持頑抗到底,沒有半分動搖的意思。因此,美國在廣島、長崎兩地投下原子彈,迫使日本趕快投降。1945年盟方的勝利是全面的,軸心國的投降是毫無條件的。戰敗國完全被戰勝國占領,也沒有正式媾和的過程。除占領軍之外,盟國不承認任何戰敗國官方的存在,至少在德國和日本兩地絕對如此。若論當時最接近和平協商的行動,恐怕要數1943~1945年間,包括美英蘇三巨頭在內的數度會商。三強在會中預分戰爭的勝利果實,并試圖決定戰后彼此的相對關系(此舉不大成功)。這些會議前后計有四次:1943年在德黑蘭(Teheran)一次;1944年在莫斯科一次;1945年初在克里米亞的雅爾塔(Yalta)又一次;1945年8月在被占領德國的波茨坦(Potsdam)再會了一次。但是效果比較顯著的會議,卻要算1943~1945年間,各盟國之間舉行的一連串磋商。會中為國際政治經濟關系定下總體架構,其中包括聯合國(United Nations)的設立,第九章將有進一步討論。

因此,跟第一次世界大戰比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更為徹底,除了1943年意大利中途倒戈,政權更換之外,從頭到尾,雙方均不曾認真考慮妥協。戰后意大利并沒有落入被人占領的命運,盟國只把它當作戰敗國,并承認意大利政府的存在。(這還多虧德國人,以及它扶持的墨索里尼政權——法西斯“社會共和國”——會力守半個意大利達兩年之久,盟軍始終奈何不得。)兩邊之所以不妥協,道理也很簡單。這是一場信仰之戰,換個現代名詞,就是一場意識形態之戰。對絕大多數國家來說,又顯然是一場生死存亡之戰。從波蘭和蘇聯被德國占領之后的慘狀,還有猶太人慘遭大規模屠殺的消息中(后來漸漸傳到外界難以置信的耳朵里),眾人學到一個教訓:一旦落入德國納粹政權手中,付出的代價就是死亡與奴役。因此這一戰是一場沒有極限,無所不用其極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將大規模集體戰爭,又升級為全面的戰爭。

這一仗打下來,損失簡直難以估算,因為大戰中除了軍人之外,平民更死傷無數(與上一次大戰不同)。其中許多最慘烈的殺戮,往往發生在無人有余力,或者根本顧不上計算死傷的時間地點。直接因戰爭死亡的數字,據估計大約是上一次大戰(其實也是估算)的3~5倍之間(Milward,p.270;Petersen,1986)。換個方式來看,蘇聯、波蘭、南斯拉夫三國,分別損失全部人口的10%~20%。德國、意大利、奧地利、匈牙利、日本和中國,則分別損失4%~6%的人口。至于英法兩國的死亡人數,遠比上一次大戰為低——只有1%,美國數字略高。不過這些都只是推測罷了。有關蘇聯的死亡人數,先后曾有不同的估計,甚至包括官方統計在內,分別是700萬,1100萬,甚至近于2000萬、5000萬。但是,整體的死亡規模如此巨大,在統計上算得再精確又有什么意義?如果歷史學家算出,猶太人其實只死了500萬人,甚至400萬,而不是600萬時,難道就能減輕德國屠殺猶太人的恐怖于萬一嗎?(不過600萬這個數字,是一開始的粗算,絕對是估多了。)德國圍攻列寧格勒的900天里(1941~1944),到底有100萬人,還是五六十萬人因饑餓或力竭而亡,又有多大區別呢?事實上,除了直覺的想象外,對于這些數字,我們又能抓住其中多少真實的涵義?陷身德國的570萬俄國戰俘里面,有330萬名不幸死去(Hirschfeld,1986),這個數字,對一般讀者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呢?這一場戰爭,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男人死得比女人多。戰后蘇聯一直到1959年,35~50歲的年齡群中,每7名女人還只有4名男人(Milward,1979,p.212)。戰火中倒塌的房子,可以再蓋;死去的人,卻再也不能復生。僥幸存活下來的人想要重建正常的生活,多么艱難啊!

我們一般都有一個觀念,以為現代戰爭一向都影響國內每一名男女老少的生活,并動員絕大多數國民;我們總認為,現代戰爭使用的武器數量驚人,一向都得將整個經濟投入生產;我們又認為,現代戰爭的武器一向都造成難以形容的大量傷亡,徹底地主宰并改變了交戰國的面貌。殊不知,這些現象其實只有在20世紀以后方才發生。不錯,過去的確也有過悲劇性的毀滅戰爭,也有過預示現代式可怕戰爭的前例,比如大革命時期的法國即為一例。一直到今天為止,美國史上最慘烈的戰爭還要算為時4年的南北戰爭(1861~1865),死亡男子無數,比美國后來參與的所有戰爭死亡總數還多,其中包括兩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但在20世紀以前,影響一般社會生活的戰爭往往屬于例外。拿破侖四處征伐歐洲的年代里,簡·奧斯?。↗ane Austen)可以安坐家中寫她的小說。對不清楚時代背景的讀者來說,肯定猜不出當時是這樣一個烽火連天的時代,我們從她的小說里嗅不出一絲戰爭的氣息。但在事實上,出現在奧斯汀筆下的年輕男子,某些人一定參與了當時的戰事。進入20世紀,我們實在難以想象有哪一位小說家曾用這種筆法描寫20世紀戰火下的英國。

雖說20世紀總體戰(total war)這個怪物,并非一開始就成龐然大物,不過從1914年開始,總體戰的形態便已成形,這一點絕對正確。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際,英國就已動員了12.5%的男子入伍,德國動員了15.4%,法國動員人數幾乎達17%。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般來說,各國積極從事軍事任務的動員人數,平均約為20%左右(Milward,1979,p.216)。我們可順便提一下,像這樣大規模的長期總動員,得靠兩種力量才能維持:一靠現代化高生產力的工業經濟,二靠大部分經濟活動掌握在非戰斗人口的手里。在傳統的農業經濟里,除了偶爾季節性的征用以外,就沒有能力供應如此眾多兵源,至少在溫帶氣候區如此。因為到了農忙時節(比如收獲季節),全民都得出動幫助農事。其實就算在工業化的社會,長期挪用如此大量的人口,對社會也是一項極大的負擔。這也就是現代大規模戰爭之下,有組織的工人力量因而加強的原因。女子也因此走出家庭,進入社會,造成女性就業的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際,女性就業還只是暫時情況;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成為永久性的社會現象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林市| 新乐市| 阳西县| 大同县| 西昌市| 金寨县| 荔波县| 乌审旗| 泽州县| 瑞安市| 青田县| 南平市| 锦屏县| 江源县| 九江市| 汶上县| 瓮安县| 新兴县| 涪陵区| 安顺市| 山阳县| 滦平县| 彝良县| 巩留县| 贡嘎县| 合川市| 磐石市| 裕民县| 泉州市| 英吉沙县| 称多县| 和田市| 南郑县| 龙山县| 家居| 开平市| 阿拉善盟| 彰化县| 濉溪县| 茶陵县| 石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