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全面戰爭的年代(4)
- 極端的年代:1914~1991
- (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 4838字
- 2015-08-06 11:34:24
因此,就算和平還有那么一絲希望,也被戰勝國不肯讓戰敗國重建的私心給毀滅了。盟國原想百分之百鎮住德國,并且不讓共產黨俄國成為合法政權,但不久便明白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墒潜M管心里有數,適應這個事實卻很困難。于是各國心不甘情不愿,適應的過程拖得很長。法國尤其老大不愿意,它希望德國永遠衰弱不振,到后來才好不容易放棄這個念頭(英國人倒放得開,不曾對戰敗和被侵略的滋味耿耿于懷)。至于蘇聯,這個戰勝國的眼中釘,眾人恨不得它完全消失。俄國革命期間,盟國不但在精神上支持反革命的軍隊,甚至還派兵支援。此時蘇俄度過大戰活下來,盟國自然不覺得有什么好高興的。(為了重建被大戰、革命、內戰毀壞得衰敗不堪的經濟,列寧曾經提出極為優厚的條件鼓勵外國投資,而戰勝國的生意人竟然不屑一顧。)蘇維埃俄國因此被迫走上孤立發展之途。到了20年代初期,這兩個被歐洲鄰邦放逐的國家——蘇聯與德國,卻曾一度為了政治原因攜手。
如果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世界經濟活動能夠蓬勃成長,重新恢復為擴張型的國際經濟體系,也許人類就還有希望避免這二度戰火,至少也有延后的可能。不幸的是,戰后數年到了20年代中期,正當眾人可以將過去種種不快逐漸拋諸腦后之際,世界經濟一蹶不振,陷入了自工業革命以來前所未有的危機(詳見第三章)。此時德日兩國正由極右派當權。軍國主義出頭,便一意孤行,決意以對抗代替協商,以劇變代替漸變,即使訴諸軍事武力也在所不惜。從這個時候開始,再次大戰不但不可避免,而且只是遲早的問題了。凡在30年代成長的人,那時天天都提心吊膽地等著戰爭爆發。成群飛機向城市丟炸彈的景象,還有那頭戴防毒面具像瞎子般在毒瓦斯中摸索前進的影子,一直在我們那一代人止不住的胡思亂想中出現。后來飛機投彈的噩夢,果然像預言般準確;至于毒瓦斯的想象,還好沒有發生。
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致力于這方面研究的著作遠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少。導致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很簡單,除了極少數的例外,沒有一位嚴肅治學的歷史學者,會質疑德日意三國發動侵略的事實(雖然他們對意大利扮演的角色比較不那么確定)。至于其他國家,不論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是身不由己被拖進戰爭的漩渦。它們都不想打仗,而且大多數都想盡辦法回避。對于這個問題——到底何人何事掀起這場大禍最簡潔利落的答案,那就是希特勒。
歷史的問題,當然不是這么簡單就可以答復的。我們前面已經看見,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世界局勢極不穩定,歐洲尤其如此,遠東亦然。這種情況之下,自然沒有人認為和平可以持久。對現狀不滿的國家,并不只限于戰敗國。當然就戰敗國來說,尤以德國為最,自有充分理由怨恨當時的狀況,而事實也是如此。德國不分黨派,從最左的共產黨到最右的希特勒的國社黨(National Socialists),都異口同聲指責《凡爾賽和約》太不公平,根本無法接受。說也矛盾,如果德國內部真要發生革命,對國際沖擊的程度反而可能會小一些。請看當時兩個真正革命了的戰敗國,俄羅斯和土耳其,正都一心忙著處理家務,包括防衛自家邊界,根本沒有多余的心力跟國際局勢搗亂,它們反而是30年代要求維持世界穩定的力量。事實上,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土耳其也一直保持中立。反過來看,意大利和日本雖然算勝利一方,心中卻也老大地不痛快。不過日本還算比較實際一點,不像意大利胃口太大,遠超自己國力所能負荷。不管怎么說,意大利打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仗,畢竟也有不少收獲。雖然實際所得,不能跟戰時協約國賄賂它加入時許下的利益相比。但是意大利在阿爾卑斯(Alps)山麓、亞德里亞海(Adriatic),還有愛琴海(Aegean Sea)區,都新獲不少領土。然而,主張極端國家主義帝國野心十足的法西斯派,戰后卻贏得意大利政權,這個事實,正反映該國人心的不滿(見第五章)。至于日本,已經成為遠東一霸,自俄國退出舞臺,日本陸海軍的力量愈發不容忽視。事實上,日本的軍事地位,或多或少已因1922年華盛頓海軍協定(Washington Naval Agreement)為國際承認。這項協定規定美英日三國海軍軍力比例,應分別為5∶5∶3。從此,這項協定終于結束了多年來英國在海上的獨霸地位。雖然如此,日本仍不滿足。日本工業化的速度,當時正在突飛猛進,自然使得它感覺自己在遠東該得的一份理當比白人帝國給它的一杯羹更大才是——雖然就絕對數字來說,日本當時的經濟規模還小得很,20年代后期,只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2.5%。日本也深深意識到自己的弱點,現代工業經濟需要的各種自然資源,它可說一樣沒有。這些資源靠進口,進口就難免受到外國海軍的威脅而中斷。日本的產品要出口,出口就得仰賴美國市場的照顧。日本軍方的理論是,到中國去建立一個龐大的陸地帝國,可以縮減日本的運輸線,日本的實力就有保障,不再那么脆弱了。
總而言之,1918年之后世界局勢動蕩不安,和平終究不能維持,其中固然有種種因果,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之所以爆發,究其原因,還是由于德日意三國的不平心理而發動侵略所致,它們從30年代中期開始,便相互訂下一連串盟約互通聲氣。1931年日本出兵中國東北;1935年意大利進占埃塞俄比亞;1936~1939年間,德意兩國共同介入西班牙內戰;1938年初德國進兵奧地利,同年又重挫捷克斯洛伐克,占去該國部分領土;1939年3月德國全面占領捷克斯洛伐克(較早意大利已出兵占領阿爾巴尼亞)。這些都是逐步導向世界大戰的重要事件。最后德國向波蘭提出無理的領土要求,終于造成戰爭全面爆發。對應于以上這些侵略事件,我們也可以一一細數國際間無力對付侵略者的窘相:國際聯盟阻止日本出兵中國東北宣告失?。?935年意大利侵犯埃塞俄比亞,無人予以制止;德國單方宣布《凡爾賽和約》無效,并在1936年重新對萊茵蘭地區(Rhineland)進行軍事占領,英法兩國只能眼睜睜任其發生;英法拒絕插手西班牙內戰(“不干預原則”);對奧地利被德國占領一事也不聞不問;1938年德國提出《慕尼黑協定》(Munich Agreement)勒索捷克斯洛伐克的前夕,英法兩國又臨陣撒手出賣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8月,蘇聯竟也與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Hitler.Stalin Pact),對抗希特勒的國家又少了一員。
不過話說回來,就算一方真的不愿開打,并且想方設法避免開戰;與此同時,另一方則拼命謳歌偉大的戰爭使命——像希特勒那樣一心求戰——但到頭來,等到大戰真的全面爆發,戰爭進行的實際方式、時間,以及對手,也不見得是這些侵略者當初料到的。日本國內就算軍國主義的勢力再大,恐怕也不希望靠全面大戰達到自己的目的吧(它最主要的目標只是留在遠東稱霸,也就是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日本之所以掉進世界大戰的泥沼,完全由于美國也有份的緣故,至于德國原本的打算到底如何,它想怎么打,何時打,與誰打,希特勒這人沒有記錄自己決定的習慣,各家看法也始終不一。不過有兩件事很明顯:一是1939年,德國對波蘭發動戰爭(波蘭背后有英法兩國助陣),顯然不在希特勒原定計劃之內。至于日后與美蘇兩強同時作戰,恐怕也是德國將領與外交官最大的噩夢吧。
德國打這場仗,和1914年沒有兩樣,必須一鼓作氣,出手便成功才行;日本的情況也一樣。一旦曠日持久,對方開始聯手之后,雙拳難敵四手,就遠非德日兩國之力所能對付了。它們也根本就沒有打算打持久戰;至于那些需要長期生產的武器,更不在它們考慮之列。(相反,英國雖然在陸戰受挫,一開始就已打定主意進行持久的消耗戰,把財力集中在精密昂貴的武器上。時間一久,英國和盟方的軍火生產量自然便趕過德國。)至于日本方面,一不曾卷入1939~1940年德國對英法的作戰,二也沒參加1941年以后德國對蘇聯的進軍,所以相比之下,沒有這種對付聯手敵人之苦。不過早在1939年,日本就曾在中國與西伯利亞交界處與蘇聯紅軍非正式地交過手,當時日方傷亡頗重。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開始,日本交戰的對象也只是英美兩國,蘇聯并不在內。倒霉的是日本碰上的對手,偏偏就是資源不知比日本豐富多少倍,肯定會贏得這場戰爭的超級強國美國。
有一段時間,德國的運氣似乎還不錯。30年代戰爭腳步日益接近之際,英法兩國沒有和蘇聯交好,結果后者才與希特勒談和。而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O.Roosevelt)也因為國內政治牽制之故,只能在書面上支持他比較傾向的一方。所以一開始,1939年爆發的戰爭只能算是歐戰。事實上在德國入侵波蘭,又于三周內和中立的蘇聯瓜分該國之后,所謂歐戰,已變成純粹由德國與英法對打的西歐戰爭了。1940年春天,德國不費吹灰之力,又分別攻下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法國,輕松得簡直有些可笑。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四國均被德國占領,法國則被分成兩半:一部分由德國直接占領治理,另一半則變成附庸“政府”,首都設在法國鄉間的溫泉療養勝地維希(Vichy,維希政府的主要成員,多數來自法國各保守勢力,這批人不愿意把法國再稱作“共和國”,故指稱為“政府”)?,F在全歐只剩下英國與德國作戰了,在丘吉爾的領導下,全國和衷共濟,誓與希特勒周旋到底,絕不妥協。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原本中立的法西斯意大利卻走錯一步棋,放棄了自己小民自守兩不相涉的立場,倒向德國一邊。
就實際意義而言,歐戰至此可說已告結束。不錯,英國有英倫海峽及皇家空軍這兩道屏障,使得德國無法越雷池一步,但是英國也沒有本事回攻歐陸,更別提打敗德國了。1940~1941年幾個月當中,英國獨力支撐著。這段時間,至少對那些戰火余生的人來說,可算是英國人歷史上極了不起的一個時刻。不過,英國幸存的機會十分渺茫。1940年6月,美國重新部署其“半球防衛”計劃,基本上認定沒有必要再給英國任何支援。而且,就算英國有機會逃過一劫,美國也只把它看成外圍的防御基地。與此同時,歐洲版圖也被重新劃分。根據德蘇協議,除了德國占領的波蘭部分以外,蘇聯進占它在1918年失去的歐洲領土及芬蘭。1939~1940年間,蘇聯紅軍曾與芬蘭打了一場爛仗,將蘇聯國界向列寧格勒(Leningrad)以外稍微推出一點。至于當年《凡爾賽和約》從原哈布斯堡治下劃分出來的諸國,果然短命,現在重新規劃,落入希特勒的統治。而英國原想將戰事延伸至巴爾干地區,結果不出所料宣告失敗,反使整個半島,連希臘諸島在內都淪入德軍之手。而德國盟邦意大利在軍事上的表現,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奧匈帝國還差勁。意大利部隊在非洲節節敗退,幾乎快被主要基地在埃及的英國趕出它在非洲建立的勢力范圍。德國的非洲勁旅在軍事天才隆美爾將軍(Erwin Rommel)指揮之下,揮師穿過地中海直入非洲,大大威脅了英國在中東的整個地位。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矛頭一轉,入侵蘇聯,戰端又興。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決定性的一天,德國此舉毫無道理可言——反把自己陷入兩面作戰的泥淖——而斯大林做夢也想不到希特勒會出此下策??墒窍L乩沾伺e自有他的理由:能夠拿下東方這個陸地大國,不但資源豐富,又有源源不絕的勞動力供應,是再合理不過的策略??墒撬渌能娛聦<乙粯樱ㄈ毡境猓凸懒颂K俄抵抗的能力。不過,希特勒的估計也不算完全離譜,因為當時的蘇聯實在一團糟:30年代的大清洗,把紅軍整得支離破碎(見第十三章),國內一片低沉,恐怖氛圍充斥,斯大林自己對軍事一竅不通,卻又喜歡橫加干涉。一開始,德軍在俄國勢如破竹,一如其在西部戰區的表現,進展極為神速。不到10月初,德軍就已經打到莫斯科近郊,一時之間,連斯大林也心慌意亂斗志全無,打算向德方求和了。但德軍的良機稍縱即逝,蘇聯腹地太大,人員眾多,蘇聯人又格外地強悍愛國,打起仗來狠猛無情。不過,蘇聯之所以能夠獲得喘息重整的機會并打敗德軍,它的優秀將領終于可以放手一干卻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因素(其中有一些剛從古拉格勞改營(gulags)釋放出來)。縱觀斯大林統治期間,只有在1942~1945年時停止過恐怖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