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有一種幸福叫淡定——淡是人生最深的味(4)
- 有一種幸福叫淡定 有一種智慧叫寬心 有一種境界叫放下
- 水中魚 陳榮賦
- 4883字
- 2015-06-16 09:31:23
老鎖匠十分高興,鄭重宣布二徒弟成為他正式的接班人。大徒弟不服,眾人也不解,都來詢問老鎖匠。老鎖匠微微一笑說:“不管干什么行業都要講一個‘信’字,尤其是我們這一行,要有更高的職業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養成一個高超的鎖匠,他必須做到心中只有鎖而無其他,對錢財視而不見。否則,心有私念,稍有貪心,登門入室或打開保險柜取錢易如反掌,最終只能害人害己。我們修鎖的人,每個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開的鎖?!?
老鎖匠的話確實耐人尋味,他把道德作為權衡徒弟的最終標準,所以二徒弟雖比大徒弟才能差,但最終因為品德而被師傅選為接班人??梢姷虏偶鎮涞娜俗顬檎滟F,而在兩者權衡時,品德就要重于才能。
中國自古素有重視德行的傳統。儒家經典《周禮》中有“敏德以為行本”之說?!对娊洝防镆灿小案呱窖鲋?,景行行止”的詩句,比喻對道德高尚、光明正大者的敬仰、仿效?!墩撜Z》中孔子也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奔词褂兄芄菢拥牟拍芎兔篮玫馁Y質,只要驕傲吝嗇,他其余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這其中,才能資質屬于才的方面,驕傲吝嗇屬于德的方面。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那么也是不值得一提的。由此可見,無論做人做事都要以道德作為基礎,決定一個人價值和前途的不是聰敏的頭腦和過人的才華,而是正直的品德。品德就是力量,它比“知識就是力量”更為重要。
立德立言立行,從心所欲不逾矩
儒家講,做人要有三立:立德、立言和立行。如果做不到此三立,人便不完整,有缺憾。不做違法的事情,不做缺德的事情,凡事做到問心無愧,就離“三立”的境界不遠了。
在法律和道德允許的范圍內做事,就是正正當當的做人。“正當”兩字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有很多人都懂得這個道理,卻很少有人能身體力行地去實踐它。因此,人生中有許多的不正當。不正當的言論,不正當的行徑……諸事不正當,人生就充滿了黑暗。
正當,就是一個人知道什么話該說、什么事當做。不該說、不當做的堅決不說不做。正當作為一根做人的標尺,其適當的尺度只有依靠當事人自己拿捏。不辦虧心事,不說違心話,不做小人,這樣的人生才快意,才有真滋味。
正當還是一個度的問題。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其度,度就是界限。超過了一定的界限,事情就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物極必反就是這個道理。但也不能達不到這個度,達不到就是做人不徹底,人生也隨之不完整。做事情好就好在一個“恰”字上,不偏不倚,正正當當地“恰”在這個度上。正當是一個平衡的狀態,也是人生所必需的狀態,任何失當都會導致人生的失衡,給生命帶來隱患。
高僧慧能為了考驗寺里眾多僧侶的慧根,便在飛來峰的峰頂修建了莊嚴肅穆的達摩法像,并傳話出來,寺內徒眾誰能正大光明地觸摸到祖師的慧眼,誰就能繼承衣缽。
僧侶一聽便議論紛紛,主持長老之所以要修建達摩金身是要為將來的事情作準備,誰能觸摸到祖師的慧眼,誰就是寺內住持的接班人。還傳說通往峰頂的山路崎嶇難行,更有甚者,風言不少高僧前輩圓寂在登頂路上,可見路之艱險。
寺內有的僧人早已探索到了登頂的捷徑,按照這條捷徑登頂路程可以縮短一半,到達峰頂的時間會大大提前。有的僧人成群結隊從后山平坦的大道上緩緩而進,路程雖長但平緩,沒有障礙。
只有名叫心禪的僧人決定從正面的路攀登而上。飛來峰的正面山勢陡峭,山路蜿蜒曲折,荊棘滿途。心禪一步一步艱難攀行,披荊斬棘,流了不少汗血。
到了峰頂,心禪發現寺內的眾師兄弟早已站在達摩金身的佛像前,注視著姍姍來遲的心禪。心禪也不羞愧,緩步登上佛像觸摸慧眼。
這時高僧慧能出來宣布,心禪具有慧根可繼承他的衣缽,并決定未來將住持之位傳與他。眾僧一聽十分驚詫,有的僧眾抱怨說:“心禪來得最晚,方法最死,毫無靈性可言,主持之位怎可讓與他?”
慧能說:“人生在世修行,貴在‘正當’二字。言正當言,思正當思,行正當行。眾人皆走捷徑,唯有心禪從正面一步一步攀登;眾人皆走大道,唯有心禪從荊棘中揮灑血汗前來。他走的是佛的路,你們卻不是。我怎么可以將我的寺院交給你們這些不正當的人?”
眾人啞口無言。
那條慧能所言的“正當”之路,就是衡量僧人的一條尺度,有很多條捷徑可以超越它,有很多路比它安全,但只有這條路才是佛的路。因為佛當年也是一步一步從荊棘中走來,成就了大覺悟。言正當言,思正當思,行正當行,就是佛的尺度,也是佛的修行。充實的人生也要從佛祖那里吸取智慧。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情況和故事里的情形相似。面對自己的事業或愛情,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尋找捷徑,更有甚者走上歧途,這些都是不理智的行為。尋找捷徑的人一定會忽略當下的風景,到達彼岸的時候才發現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來的地方。走上歧途的人造就了人生的黑暗,他們歪曲了心智卻換來了枷鎖。只有正當的人,才懂得人生的智慧,諸事取度,不可以逾矩違法,不可以喪失道德。
本色做人,追隨內心忠于夢想,做最好的自己
人貴在了解自己,這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美好的境界。我們往往在還沒有清楚自己的能力、興趣、經驗之前,在沒有了解自己之前,就向著目標奮進,久而久之,生活變成了負擔,每天受盡折磨,而不是充實和享受,慢慢地就會迷失自己、否定自己。
成功需要肯定自己,并堅持自己的立場。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努力地去實現自我。冷靜對待自己的優劣、他人的褒貶,喊出屬于自己的聲音,走出屬于自己的道路,在千變萬化的環境中始終保持自己的本色,從容不迫地走向成功。
做最好的自己,不必迎合別人
環顧我們周圍不難發現,要想使每個人都對自己滿意,是不大可能的。我們不可能顧及到每一個人對你的感受,如果有50%的人對你感到滿意,這就算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了。只要看看西方的大選就夠了:即使獲勝者的選票占多數,但也許還有40%的人投了反對票。因此,對一般人來講,不管你什么時候提出什么意見,都可能會有50%的人提出反對意見,這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
當你認識到這一點之后,你就應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他人的反對意見。當別人對你的話提出異議時,你也不必再因此而感到不安,或者為了贏得他人的贊許而改變自己的觀點。你應該意識到他只是與你意見不一致的50%中的一個人。只要認識到你的每一個決定總會遇到反對意見,那么你就可以擺脫情緒低落的困擾。當我們做事之前已經料想到某種后果,一旦出現這種后果時,你就不會出現太大的情緒波動,或者是措手不及。因此,如果知道會有人反對自己的意見,你就不會自尋煩惱,同時也就不會再將別人對你的某種觀點或某種情感的否定視為對你整個人的否定。當然,如果你堅信自己是正確的,就更不應該因為別人的看法而改變自己的決定,你就是你自己,沒有必要為了迎合別人而改變。
美國著名女演員索尼亞·斯米茨的童年是在加拿大渥太華郊外的一個農場里度過的。
當時她在農場附近的一所小學里讀書。有一天,她回家后很委屈地哭了,父親就問她原因。她斷斷續續地說:“班里一個女生說我長得很丑,還說我跑步的姿勢難看。”父親聽后,只是微笑,忽然說:“我能摸得著咱家天花板。”正在哭泣的索尼亞聽后覺得很驚奇,不知父親想說什么,就反問:“您說什么?”
父親又重復了一遍:“我能摸得著咱家的天花板?!?
索尼亞忘記了哭泣,仰頭看看天花板。將近四米高的天花板,父親能摸得到?她怎么也不相信。父親笑笑,得意地說:“不信吧?那你也別信那女孩的話,因為有些人說的并不是事實!”
索尼亞就這樣明白了,不能太在意別人說什么,要自己拿主意。她在二十四五歲的時候,已是個頗有名氣的演員。有一次,她要去參加一個集會,但經紀人告訴她,因為天氣不好,只有很少人參加這次集會,會場的氣氛有些冷淡。經紀人的意思是,索尼亞剛出名,應該把時間花在一些大型的活動上,以增加自身的名氣。索尼亞堅持要參加這個集會,因為她在報刊上承諾過要去參加,“我一定要兌現諾言”。結果,那次在雨中的集會,因為有了索尼亞的參加,廣場上的人越來越多,她的名氣和人氣因此驟升。后來,她又自己做主,離開加拿大去美國演戲,從而聞名全球。
自己拿主意,當然并不是一意孤行,而是忠于自己,相信自己。坎坷人生,很多時候我們都要自己拿主意。
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總統林肯,在他上任后不久,有一次將六個幕僚召集在一起開會。林肯提出了一個重要法案,而幕僚們的看法并不統一,于是七個人便熱烈地爭論起來。林肯在仔細聽取其他六個人的意見后,仍覺得自己是正確的。在最后決策的時候,六個幕僚一致反對林肯的意見。但林肯仍堅持己見,他說:“雖然只有我一個人贊成,但我仍要宣布,這個法案通過了。”
表面上看,林肯這種忽視多數人意見的做法似乎過于獨斷專行。其實,林肯已經仔細地了解了其他六個人的看法并經過深思熟慮,認定自己的方案最為合理。而其他六個人持反對意見,只是一種條件反射,有的人甚至是人云亦云,根本就沒有認真考慮過這個方案。既然如此,自然應該力排眾議,堅持己見。因為,所謂討論,無非就是從各種不同的意見中選擇出一個最合理的。既然自己是對的,那還有什么猶豫的呢?
珍惜自己,每個人都是自然界的奇跡
有一個小沙彌,不知是受不了梵宮的寂寞、寺院的冷清,還是六根未凈、心有旁騖,他患了嚴重的抑郁癥,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
這一天,他獨自一人走上了寺院后面的懸崖險峰。就在他緊閉雙眼,準備縱身跳下時,一只大手按住了他的肩膀。他轉身一看,原來是老方丈。小沙彌的眼淚馬上就流出來了,他告訴方丈,他已經萬念俱灰,真的“看破紅塵,四大皆空”,什么牽掛都沒有了,只想一死了之。
老方丈異常關切地說:“你這是誤導你自己,你擁有的東西還很多很多,你先看看你手背上有什么。”
小沙彌抬手看了看,訥訥地說:“沒什么呀!”
“那不滿是眼淚嗎?”老方丈語氣沉重地說。
小沙彌眨巴眨巴眼睛,又是串串熱淚。
老方丈又說:“再看看你的手心。”
小沙彌又攤開雙手,看自己的手心??戳艘魂?,不無疑惑地說:“沒什么呀!”
老方丈呵呵一笑說:“那不滿是陽光嗎?”
小沙彌愣怔了一下,臉上也泛起絲絲的笑容。
老方丈又循循善誘地說:“你再抬頭看看?!?
這回小沙彌開竅了,沒等方丈開導,就心悅誠服地說:“還有藍天,我還有藍天!”
老方丈舒心地嘆了口氣,對小沙彌說:“其實,你除了眼淚、陽光和藍天,還有一顆勇敢頑強的心、健康的身體……”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存在都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雖然每個人的生命——下里巴人或唐宗宋祖,都只不過是宇宙大氣中之微微一息。但我們每個人都是億萬年來億萬個生命演化的結果,像星星一樣擁有閃耀的希望,我們都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造幸福,為世界留下最美最亮的烙印。
你曾經注意過螞蟻搬家的情景嗎?一只小小的螞蟻,憑著一份自信、一份執著,用它細如游絲的臂膀,在地下挖掘一大堆泥土,而后千萬次一粒一粒地把它們搬到巢外的空地上去。作為同樣的一個生命,你不能不為它鍥而不舍的精神感嘆:雖然它一無所有,甚至渺小到一陣風就能把它吹得無影無蹤,可它卻深深地懂得,既然世界有了自己,就該好好珍惜這個“自己”,并且有滋有味地生活下去。人生好比一次旅程,從擁有生命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馱上了一種叫生存的使命。也許父母在給我們生命的時候,并沒有給我們別的什么;也許生活并不像我們期望的那樣沒有暴雨雷電,只有芳草斜陽。但是只要一息尚存,生命就該奮斗不止。不是每一條江河都能流入大海,但不流動的水一定會成為死水;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長成參天大樹,但不生長的種子一定會成為空殼。
活著是生命的一種形式,珍惜才是對生命最有價值的修飾。珍惜自己,我們就能挾卷滾滾沙石,快樂勇敢地奔流,投入大海溫暖博大的懷抱;珍惜自己,我們就會從地下破土而出,長成一棵大樹,聽到黃鶯的歌唱;珍惜自己,哪怕生命只有一剎那,也能成為一種永恒。
他人評點不足畏,活著不是給別人看的
我們每個人絕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知識和信息都要來自別人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但你怎樣接受理解和加工組合,是屬于你個人的事情,這一切都要獨立自主地去看待、去選擇。誰是最高仲裁者?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歌德說:“每個人都應該堅持走為自己開辟的道路,不被流言所嚇倒,不受他人的觀點所牽制?!弊屓巳硕紝ψ约簼M意,這是不切實際、應當放下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