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有一種幸福叫淡定——淡是人生最深的味(2)
- 有一種幸福叫淡定 有一種智慧叫寬心 有一種境界叫放下
- 水中魚 陳榮賦
- 4922字
- 2015-06-16 09:31:23
這時,劉世安才知道,東坡所說的“玉板”禪師,即是鮮嫩的竹筍。
東坡見他不解其中奧妙,面露失望之色,便以詩意說禪機,吟誦道:
叢林真百丈,法嗣有橫枝。
不怕石頭路,來參玉板師。
聊憑柏樹子,與問籜龍兒。
瓦礫猶能說,此君那不知?
遨游宇宙天地間,淡定人生逍遙游
在《莊子·田子方》篇中,莊子杜撰了一則孔子拜見老子的故事。
孔子拜見老子,老子剛洗了頭,正披散著頭發等待吹干,那凝神寂志、一動不動的樣子好像木頭人一樣。孔子在門下屏蔽之處等候,不一會兒見到老子,說:“是孔丘眼花了嗎,抑或真是這樣的呢?剛才先生的身形體態一動不動的,真像是枯槁的樹樁,好像遺忘了外物、脫離于人世而獨立自存一樣。”老子說:“我是處心遨游于混沌宇宙初始的境域。”
孔子問:“這說的是什么意思呢?”老子說:“你心中困惑而不能理解,嘴巴封閉而不能談論,還是讓我為你說個大概。最為陰冷的陰氣是那么肅肅寒冷,最為灼熱的陽氣是那么赫赫炎熱,肅肅的陰氣出自蒼天,赫赫的陽氣發自大地。陰陽二氣相互交匯融合因而產生萬物,有時候還會成為萬物的綱紀,卻不會顯現出具體的形體。消逝、生長、滿盈、虛空,時而晦暗、時而顯明,一天天地改變、一月月地演化,每天都有所作為,卻不能看到它造就萬物、推演變化的功績。生長有它萌發的初始階段,死亡也有它消退敗亡的歸向,但是開始和終了相互循環,沒有開端,也沒有誰能夠知道它們變化的窮盡。倘若不是這樣,那么誰又能是萬物的本源?”
孔子說:“請問游心于宇宙之初、萬物之始的情況。”老子回答:“達到這樣的境界,就是‘至美’、‘至樂’了,體察到‘至美’也就是遨游于‘至樂’,這就叫作‘至人’。”孔子說:“我希望能聽到那樣的方法。”老子說:“食草的獸類不擔憂更換生活的草澤,水生的蟲豸不害怕改變生活的水域,這是因為只進行了小小的變化而沒有失去慣常的生活環境,這樣喜怒哀樂的各種情緒就不會進入內心。普天之下,莫不是萬物共同生息的環境。獲得這共同生活的環境而又混同其間,那么人的四肢以及眾多的軀體都將最終變成塵垢,而死亡、生存終結、開始也將像晝夜更替一樣,沒有什么力量能夠擾亂它,更不去介意那些得失禍福!舍棄得失禍福之類附屬于己的東西就像丟棄泥土一樣,懂得自身遠比這些附屬于自己的東西更為珍貴,珍貴在于我自身,而不因外在變化而喪失。況且宇宙間的千變萬化從來就沒有過終極,怎么值得使內心憂患?已經體察大道的人便能通曉這個道理。”
孔子說:“先生的德行合于天地,仍然借助于至理真言來修養心性,古時候的君子,又有誰能夠免于這樣做呢?”老子說:“不是這樣的。水激涌而出,不借助于人力方才自然。道德修養高尚的人對于德行,無須加以培養,萬物也不會脫離他的影響,就像天自然高,地自然厚,太陽與月亮自然光明,又哪里用得著修養呢!”
孔子從老子那兒回來,把見到老子的情況告訴給了顏回,說:“我對于大道,就好像甕中的小飛蟲對于甕外的廣闊天地啊!若不是老子的啟迪揭開了我的蒙昧,我不知道天地之大那是完完全全的了。”
老子告訴孔子,他“游心于物之初”乃是“至美至樂”。
一個真正得道的人,他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藝術品,任何事物都充滿了難言的真善美。花落了,可以葬花;葉落了,可以做成美麗的標本。一個心境淡泊的人,他不會被世間的榮枯牽絆,也不會因為萬物的流逝而或喜或悲,忘記一切,超脫一切,就能在一切當中逍遙自如。由此觀之,人如果能夠忘記各種欲念是非,把生活當作樂趣,他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快樂。
動如脫兔靜若處子,從容超脫處世
從容超脫是一種處世哲學,而且是一種很好的、很受用的處世哲學。
從容超脫是最好的活法,不抱怨,不嘆息,不墮落,只管奮力前行,只管走屬于自己的路。中國有句俗話叫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而這種“成事在天”便是一種從容超脫。只要自己努力了,問心無愧便知足了,不奢望太多,也不失望。
鄧小平一生三落三起,歷經坎坷,卻活到九十多歲。他的養生之道,堪稱楷模。
開朗樂觀,胸懷廣闊,是他的健康法寶。早在1933年,他被第一次打倒時,被派到農村,他卻若無其事,照樣有說有笑,有人替他惋惜時,他則大度地說:“革命哪能一帆風順呢?”1969年他成為全國第二號“走資派”,被發配到江西勞動改造,骨肉分離,吉兇未卜,可他沒有憂傷,沒有牢騷,泰然處之。他有一句名言:“天塌下來,有高個頂著。”
他很善于以幽默風趣的言談,來調解自己的心態。“文革”后期,他復出后,不怕再次被打倒,幽默地說:“我是維吾爾族姑娘,‘頭上辮子多’,不怕人家‘抓辮子’”。借以打消那些心有余悸的干部們的顧慮。
鄧小平又是一個心態平和、平易近人的人,這是他健康長壽的主要原因。戰爭年代,他就善于深入基層,和戰士同甘共苦。有一次,全體戰士到后山背糧食,他也要去,大家就說:“鄧主任,你那么忙,就別去了。”可鄧小平卻說:“命令是我下的,我能不帶頭執行?要吃飯,就得干……”
從容超脫不是隨波逐流,放任自流,而是應該堅持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弄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后踏實地順著這條路走下去。有人曾經問游泳教練:“在大江大河中遇到漩渦怎么辦?”教練答道:“不要害怕。只要沉住氣,順著漩渦的自轉方向奮力游出便可轉危為安。”從容超脫也是如此,它不是“逆流而動”,也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去奮斗。
從容超脫不是宿命論,而是在遵守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從容超脫不是不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世人多被功名累,莫如舟泛五湖
李泌一生中多次因各種原因離開朝廷這個權力中心。玄宗天寶年間,當時隱居南岳嵩山的李泌上書玄宗,議論時政,頗受重視,卻遭到楊國忠的嫉恨。楊國忠毀謗李泌以《感遇詩》諷喻朝政,隨后李泌被送往蘄春郡安置,于是他索性“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后來自肅宗靈武即位時起,李泌就一直在肅宗身邊,為平叛出謀劃策,雖未身擔要職,卻“權逾宰相”,因而招來了權臣崔圓、李輔國的猜忌。收復京師后,為了躲避隨時都可能降臨的災禍,也由于叛亂消弭、大局已定,李泌便功成身退,進衡山修道。代宗剛一即位,又將李泌召至京師,任命他為翰林學士,使其破戒入俗,李泌順其自然。當時的宰相元載將其視作朝中潛在的威脅,尋找名目再次將李泌逐出。后來,元載被誅,李泌又被召回,卻再一次受到重臣常袞的排擠,再次離京。建中年間,涇原兵變,身處危難的德宗又把李泌招至身邊。
李泌屢蹶屢起、屹立不倒的原因,在于其恰當的處世方法和豁達的心態。其行入世,其心出世。所以社稷有難時,義不容辭,視為理所當然;國難平定后,全身而退,沒有絲毫留戀。李泌已達到了順應外物、無我無己的境界,正如儒家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行”則建功立業,“藏”則修身養性,出世入世都充實而平靜。李泌所處的時代,戰亂頻仍,朝廷內外傾軋混亂,若要明哲保身,必須避免卷入爭權奪利的斗爭之中。心系社稷,遠離權力,無視名位,謙退處世,順其自然,乃李泌的處世要訣。
身做入世事,心在塵緣外。唐朝李泌便為世人演繹了一段出世心境入世行的處世佳話。他睿智的處世態度充分顯現了一位政治家、宗教家的高超智慧。該仕則仕,該隱則隱,無為之為,無可無不可。
李泌有一闋《長歌行》:“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不然絕粒升天衢,不然鳴珂游帝都。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氣志是良圖。請君看取百年事,業就扁舟泛五湖。”這既是他本人一生的寫照,也是他對后人的忠告。
生命誠可貴,活著就是一種福祉
有些人經常告訴自己,活著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還有些人常想,應該感激生命,唯有幸成為生命的載體,我們才能感受到人世間的一切,才能感受到溫暖與快樂,才能體會到智慧的力量,才能感受到人格的尊嚴,才能盡情地抒寫生命的贊歌!
其實,人生就如一曲旋律,充滿抑揚頓挫,關鍵是在于我們怎樣去把握生活,多一分樂觀,少一分憂愁,這與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一樣。我們應該享受平淡帶給我們的溫馨,享受清心寡欲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成功和喜悅。希望每一位朋友都能坦然地面對生活,在坦然中求得一分歡樂。
在找了許多種理由之后,我們得以發現:生活在我們的視野下,盛滿著這么兩個字:坦然。
我坦然,所以我心美麗。
我心美麗,所以我的人生也跟著美麗。
坦然便是一種失意后的樂觀。
一支登山隊在攀登一座陡峭的雪山。這是一座分外險峻的山峰,稍有不慎,他們就會從上面跌落下去,將會粉身碎骨。
他們在努力攀登。突然,隊長一腳踩空,向下墜落了。
當時,他想發出一聲臨死前的悲呼,可是他知道,只要他一出聲,肯定就會有人受到驚嚇,攀爬不穩,再掉下去!所以他死死地咬緊牙關,強忍著不發出一點聲音來。就這樣他無聲無息地掉進了萬丈深淵里。
只有一個隊員親眼目睹了這一慘烈的場面。原本他是可以發出一聲驚叫的,但是多年的經驗讓他明白,驚叫一聲不僅不能救回隊長,而且還會驚嚇到其他隊員,將會給全隊帶來更大的災難。他像沒事的人一樣繼續向上攀登,每登一步,眼淚就會掉下來,打在雪上。
登頂后大家才發覺隊長已經不在了,最后目睹者把事情的真相說了出來。大家沉默無言。
這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一支登山隊,因為它的隊員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死亡,也能坦然面對朋友的死亡。他們不僅登上了自然的高峰,也登上了人性的高峰。
天為羅帳地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
《莊子》中曾提到過一個女人,她在與南伯子葵地交談的時候講了這樣一段話:“你知道卜梁倚嗎?他有圣人般明敏的才氣,卻沒有圣人般虛淡的心境。而我呢,我有圣人般虛淡的心境,卻沒有圣人那種明敏的才氣。我本想如果用虛淡的心境去教導他,沒準他果真能成為圣人。然而,結果卻不是這樣。雖然把圣人虛淡的心境傳告給具有圣人才氣的人看起來更容易些,但我還是選擇持守著告訴他,結果,他三天之后便能遺忘天下。看到他已經可以遺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結果,他七天之后就能遺忘萬物。看到他已經遺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結果他九天之后便能遺忘自己的存在。等到他遺忘了自己的存在,他的心境便能如朝陽一般清新明澈。當心境如朝陽般清新明澈,他就能夠感受那絕無所待的道了。當他感受了道,就能超越古今的時限。當他超越古今的時限可以在歷史中穿梭,那么便進入無所謂生、無所謂死的境界。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當你摒除了生也就沒有了死,因為沒有了死的對比,那時候的生也就不存在了。”
莊子認為,一個可以學道的人,必須有“圣人般虛淡的心境”,否則,這個人只能在世間隨波逐流,跟隨著眾人行走于聲色名位之中,永遠沒有醒悟的那一天。一個人,只有學會了修養自己的心靈,才能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和諧,才有可能像莊子一樣,達生而逍遙。
心靈的淡泊,能與宇宙時空中無窮無盡的能量連接在一起,潛移默化地使人的靈魂升華,會把一切美好的東西變得永遠充滿神秘色彩。為了放淡自己的各種欲望,我習慣在孤燈夜靜的書案前,頭靠著松軟的椅背,輕輕地合上疲憊的眼睛,閉目養神,忘記自己,忘記世上困擾人的一切。在寧靜中,我的生命變得猶如滿天的輕風細雨那樣悠長、清澈、溫和,緩緩地逍遙于宇宙時空之中……
一個人要想消除心靈的煩惱,淡泊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珍愛生命,就必須修身養性。人總有一天會走到生命的終點,金錢散盡,一切都如過眼云煙,只有精神長存世間,所以人生的追求應該是一種境界。
在紛紛擾擾的世界上,心靈當似不動的高山,安貧樂道,不能像水中的雜草,隨波逐流。居住在鬧市,在嘈雜的環境之中,不必關閉門窗,任它潮起潮落,風來浪涌,我自悠然如局外之人,沒有什么能改變心中的寧靜。身在紅塵中,而心早已出世,在白云之上。
淡觀浮華,滾滾紅塵中堅守一方心靈的圣土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身處紛繁世間要保持淡逸的心情,修身養性,通過自我修煉、錘煉道德來達到自我完善。有道德的人才會收獲甜美的人生。人生的境遇千般萬般,唯有心中的道德操守可慰藉終生,要學會把心靈的美看得比形體的美更珍貴。形貌之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不易保存的。只有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心靈結合起來,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迷茫的世間,唯有道德能治愈各種心靈疾病。無論在什么樣的境遇中,都要端正自己的道德操守,讓道德之光在心頭閃耀。保持淡定的心境,堅守道德的準則,奉行行事的戒律,仰不愧于蒼天,俯不怍于大地,立不慚于做人,行不愧于處世,你必將收獲幸福圓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