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有一種幸福叫淡定——淡是人生最深的味(1)
- 有一種幸福叫淡定 有一種智慧叫寬心 有一種境界叫放下
- 水中魚 陳榮賦
- 4985字
- 2015-06-16 09:31:23
人生需要淡定。成熟飽滿的谷子總是低著頭,越是真正有內(nèi)涵和能力的人,越是低調(diào)、沉著、淡定。我們需要學會淡定地面對這個世界,學會淡定地生活,用一顆淡定的心去面對一切得失。
如果說進取心是一種“場”,讓人生有種向上的磁力,那么淡定就是一種“禪”,讓一切回到內(nèi)心,淡然安神,寵辱不驚。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切順其自然會更好!
云淡風輕,望天外云卷云舒,看庭前花開花落
淡定是一種氣度,超然世外,物我兩忘。淡定是一種風范,靜若處子,動若脫兔。淡定是一種修為,心懷坦蕩,蘭心傲骨。淡定是一種力量,氣定神閑,泰然自若。淡定是一種人生,平淡是福,平淡是真。
紛擾世事中,平淡對待人生悲歡,冷眼看盡人間繁華,堅守一份淡定的心,不奢求不該得到的,不放下不應該失去的,才是幸福人生的真諦!感悟淡定,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堅守淡定,去留無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人在紅塵淡定為伴
《窗幽小記》中有一副對聯(lián):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我們都很喜歡這副對聯(lián)。它的意思是說,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自然,才能無意。
一副對聯(lián),寥寥數(shù)語,卻深刻描繪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tài)度:失之不憂,得之不喜,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個閑看庭前四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而漫隨天外四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異曲同工之妙,頗具魏晉人物的曠達風流。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我們都是凡夫俗子,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否則也不會有那么多的人窮盡一生還要追名逐利,更不會有那么多的人失魂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國古代的貶官文化即是明證。而這些關鍵是在于你如何對待與處理的問題。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由來功名輸勛烈,心底無私天地寬”,如果心中沒有太多的私欲,又怎么會患得患失呢?其次,認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分在意得失,不要過分看重成敗,不要過分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過、奮斗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選擇的路去走,外界的評說又算得了什么呢?陶淵明式的魏晉人物之所以如此豁達風流的原因,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寧靜平和的心境寫出那灑脫飄逸的詩篇來。這正可謂真正的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將這一精神發(fā)揮到極致的是唐朝的武則天,她死后立一塊無字碑,千秋功過,留與后人評說。一字不著,盡得風流。這正是另一種豁達,另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只有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才能心態(tài)平和、恬然自得,才能達觀進取、笑對人生。生亦欣然,死也無憾。花落花開,水流不息。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牽掛。
但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都覺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負。大家都很納悶,為什么社會在不斷進步,而人的負荷卻更重,精神越發(fā)空虛,思想異常浮躁。的確,社會在不斷地前進,也更加文明了。但是,文明社會的一個最大缺點就是造成人與自然的日益分離,人類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其結(jié)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濘中無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禮法與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錢的誘惑、權(quán)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讓人殫精竭慮。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驚、或詫、或喜、或悲、或憂、或懼,一旦欲望難以實現(xiàn),想法難以成功,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主要是一種心理上的失衡,自然需要靠失落的精神現(xiàn)象來調(diào)節(jié);失意是一種心理傾斜,是失落的情緒化與深刻化;失志則是一種心理失敗,是徹底的頹廢,是失落、失意的終極表現(xiàn)。而要克服這種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心態(tài)。
陷阱、棒殺、怨恨都是每個人不愿意得到的東西,但現(xiàn)實生活中卻是實際存在的。有人吹你,你不要太過在意,因為吹你有時是陷阱;有人捧你,你不要太過興奮,因為捧有時是棒殺;有人對你微笑,你不要太過看重,因為微笑后面可能是怨恨。對于存在的東西,沒有必要去認真計較。還是先哲說得好,“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所以不要因為有人批評了幾句,就灰心喪氣;也不要因為有人夸獎了幾言,就忘乎所以。要做到寵辱不驚。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不誘于譽,不恐于誹,悲喜勿慮,大徹大悟自為之”。
功名利祿過眼忘,世事于我如浮云
金錢名位是大部分人一生追求的目標,認為這是衡量人生成敗的標尺。但是,淡泊金錢名位無疑是高雅超俗的,看淡金錢名位也是人生追求的一種態(tài)度,一種風格。
看淡金錢名位是有道理的。自古以來,有多少人為了權(quán)與利拋棄了尊嚴、拋棄了愛情、拋棄了人格、拋棄了一切。現(xiàn)在,社會上有很多人都是因為追求金錢與權(quán)力的欲望,從而瘋狂或死亡。因此,不要因為尋找一時的痛快而放下我們的初衷。其實人只要快樂就好,快樂不是要有多少的金錢,不是要有多大的權(quán)力,而是渴望愛、擁有愛。
我們可以對自己說不在乎名位和金錢,不在乎那些頭上的光環(huán)。我們也可以說平淡的一生也很好,平凡地生活,高興地活著。我們還可以說再大的權(quán)力、再多的金錢,在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也都會化為烏有,這就是人們說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此,那些金錢和權(quán)力在我們離開時也無用武之地。
鄭板橋的一生非常坎坷,歷盡滄桑,但是他始終能以樂觀的心態(tài)去對待。他因為幫助農(nóng)民勝訴及辦理賑濟得罪了豪紳而被罷官,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而憂郁沮喪,也沒有因官場失意而耿耿于懷,而是毅然返回故鄉(xiāng),寄情于詩、書、畫中,恬淡歡樂地度過晚年。
看淡金錢名位,這是鄭板橋養(yǎng)生長壽之術。鄭板橋一生當中,為人處世,不為名位,不計得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曾經(jīng)寫過兩條著名的字幅,即“難得糊涂”和“吃虧是福”。他的這兩條字幅蘊涵著極為深刻的哲理——不要去計較名位的得與失,求得心安。這是其核心思想,也是他一生中為人處世的準則。
金錢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然而金錢并不等于幸福,因為人類不能沒有精神生活。物質(zhì)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空虛的人,就不會有真正的幸福。正如人們所說:金錢能買床鋪,但不能買睡眠;能買書,但不能買智慧;能買食物,但不能買食欲;能買奢侈品,不能買教養(yǎng);能買房屋,不能買家庭;能買娛樂,不能買幸福;能買藥,不能買健康;能買仆役,不能買友誼。
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yè)凝聚著幾代人的艱辛和奉獻,從某種意義上說,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的一次次成功,就是我國航天人用淡泊金錢名位、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zhì)鑄就的通往太空之路上的一座座里程碑。長期以來,他們從不計個人得失,不求金錢與名位,以苦為樂,無怨無悔,為航天事業(yè)奉獻了青春年華,奉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有的甚至奉獻了寶貴生命,涌現(xiàn)出一代又一代的可敬可佩的時代英雄,書寫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
航天事業(yè)是一項非常艱苦、非常復雜、風險極大的事業(yè)。航天工作者能夠淡泊金錢名位、默默奉獻,源自他們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堅強信念。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廣大航天工作者自覺地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個人選擇與黨的需要、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緊密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始終以發(fā)展航天事業(yè)為崇高使命,以報效祖國為神圣職責,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奮力拼搏、挑戰(zhàn)極限,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
航天員們能夠淡泊名位、默默奉獻,源于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光榮傳統(tǒng)。老一輩航天工作者在國外同行難以置信的艱苦的條件下創(chuàng)業(yè),用奉獻精神奠定了我國航天事業(yè)的堅實起點。載人航天工程發(fā)展的十三年間,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貫穿始終,被一代一代航天人傳承發(fā)揚。在一個團隊里,一旦形成一種優(yōu)良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就會持久地影響著這個隊伍里的每一個人,成為他們始終奮發(fā)向前的精神動力。
航天員們的優(yōu)良品質(zhì)告訴我們,輝煌的業(yè)績和崇高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聯(lián)系的,平凡的崗位上可以孕育不平凡的英雄。廣大航天人幾年、十幾年如一日,淡泊金錢名位、默默奉獻,舍小家顧大家,像螺絲釘一樣把自己擰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擰在祖國的航天事業(yè)中,為祖國譜寫了一曲曲“追星牧舟”的凱歌。同時,航天工作者也在為祖國奉獻、為人民奉獻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價值,享受到了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愉悅、勝利的歡欣,成為令全社會尊敬的航天英雄。
相比之下,有一些人卻把金錢奉為上帝,為錢財名位鋌而走險,抵御不了金錢名位的誘惑……古往今來,金錢作為特殊商品給我們的生產(chǎn)生活帶來便利,也釀成了無數(shù)悲劇。
過分看重名位,你就會整日繃緊神經(jīng)、挖空心思地活著;過分看重名位,你就會心浮氣躁,如負重的老牛一樣活得又累又煩;過分地看重名位,你常會茶飯不香、失魂落魄。聲顯名赫自然是好,權(quán)高位重更加誘人。但是世上平平淡淡的凡人總占大多數(shù),我們需要正確對待名位金錢,需要對這些身外之物拿得起放得下,人生才能活得瀟瀟灑灑。
淡泊金錢與名位,就是要超脫紅塵的誘惑和世俗的困擾,真真實實地對待一人一事,豁達樂觀地去看一得一失。淡泊名位,就要面對生活的山水時登高放歌、臨風把酒,寵辱不驚。
淡泊金錢與名位,既不是老莊的與世無爭,也不是毫無激情的冷眼旁觀,更不是陶氏的隱遁山水、悠然南山。淡泊金錢與名位,其實是一種更廣闊的胸懷,是超越塵俗、直追人生真諦的積極態(tài)度。
淡泊金錢與名位,人們就會擁有一個好的心境。天雨人悲、月黯神傷的困惑便會離你而去。無論何時,你都會平平淡淡、開開心心。淡泊金錢與名位,你會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活的溫馨。
人生不滿百,何須名位憂。淡泊金錢與名位,日日是好日,天天有風景。
榮辱毀譽不上心,是真名士自風流
提起羞辱,是每一個人都不想遇到的,但是看那些成大事業(yè)者,卻往往都是從屈辱中走過來的。這里,我們并不是在宣揚羞辱的經(jīng)歷是一個人成功的必備元素,我們要說的是,如果你不幸遭遇到了令人感到羞辱的事情,那么不要覺得難堪,不要覺得抬不起頭,而是要樂觀地面對人生:羞辱可以鍛煉韌性,可以成就強者。
忍辱負重,從而完成《史記》的司馬遷就是一個值得后人敬重的英雄。
司馬遷的父親在臨死之時囑咐其子一定要完成《史記》的撰寫。不過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遭受了巨大的磨難。天漢二年,武帝派李陵隨從李廣押運輜重。結(jié)果李廣遇難,李陵被俘。消息傳到長安后,武帝聽說自己的戰(zhàn)將投降,非常生氣。滿朝文武都順從武帝的想法,紛紛指責李陵的罪過。只有司馬遷直言進諫,說李陵寡不敵眾,沒有救兵,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極力為其辯護。然而他的直言不諱,引得龍顏大怒。司馬遷因此被打入大牢。
司馬遷被關進監(jiān)獄以后,遭受酷吏的嚴刑拷打。面對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后來司馬遷被判以腐刑。當時,這種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
當時的司馬遷甚至想到了一死,不過后來他想到了父親遺留給他的使命,想到了孔子、左丘明、孫臏等人所受的屈辱,他們頑強的毅力和在歷史上所留下的成績都大大鼓舞了司馬遷。他立誓無論有什么樣的屈辱,也要把《史記》完成。
征和二年,司馬遷終于完成了基本的編撰工作。
司馬遷用他的生命譜寫的不僅僅是一本曠世的歷史著作,更是我國史上一首永存的生命贊歌。
蘇東坡一生多次被貶,甚至坐過大牢,差點將小命丟掉。然而,他對自己遭遇的榮辱很豁達,這與他得益于禪的領悟不無關系。自他修禪開悟之后,沉浮不傷其情,苦樂不動其心。他在連連遭貶之時,還是那么超然灑脫:“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東坡被發(fā)配到惠州時,結(jié)識了禪友劉世安。劉世安知道他與叢林之中那些著名的禪師多有來往,就請他接引,也想結(jié)識一些精通佛法、功行深厚的禪師,以便隨時請教。一天雨后,東坡居士前來邀請劉世安,說是共同去參謁“玉板”禪師。東坡還說,“玉板”禪師不但善于演示佛法真諦,而且能拯救人的性命。
劉世安聽他說得神乎其神,就樂顛顛地跟隨他來到城外的一座寺院。然而,東坡既不進講經(jīng)說禪的法堂,也不到高僧居住的方丈,而是將他帶到了寺院后面的竹林之中。春雨過后,正是竹筍破土時。東坡采來鮮嫩的春筍,剝成薄片,在火上燒著吃。
劉世安從未吃過如此美味,便向有美食家之稱的東坡請教這道佳肴的名稱。東坡大笑,指著顏色像美玉一樣溫潤、質(zhì)地像玉石一樣細膩的筍片說:“此名玉板。此老不但將自然法則演示得惟妙惟肖、生動活潑,而且能解饞充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