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企業家產生的社會條件(9)
- 張維迎企業理論四書(套裝共4冊
- 張維迎
- 3133字
- 2015-06-17 11:49:17
其次,張謇在由狀元轉向企業家以后,一直拖著一條長長的封建士大夫的尾巴,也是他企業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年,張謇之所以棄絕功名和似錦般的仕途跑去經商,一是憤于“利權外溢”、“國之不振”;二是深受儒家宣揚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價值觀念的激勵,不滿意當時大多士子空言、輕世、嚴重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社會現實,欲以自己的行動,實踐明末思想家“經世致用”、“有益于天下”的準則。
因此,與歐洲人讀著加爾文的新教著作走上企業家道路的情況不同,張謇是讀著顧炎武的《日知錄》和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走上企業家道路的。他在價值觀念上表現出嚴重的雙重性。作為企業家,他要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貫徹“利潤”原則,拼命追逐剩余價值和擴張資本;但作為封建士大夫,他又要追求一種理想人格的完善,以不失儒士的“風度”。在他的思想中始終沒有確立起“金錢至上”、“利潤就是一切”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念,而封建士大夫那種“非功利主義”的觀念卻根深蒂固。當社會輿論攻擊他經商辦企業是“嗜利之徒”之舉時,他曾厲言聲辯說,自己經商辦企業的目的,純粹是為了國家的富強和民眾的福利。這并非自我標榜和粉飾,而是他真實思想的表露。其實,如若經商不是建立在如此崇高的目標上,很難設想他能完成由狀元到企業家的偉大轉變。
后來,當他由創辦企業取得一些成就以后,立刻從企業的積累中拿出大筆的錢辦博物館、戲院、學校、慈善機構;興修水利、搞墾牧、辦地方自治事業,把南通辦成全國首屈一指的模范縣。其成績不僅受到國內報紙、輿論的贊譽,而且也引起了國外人士的極大關注。美國、歐洲、日本的許多知名人士紛紛前往南通參觀、訪問。
但就在他追求這種社會名望、地位,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時,其資本主義企業家的本質漸漸消失了。大量的非生產性開支,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積累和發展,社會效益損害了經濟效益,從而使他長期陷入一種不可解脫的兩難困境之中。
實際上晚年的張謇失去了當年勵精圖治的雄風,其主要精力和興趣已不在“企業經營”方面了。他把紗廠的事均委其叔兄管理,金融及其他工業、教育事業則委其子張孝若管理,而自己則整日忙于會見政客、官僚,在野不忘情于政治,極力發揮自己在政治上的影響;結交紳士、名流,沉浸在考古、賞花、談詩、寫字的雅興奇趣之中,終歸沒有跳出封建士大夫的思想框子。
在近代企業家中,與張謇齊名的是著名的北方資本集團創辦人周學熙,時人有“南張北周”之稱。周學熙的企業家生涯是從1906年創辦啟新洋灰公司開始的,以后他又陸續創辦了灤州礦務公司(1907年)、華新紡織公司、耀華玻璃廠、京師自來水公司、中國實業銀行等企業。1924年,當張謇走向衰敗的時候,周學熙則登上了成功的巔峰。為發揮資本聯合的優勢,堅固基礎,在與國內外企業的競爭中競勝圖存,他將自己創辦的所有公司聯合起來,組成實業總匯處,形成一個相互聯系(在資金、業務等方面)、相互依賴,集輕工業、重工業、金融保險業于一身的綜合性資本集團,其資本額至少已達42,608,390元。值得一提的是,他所創辦經營的啟新洋灰公司不僅壟斷性地控制了中國市場,而且產品亦銷往國外,在國際市場上也占有一席地位。
周學熙的企業家道路有點形似盛宣懷,辦企業與做官交織在一起。但究其本質卻大相徑庭。周學熙1903年到日本考察以后就確立了自己“經營工商”、“實業救國”的抱負和志向。他之所以利用父親周馥與袁世凱的親戚關系和私人友誼,躋入北洋派系,結納大批北洋派軍閥、官僚,并且自己盡量不放棄“仕途”的晉升機會,由天津候補道、一步步升到直隸按察使、長蘆鹽運使、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先后兩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清楚地知道,在中國辦企業離不開官僚政府的保護和幫助。因而,他以精明的企業家頭腦和練達的政治家手腕,操縱權勢,為其企業的發展開辟道路。一方面他利用自己各大企業公司主要設在京津一帶,緊靠政治中心的地緣之利,把許多官僚、軍閥都拉入董事會中,北洋時期的風云人物龔心湛、徐世昌、言敦源之流都是周氏資本集團的重要董事,從而在企業周圍形成一道厚厚的政治屏障;另一方面他默察“你方唱罷我登臺”的北洋政局,在北洋各個派系中搞“均衡外交”,并隨時局變動經常變動其企業集團的高層權力核心人物。1925年,周學熙在舉薦啟新公司總理代理人時說,“公司總理一席,按今日時勢,以對外聯絡為要義,且以與北洋派素有感情又不偏不倚者為宜?!倍把远卦丛诒毖笈芍匈Y望最著,若推為代總理,于公司前途裨益匪淺”。[8]
由此,他在尋求官僚政權的保護時,又可以避免官僚政權的控制,保持企業獨立的私營股份公司性質。他能在短短的時間里,形成一個資本逾4000萬元的大資本集團,其奧秘也在這里。
周學熙資本集團從1920年代末走向衰落,至1936年,大部分企業公司不是被外國壟斷資本擠垮、兼并,就是被四大家族壟斷資本攫奪了去,或成為其附庸。而在外國資本和四大家族壟斷資本浩劫下幸存的資本,則改變生存方式,由過去以經營工業為主,變為以搞商業投機為主了(這部分資本轉移到上海,辦了許多商業投機公司)。
關于外國壟斷資本的壓迫,不需要更多的論述。中國民族資本頭上始終是掛著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1920年以后,外國壟斷資本尤其是日本壟斷資本加強了對中國的控制,并且把政治、經濟壓迫與軍事強制結合在一起?!熬乓话恕比毡菊碱I了東北,不久占熱(河)攻冀(河北),周學熙資本集團的主要生存地華北地區慘遭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蹂躪。失去了市場和原料來源的周氏企業公司,在強大的外國壟斷資本壓力下,除了倒閉破產以外,不可能有更好的前途。
周學熙資本集團衰敗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政局的變動。1928年,北洋官僚政治集團垮臺和國民黨南京政權的建立,使周學熙猝然失去了政治支柱。而在當時的情勢下,他又無法迅速改變與北洋官僚集團聯系的結構,重新找到政治靠山。以后,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心主要集中在上海、江浙一帶,與國民黨官僚政權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江浙財團和四大家族壟斷資本集團則“問鼎中原”了。周學熙曾利用“政治靠山”避免了企業經營中可能遇到的許多政治風險,但他也承受了由利用這種政治靠山本身所帶來的政治風險。近代中國政治環境的險惡,使一代企業家陷入不能依靠官僚政權,又不能不依靠官僚政權的矛盾之中。周學熙的晚年是在冷清、孤寂的居士生涯中度過的?!按松戮攀驴铡笔撬R死前的感嘆,它透露出一個企業家多少辛酸和痛苦!
中國近代資本主義工業化沒能在一代企業家手里完成,民族的崛起和騰飛,這個由許多志士仁人孜孜以求,并為之奮斗的宏偉目標沒能實現。這與其說中國缺少企業家,不如說中國缺少企業家成長發展的社會環境。
歷史的車輪已滾到20世紀80年代,面臨世界新技術革命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毅然決然地做出選擇,那就是創造一個適應千百萬個現代企業家成長的社會環境。
[1]參閱馬克思:《資本論》,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805—806頁。
[2]參閱吉爾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國經濟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參閱亞當·斯密:《國富論》(下冊),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第27頁。
[4]參閱呂不韋等編著:,四部備要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6卷,第4頁。《呂氏春秋》
[5]參閱葉曉青:《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歷史研究》,1985年第1期。
[6]參閱費正清主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上),第16頁。
[7]參閱張季孫錄:《實業錄》。
[8]參閱郭士浩編:《啟新洋灰公司史料》,第174頁。
問:您認為目前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和軍事環境方面的翻天覆地的社會意義何在呢?
答:這意味著長征、它所展示的道路、它的巨大的即興之作的終結,也是一代人和地上之神的結束。
企業家上來了。
—弗朗索瓦·密特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