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0章 企業家與中國的改革(1)

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一場舉世矚目的歷史性變革在中國大地上興起。這場變革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及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它的核心在于建立這樣一種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千千萬萬個具有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的企業家走上歷史舞臺,取代舊體制下的行政決策者,充當經濟運行主體,組織生產、從事創新活動,承擔經營風險。在這種體制下,億萬民眾將擺脫對行政官員的人身依附關系,在企業家的指揮下,自由地選擇職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建立起一個真正繁榮昌盛的國家。這場變革換來的是這樣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可以稱為“企業家時代”,占據社會中心地位和支配民族命運的是企業家集團。

改革的主題與改革的難題

共和國成立之后,與當時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政府也把實現工業化作為自己的基本目標。

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

當時人們認為,工業化的問題主要是投資問題。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主要瓶頸在于資本短缺。只要能提高積累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工業化就可以很快實現,15年就可以趕上英國,30年就可以超過美國。這就產生了“高積累,低消費”的發展戰略。

但是,經過30年的艱苦奮斗之后,人們痛心地發現,所謂“高積累,低消費”的發展戰略非但沒有帶來工業化的實現,相反,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了。在城市已建立起一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同時,80%的人口仍舊固著在土地上過著自給自足的農業生活,中國仍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

在清醒地認識到“落后”的事實的同時,人們開始探索落后的原因。“高積累,低消費”的傳統發展戰略開始受到懷疑。一種較普遍的意見認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資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傳統發展戰略只注重積累的數量增加,不注重科學技術的進步;只注重外延式擴大再生產,不注重內涵式擴大再生產,由此導致了科學技術的停滯不前和資源效益的降低,這是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于是,“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四個現代化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就作為一種劃時代的口號提了出來。理論界和實際工作部門一致認為,中國必須實行發展戰略的轉變,即把“重積累,重速度”的發展戰略轉變為“重科技進步,重經濟效益”的發展戰略。致力于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改造技術落后的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成為一種現實的選擇。

中國與發達國家最明顯的差距表現在科學技術水平上。把中國落后的原因歸結于科學技術水平低,這是一個容易被多數人接受的邏輯推論。應該承認,科學技術停滯不前和經濟效益差確實與傳統的發展戰略有密切的關系。但是,僅僅靠發展戰略的轉變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科學技術水平低與其說是落后的原因,不如說是落后的表現。因為它不能解釋為什么先進的科學技術總是出現在美國、日本,而不是出現在富有勤勞智慧的人民的中國?僅靠引進一些先進的技術設備,是不能啟開現代化的大門的。近幾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同樣是當代的先進設備,為什么在日本的效率要比中國高三四倍?同樣是引進技術,為什么日本企業經過吸收、改造、創新,開發出自己的新產品,而在中國卻是另一番景象?“一號機引進,二號機引進,三號機還是引進”。更可悲的是,有相當一部分技術設備引進來后,卻被堆放在倉庫里或露天的貨場上。這說明,在中國,“科學技術”并沒有完全形成現實的生產力。

嚴酷的事實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體制本身,在于缺乏一個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內在機制。只有徹底變革高度集權的經濟體制,才能使中國走出落后的峽谷。

從體制上尋找中國落后的原因,這在認識上是一個飛躍,可以說它抓住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但使我們感到遺憾的是,迄今為止,當人們談論到體制改革的時候,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計劃、市場、價格、利潤等這樣一些非人格的范疇上,而推動經濟運行的主體—人,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如果我們把計劃經濟的運行與典型的市場經濟的運行作一簡單的比較就會發現,二者的最大區別在于經濟系統運行的主體不同。前者由政府官員推動,后者則由企業家推動。正是這種運行主體的不同決定了二者在資源利用效率和科技進步水平上的差異。當企業家決定投資和生產的時候,他們首先考慮的是投資的收益率和生產的利潤率,而在競爭的市場上,提高利潤率的最有效途徑是不斷進行創新。正是千千萬萬企業家的創新活動推動了技術進步,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帶來了經濟的繁榮。相反,當政府官員決定投資和生產時,支配他們行為的首先不是投資的收益率和生產的利潤率,而是某種政治目標或仕途的升遷。他們既沒有從事創新活動的內在動力,也沒有運用新技術的外在壓力。對他們來說,也許“按過去方針辦”是更為安全可靠的生存手段。

可以說,中國投資效益差,技術進步緩慢,產品幾十年一貫制等情況,正是政府官員充當決策主體的必然結果。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30多年來“高積累,低消費”戰略的失敗,不是戰略本身的錯誤,而是投資主體選擇的錯誤。同樣是“高積累,低消費”的日本,由于企業家充當決策主體,高積累帶來了高效益,把日本變成了一個舉世矚目的現代化強國。

因此,我們認為,如果說建立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經濟改革的基本目標,那么,造就千千萬萬個企業家則是改革的主題所在。改革的過程,也就是經濟運行主體企業家化的過程。

我們說舊體制下政府官員取代企業家充當運行主體,意思是說他們干了本該由企業家干的事情,而絕不是說政府官員就是企業家。他們雖然有市場經濟下企業家的權力,但并不像企業家那樣對決策后果承擔經濟責任。他們也不具有企業家的那種冒險精神和創新意識,所以他們不是企業家。

把企業領導人與企業家區別開來對認識中國經濟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的企業是沒有企業家的企業(實際上,正如日本經濟學家小宮隆太郎所談,中國并不存在真正的企業)。企業領導人是典型的官員經理,而不是企業家。他們的職責只在于執行上級下達的計劃,而不在于自主地經營企業,從事創新活動。他們對企業盈虧不負經濟責任,企業長期虧損,領導人卻可以官運亨通。這樣的企業領導人與真正的企業家相差十萬八千里。事實上,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的企業家是按縣團級、地師級、準部級等這樣一些行政級別劃分的。企業家沒有上級。

中國的企業領導人不僅不具備企業家的職責,更沒有企業家的素質。這里談的素質并非指其文化程度和專業技術水平,而是指企業家特有的冒險精神、創新精神、競爭意識和決策能力等。即使具有專業技術頭銜的“經理”,絕大多數也非企業家式的人物。他們可能是稱職的工程師,但很難說是合格的企業家。他們和大多數“官員經理”一樣,把經理職務當做一種“公差”,而不是一種自由選擇的事業。

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對1386名企業負責人的問卷調查顯示,當問到“假如您能完全自由地選擇職業,您最愿意選擇哪一個”時,只有26%的人選擇現職務(企業負責人),24%的人不愿再擔任現職。這表明,大部分現企業領導人的志向并不是當企業家。而要迫使一個不想當企業家的人去扮演企業家角色,實在是勉為其難了。該調查還表明,目前企業負責人普遍缺乏自信心、競爭精神和創新能力。例如,當問到“假如對一個公共問題各方意見不同的話,您最相信誰的意見”時,選擇比例最高的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意見”,自己的意見僅排在第三位。在對自身素質的自我評價中,認為自己具有競爭精神、謀略能力、創新能力、交往能力的分別為14%、9%、9%和10%。在企業干部既有的知識結構中,自認為最缺乏的是經營管理知識,最不缺乏的是政治理論和應用性專業知識。換言之,現企業領導人多數具有業務骨干和政工干部的素質,而不具有企業家的素質。[1]

需要指出的是,該調查資料反映的是1985年的情況,可以認為,這是建國以來企業領導人素質最好的時期。經過幾年的改革和整頓,一大批政工干部式的經理被技術專家式的經理所取代,改革實踐中也確實涌現出了一些具有企業家素質的經理(表現為“改革積極分子”),從而使企業領導人的素質從總體上講有所提高。

缺乏企業家,這就是改革面臨的主要難題,改革的艱巨性和持久性也正在于此。改革的目的是要用企業家取代政府官員充當經濟運行主體,但并不存在一個現成的企業家集團可供我們利用。我們可以一夜之間宣布價格放開,計劃取消,但十年八載也未必能造就一個企業家集團。為了造就真正的企業家,我們不得不把經營權交給“虛擬”的企業家(現企業領導人),也就是說,不得不把不是企業家的人當做企業家來對待,對他們實行試用。這些虛擬的企業家有些根本不具有企業家潛能,讓他們經營企業可能會一敗涂地;有些具有企業家潛能,但從潛在的企業家到現實的企業家不僅需要適宜的外部條件,而且還要經過實踐的鍛煉。這需要時間。何況,在賦予他們企業家權力之前,我們并不知道這些“虛擬”的企業家中何者是潛在的企業家,何者不是。

體制改革的實際進程很大程度上要受企業家集團發育程度的制約,改革的最終成功依賴企業家集團的出現。中共中央1984年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設想用5年左右的時間基本上完成改革。用5年的時間建立一個“市場”也許并不困難,但要造就一個企業家集團則顯然沒有可能。因此,我們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企業家與所有制

造就企業家之創業艱難,一個深刻的原因在于它涉及企業財產制度的改革。企業家是特定的財產制度的產物,沒有這樣的財產制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企業家。

在西方經濟早期,企業家既是企業財產的所有者,又是企業的直接經營者。自股份公司出現之后,企業財產所有者與直接經營者相“分離”,從事直接經營的職業企業家一般不再是企業財產的所有者。這種情況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覺,似乎企業家的產生和存在與所有制沒有關系。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一、股份化:企業家職能的分解與所有權表現形式的變化

誰是經濟運行中的主體?這是企業家產生和成長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只有把企業家置于經濟運行的主體位置中才可能產生一代企業家。

這里有必要對西方股份制作一簡單剖析。股份企業的出現,基于以下兩個原因:一是資產所有權的分散性和生產集中化的矛盾;二是承擔風險能力的分布與經營能力的分布不對稱。許多人對第一個原因注意得比較多,而對第二個原因則注意不夠。我們認為,從第二個原因出發,更能揭示出股份制的本質。

所謂承擔風險能力的分布與經營能力的分布的不對稱,指的是,那些擁有財產且愿意承擔風險的人并不一定具有直接經營企業的才能,而那些具有經營企業才能的人卻缺少經營企業所需要的資本(責任能力)。股份化解決了這個矛盾。一方面,它使第一類人得以實現財產增值的目的;另一方面,它為第二類人開辟了通向企業家的道路。在股份制下,作為企業所有者的股東,不僅承擔著企業經營的最終風險,而且擔負著選擇職業企業家、經營資本的職能。從這個意義上講,股份制與其說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不如說是企業家職能的分解。在股份企業,股東和職業經理作為一個整體發揮企業家機能。股東是選擇職業企業家的所有者企業家,他不同于一般的債券持有人。

現在要搞清楚的是,那些擁有財產的股東為什么甘冒風險把自己的財產交給非親非故的職業經理經營?那些并非企業所有主的職業經理又為什么要關心財產增值?我們知道,在市場經濟下,每個人對自己的財產擁有不可剝奪的所有權,任何人都無權在沒有取得所有者同意的情況下支配他人的財產,每個人關心他人也只是出于對自己的關心。因此,職業經理取得經營權,肯定是出于股東的自愿;他關心企業財產,肯定是他不得不這樣做。股東為什么自愿交出經營權?是因為他確信后者會對他負責,并且有能力使他的財產增值。因此,股東與職業經理的關系,實際上是委托人與受托人的關系。受托人必須首先取得委托人的信任,而這種信任的前提是他對后者負責。如果職業經理不能真正對股東的財產負責,他就不可能獲得經營企業的資格。因此,職業經理的存在正是建立在財產所有權的基礎上;沒有股東對財產的所有權,職業經理也就不會取得經營權。

由此看來,股份制是以股東對職業經理的“確信”為前提的。但是,任何確信都包含著某種脆弱性,在任何時點上,確信都是根據事先的經驗判斷作出的,它并不能保證今后必然如此。因此,股東與職業經理的關系也不能僅僅建立在“確信”的基礎上。股東作為企業所有者和最終的風險承擔者,必須享有充分的財產支配權。唯其如此,他才能迫使職業經理真正對自己負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林市| 潞城市| 衡东县| 桐城市| 镶黄旗| 杭锦旗| 兴义市| 彰化县| 池州市| 莱阳市| 错那县| 鄂温| 临夏县| 张北县| 定远县| 西平县| 图木舒克市| 芜湖县| 荥阳市| 孟津县| 牙克石市| 琼海市| 绥中县| 洛川县| 上蔡县| 抚州市| 江阴市| 黑河市| 广德县| 无棣县| 浪卡子县| 博罗县| 榆林市| 佛教| 莒南县| 安义县| 信丰县| 侯马市| 吉木萨尔县| 北辰区| 施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