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8章 企業家產生的社會條件(8)

近代中國完全不是這樣。

中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是在封建經濟解體的情況下產生的,而是在民族滅亡的危機中被逼出來的。它沒有也不可能經過一個資本原始積累的時期。資本積累更不用談。因此,在建立現代大機器工業中,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資金不足。這不僅是指整個社會可以利用的資金絕對量少,而且,已有的資金難以向資本轉化。當時,真正的貨幣財富占有者是官僚地主、高利貸者和商人。占統治地位的封建經濟力量,作用于這些財富占有者并把大量資金投向土地、典當、高利貸等前資本主義的剝削場所。利用外國資金,對于一個半殖民地國家來說,簡直是不可想象的。相反,在帝國主義的殖民掠奪下,國內已有資金的很大一部分被外國資本拿了去,并變成加深對中國剝削和掠奪的手段。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在近代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所需要的一整套社會基礎設施,如金融制度、法律制度、交通運輸體系及民主政治體制等都沒有建立起來。清末的那一整套社會機構和政治管理機構都是為適應封建自然經濟的發展而建立的,它不會也不可能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服務。一支愚蠢而缺乏近代知識和管理能力的封建官僚隊伍,必成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

1903年,清政府就是在這種基礎上推行改革的。舊有體制和管理機構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尖銳矛盾,使改革一開始就被導入歧途。許多京城和地方官僚用自己已有的觀點意識去解釋、推行改革,有人則純粹把改革當作獲得賞識和往上爬的條件。中國政治的特點歷來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那些在清末大談新政、改革的人中,就有在思想價值觀念上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格格不入的頑固派。因而,雖然工藝局各省都辦了,但真正有成效者實屬罕見。

在這樣一種環境和條件下,民族企業要單純依靠經濟的力量取得生存和發展是不可能的,它必然要去尋求官僚政權的扶植和保護,利用超經濟的力量為其開辟前進的道路。這不能不給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打上深深的烙印。

盛宣懷的企業家才能是為世人所公認的。他最早認識到官辦工業的弊病,極力主張建立一種“官督商辦”的企業體制,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利用籌集商業資本商辦的形式,在創辦民營企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創辦和居間操縱的企業有電報局(1882年)、招商局(1884年)、漢陽鐵廠(1888年)、上海織布局(1893年)、中國通商銀行(1897年)等,其資產總數高達1726萬規元兩,是當時中國(1882—1910年)最大的企業家。

但需要指出的是,盛宣懷的成功不僅僅因為他具有卓越的企業家地位,更重要的是他具有一個頗為顯赫的官僚地位。他先后擔任過天津兵備道、商務大臣、郵傳部侍郎等職,并投靠具有實力的官僚李鴻章、張之洞等。因此,他創辦企業時,可以在資金和經營等方面獲得許多有利條件。

其實,非正途出身的盛宣懷去辦近代企業的真正動機就是適應當時“致富求強”的政治需要,辦成一些“大事”,躋入官僚階層。經商、辦企業只不過是他的“晉身之階”。確實,當他在創辦企業方面取得輝煌成就、充分顯示出自己的企業家才能時,他的官位“電梯”也在迅速地上升著。

但正是這種“辦大事”、“做高官”的性格決定了盛宣懷悲劇性的結局。事情非常簡單,既然他經商是為了做官,那他就必須考慮官僚政府的利益、意志,就要與企業中的商人利益發生尖銳的矛盾,官奪商權,以官凌商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要求盛宣懷把官僚職能與企業家職能統一起來是不可能的。顧此必然失彼。

在輪船招商局,盛宣懷與徐潤的矛盾從根本上說是官與商的矛盾。他為了獲得清政府和當權者的賞識和寵愛,大事報效,僅1894年西太后的萬壽慶典,他就獻銀5.2萬兩。1899至1903年,招商局從折舊項下共“墊支38萬余兩”報效銀。這種報效損害了商人利益,影響了資本積累,窒息了企業發展的活力。

另外,既然官僚的地位、權勢與企業的發展有如此密切的關系,那么宦海沉浮必然會對企業的生存發展產生影響。1911年,隨著盛宣懷政治權勢的衰落,他作為企業家的影響也逐漸減弱了。他控制的企業大都被袁世凱的北洋派系所攫奪。盛宣懷不乏澀澤榮一那樣的企業家才能,而他的企業成就及影響卻比澀澤榮一遜色得多,這很值得人們深思。

張謇是與盛宣懷不同的一種企業家類型。當盛宣懷不滿意自己的非正途出身,拼命想在官場飛黃騰達的時候,張謇卻由一個正途出身的狀元,轉變為一個商人企業家了。

張謇的企業家生涯是從1895年在家鄉南通籌辦大生紗廠開始的。他在創辦企業階段,遇到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多少次“事敗垂成”。最后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首先應歸功于他堅忍不拔的意志。大生紗廠籌辦時,他組織了6人董事會。這6個人是沈從夫、劉一山、潘鶴琴、郭茂之、陳惟鏞、樊時薰。但最后除沈從夫一人始終支持他以外,其他幾個人或中途退出,或釜底抽薪,或踐踏前約,都成了可恥的逃兵。創辦企業的困難全壓到張謇一人身上。為籌集資金,他奔走于南京、武漢、上海、南通各處,周旋于官紳富商之間。旅費拮據之時,“曾賣字以求之”。他屢敗屢進,從不氣餒。

其次,他具有卓越的企業家才能。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他不但一直堅持完全“商辦”、“私營”的企業體制,建立了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而且,他已知企業一體化和整合的優勢。在創辦大生紗廠以后,他又根據棉紡織工業發展的需要,先后開辦了一系列相關企業:為解決原料的來源問題,他辦了通海墾牧公司(專門種植棉花);為解決棉花、棉紗的運輸問題,他辦了大達輪步公司和天生港輪步公司;為解決棉籽出路問題,他辦了廣生榨油廠;為解決機器維修問題,他辦了資生鐵冶廠;為解決金融問題,他辦了淮海銀行;為解決技術管理人才缺乏問題,他辦了南通師范學校和南通紡織專科學校,從而在南通形成一個以棉紡織工業為主導的具有托拉斯性質的資本集團。1922年,總資本額高達3000余萬元,以致有人稱他是中國的“洛克菲勒”。

此外,張謇與官僚政權的特殊關系也是他取得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依靠這種特殊的關系,他可以得到政府和官僚的挹注和保護。如大生紗廠創辦時資本額為100萬元,其中官機作價25萬元。在私人投資中,60.4%的資金是與他有關系的官僚出的;他還通過封疆大吏張之洞、劉坤一獲得了“30年內,百里之外,不準他人設第二廠”的壟斷權。

另外,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來自官僚、政府的干擾破壞。就張謇的身份而言,他也擁有企業家與官僚的雙重職能。但與盛宣懷不同的是,他的官僚職能是服從于企業家職能的。尤其是在官與商的利益發生尖銳沖突的時候,他總是利用自己“通官商之郵”的條件,從中斡旋,保護企業和商人的利益。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事實是,在創辦大生紗廠的過程中,有人擔心接受官款資助,會帶來官僚政府的愚蠢干預,而張謇卻非常自信地說:“官有干涉,謇獨當之。”[7]張謇創造的這種既有官僚政府保護,又始終保持私營企業獨立性的“企業模式”,適合中國當時的環境和條件,顯示了它蓬勃的生命力。

張謇一生的事業在1922年他70歲壽辰時,達到了興盛的極點。此后則由興盛走向衰敗。至1924年,偌大的一個資本集團,已基本上崩潰瓦解了。

張謇資本集團由盛至衰以至崩潰的重要原因是外國壟斷資本的競爭和壓迫。1922年后,外國壟斷資本加強了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使民族工業尤其是棉紡織工業深受打擊。張謇資本集團的主干企業大生紗廠過去利用南通一帶產棉銷紗的絕好市場獲得蓬勃的發展。而在外紗充斥市場的情況下,大生紗廠的產品銷路受阻,嚴重積壓,以致資金周轉不靈,陷入擱淺的境地。大生紗廠一倒,其他企業也“一損俱損”,紛紛倒閉破產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阳县| 三江| 阜新| 浑源县| 济南市| 图木舒克市| 青河县| 电白县| 德阳市| 黄梅县| 白玉县| 元氏县| 当涂县| 曲阜市| 新河县| 临朐县| 和平区| 新干县| 萨嘎县| 基隆市| 遵化市| 旬阳县| 定结县| 宣汉县| 广元市| 敖汉旗| 芮城县| 南岸区| 西乌珠穆沁旗| 太白县| 比如县| 江城| 隆昌县| 广昌县| 玛沁县| 明光市| 昆明市| 麻阳| 兴化市| 洛宁县| 杂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