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企業家產生的社會條件(5)

日本武士是在日本受到歐美的強烈沖擊而出現的歷史旋渦中鑄造成企業家的。

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柏利率領美國艦隊把西方的軍事、經濟力量帶到日本海岸,迫使日本打開封閉的大門,與急劇變化的世界發生聯系。繼美國之后,英、法、德、俄等資本主義列強的勢力也進入日本。

日本與外部世界的接觸,以及由此帶來的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文化的強烈沖擊,使它深深地陷入民族危機之中,并迫使它迅速做出迅速的選擇。來自西方世界的嚴峻挑戰,首先激發了武士階層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主動性”。他們在民族危機的關鍵時刻,迅速做出了成功的反應和富有遠見的選擇,即采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一批最早受到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影響的武士,致力于明治維新,做了明治國家的“廟堂棟梁材”,如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等。另外一批武士則集聚在“富國強兵”的旗幟下,響應新政府“殖產興業”的號召,步入企業家行列,為實現日本的經濟起飛和民族獨立而努力奮斗。

前面我們提到的著名企業家澀澤榮一,就是由武士轉化而來的。他的轉化過程有一定的典型性。

澀澤一生的經歷比較復雜。他1840年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里,早年跟爺爺學過經商。在精力旺盛的青年時代,表現出極強的反封建意識。他不顧父親的阻攔,參加了尊王攘夷運動,并親自組織過武裝暴動。當然,他失敗了。但奇怪的是這次失敗卻成了他躋入武士階層的重要契機。因為,他認識到,單靠組織武裝暴動難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于是,經人介紹,于1864年投到德川幕府的直系大名德川慶喜的門下。當時,德川慶喜不僅是“賢明之君”,而且實力雄厚。他已取代病弱的德川將軍德川永茂,成為幕府的中心。澀澤的目的很明確,依靠“慶喜”之力,實現自己振興日本民族的政治抱負。德川慶喜欣然接納他為家臣,澀澤由一介農夫躋身于武士階層。這多少反映出幕末時期,社會等級之間有了一定程度的開放。

1866年,德川永茂在第二次長討伐中駕崩,慶喜取而代之,成為第15代將軍。深受慶喜賞識的澀澤,對這次政治變動最強烈的感受是: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完全破滅了,他陷入失望的痛苦之中。不久,他受命陪慶喜之弟昭武,參加在法國召開的萬國博覽會,并留在法國學習。

澀澤在法國學習了兩年。這期間,他游歷了歐洲的一些國家,充分了解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考察了工業企業的發展,并對其產業經濟制度、政策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歐洲的學習與游歷對澀澤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重新確立了他的政治信念,即日本的富強和獨立,必須倚賴工商業的發展,而在工商業發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企業家。此后,他的全部熱情都傾注在實現“商工立國”的偉大目標之上。

1868年,日本政局變動,慶喜奉還大政,王政復古,幕府統治徹底瓦解。澀澤一行因財源斷絕,遂輾轉歸國。澀澤回國后,榮任明治政府大藏省租稅司正,主持財政部工作。于是,他開始利用手中權力實施“商工立國”的計劃。他在主持財政部工作的三年期間,先后頒發了“度、量、衡修正案”、“租稅制度”、“鐵路敷設案”等,為建立日本近代金融、稅收制度和交通運輸體系奠定了基礎,為企業家的產生和成長創造了條件。1873年,久有素志做一名企業家的澀澤,以創辦日本第一銀行為由,毅然辭去令人艷羨的官職,轉入企業界。此后,他在創辦企業及協調各個企業之間的關系方面,傾注了全部精力和熱情。據統計,他一生參與創辦的企業達500多家,形成一個龐大的企業王國,為發展日本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1931年,當92歲高齡的企業家澀澤安詳地閉上他的雙目時,人們感到,日本企業界的一顆巨星隕落了。

其實,一批過去處于社會上層的武士,在基本上毫無困難和痛苦的情況下,跨過由長期歷史形成的巨大障礙,轉向企業家,其價值觀念方面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視的。

在日本封建社會中,之所以武士者尊、商人者卑是因為社會對這兩種階層所從事的職業評價不一樣:武士參與政治活動,為國家社會工作,職業比較崇高,故受到社會的尊重;商人經商,賺取利潤,為個人致富奔忙,則受人賤視。但由鈴木正三與石田梅巖創立的原始資本主義道德觀,抹去了武士與商人這種職業、身份上的差別,強調商人創造利潤與社會整體利益是統一的,商人取得經濟成就與武士參與政治活動一樣都是對社會的貢獻。這樣,社會價值天平就把武士與商人等同起來,為武士向商人的轉化消除了心理障礙。

進入近代社會以后,整個社會追求的目標是“富國強兵”,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然而,“富國強兵”離不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由此,商人、企業家被推向歷史前臺,成了時代的寵兒和社會發展的主體。有抱負、有才能的人開始向企業界集聚,承負發展工商業的重任,為社會進步、國家富強貢獻力量。社會整體追求目標的轉換,強烈沖擊著武士階層。既然武士的抱負是為國家為社會服務,價值追求是“公為天下”。那么,在近代社會中,他們就可以適應時代的變化,把經商當做一個正當而又有價值的事業,毫不猶豫地向企業家轉化。因為,商人企業家所具有的重要社會地位與武士傳統的價值觀一致起來了。

當然,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武士轉化為企業家之后,對日本企業家精神、價值觀念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用自己的顏色編織企業家的樂譜,用自己的面貌塑造著企業家的形象。因而有人說,日本企業家精神,即愛國心、公共心,非經濟追求,是建立在武士的傳統價值觀念基礎之上的。

此外,應該承認,在武士向企業家轉換過程中,來自經濟方面的刺激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說非經濟的刺激,解除了武士轉向企業家的精神痛苦的話,那么,經濟刺激則給他們在解脫經濟困境上展現出美妙的前景,滿足了他們的生活需求。

日本武士與歐洲騎士最大的區別在于,后者有封地,他們和封建領主是共命運的。而日本武士則大部分不直接掌握土地,只有祿米把他們和封建領主聯系在一起,武士只不過是依附于封建領主的“寄生物”。因此,他們缺乏穩定的經濟基礎,與封建領主沒有那種生死與共的牢固關系。一旦領主遇到困難和發生經濟危機時,武士的經濟利益就會立刻受到損害,“祿米”只給規定的一半,以致許多武士不敷生活,困苦到“冬穿單衣夏穿棉,無處安身,借居陋室”的地步。

幕末時期,閉關鎖國了200余年的日本,突然受到歐美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沖擊,引起了難以想象的后果:物價上漲、黃金外流,幕府各藩都出現了財政匱乏的困境,而這種經濟危機很快轉嫁到武士身上。因而,武士難以依靠自己的收入養家糊口。他們不得不尋求新的生路:有人兼營手工業。當時,日本的許多農副產品,如“米洋的筆,長門的傘,鍋島的竹笠,秋月的印盒,小倉的油布雨衣等”,都出自這批貧困化的武士之手。另外一部分人改事商業。

19世紀初,有人做了一個統計,江戶共有商店250家,出身武士浪人的就達48家。還有一部分人,寧愿放棄族籍,成為無主浪人,從事教師、醫生、作家等自由職業。

武士階級這種由經濟地位的衰落而帶來的社會階級地位的轉

換,在明治立國之后,更加普遍、更加迅速了。原因在于:1.新政權通過“廢藩置縣”和地稅改革,摧毀了舊的領主制,從而也摧毀了武士世襲官僚階級地位的基礎。2.明治政府強制推行改革武士俸祿制度和廢除武士特權的政策,促使封建武士“解體”。武士的津貼以小筆現金和政府公債的形式一次支付后,他們就成為“單純”的公債所有者。一部分獲得高額公債的武士,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把它轉化為資本,投資到銀行、鐵路、棉紡等近代企業中去。3.明治政府在推行“殖產興業”政策的同時,實行“士族授產政策”。所謂士族授產政策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1)直接借給武士一部分資金,這部分資金分為創業基金、勸業委托基金、勸業資本金三種形式;(2)把過去采用國家投資形式創辦的官營企業,低價或無償地轉讓給武士中具有企業家素質的人,并給予特殊保護。由此,一批武士在明治政府的有力幫助下,轉向工商業,成為有作為的企業家。這方面巖崎彌太郎、五代友厚等都是典型。

當武士在上述各種因素的作用下,轉化為企業家之后,不僅打碎了日本原有的政治結構和等級制度,而且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人才流向由過去的武士階層變為企業界人士。日本社會明顯表現出“英才薈萃企業界”的特征。

三、戰后派企業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的企業家資源得到了更加有效的開發,出現了一個“競爭激烈”、“人才輩出”的戰國時代。其具體表現是:在已有的財閥企業公司中,當戰前派“企業家”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被整肅以后,許多新的企業家從他們那里拿起接力棒,發揮了卓越的洞察力和指揮才能,推動了公司的發展。其典型人物有安藤豐祿(小野田水泥公司)、石田退三(豐田汽車工業)等。

另外一些經理人員,原來不過是一些“默默無聞”的“平庸”職員,戰后,當他們受任管理一些企業時,突然顯現出經營企業的勇氣和卓越才能,很快使企業有了大的發展。屬于這種類型的有:西山彌古郎(川崎制鐵公司)、上野次郎男(積水化學公司)、太田垣士郎(關西電力公司)等。

還有一部分人,在自己的企業因戰后經營環境的變化,岌岌可危、瀕臨破產之時,激流勇進,身負大任,發揮了企業家特殊才能,使企業得以重振。它的代表人物有土光敏夫(石川島播磨重工公司)、川又克二(日產汽車公司)等。

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戰后白手起家的企業經理人員,在很短的時間里,創建了一個龐大而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公司,有的甚至聲震世界。中國人十分熟悉的盛田昭夫(索尼公司)、本田宗一郎(本田技研公司)、井植歲男(三洋電機公司)等都屬于這種創業型企業家。

日本戰后派企業家成倍地崛起,一方面與來自戰爭慘敗而帶來的危機的挑戰有關。日本民族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每當她受到危機的強烈挑戰時,會以極大的熱情和歷史主動性,做出迅速而又成功的選擇。

戰后,一批具有經營管理才能的人,正是在擺脫占領枷鎖、振興日本經濟的崇高奮斗目標的刺激下,走上企業家道路的。

另外,也許更為重要的是,日本企業家成長的社會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戰后,日本在美國占領軍的強制下推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如農地改革、解散財閥等。這些改革清除了日本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封建因素,推進了日本的民主化,并建立了一個嶄新的經濟體制。在這種經濟體制下,強調以市場機制為主,鼓勵個人和經濟主體自由競爭、自由選擇,促使生產的各種要素通過市場自由組合和流動,從而為私人企業的經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當然,這里最值得重視的是,解散財閥以及日本政府一直努力采取的正確的禁止壟斷措施,為個人和經濟主體發揮創造性提供了一個均等的競爭機會,每一個人和經濟主體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企業的成敗及經濟成就的大小,主要取決于才能而不是別的什么因素。這樣,就使那些具有潛在企業家才能和素質的人,有了一個有利的成長環境,其才能和素質得到誘導和發揮。

另外,戰后,企業的經營權與資本所有權的徹底分離也為企業家的成長創造了條件。我們知道,在資本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沒有分離的情況下,企業家必須同時是雄厚資本的所有者,這就把那些具有企業家才能和素質而缺少資本的人拒之于企業家門外了。但當企業經營權與資本所有權分離之后,“沒有股票”的經營者照樣可憑自己的才能登上企業家寶座。況且,戰后日本企業資金集籌方式,更多的是依靠銀行貸款而不是集股。在一般企業的資金中,銀行貸款要占80%以上。因此,人們擺脫了資本方面的限制,在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上,純粹靠組織、組合生產諸要素的才能和創新精神,推動企業發展,創造卓越的經濟成就。

戰后,日本企業家生存、競爭環境的確立,不僅刺激了企業家的成長,而且進一步加強了“英才薈萃企業界”的人才流動趨勢。人們,尤其是廣大的青年,都把“上一流學校,進一流公司,當一流企業家”作為最高追求,把在擴張企業方面有一番成就作為最高理想。日本社會表現出來的優秀人才聚集企業界的特點,提高了企業家的質量,刺激了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從而使各企業之間都在一種比較高的層次上進行競爭,推動了戰后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

近代中國:痛苦的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和县| 恩施市| 阿拉尔市| 商城县| 威信县| 辛集市| 乌兰浩特市| 砚山县| 江津市| 黄石市| 山东省| 阿拉善右旗| 屏东市| 黄骅市| 张掖市| 普兰县| 天全县| 开鲁县| 云阳县| 都昌县| 泸西县| 富蕴县| 上犹县| 介休市| 永宁县| 潍坊市| 汽车| 德庆县| 阳朔县| 澎湖县| 望江县| 宜君县| 萍乡市| 彭州市| 福海县| 德清县| 韶山市| 西吉县| 安国市| 平谷区| 黔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