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隨方亦圓(1)
- 水之道:水的無為自然哲學與處世立業之道
- 吳蔚
- 4984字
- 2015-06-11 14:28:42
莊子說:“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水的無形無色正是“虛”的象征。
水無形無色,可以用任何承載者的形狀來構形,在杯子中是杯子的形狀,在盆中是盆的形狀,在任何容器中都可依據容器之形狀而呈現出不同形狀的風貌。不管人們如何的擺弄它,它永遠能展現出其最好的一面,所以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水還能根據環境和氣候的變化,以不同的形態存在:在常溫下是液態的水,在冰點下是固態的冰,在高溫下是氣態的蒸汽。
水這個隨方亦圓的特征意味著柔韌性與適應性,即人使自己的行為適應環境的能力。
人應該仿效水之所為,順從壓力,適時變形。處逆境時應下更大的決心,處順境時應更謙虛的學習,就像水的隨方亦圓精神,在不同的環境中要能去適應環境、調適自己,去學習不同的東西和感受,給自己的人生或企業的未來下一個目標,然后去做它,不能自我設限、自我定型,而是不管在什么情形下,皆能去適應它、去調適、去面對它、去克服這些環境,那終將有一番不同的成就。
【引子】
“水流乎無形,發泄乎太清。”
——莊子《列御寇·第三十二》
莊子說,水流于無形,發泄于太虛清靜的自然。
“君者槃也,槃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
——荀子《君道》
荀子說,盛水的器皿是什么形狀,水也成為什么形狀。如果用盤子盛水,盤子是圓的,那么水也是圓的;如果用盂盛水,盂是方的,那么水也是方的。
【原理】
水因為無形,隨方亦圓,同時也代表著它善于變通,能夠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隨機應變。水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型態,例如以水、水蒸氣、雨水、冰塊等不同的方式存在著,它在不同情況下會有不同的轉化。
為人處世和做事業也是一樣。世界上的變化無窮盡,遇到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為什么有些人事業做得那么成功,有些人卻不是那么成功呢?成功的抉擇到底何在呢?關鍵在于自己。因為,市場和人生乃是變化無窮的,需要有彈性去適應,就如同人在雨天時就應撐傘,企業在低潮、不景氣時,就應調整策略,而非一成不變、僵化、無以應變。
這就是水的隨方亦圓之道。
事情的成敗,都有主客觀許多因素,只有把握住最有利的條件和機會,選擇最恰當的方式,才能成功。水的隨方亦圓之道恰好與“相機而行”的謀略相似。“相機而行”、“見機行事”這一謀略的實質在于:事物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主客觀條件也是不斷變換著的,只有能夠隨著時間、地點和機會的變化而靈活地作出不同選擇的人,才能把握住成功的主線。這正是水的隨方亦圓的特性。
隨方亦圓的謀略,要求在實施計劃時,隨著敵情變化而隨時加以改變。即根據戰場變化了的情況,靈活地相應地改變戰法。根據敵情變化而改變作戰計劃,即敵變我變,是重要的用兵原則。
隨方亦圓還是商家最慣常運用的謀略,也是商界最常見的一種不是手段的手段。隨方亦圓、隨機應變的關鍵就在“瞅準”上,千萬不要只知“變”,而疏忽“機”,只有在“機”上作文章,深掘出并緊緊抓住這個“機”,才算是真正把握隨機應變的深奧機理。
隨方亦圓的前提是審時度勢,了解實際情況和時機。
隨方亦圓的關鍵是隨著實際情況和時機的變化而變化,靈活機動,應付自如。
隨方亦圓的訣竅是不死板而心中有數,調動人而不被人所調動。
隨方亦圓的目的是克敵制勝,而不是故弄玄虛,顯耀巧智。不然的話,很容易失之于油滑,聰明反被聰明誤。
總而言之,水的隨方亦圓之道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
【故事】
隨方亦圓——曹操應急佯獻刀
東漢末年,董卓收服猛將呂布后,威勢更盛。并于公元189年九月廢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而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然后,董卓自任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第二年,董卓又派部下鴆殺少帝(弘農王),絞死唐妃,甚至夜宿御床,篡位之心畢露無遺,他的行為激起了朝臣的普遍憤恨。
渤海太守袁紹與司徒王允秘密聯絡,要他設法除掉董卓。但文弱書生出身的王允面對驕橫的董卓無計可施。思來想去,實在想不出什么辦法,他便以慶祝生日為名,邀請群臣到自己家中赴宴,商討計策。
席間,酒行數巡,王允突然掩面大哭。眾官驚問:“司徒貴誕,為何悲傷?”
王允說:“今日其實并非我的生日,因想與諸位一敘,恐怕董卓疑心,所以托言生日。董卓欺君專權,國將不國。想當初高皇帝劉邦誅秦滅楚,統一天下,誰想傳至今日,大漢江山即將亡于董卓之手!”
王允邊說邊哭,眾官也皆相對而泣。唯驍騎校尉曹操于座中一邊撫掌大笑,一邊高聲說:“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嗎?”
王允聞言大怒,對曹操說:“你怎么不思報國,反而如此大笑呢?”
曹操回答說:“我不笑別的,只笑滿朝公卿無一計殺董卓!我雖不才,愿即斷董卓之頭懸于國門,以謝天下。”
王允肅然起敬說:“愿聞孟德高見。”
曹操說:“我近來一直在奉承、交好董卓,就是為了找機會除掉他。聽說司徒您有七寶刀一口,愿借給我前去相府刺殺董卓,雖死無憾!”
王允聞言即親自斟酒敬曹操,并將寶刀交付曹操。曹操灑酒宣誓,然后辭別眾官而去。
次日,曹操佩著寶刀來到相府,見董卓在小閣坐于床上,呂布侍立于側。董卓一見曹操,便問他為何來得晚。曹操回答說:“乘馬羸弱,行動遲緩。”于是,董卓即讓呂布去從新到的西涼好馬中選一匹送給曹操。
呂布領命而出。曹操覺得機會來了,即想動手,但又怕董卓力大,難以制服。正猶豫間,董卓因身體胖大,不耐久坐而倒身臥于床上并轉面向內。曹操見狀急忙抽出寶刀,就要行刺。不料董卓從衣鏡中看到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問道:“曹操干什么?”
此時呂布已牽馬來到閣外。曹操心中不免暗暗發慌,他靈機一動,便表情鎮靜地雙手舉刀跪下說:“今有寶刀一口,獻給恩相。”
董卓接過一看,果然是一把寶刀:七寶嵌飾,鋒利無比。董卓便將寶刀遞給呂布收起,曹操也將刀鞘解下交給呂布。然后,董卓帶曹操出閣看馬,曹操趁機要求試騎一下。董卓不加思索便命備好鞍轡,把馬交給曹操。曹操牽馬出相府,加鞭往東南而去。
呂布見曹操乘馬遠去,便對董卓說:“剛才曹操似乎有行刺的跡象,及被發現,便佯裝獻刀。”
在呂布的提醒下,董卓也覺得曹操剛才的舉動值得懷疑。正說間,董卓的女婿李儒來到。李儒是董卓的謀士,是個很有心計的人。他一聽董卓介紹曹操剛才的所作所為,便說:“曹操妻小不在京城,只獨居寓所。今差人請他來,他若無疑而來,便是獻刀;若推托不來,必是行刺,便可逮捕審問。”
董卓即依照李儒的主意,派遣四個獄卒前去傳喚曹操。良久,獄卒回報說:“曹操根本不曾回寓所。他對門吏聲稱丞相差他有緊急公事,已縱馬飛奔出東門去了。”李儒說:“曹操心虛逃竄,行刺無疑。”
董卓大怒,便下令遍行文告,畫影繪形,懸賞通緝曹操。
曹操是一個高明的刺客,深諳水的隨方亦圓之道。在行動前,他不僅想到了成功,而且也想到失敗后怎樣保全自身。七寶刀既可以作為刺殺董卓的利器,亦可以作為進獻的禮物。最關鍵一點是曹操的隨機應變,像水那樣隨方亦圓,在緊急關頭靈活機智,隨機應變,使自己得以保全性命。由此可見,曹操是一個全身成事的英雄,而不是一個舍身取義的莽漢。
像水那樣“隨方亦圓”地伺機而作、靈活應付,意思淺顯易懂,但實際運用起來卻艱深異常,非常人能輕易駕馭。而香江首富李嘉誠卻能運用自如,他也因此而建功。縱觀李嘉誠的成功經歷,他的創業史中的兩次最大的、最關鍵的轉折點,都因他熟練地運用了水的隨方亦圓之道,所以才為他今天的輝煌業績寫下了重要的一筆。
其一,正當年輕的李嘉誠慘淡經營塑膠玩具時,他突然從雜志上得到靈感:塑膠花將在未來時代進入千家萬戶。他瞅準這個機會,改道生產塑膠花,結果一舉變成了“塑膠花大王”。
其二,當李嘉誠的塑膠花事業如火如荼時,他又瞅準地產這一行,理智地放下行將開至衰敗的塑膠花,使他的事業又發生了一次飛躍。
此外,“九龍倉之戰”也充分體現了李嘉誠精于水的隨方亦圓之道。在開戰之前,李嘉誠就對“九龍倉”心懷“野心”偷偷吸納其股票。但突然間風云突起,半路殺出個包玉剛,同時“九龍倉”的原主人怡和財團也奮起堅決抵制收購,”船王”和“怡和”大打出手。這時,李喜誠深知與其參戰“三敗俱傷”,不如退出收漁翁之利,于是立即改變了策略——像水那樣由方變圓。他以價轉讓給包玉剛1000萬“九龍倉”股票,換取包玉剛手中的“和黃”股票,又因退出而得到支持怡和的匯豐銀行的好感,可謂益處多多。
隨方亦圓——蒯祥妙造金剛腿
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把京城從南京遷往北京后,集中了各地著名的能工巧匠,在元朝京城大都的基礎上大興土木,營造皇宮。江蘇吳縣人蒯祥被選為皇宮重大工程的設計師。
不久,皇宮造得差不多了,俯瞰皇宮,但見金虬伏棟,玉獸蹲戶,檐牙高筑,金碧相輝,紅磚碧瓦,龍飛鳳舞,顯示著皇家的豪富和權力。精湛的技藝,明成祖龍顏大悅,連夸蒯祥是當今最巧的工匠。
這引起了工部右侍郎的妒恨。在營造最后一座宮殿時,工部右侍郎趁雷雨交加之夜,偷偷鉆進工地,把尚未完工的金門檻截斷了一段。這一招十分毒辣,如果找不到同樣的材料補上,金門檻裝不起來,蒯祥就有坐牢、殺頭的危險。
第二天清晨,風停雨止,氣象一新。蒯祥見了斷門檻吃驚非小,他知道有人想害自己,是誰呢?他懷疑是工部右侍郎,因為明成祖對蒯祥的信任超過工部右侍郎,大有取而代之的意思,所以工部右侍郎要陷害他。但是眼前重要的是如何補救這個損失。他冥思苦想后,干脆把金門檻的另一頭也截短一段,再在門檻兩邊各做一個槽子,這樣形成了一個活絡門檻。后來的建筑者把這個活絡門檻叫“金剛腿”。
竣工之日,明成祖帶著文武百官親自來驗收。工部右侍郎陰笑著隨后。誰知,明成祖看到“金剛腿”上刻著兩朵牡丹,葉綠花紅,色彩鮮艷,富麗堂皇,頂部還雕著一對獅子,小巧玲攏逗人喜歡。門檻可裝可拆,馬車轎子可直進直出,十分方便。整個門檻造得式樣新穎別致,裝磺美觀艷麗。明成祖大為贊賞,蒯祥名聲從此大噪。
蒯祥能夠像水那樣隨方亦圓、隨機應變,不但避免了殺身之禍,還在歷史上留下了美名。
水的隨方亦圓之道同樣可以在經濟活動中大顯身手。在這一方面,德國阿迪達斯體育用品公司可謂是精于水的隨方亦圓之道的典范。該公司十分注重改進產品,以適應顧客的需求;每開發一種新產品,總要邀請有關的專家來出謀獻策,提出改進意見。數十年來,阿迪達斯始終堅持水道的隨方亦圓的經營謀略,根據市場的需求來生產和經營,從一個僅有幾十名職工的小廠發展成為世界頭號的體育用品公司。
每當人們打開電視機觀看精彩的世界體育節目時,就會看到那些蜚聲體壇、家喻戶曉的著名運動員們幾乎都是身著各種色彩鮮艷、款式新穎的阿迪達斯運動衣,在國際大賽中叱咤風云,連創佳績。阿迪達斯的高級運動鞋就更成為體育明星的寵兒,憑著它才得以揚威天下而稱雄一時。
人們常用“哪里有世界冠軍,哪里就有阿迪達斯公司的產品”這句話來形容阿迪達斯公司在世界體育界的影響。說起來并無夸張、過譽之嫌。阿迪達斯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世界體育用品界的矚目。然而,它坎坷曲折的創業之路卻是為人們所不知的。
在德國巴伐利亞州赫若拉齊的小鎮上,有兄弟兩個魯道夫和弟弟阿迪。受父親的影響,他們長大后便從事了制鞋事業。開始,他們用母親的洗衣房開了一個制鞋廠。隨著經濟收入的不斷增加,他們逐步擴大了業務。
為了打開銷路,他們夜以繼日地連續苦干好幾個月,研制出了14種式樣新穎的跑鞋,然后派人到處兜售。就這樣,他們漸漸擴大了影響。1928年,阿迪達斯牌跑鞋正式成為阿姆斯特丹世界奧運會的比賽用品。
由于種種原因,二人經營上受到局限,直到1948年,他們的工廠才有40多名職工。因為資金緊缺,使用的設備也較陳舊、簡陋,生產停滯不前。就在這一年,兄弟倆鬧起了矛盾,雖經多方調解,仍然無效,最后,親兄弟只好分道揚鑣,各奔前程。
從此,小鎮上的一家鞋廠變成了兩家公司。兄弟倆變成了同行業激烈的競爭對手,兩家人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角逐,從雙方經營狀況表明,弟弟阿迪的經營管理才能高出哥哥魯道夫一籌。
時光整整過去了30個年頭,經過幾十年苦心的經營,他的阿迪達斯公司從一個僅有幾十名職工的小廠發展成為一家跨國公司。目前,它已是擁有4萬多名職工,年產值39億馬克的世界頭號體育用品公司。它的分公司分布在全球的50多個國家,產品行銷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體育明星和追求時髦、崇尚健美的青年們形影不離的“好伙伴”。
在阿迪達斯生產的眾多的體育用品中,最主要的產品是足球鞋。僅此一項,每年就生產500多個品種、28萬余雙,在150多個國家的體育用品銷售中居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