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避高趨下(3)
- 水之道:水的無為自然哲學與處世立業之道
- 吳蔚
- 4910字
- 2015-06-11 14:28:42
周亞夫平叛是典型的“以靜制動”的故事,這是水道避高趨下的另一種運用。按照中國古人的解釋,“動”有力爭的意思,而“靜”有不爭的意思。“動”導致“形”變而力發,“靜”則保持“形”不變而力聚。什么是“靜”?從中國戰略的角度看,“動”是一種變化的有形狀態,對方能夠察覺;而“靜”則是一種不變的無形狀態,或者說是一種對方難以判定的虛無狀態,是“虛無者道之舍”。在中國戰略家們看來,戰略計劃實施之前,將力量處在一種“靜”的狀態下,可以做到我不動而敵動,我后動而敵先動,從而達到我無形而敵有形或者敵先于我示形。
許多商家實際上已經悟到了“動靜之理”。長城集團有一則廣告叫“現代商戰辯證法”。廣告詞說:商場如戰場,置身于此,沉浮與否,無人知曉。此時,要想沉著應戰,通曉辯證法尤為重要,長城R2000系列商用筆記本電腦,匯通現代商戰辯證法,助你和你的精英,掌控競爭,自如在己。爾后,重點提出三條:剛柔有度,高低有效,動靜有法。
廣告詞最后重點提出的三點:“剛柔有度,高低有效,動靜有法。”無一不暗合了水之道的奧妙。
避高趨下——吳漢分而敗合而勝
《淮南子·兵略訓》中說:“夫五指之更彈,不若卷手之一柱;萬人之更進,不如百人之俱至也。“意思是五個手指輪番敲打,不如握拳一擊;萬人輪番進攻,不如百人同時進攻。
在戰爭中,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集中精兵良將,重點出擊,在某一局部形成自己的優勢,以此擊垮對手,贏得勝利。
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初,一位名叫吳漢的將領率步騎兵2萬人進攻成都的公孫述,立營于錦江北岸;另派劉尚率軍萬余人駐屯于江南,20余里隔江相望。
公孫述派謝豐、袁吉率眾10萬余人進攻吳漢,另派萬余人鉗制劉尚,使吳、劉二軍不能相救。
吳漢兵敗退入堡壘,被謝豐和袁吉圍困起來。
千鈞一發之際,吳漢對將領們說:“我和你們跨越險阻,轉戰千里,深入敵人腹地。現在受到圍困,與劉將軍不能互相照應,后果不堪設想。我想偷偷沖出敵人的包圍,與劉尚會合,合兵一處,共同抵御敵人。如果大家同心協力,大功可立;不然必定失敗。成敗之機,在此一舉。”眾將都表示聽從指揮。
于是,吳漢犒賞軍士,飽喂戰馬,閉營3天不出戰。同時多立旌旗,營中煙火不絕,以迷惑敵人。然后利用夜暗作掩護,悄悄行動,移軍南岸,與劉尚會合。
次日拂曉,敵人發覺了吳漢的行動。謝豐親率主力攻擊劉尚,吳漢、劉尚集中全力迎戰,敵軍大敗,謝袁二人皆戰死陣中。漢軍乘勝進攻成都,公孫述負傷而死,余眾投降。此戰漢軍先分而敗,后合而勝,充分說明了集中兵力的重要性。這是水道避高趨下的另一種應用。
實現我實而敵虛,就要“專”,就要集中兵力。在進攻中,集中兵力、形成拳頭則為實,這是水道的“趨下”;分散兵力、伸開五指則為虛。在防御中,集中兵力,重點防備則為實,這是水道的“避高”;分散兵力,四處防備則為虛。集中兵力,這是軍事上的一條通則。敵人雖然很多,如果把自己的兵力集中在一起,把敵人的兵力分散在各處,我們仍然能夠在局部上形成兵力對比的優勢。形成了這種優勢,我們就可以與敵交戰了。
關于“集中兵力”,在商戰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并得到廣泛的應用。1994年底,TCL大屏幕彩電決定搶灘北京。當時北京市場已有不下50個彩電品牌,但經過周密研究,李東生決定采用在短時間內集中投入力量的辦法啟動市場。盡管TCL人在北京白天吃方便面,晚上睡地鋪,但硬是擠出80萬元,在北京展開了宣傳攻勢。與此同時,他們想方設法說服了第一批14家商場,以每平方米柜臺每月銷售低于5萬元則給予商場賠償的“不平等條約”,讓自己的彩電擺上寸土寸金的北京商場。制作自己特有的銷售專柜,派出自己訓練有素的營銷員,亮出比外國名牌低23的價格,配以凌厲的廣告攻勢,結果,“王牌”在北京各大商場平均每平方米專柜的銷售額高達30萬元。“王牌”在北京銷售量壓倒進口國際名牌而坐上頭把交椅。
戰爭對抗是力量與力量的對抗,具有力量優勢的一方獲勝。集中兵力,可以獲得對抗狀態時的力量對比的優勢,或者說形成局部的優勢。所以說,“集中兵力”,反映了全局與局部的辯證關系,體現出力量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組合的藝術。
在企業經營方面,所謂“兵非益多”就是產品不在多,而在于是否有“拳頭產品”。一個企業如果沒有自己的名牌產品,進入市場不容易,占領市場更不容易。而如果缺乏市場,企業也就無法生存和發展。因此,企業必須千方百計、不遺余力去創造自己的名牌產品。一旦產品闖出牌子,企業的聲譽和地位也就形成了。
英國的勞斯萊斯汽車公司所生產的“勞斯萊斯”小轎車,以精湛的工藝、優越的性能、高雅的款式而享譽全球。盡管它60年的總產量還不及其他汽車公司年產量的百分之十,但它在汽車業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一直未有動搖。
避高趨下——劉蘭成疑兵之計
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北海郡(今山東濰坊、蓋都等地)的明經(官位名)劉蘭成投降了起義軍首領綦公順。投降后的第二天,劉蘭成向綦公順請戰:“讓我挑選150名壯士,去襲擊北海郡城。”
綦公順心中好笑:“帶這么少的兵去攻打,豈不以卵擊石?今天倒要見識一下劉蘭成的手段。”他臉露微笑:“好,滿足你的要求!”
劉蘭成帶著150名壯士出發了,走到離郡城40里之地,留下10人。讓他們去割草,并把割下的草分成100多堆,接到命令,馬上點燃。走到離郡城20里地了,他又命令20人留下,讓他們每人手執一面大旗,一接命令,火速豎起。到離郡城只剩五六里了,他又留下了30人,讓他們悄悄埋伏在險要之地,準備襲擊敵人。劉蘭成親自率領10名壯士,借著夜色掩護,潛伏在距城僅一里左右的小樹林里。余下80人分別隱蔽在有利地形上。聽到鼓聲,這80人便馬上躍出,逮敵人、搶牲畜后火速撤離。
到了第二天早晨,城里士兵遠望沒有敵人踩起的煙塵,馬上快快活活出城打柴放牧。接近中午,太陽光越來越毒,劉蘭成率領10個人直撲城門下。城上衛兵大驚失色,立即擊鼓傳報。劉蘭成布置下的那80名游動士兵耳聽鼓聲,迅速四出活動,大搶牲畜,活捉正在打柴、放牧的一些敵兵后立即離開。
城下的劉蘭成估計自己的人已經得手,突然放慢了腳步,領著那10名士兵大搖大擺離開城門,從容不迫地返回。城里沖出了大批將士,可看到劉蘭成逛街一樣安穩,生怕有埋伏,哪還敢輕舉妄動。他們遠遠地跟在后面,尾隨觀察動靜。一會兒,他們看到前面戰旗飄揚,更遠的地方冒起大團大塊的濃煙。這批官軍個個膽戰心驚:不好,煙塵飛揚,準有大批伏兵!馬上掉頭返回。
劉蘭成不費吹灰之力,俘獲了那些敵兵和牲畜,并達到了以小股部隊騷擾大批敵人的目的。
不久后,綦公順剛占領北海。海陵起義軍首領臧君相為爭北海這塊地盤,馬上親率5萬將士,浩浩蕩蕩直撲北海。
綦公順兵少將寡,驚聞此訊,當即嚇得背滲冷汗,連聲傳令:“請劉蘭成將軍來!”
劉蘭成拜見綦公順后,不慌不忙地說:“將軍,我們先發制人即可取勝。臧君相現在離這兒很遠,一時想不到我們會去攻打,一定防備不嚴。將軍帶兵偷襲,定會馬到成功。我前往,見機行事。”
綦公順連連點頭:“好主意。我同將軍帶5000精兵,帶好干糧,馬上出發,襲擊貪心不足的臧君相!”
大隊人馬快進入目的地時,劉蘭成領著20人組成的敢死隊走到最前面。離臧君相軍營只有50里地了,臧君相的士兵正搶掠了財物背著、挑著奔回軍營。
劉蘭成靈機一動,馬上吩咐那20名敢死隊員:“快換上帶來的敵兵服裝,插進敵群。”他們喬裝打扮后,也跟敵人一樣背著、挑著一些蔬菜、糧米、鍋灶。他們邊走邊偷聽敵人對話,觀察敵人舉動,很快摸清了敵人的口令和將領姓名。
天漸漸黑了,劉蘭成等人和臧君相的士兵有說有笑,肩并肩跨進營區大門。衛兵們調侃著,誰也沒想到會有敵兵混進。
劉蘭成和20名敢死隊員肩挑擔子,在敵營區里轉悠著,漸漸摸清了里邊的部署。半夜三更,“嘭嘭嘭!”更鼓清脆地敲了三下。這20人突然如天降神兵,闖入敵人主將住處,飛刀舞劍,亂剁亂砍,殺死100多名敵人。敵軍一下子暈頭轉向,人心大亂。
綦公順的大隊人馬高呼著奔到,乘勢攻入。敵人片刻間被揍得七零八落,臧君相只身潛逃。綦公順和劉蘭成俘獲、殺死了幾千名敵兵,滿載繳獲的糧食、武器等勝利返回北海城。
劉蘭成精于水道的避高趨下,善于避實擊虛,所以能出奇制勝。
在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采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避實而擊虛,以劣勢兵力成功地粉碎了敵人的多次“圍剿”。毛澤東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十六字訣”,充分體現了水道的“避高趨下,避實擊虛”的中國戰略思想。
在商戰中,有許多精彩的“避高趨下”的實例。
在電腦產業,美國蘋果公司采用這種戰略大膽向IBM公司挑戰。蘋果公司把經營重心放在新的個人電腦開發上,而這恰恰是IBM公司忽視的薄弱環節。IBM公司長期以來把重點放在價格昂貴的大型電腦上,忽視了市場上受到歡迎的個人電腦、軟件和服務等薄利多銷的產品。1994年,蘋果公司向市場投放了麥金考電腦,獲得巨大成功,僅100天就銷售了5000臺,從而占領了個人電腦市場。
格力空調采取“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將注意力放在競爭對手忽視的農村市場,主要追求規模和市場份額,不過分地看重利潤率,很快借助價廉物美的優勢,迅速地占領了一些大牌空調無暇或不屑顧及的省市農村市場,然后再掉頭向經濟發達地區進攻。結果,格力成為國內銷售量數一數二的品牌。
避高趨下——李廣虛虛實實空城計
漢景帝在位時,匈奴大舉入侵上郡(今陜西省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部分地區),皇帝派了一個宦官隨“飛將軍”李廣訓練軍隊。
一天,這個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縱馬奔向前方,遇到3個匈奴人,就和他們打了起來。這3個人轉身射箭,射傷了宦官,并把他帶去的騎兵幾乎都射死。那宦官急忙逃回李廣那里。
李廣說:“這三人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就帶領100名騎兵,飛也似地去追趕那3個匈奴人。走了幾十里,追上那三個徒步而行的匈奴人。李廣命令部下左右散開,從兩邊包抄過去。李廣拉開弓,只兩箭就射死二人,剩下的一個被活捉了。一審問,果然是匈奴的射雕人。李廣喝令把俘虜綁在馬上,正準備回營,遠遠望見幾千個匈奴騎兵飛奔過來,那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但是,那匈奴將領見了李廣他們百來人,以為是漢人的誘敵疑兵,恐怕中了埋伏,立刻上山列下了陣勢。
且說李廣的騎兵見了對方,也大吃一驚,都想掉轉馬頭往回撤退。李廣阻止道:“匈奴人不敢攻擊,反而防御,這說明他們不知我們的虛實。現在我們離開大軍有好幾十里路,如果慌張逃跑,他們追上來一頓亂箭,我們馬上就會被殺光。如果我們留下來不走,敵人一定會認為我們在施誘兵之計,那就絕對不敢來攻擊我們。”李廣接著命令部下向前進發。直到離開匈奴陣地約二里遠的地方停了下來。
李廣又命令說:“大家都下馬,把馬鞍也卸下來!”
有個騎兵問:“敵人是我們的數十倍,又離我們這么近,一個沖鋒便到我們眼前,這太危險了。”
李廣說:“敵人以為我們會退走,誰想我們偏偏都卸下馬鞍,他們就更相信我們確是誘敵的騎兵了。”
部下都提心吊膽地卸下馬鞍,躺在地上休息。匈奴果然不敢攻擊他們。
這時,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檢查他的部下。李廣飛身上馬,率領十幾個騎兵,向那個匈奴將領沖去。李廣一箭射死了他,又重回隊伍,卸下馬鞍休息。一會兒,天色漸漸暗了下去,匈奴人心里十分疑惑,始終不敢發起攻擊。到了半夜,匈奴人生怕漢軍會發動偷襲,就悄悄撤走了。
第二天天剛亮,李廣見敵軍已不見影蹤,才率隊返回軍營。
李廣是中國古代名將,深諳虛實之術,尤其精于水道的避高趨下。對于戰爭來說,對抗是雙方互動的過程,任何一方的變化,都要適應對方情況的改變。這就是敵變我變,因敵而變,如同水因地而流一樣。
而對于商戰來說,這個“變”字十分重要。這個“變”字,就是適應,就是發展,就是不斷地創新。在商戰中有這樣一句話:沒有發展就意味著死亡。奔馳公司董事長埃沙德·路透的辦公室卻掛著一幅巨大的恐龍照片,下面寫著一句話:“在地球上消失了的不會適應變化的龐然大物比比皆是。”
著名經濟戰略學家加里·哈默說:對企業來說,戰略的一成不變比實力雄厚的對手更危險。針對社會個性化需要,適時進行靈活多變的調整,是現代經濟必須關注的特點。
【關鍵詞】避高趨下,避實就虛,主動權,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