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乘隙而入(1)

桂林山水是大自然的手筆。許多萬年以前,汪洋大海淹沒了廣西一帶,在海底沉淀了大量的石灰質,形成了很厚的石灰巖,分布也很廣闊,以后由于地殼運動,海底升起變成了陸地,這時流水將石灰巖溶解帶走。

水往低處流,只要石灰巖有裂縫,水見縫就鉆,日子久了,就將裂縫溶成空洞,不斷擴大。如果這里裂縫是直立的,空洞就會擴大成漏斗狀的洼地,當它們繼續擴大到彼此連通時,在它們之間就只剩下孤立的殘柱,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奇峰怪石。還有些裂縫曲曲折折地深入石灰巖內部,溶解擴大后就成為復雜的洞穴。

我們可以看到,水是造成奇峰怪石的主要力量

水正是因為有無形的特點,所以總是見縫就鉆,從不放過任何有利于自己的機會。

水道的乘隙而入與軍事上的乘間擊瑕非常相象。在戰爭中,“乘間擊暇”是一條很重要的軍事原則。“間”是指敵人方面的漏洞,具體是敵方軍事指揮員之間的矛盾和兵力部署上留下縫隙或漏洞。“瑕”也是指漏洞,意思是再完善的部署也不會天衣無縫,總會或多或少地留下某些缺陷或漏洞,就像美玉難免帶有斑點一樣。這與水的“乘隙而入”的特性十分相似。水因為流動性和無形性,總是見縫就鉆,能夠及時有效地把握機會。

在現代商戰中,準確地運用“乘間擊瑕”、“乘隙而入”的謀略,可以收到分化對手,各個擊破的效果。

【引子】

“堅壁清野以為體,乘間擊瑕以為用,戰雖不足,守則有余;守既有余,戰無不足。”

——明·袁崇煥《歷代名將言行錄》

袁崇煥認為,利用地理條件把部隊隱蔽起來是用兵的根本;利用敵人的間隙和漏洞對敵人實施進攻這是軍隊的功能。用這種方法。戰勝敵人也許遠沒有充分的條件,但保證自己不受損失卻有足夠的把握;當有足夠的條件保護部隊時,就沒有什么理由不對敵作戰了。

【原理】

敵方出現危難時,就要乘機進攻奪取勝利。這是強大者利用優勢,抓住戰機,制服弱敵的策略。

《孫子兵法》說:“亂而取之。”《十一家注孫子》說:“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大凡敵方出現漏洞、發生混亂的情況有三種:一是內憂,二是外患,三是內外交害。這些混亂就是敵方之“隙”,我方應抓住機會,像水那樣乘勢而入,見縫就鉆。這樣不僅容易成功,而且能從中獲得意外的好處。“乘隙而入”要講究時機和方法,正如水看準裂縫再鉆一樣,否則如火中取栗,燙了自己的手,傷了自己的身。

水道乘隙而入的含義如下:

(1)乘危取利。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與獲利的意圖有關。正常情況下求利,當然滿足不了貪婪者的胃口。而在對方危機時取利,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落井下石。本來敵方己有危難,我方乘機再給它制造更大的危難,直至把敵方致于死地。

(3)明助暗奪。對方后院“起火”,我方裝出“救火”的姿態前去湊熱鬧,這樣既不會被對方拒絕,也不會引起對方的注意。在“救火”過程中,我方便暗中撈取好處,或在暗角再點“新火”。

(4)入伙分利。火是別人放的,別人在趁火打劫,這時我方乘機插手,助上一臂之力,事成之后,論功分肥。

在現代經商活動中,“乘隙而入”是經營高手慣用之計。經營者為了使自己的企業和產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雙方都希望贏得勝利,千方百計地爭奪利益,以達到預期目的。但此計必須要求自己真正了解對手的詳細情況,進行分析,論證,認定對手有求于自己時,就可逼得他接受自己的苛刻條件,趁火打劫,獲得談判成功,從中賺大利潤,發大財。

【故事】

乘隙而入——袁紹詐取冀州城

關東諸侯聯合起兵,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反對董卓專權。討卓聯軍攻占洛陽后,各路諸侯便各打各的算盤,不僅不能同心協力,反而爭權奪利、互相兼并,以致討卓聯盟迅即瓦解,各路諸侯各自為戰,自謀發展。

當時,洛陽一帶幾乎已成廢墟,袁紹覺得在這里已無戲可唱,便于次年率軍退屯河內(今河南武陟縣西南),觀望形勢發展。渤海郡屬冀州,因而袁紹在名義上應算冀州牧韓馥的部下,所以韓馥經常派人運送糧草接濟袁紹。誰知好心不得好報,袁紹及其部下卻暗中算計起富庶的冀州來。謀士逢紀向袁紹獻計說:“大丈夫當縱橫天下,怎能光靠人接濟為生!冀州乃錢糧廣盛之地,將軍何不取之!”。

得到袁紹贊同后,逢紀進一步具體謀劃說:“可暗中派人送信給北平太守公孫瓚,約其共攻冀州,平分其地。他必定欣然起兵攻冀州。面對公孫瓚的進攻,韓馥這樣的無謀之輩肯定會請您協助守冀州。您便可趁勢行事,冀州唾手可得。”袁紹聞言大喜,即依計送信給公孫瓚。瓚得信,即應約發兵殺奔冀州而來。袁紹卻又使人將公孫瓚發兵攻冀州的消息密報韓馥。韓馥得報后,即召集謀士荀諶、辛評二人商議對策。荀諶說:“公孫瓚率領燕、代之眾,長驅而來,銳不可當。今袁紹智謀過人,手下名將極廣,將軍可請其同治州事,就不伯公孫瓚了。”韓馥以為得計,便差別駕閔純去請袁紹。長史耿武諫曰:“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乳哺立可餓死。怎能將州權委托給他?這等于引虎入羊群啊!”忠厚的韓馥答道:“我本是袁家先世的故吏,才能又不如袁紹,讓賢是自古以來的美德,現在我決計請袁紹與我一同治理冀州,諸位不要忌妒!”耿武等人見韓馥固執己見,不聽忠告,只好嘆息而出。

數日后,袁紹應韓馥之邀率領大隊人馬來到冀州。忠于韓馥的耿武、閔純不愿冀州落入袁紹之手,便伏于城外,欲刺殺袁紹,結果被袁紹大將顏良、文丑斬殺。袁紹入據冀州后,即以韓馥為奮威將軍,并以自己的親信部下田豐、沮授、許攸、逢紀分掌州事,架空韓馥,逐漸篡奪韓馥之權,終將冀州據為己有。至此,韓馥懊悔無及,只好棄下家小,只身投靠陳留太守張邈去了。

公孫瓚見袁紹不講信義,獨吞了冀州,不肯平分其地,因而與袁紹結下仇怨,彼此攻伐。但公孫瓚哪里是袁紹的對手,屢戰屢敗,后來被袁紹圍困于易京(今河北雄縣西北),走投無路,自縊而死。這樣,連公孫瓚割據的幽州也落入了袁紹之手。

按照當時的軍事形勢,袁紹完全有能力以武力奪取冀州。但那樣做,不僅要損失大量將士,而且名不正言不順,會在道義上受到天下人的譴責。于是袁紹便明智地采納了逢紀的計策,這樣就在應韓馥之邀的幌子下,名正言順,兵不血刃地占據冀州,從而為日后的發展打好基礎。袁紹實際上是利用別人處于困境時,乘人之危,乘隙而入,雖然不道德,但實際效果卻使用計人實現愿望。這正是水道乘隙而入謀略的應用。

我們看一則水道乘隙而入智謀在商戰中運用的實例。

日本三菱公司特別注意對國際信息情報進行分析,因勢利導,作出預見對策。1973年3月,扎伊爾發生了叛亂。這件事,對于遠隔重洋的日本企業似乎沒有多少意義,但日本三菱公司的決策人員卻沒有放過這一信息。他們經過分析認為,與扎伊爾相鄰的贊比亞是世界重要的銅礦生產基地,扎伊爾叛亂,可能會對贊比亞造成影響。于是,公司情報人員密切注視叛軍的動向。當得知叛軍向贊比亞移動時,公司預計到叛軍可能切斷交通,由此必將影響到世界市場上銅的產量和價格,而當時市場上的銅價還很平穩。三菱公司立即乘隙而入,購進了一大批銅。后來,銅價果然上漲,每噸漲了60多英鎊,公司就此賺了一大筆錢。

乘隙而入——無鹽氏貸款賺萬金

漢代,人們把高利貸商稱作“子錢家”。“子錢”就是利息,意思是說這些人是依靠放債吃利息謀生的人。當時發放高利貸,平均要收取百分之二十的利息,所以經營者只要有一百萬錢的本金,依靠發放高利貸,每年利息收入就是二十萬錢,相當于一個領地上有千戶農民提供勞役的“封君”。

無鹽氏是漢代著名的高利貸商,他所以成為當時著名的大商人,并被司馬遷寫入了《史記·貨殖列傳》,并不是因為他財大勢大,位比“封君”,而是因為他曾經用相當于本金十倍的利息,向當時長安城中“列侯封君”發放高利貨,還因此發了大財,利益高達本金的十倍,這顯然是在敲竹杠!用這種方式壓榨急于文租納稅的貧苦農民,并不少見;用來對付地位顯赫的“列侯封君”,確實令人難以置信。

漢高祖劉邦在打敗楚霸王項羽之后,立即動手剪除過去曾經有功于他的異姓王侯,同時分封自己的親屬為各地的王侯,目的是讓他們“拱衛”中央皇室,共保劉氏的天下。他萬萬沒有想到,他死后不久,這些同姓的王侯卻成了中央政權的最大威脅。漢景帝后元三年(前154年),劉姓王中勢力最大的吳王劉濞,認為推翻中央皇權的時機已經成熟,就聯合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等關東(指函谷關以東)諸劉姓王,公然發動了“七國之亂”。

消息傳到當時的京城長安之后,朝野上下非常震驚。漢景帝派出了以太尉周亞夫為主帥的政府軍,前去關東地區平定叛亂。居住在長安城中的其他“列侯封君”,為了表明自己忠于中央政權,也紛紛請求帶領親兵隨軍出征。

這些“列侯封君”的領地多數都在關東,而長安卻在關中(函谷關以西)地區,一時難以置備齊足夠的車馬、武器乃至盔甲等軍用物資,急需籌措金錢去購買,為此,他們只好向長安城中的高利貸商人夫借貸。

不想,那些唯利是圖的高利貸商人都推說自己手中沒有現錢。因為當時中央皇權正準備派兵去和叛軍作戰,戰局如何發展,一時尚難判斷,他們擔心關東地區一旦全部失守,“列侯封君”的領地就會化為烏有,怕到時候收不回貸款,白白遭受損失。

對于戰爭形勢,無鹽也做了認真的分析。他認為,漢政府建立已有五十年的歷史,建國初期雖也發生過異姓王的叛亂,但很快就被鎮壓了下去,因為經過秦末的長期戰爭后,人心思定,叛亂不得人心。這次同姓王的叛亂也會遭到異姓王叛亂的同樣下場,很快將被平定下來,自己應該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大大撈上它一把!但是表面上,他卻裝作對戰爭前景很不樂觀,一再向要求借貸的人表明,戰爭何時能結束尚難預料,因此,他不能像和平時期那樣出貸自己的金錢,除非人們肯出十倍于本金的利息,他才甘冒風險,否則絕不出借分文。

“列侯封君”明知無鹽氏是乘隙而入、趁火打劫,無奈能否立即隨軍出征去平息叛亂,是表明自己立場和態度的關鍵時刻,所以只得忍痛讓無鹽氏去宰割。就這樣,無鹽氏向長安城中的“列侯封君”共貸出“千金”。一金約合萬錢,即共出貸一千萬錢。

無鹽氏的市場預測果然高明,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吳、楚等“七國之亂”就被平定了下來,那些隨軍出征的“列侯封君”們不再怪罪無鹽氏,而是心甘情愿地向他償情了原先的貸款和十倍于本金的利息。無鹽氏由于重視市場預測,并利用“列侯封君”急于參戰,而又暫時缺錢之機,大敲他們的竹杠,使自己發了大財。這次貸款,使無鹽氏一下子變成了關中地區的首富,因為在一年的時間內,無鹽氏僅從“列侯封君”那里收取的利息一項,就有“萬金”之多。前面說過,一金相當于萬錢,“萬金”就是萬萬錢。

商場上類似這種水道乘隙而入應用的例子很多,例如:1815年,當英軍在滑鐵盧戰役中擊敗拿破侖時,首先獲得第一新聞的英國人奈森·羅斯茲爾德,在交易大廳里,佯裝得知英國戰況不利,故意拋售公債。此舉引起連鎖反應,公債價格很快跌入低谷。此時,奈森又突然停止拋售,轉而以低價大批買進。幾天后,英軍獲勝的消息傳出;公債價格暴漲,奈森坐收巨利。

乘隙而入——任氏囤積糧食巧發家

任氏是西漢前期宣曲(今西安市西南)地區的首富,依靠囤積糧食發家。老任氏在秦朝統治的時候是一個糧食保管員,在臨近邊境的督道縣任職。秦王朝被推翻的消息傳到督道縣后,官吏和富貴人家都爭著貯藏珍寶珠玉,因為它們體小值高,便于攜帶,急需時還可變賣成金錢去換取其他物品,所以珠寶等貴重物品的價格一漲再漲。只有老任氏對別人不感興趣的糧食特別鐘愛,他認為秦王朝被推翻后還會有大亂,而民以食為天,囤積糧食才是亂世發家最可靠的手段。于是便利用官府糧倉無人監管之機,一面偷偷地挖地窖,一面偷偷地把官倉中的糧食私運到自己的地窖之中貯藏起來。

秦朝滅亡后不久,果然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之間打起了大仗,而且一打就是四、五年。因為長期戰亂,農民無法耕種,土地大片荒蕪,糧食價格愈來愈貴,最后,竟至使平時只賣幾百錢一石的糧食,價格猛漲到一萬錢!貧民大量餓死,原來爭著貯存珠寶的有錢人,這時也不得不拿出自己的珍寶去向任氏換取糧食,任氏因而發了大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学| 福鼎市| 雷州市| 仁布县| 东海县| 习水县| 和龙市| 东乌珠穆沁旗| 元朗区| 余江县| 洪雅县| 松原市| 茌平县| 涡阳县| 仁化县| 镇宁| 勃利县| 平原县| 湖口县| 隆安县| 车致| 安远县| 枣阳市| 措美县| 东丽区| 平遥县| 东丰县| 钟祥市| 阿荣旗| 沙田区| 乌恰县| 镇康县| 汝城县| 九江市| 大名县| 容城县| 平塘县| 汝州市| 永州市| 和林格尔县| 将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