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職場 社交的心態:了心則了事——無怨
1 無怨
《論語》看重無怨。無怨,才能避免人際關系沖突,利他互惠型的職場生態才能維持。
孔子說:“窮但是不怨,能做到這樣是很難的;富但是不驕于他人,做到這個則容易。”
孔子認為人應該無怨。如果人帶著怨氣,那么福氣就會被驅散。
孔子說:“沒有人知道我啊?”子貢說:“怎么會這樣,有這么慘嗎?”孔子說:“不怨天尤人,從下等知識中尋找上等真理,誰知道我是這樣的啊?只有老天吧?”
孔子不怨天尤人。如果遇上不順的事,被別人頂撞,要從自己這里找原因,這樣就能無怨。
孔子還舉了顏回作為不怨的例子,孔子特別喜歡顏回,顏回就是貧窮但是不怨。
孔子說:“賢哉顏回。一竹簞的飯,一瓢的水,在陋巷中生活,別人不堪其憂,顏回不改其樂。賢哉顏回!”
顏回不因日子過的干巴而煩惱,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顏回有較高的精神生活和主見,不以他人的標準和物質標準作為衡量人生的尺子。
被別人疏遠,也會怨,因為有被排除在外的感覺。人渴望被群體接受,納入人際網絡圈,否則就沒有安全感,這可能是從遠古古猿時代就刻入基因的。人都喜歡被納入社交圈,特別是女性對社交聯系的愿望更強。孔子還說有“遠之則怨”的問題。
那怎么解決呢,就是求己。可以用個人事業有成來獲得自我認可,而不再以他人是不是接納你來證實自己。
孔子說:“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樣就不會被別人抱怨了。”
人要薄于責人,而向自己這里找問題,有了這個心態,就不會心含怨氣了。
【本節的原文: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憲問》第1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第九章
注:簞,音dān,是盛飯的竹器。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第34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衛靈公》第13躬自厚,后面隱去了“責”字。】
2 知道妥協,則辦公室無亂
孔子說:“如果人厭惡貧苦,那這個人就會惹亂子。如果對不仁的人憎恨得很深,很過分,也會引發社會的亂。”
在職場中,對于不仁的人,你對他太憎恨了,他就會報復你。這一點也是常有的,從這個角度來講,你惹不起壞人。有時候,對壞人口誅筆伐得太厲害了,這些人就開始鋌而走險,更不講理了。
比如,明朝滅亡后,建立南明朝廷,其中的正人君子、東林黨人,對宦官一黨口誅筆伐,后者被搞急眼了,于是大肆迫害殺戮。最終,南明因此而亡。
所以,有時候政治和社會,都要講妥協。對于壞人,除掉其首惡就可以了,非要全面清除,則有這樣的教訓:司徒王允和呂布聯手,殺死了董卓。接下來,王允要殺掉董卓所有的部將。這種愛憎分明固然可以理解,但是董卓的李傕等部將,干脆造反,一起帶兵攻破長安,殺了王允,劫持了皇帝,又開啟了一輪軍閥政治。
如果王允給他們一個活路,不是非得掃清,只殺其首惡,就不至于此。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泰伯》第10
3 儉以養德,淡泊才能明志
我們常有個誤解,認為人追求上進,志向高,是因為貪欲大,對物質財富渴求越強烈,越能創業成功。其實相反,要有大志,反倒得是對物質方面不在意的人。創業成功者的驅動力不是貪欲,而是好勝心。
孔子說:“士志于道,而厭恨自己吃穿不夠好,這樣的人,不值得談論。”
這就是說對物質條件太關注,反倒無志。
項羽帶著諸侯,占領秦朝的咸陽后,就放火燒了咸陽。這時候,有人跑來對項羽提合理化建議:“關中內里全是平原,土地肥沃,農業基礎好,四圍險山高隘,黃河浩蕩于其右,素有山河表里屏障之譽,乃是個霸王之基,您應該扎根在這里啊。”
項羽一看,咸陽城內外的宮室已經被燒得殘破了,你現在才讓我扎根這里,怎么不早說啊。于是項羽說:“富貴不回故鄉,如衣繡夜行,誰能看得見你穿的闊氣和時尚啊?”
這是句很有文采的話,卻顯得沒志氣。意思是自己成功了,還是要回東方老家去顯擺。
合理化建議者垂頭喪氣地走了,回頭就對別人講:“人說楚人是沐猴而冠,雖然戴著個冠,卻也是個猴兒,今日果然。”意思是志意短淺。項羽聽說了,就找了個大鍋,把這人煮了。
衣服的本質功能,只是御寒,但是社會賦予了它新的價值,就是好的高檔衣服,穿著可以得到被人的尊重。
人得到一件好衣裳,就會愉悅,因為歸根結底它能帶來別人的艷羨和尊敬。但是,醉心于這個虛榮,反倒使得項羽表現得沒有大志,證據就是不知定都咸陽。
這就是,貪圖好衣裳,反倒沒有大志。特別看重吃的穿的好,就是這樣。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齋《里仁》9
4 不記仇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念舊惡(不記仇),于是在他們的影響下,人們之間的怨恨就少了。”
伯夷的故事是這樣的。孤竹國君有兩個兒子,分別叫伯夷、叔齊。老國君更喜歡小兒子叔齊,于是臨死時命叔齊繼位。但是叔齊覺得這是不悌的,也是不仁的,就不肯,讓給哥哥伯夷。但是伯夷覺得這是不孝的,要聽老爸的意見,于是就逃跑掉了。叔齊想了想,終于不肯不悌不仁,也跑掉了。
倆人聽說陜西的周文王善養老,就投奔那里了。到了之后,正趕上周武王要發兵討伐商紂王,倆人于是勸阻,認為這是以暴易亂,又說臣子不該討伐君長。周武王沒有聽。倆人于是不肯吃周國的粟,就向北跑到首陽山,活活把自己餓死了。這就是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
如果老爸更喜歡叔齊,伯夷就記仇了,那怎么還會有讓位呢?所以孔子說伯夷的特點是不記仇。
記仇是人際關系中,最不好的一種。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公冶長》第23
5 以德報怨?
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您覺得怎么樣?”
孔子說:“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該如何報人家的德呢?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你怨恨誰,應該以直來報應他。直,就是相應公平、對等地去報,不要因為有怨的情緒就報得過刻深,要公平、客觀地報。
報復得過度,導致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但孔子也不主張以德報怨。這是因為,以德報怨,還會余下大怨。因為你總覺得自己是吃虧了,后面慢慢還是會怨起來。這是以德報怨的問題,即內心失衡:憑什么啊。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第三十三章
6 疑惑、憂慮、恐懼和修心
孔子說:“有智的人,是不會疑惑的;仁的人,是不會憂慮的;勇敢的人,是不害怕的。”
智者,指理性的人。比如說,忌妒就是一種惑。理性的人就會想,別人過得比我好,這和我有什么關系呢?我的目標達成雖然和別人有關,但忌妒對目標達成有什么作用呢?理性的人,就不會有忌妒。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二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