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思想對境況產生的作用(1)
- 人生的思考(讀透人生之一)
- (英)詹姆斯·愛倫
- 2696字
- 2015-06-11 15:16:05
思想與品質是一體的,而且由于品質只通過境況來反映及發現自身,所以一個人人生的外在表現,總是與他的內心狀態息息相關。
人的頭腦就像一座花園,你可以通過辛勤的護理,讓鮮花盛開。倘若對它置之不理,它就會變成一片荒蕪。不過,無論你是否開墾它,它都必將有一種結果。如果沒有播下有用的種子,許多無用的雜草之籽將散落土壤中,整個花園過不了多久就會雜草叢生。
就像園丁精心開墾自己的那片土地,清除雜草,種上他需要的花木那樣,人們也應該悉心護理自己頭腦的花園,清除各種各樣錯誤的、無用的及不純的思想,培植正確的,有用的以及純潔的思想。
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之后,人們遲早都會發現,他是自己心靈花園的主人,他是自己人生的指導者。他也能揭示自身內思想的法則,越來越精確地理解思想力量及思維因素,在自己品質、境況及命運的造就過程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思想與品質是一體的,而且由于品質只通過境況來反映及發現自身,所以一個人人生的外在表現,總是與他的內心狀態息息相關。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一個人任何時間所處的境況,都是他全部品質的反映,但那些境況與其自身內的一些思想要素是如此密切地相互聯系,以至于在他個人發展的過程中不可或缺。
依據做人的法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他融入品質中的那些思想,把他帶到自己所應處的位置,而且在人生的安排上并沒有什么巧合之說。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種根本不會出錯的法則作用的結果。這種法則不僅適用于那些對自己的境況心滿意足的人,而且也適用于那些深感自己與周圍境況“不相和諧”的人。
源于思想的境況
作為不斷進化的人,當他認識到自己可能會向什么方面發展,而且培養了那種思想時,他就會成為那方面的人。當他學會了“任何境況其實就是其思想作用的結果”這一精神課程之后,他就能夠把它廣泛地應用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中。
只要一個人認為自己就是外部境況的造化,那么他就會受到外部境況的沖擊。然而,倘若他能夠認識到自己就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力量,能夠指揮自己的靈魂,不管遇到何種情形都能播下自己人生的種子,那么他就能夠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
境況源于思想。每個人都能夠觀察到,如果在一段時間內,自己能夠很好地做到自我控制和自我凈化,那么他的境況就會隨著他的思維狀況的變化而變化。同樣道理,如果一個人能夠積極主動地彌補自己品質上的缺陷,那么他就能夠取得快速而明顯的進步,他就會很快經歷一個變化過程。
心靈吸引它秘密包藏的,它所愛的,以及它所懼怕的內容;它能夠達到它所渴望的高度;如果放任自流,它也會淪落到滿足不潔欲望的地步。
每一粒播下的,或允許其落下的思想的種子,都會在那兒生根發芽,開自己的花,結自己的果。它遲早會被運用在行動中,并且收獲它自己的機會與境況的果實。好的思想自然收獲好的果實,壞的思想當然只能收獲惡果。
境況的外在世界使一個人適合其思想的內在世界。無論是令人高興的外部境況,或者是令人煩惱的外部境況,都與個人的內在思想密不可分。作為自己耕耘的收獲者,人們通過遭受苦難及享受幸福而獲得真知。
一個人會讓內心深處的欲望、志向及思想占據支配地位,并且在它們的指導下行動,而人最終會在人生的外部世界收獲自己的果實。在這個過程中,成長與調整的法則處處都在起作用。
公平處處體現
具有良好思想的人,往往能夠收獲令人羨慕的結果;而居心不良的人,則往往會落到可卑的下場。一切都很公平。一個思想純潔的人,不會因為受到任何外部力量的影響而突然之間跌入犯罪的泥潭。犯罪的思想長期在內心被秘密地培植,一旦時機來臨,它所蓄積的能量就會迸發出來。境況并沒有造就人,它只是把自己展示給人。如果一個人沒有邪惡的傾向,他是不會自吞苦果的;同樣,一個人如果不堅持培養自己良好的品質,也獲得不了至純的幸福。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人就是自己思想的主人,是自身的創造者,是境況的塑造者。
甚至在出生的時候,心靈就觸及了自身,而且在人生歷程的早期,它使諸多狀況得以匯總,這些狀況都反映了心靈本身,反映了它的純潔與不純潔,它的力量與弱點。
人們并沒有引來他們之所想,而是引來他們之所是。他們突如其來的念頭,他們的異想天開,他們的遠大抱負,每一步都要受挫,但他們內心深處的思想及欲望,卻被他們自己的食物所喂養,不管這些食物是骯臟的,還是潔凈的?!笆刮覀兊哪繕说靡詫崿F的神力”就在我們自身內;它就是我們真正的自我。人只會被他自己所束縛。思想與行動是命運監獄的看守--它們監禁著人,使人卑賤;它們也是自由的天使--它們讓人獲得解放,使人高尚。一個人并非希望什么或祈禱什么,就能夠獲得什么,而是有了什么樣的思想及行動,他才會得到什么樣的結局。他的希望與祈禱只有與他人思想及行動相一致時,才顯得靈驗。
既然這是一條真理,那么與“所處的境況抗爭”又意味著什么呢?它意味著人不停地反抗著一種“果”,而與此同時,他卻一直都在內心孕育并保留著它的“因”。那種“因”可能以一種有意識的惡習呈現出來,或以一種無意識的弱點呈現出來。然而無論它是什么,它都執意妨礙它的擁有者所進行的努力,并且大聲疾呼要進行補救。
三個無知者的例子
人們渴望改善自己所處的境況,但卻不愿意完善他們自身,因此他們的境況依舊。而那些在自我磨煉方面毫不退縮的人,總能實現他心中既定的目標。這個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甚至連那些把獲取財富作為自己唯一目標的人們,在目標實現之前,都必須做好將付出巨大的個人犧牲的準備。試想一下,想獲得成功人生的人,又需要做出如何巨大的個人犧牲呢?
這里首先講述一位非常不幸的窮人的例子。
有一位窮人,他熱切期望著自己所處的卑微境況能夠得到改善,自己能夠過上比較幸福的家庭生活。然而他在工作中做不到兢兢業業,總是愛開小差,而且他覺得既然老板給自己開的工資不高,那么自己想方設法欺騙老板也是公平合理的??墒沁@樣一個人連最簡單的致富門路都不了解。他內心抱著懶惰的、欺騙的思想,沒有一種努力奮斗、敢做敢為的男子漢氣概,所以他不僅很難走出他目前的不幸,而且實際上他正把自己引向更大的不幸。
接下來講述一位富人的例子。
有一位富人由于暴飲暴食,長期遭受疾病的折磨。他愿意花大筆金錢祛除疾病,然而他卻不愿意節制他暴飲暴食的欲望。他想盡情享用各種食物,而且又想擁有健康。像他這樣一個人完全不適合擁有健康,因為他連健康生活的第一原則都沒有學會。
最后再講述一位老板的例子。
一位老板為了免交管理費,就耍一些花招欺騙政府管理部門。另外他希望獲得更多的利益,于是不惜大量裁減員工們的工資。像這樣一個人是很難達到發財致富的目的的,而且當他發現自己遭受破產,名聲掃地的時候,他只是一個勁兒地指責時運不濟,根本沒有認識到其實他昔日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繭自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