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的能力越是與眾不同,那么它所擁有的市場就越是會獨特,在經營過程中遇到直接競爭的沖擊就會越小。因此企業的文化一定要注重獨特部分的加強,并在企業管理中注意企業發展戰略的實施體現。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是相互貫穿的,并不是單獨的兩個部分。一個企業的戰略的一部分不可缺少的內容就是企業必須拋棄一些東西,集中企業的優勢在企業制勝的關鍵部分。
“對標管理”也就是將成功的企業作為本企業的標桿企業,作為追趕或超越對象,它認為不同企業的差異點就是企業自身尋求效益增長的關鍵點,以此不斷追求創新的思路。具體做法是將本企業的產品、提供的服務、生產及工作流程與企業管理模式等,與同行業內或者行業外的成功企業相比較,找出企業之間存在的差異點,改善企業自身存在的不足,進而追趕或超越“標桿”企業。
對標管理其實就是發現新目標,尋求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或者超越這一目標的一種手段,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通常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日常對標。是根據專業性質的不同,以年、季度、月、日為周期,開展與標桿企業之間主要指標的對比分析,找出存在的差異點。
(2)專題對標。這種類型指的是將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日常對標所找到的差異點相結合,然后就某一差異點與標桿企業有針對性地開展對比分析,最后制定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并保證后期落實。
(3)現場對標。這種策略是企業組織相關的專業人員到標桿企業企業進行參觀、考察,針對企業本身存在的問題與其進行現場溝通,進行學習交流。
企業可以將對標管理的這三種類型相互結合,以便能夠發揮到最好的功能。任何企業發展時,其實都是有一個追趕目標的,有了目標,就有了前進的動力,知道成功企業的優點、長處,對比自身企業的不足和缺陷及時修正,追趕直至超越競爭企業。
企業戰略制定本質是抉擇、權衡個部分的關系及地位,企業經營者要知道“不做什么”與“要做什么”同樣重要。正如邁克爾·波特曾經說過:戰略是一種痛苦的選擇,你沒有放棄就不是一種戰略,決策需要熬受痛苦。因為資源是有限的,一定要把有限的資源用在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在企業文化及企業管理中要特別明確這一點。企業經營者在企業文化及管理中,明確提出企業想要什么,企業與員工就會非常堅定。這樣的專心培養了企業人員的一種勇氣力量,敢于決定什么是真正該做的及什么是真正要先做的工作。
企業要進行有效管理,就必須先進行企業目標的設定,如果企業沒有目標,那么企業內部根本就談不上也無從管理。在西方,存在目標管理,而在日本、中國臺灣等稱做方針管理,但其本質都是依據企業設定的目標、業績和應承擔的責任進行的管理。
如果要實現目標管理或者是方針管理,企業就必須要有“自我控制”的機制,企業文化便是“自我控制”機制的一種體現,意味著更強烈的工作動機。企業要實現企業的整體目標成為組織的行為,進而落實到每一個企業員工身上,這就需要企業文化感染每一個企業員工,培養員工以高標準來進行自我要求,并進而進行有效地自我控制。企業管理者的重要任務,就是在日常管理中貫徹企業文化,注意將員工的目標引向企業整體組織的目標。企業經營者要注意企業管理與企業文化之間的融合,企業管理者需要在之間取得平衡。
很多企業都是建立一種以基層員工為中心,倡導企業員工主動自下而上的解決企業本身面臨的問題的企業文化,激發企業人員個人的潛能,注重發揮團隊的合作效能,培養企業內部員工的工作樂趣,讓大家有成就感和歸屬感。這樣的企業文化,是主張由工作性質相似或相關的工作人員組成活動圈,進而通過形成團隊,依靠大家的智慧與力量,運用各種科學的管理方法和工具,自主、持續地對企業生產、產品品質、生產成本、生產效率及安全、環保、企業人員士氣等進行提升改善。這樣的企業文化與管理方法的優勢在于:
(1)強調并提高了企業員工的主動參與性。
(2)強調以改善問題為著眼點,突破了企業內部組織的界限。
(3)充分讓員工發揮自我,樂于工作。
(4)最大化地將科學運用于其中。
這種企業文化下的企業管理是讓每一位員工都以企業發展為共同的目標,為企業創造價值。企業還可以通過讓員工參加部分管理活動來提升企業員工的自身能力,提供一個讓每一個員工都能展現風采的舞臺。
比如,有的企業為了建立企業與員工之間的有效溝通,制定了“意見箱”,這是一個老套的制度,但這家企業卻有所不同,在起初“意見箱”設置辦法上,采取廣納員工各方面意見的辦法。為了讓員工放心、積極地提供具體的改善建議,企業制訂了“提案獎勵”,并設置了監督人員來進行提案的審查、獎勵及實施追蹤。這個辦法就實現了企業文化、企業管理、方針制度相輔相成,效果十分成功。
這個事例中的提案制度,體現了一種自主管理的企業文化,進行基層管理活動主要是為了激發全體員工的創造潛能,群策群力有利于及時發現,并且第一時間解決工作現場存在的問題,營造企業全員參與企業管理的文化氛圍。
良好的企業文化有助于企業專案的改善,專案改善可以通過專業管理人員經過專項工作開展一些專題的研究,進而系統規劃分析、執行和控制企業戰略的實行,以便達到預先設計的目標。這樣做還能夠穩定實施戰略計劃,持續為企業帶來效益。但是這種針對專案進行改善是具有完整的過程的,包括如何提出問題,企業上下如何分析、解決問題;解決對策是否有價值;預期的實施效果是怎么樣的;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等。一個有效的專案改善可以解決技術和管理中碰到的異常狀況,進而實現企業標準化,并且容易推廣,較好地使企業發展戰略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較高的使用價值。
在這個過程期間,構建了一個改善構想、實施和審視再提高的過程,專業管理人員可以自發地發現問題,通過團體組織解決問題,為企業創造價值,不易忽略任何的小事,不會放棄任何微小的改善的機會,圍繞提升企業產品品質、降低成本、節省能源,提高產品的產量、簡化工作等方面。企業上上下下每一個員工都貢獻一點力量,匯總在一起,就可以成就企業的最終事業。
這里介紹下日本的5S管理。
5S管理源自于日本,是指在生產現場對材料、設備、工作人員等生產要素開展相應的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等工作的活動,由于日語中,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及素養屬于外來詞匯,這些詞用羅馬文拼寫時,它們的第一個字母都為S,所以日本人稱之為5S管理。
(1)整理。就是清理廢品,把必要物品和不必要的物品區分開來,不要的物品徹底丟棄,而不是簡單收拾后又整齊地放置廢品。
(2)整頓。在整理的基礎上對必要的物品分門別類依規定的位置放置,并擺放整齊,加以標示,使物品處于在必要的時候馬上就能取出來的狀態。
(3)清掃。清除工作場所內的臟污并防止臟污的發生,保持工作現場干凈亮麗。
(4)清潔。堅持清掃和整理、整頓,就能使工作現場保持清潔,清潔的目的是維持整理整頓的成果,清潔的現場是保證安全生產,生產一流品質產品的基礎,也是促使員工始終保持身體和精神面貌健康向上的條件。
(5)習慣。也就是素養,指的是經常保持4S和按要求穿戴勞動保護用品,遵守現場規則,就是對人們習慣的要求,就是按4S的要求加上養成了較好習慣的結果。
這種5S管理,形成了日本企業的獨特企業文化,給有關企業帶來了效益,提高了企業效率,企業員工的工作效率也被大大的提高,生產資料也被較好地被利用,浪費率做到了最低,空間利用最大化,既節省了資源,也便于管理。被認為是日本產品品質得以迅猛提高并行銷全球的成功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