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你給寶寶做早教了嗎
- 玩出來的智慧(1~2歲)
- 黃繹霖
- 1707字
- 2015-06-03 23:27:56
常聽一些老人說:樹大自然直。我想問:樹大如果全都能自然直,那歪脖子樹從哪兒來?而現在看來“樹大自然直”,無論是對種樹還是對育人來說都是一句不負責任,也毫無科學依據的話。幼苗若無人守護,無人精心栽培,在被風吹雨打后無人及時扶正,又如何能直立挺拔?幼兒亦如此,需要成人的守護、精心栽培,才能身心健康地茁壯成長。
澄清早教的兩個關鍵問題
首先,早期教育不是早教中心!早教中心只是實施早期教育的一種手段、一個形式,從“教”的角度而言,早期教育是早期親職教育,是對親人進行的職業教育,是教會家長如何培育孩子!早教是家庭教育,不是機構教育,是教家長用正確的方法培育、養育孩子。從專業的角度來說,早教是0~6歲嬰幼兒教育的統稱。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早教”這個詞成了現代家庭的流行語,成了一種趕時髦的代言詞,一句“你們家寶寶做早教了嗎”成了時尚、成了流行。看到家長們對早教的興趣高漲,作為學者的我是又喜又憂!喜的是:眾多的家長已經意識到0~3歲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憂的是:多數人對早期教育的理解較狹隘,因此對早教中心的選擇也處于盲從狀態。而0~3歲的嬰幼兒一天中有90%的時間是在家里度過的,家庭才是他們生長的第一環境,更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的社會環境。家庭生活環境是早期教育最適宜、最有趣的場所。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的親身體驗,能讓嬰幼兒獲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技能,這種通過自己直觀的視覺和觸覺的刺激帶來的信息才是最深刻的,這些經歷是產生牢固、持久的大腦神經聯結的最有效途徑。
從“育”的角度而言,早期教育是育人,是培育、養育,不是“教”人;是為孩子培育出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及善于思考的習慣,而不是單純地教孩子知識和技能——識字、學畫、學音樂、學《三字經》、學游泳、學英語、學珠心算。所以說,早期教育的目的不是在于讓孩子獲取多少知識,而在于讓嬰幼兒通過反復的操作性動作來激發大腦的高效率運轉,高效率的大腦才有助于高效率的學習。
其次,早期教育的核心任務是為孩子積累早期經驗。教育只是幫孩子積累各種經驗的一種引導方法,需要家長來為孩子創造積累經驗的機會;嬰幼兒不斷地通過運用這些機會來得到各種刺激和經歷,從而形成經驗,早期經驗對于腦回路的形成和兒童智能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早期經驗塑造了嬰幼兒終身學習的大腦結構!
如果說父母的遺傳是孩子成長的基礎,那么早期經驗就是孩子成長的營養素;如果說遺傳基因決定了孩子的氣質類型,那么早期經驗則對孩子的人格健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早期教育必須以早期發育為行動準則
早期發育是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早期教育是不同育兒方法的總稱。實施早期教育必須以嬰幼兒早期發育的特點為前提,為行動的準則,才不至于揠苗助長,也不會壓苗阻長。正如高爾基所說:“愛護子女,這是母雞都會做的。而會教育子女,則是一件偉大的國家大事,它需要才能和廣泛的生活知識。”所以,每一位家長和教師都需要了解并熟知孩子早期發育的規律和特點,來為孩子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在生活中玩耍、在玩耍中激發思維。玩是孩子的天性,嬰幼兒更愿意和父母一起做游戲、聽童話故事、聽音樂、在大自然中玩耍……0~3歲最需要的是基礎素質和能力的學習,在孩子年齡稍大后才逐步專注于專業技能的培養,這才是對孩子自然成長的尊重。
游戲1 包餃子
洗蘿卜,洗蘿卜,洗洗洗。
切蘿卜,切蘿卜,切切切。
炒蘿卜,炒蘿卜,炒炒炒。
包餃子,包餃子,捏捏捏。
目標:
在玩小肌肉活動的游戲中,發展寶寶的觸覺,提高寶寶的動作模仿能力。
黃老師教你做:
1 “洗蘿卜”:家長用兩個手掌分別揉搓寶寶的小手,由手臂到手指尾。
2 “切蘿卜”:手掌模仿刀狀在寶寶的手上往下做切的動作。
3 “炒蘿卜”:食指在寶寶的手掌心上做炒菜的動作。
4 “包餃子”:大人的手掌包住寶寶的手掌,最后按摩寶寶的手指頭。
溫馨提示:
家長在做動作時,要掌握力度,千萬不能捏疼了寶寶,那樣寶寶就不配合了。
游戲2 小腳丫
目標:
通過對腳的認識,幫助寶寶建立“左”、“右”的概念。
黃老師教你做:
1 以腳前掌為支撐點,左右擺動身體。
2 跺跺左腳,再跺跺右腳。
3 一二一,走路啦!
我有兩只小腳丫,
一只左來一只右。
跨大步,走大路,
一二一,踏踏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