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說說高血壓
- 主任醫師對您說:健康時報專家訪談精華實錄
- 健康時報編輯部編著
- 8844字
- 2015-06-04 00:18:07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張海澄當心冬季10mmHg惹禍端
當氣溫驟降,很多以前血壓控制得相對平穩的高血壓患者會出現突然血壓增高或者不穩定。頭暈、頭痛、后頸部發木等癥狀也比天氣暖和時要多見而且明顯了。冬季血壓相對其他季節一般會高出10mmHg左右,這些不適往往就是這危險的“10mmHg”引起的,因此高血壓患者一定要格外當心。
人體的血壓隨著時間、季節的不同而發生著變化,特別是冬季,由于血管系統對寒冷的刺激特別敏感,血壓相對其他季節一般會高出10mmHg左右。高血壓患者的不適癥狀往往就由這“10mmHg”引起,這“10mmHg”也是導致冬季心腦血管病發生率成倍增加的“禍首”,因為血壓突然增高可能造成急性心肌梗死、腦出血、腦栓塞等的發生,這些疾病帶來的嚴重后果是致殘甚至死亡。
對于高血壓患者而言,冬季血壓的監測和用藥劑量的及時調整尤為重要。張博士說,患者可以定期在家中或去醫院監測血壓的變化,特別要注意觀察自己早中晚不同時間段的血壓變化,因為醫生會據此調整用藥劑量和服藥時間。
隨著季節變換,用藥劑量往往也需要進行及時調整,特別是到了冬季。如果夏天服用一片降壓藥,血壓就很穩定,冬天很可能要增加至一片半甚至兩片的劑量了。當然,血壓也不是越低越好,尤其是腎功能受損、腦卒中、冠心病等患者,如血壓過低,使腦、心、腎等重要臟器灌注不足,反而會引起更多、更大的麻煩。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頊志敏天冷憋尿危害多
眼看天氣越來越冷了,對于有些老年人,小便也成了一件難事。尤其是夜晚,不少人因為怕冷,寧可憋著不去,殊不知這一憋很可能會憋出“心”病來。
憋尿與“心”病有什么關系呢?這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者間,實際上密切相關。很多老人都患有前列腺肥大,因而常會尿頻,但是有的人偏要試圖與這種癥狀對抗,這樣很不好。要知道,天氣變冷本來就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不利,如果再憋尿,等于是使疾病“雪上加霜”。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憋尿時,可明顯感覺小腹發脹,時間越長,情緒會越急躁,身體也出現諸多的不適。這都是因為憋尿使膀胱充盈,使得交感神經過于興奮所致。正常人尚且如此,老年人尤其是患有疾病的老人會怎么樣可想而知。在憋尿引起的生理和心理雙重緊張的誘導下,高血壓病人的血壓會升高、心跳加快,繼而冠心病人會出現心絞痛、心律失常等癥狀。因此,頊主任提醒老年人,尿潴留不僅會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而且有可能成為心腦血管病的發作誘因,嚴重的還會導致猝死。
此外,還有一些老人,憋了很長時間的尿,一旦排尿還會突然昏倒在地。對此,頊主任說,當老人長時間憋尿后又排尿時,一定要注意不要用力排尿。因為突然用力排尿,會使交感神經興奮,繼而迷走神經也變得過度興奮使腦供血不足、血壓降低、心率減慢而誘發排尿性暈厥。還有的老人會因突然屏氣排尿使胸腔內壓力增加,血壓驟然升高,導致腦出血或心梗,甚至猝死。
為了避免憋尿造成的“心”病,頊主任提醒要注意以下幾點:
(1)老年人要順其自然,有了尿頻的癥狀一定要順應它,不能嫌麻煩而長時間憋尿。
(2)積極治療原發病癥如前列腺炎或泌尿系感染。
(3)排尿時動作要慢,不要突然屏氣用力。
(4)冬季應注意下身保暖,少飲酒和食用刺激性食物。對于排尿性暈厥的預防,除睡覺時不要憋尿外,起床小便時,最好先在床邊小坐片刻,隨后再站起來走動。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王文血壓要每天測一次
調查顯示,大約六成高血壓患者在治療期間存在擅自停藥的現象,只在有頭暈、頭痛等癥狀時服用降壓藥;有超過半數的患者不了解高血壓和腦卒中發生之間的關系。高血壓患者對于血壓控制、卒中預防方面的知識普遍很缺乏或錯誤。
對此,王文教授指出,一旦醫生要求服藥后,患者必須長期堅持按醫囑服用降壓藥,無論是否有頭暈、頭痛等癥狀發生。當血壓控制后可酌情減量維持,但切不可擅自停藥。停服降壓藥后血壓就會再升高,這樣反復升降最終將導致病情惡化。同時一定要堅持每天測量血壓,建議測量血壓的時間為清晨服藥前或入睡前。另外在測量血壓前應至少休息15分鐘,為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建議在測量一遍后間隔兩分鐘再測量一次。
此外,要意識到只要是高血壓病人,就有發生腦卒中的可能。腦卒中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就是高血壓。有數據顯示,收縮壓每增高10mmHg,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危險增加54%,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危險增加47%;舒張壓每增高5mmHg,發生腦卒中的危險增加46%。只要采取有效手段使血壓達標,并積極進行生活方式調節,就能大大降低腦卒中的發生。
●健康時報
楊銳高血壓是中風第一誘因
由于人們對高血壓防治不力,使我國中風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居世界首位。來自中國醫師協會的資料顯示,在當前全世界發達國家中風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明顯下降的情況下,我國卻呈現上升的趨勢。高血壓是導致中風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劉力生教授明確指出:就我國而言,減少中風發病率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控制好高血壓,這也是預防腦卒中最重要的、可以人為控制的因素。中風的發生總是在猝不及防間。
中國高血壓聯盟常務理事、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王文教授指出:高血壓患者對于中風發生的一些前期征兆要做到心中有數。這些征兆有:血壓很高難以控制、頭暈、頭痛、惡心、嘔吐、手腳麻木、肢體活動不靈活。一旦出現以上情況,就要及時就醫。王教授特別強調:凡是年滿18歲的成年人最好每年測量1~2次血壓,以便確診為高血壓后及時采取措施。因為在我國,有70%的高血壓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患病。
●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胡榮別患上“血壓不安癥”
如今,血壓計已經成了很多中老年人家中的必備品,“沒事兒就可以測一下血壓,挺方便”。可事情偏偏就“壞”在這個“方便”上。有的患者一天到晚頻繁地測血壓,看到一次次的結果不太一樣,就越測心越慌,越測血壓越高。一些科普文章將這種現象稱作“血壓不安癥”。
雖然目前醫學界還沒有“血壓不安癥”這種定義,但是在門診中確實經常碰到因為對血壓過分關注,導致一天測量血壓十幾次甚至二十幾次的患者。其實,對于大多數高血壓患者來說,一天多次測血壓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加重心理負擔,使血壓升高。
人的血壓本身就是波動的,血壓隨季節、晝夜、情緒等因素有較大波動,冬季血壓較高,夏季較低;血壓有明顯的晝夜波動,一般夜間血壓較低,清晨起床后血壓迅速升高,形成清晨血壓高峰。此外,人在一天中,吃飯、睡覺、抽煙、心情不愉快、極度興奮或是外在天氣環境的變化等都會使血壓產生波動。另外,自測血壓的方法不對也會影響測出的血壓值。其實,在一般情況下,不論血壓如何波動,只要診所血壓小于140/90mmHg,在家自測血壓小于135/85mmHg都是正常的。
人的血壓在一天中有兩個高峰,一個是在早晨的6~8點,一個是在下午5~6點。胡大夫建議,高血壓患者最好選擇這兩個時間段測量血壓,而不必一天測量血壓十幾次,這種緊張情緒本身就會引起血壓的波動。如果感到頭暈等不適,臨時加測一次觀察是否和血壓有關是可以的。同時盡量選用長效的抗高血壓藥物,能夠在24小時把血壓控制在一個較平穩的狀態。
●健康時報
吳堯有焦慮不要自己測血壓
自測血壓是高血壓患者保障自己健康的一種方便和必要的手段,但是北京高血壓防治協會會長王文提示,自測血壓值得提倡,但是也并非人人適合,容易焦慮的人和焦慮癥或抑郁癥患者,就不適合在家中測量血壓,而是最好去醫院量血壓。
對此,北京高血壓防治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李世峻也指出,人的血壓是經常有波動的,對于一些容易焦慮的人或者是焦慮癥患者,如果在家中自己測血壓,偶爾一次發現血壓增高了,就很可能加重焦慮的狀態。而越是在這樣的焦慮狀態下,患者的血壓越可能突然發生波動持續增高,這對患者而言無疑是非常危險的。
更嚴重的,已經患有抑郁癥的人,如果自測血壓后發現血壓高,情緒往往不能自我控制,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這在以前的臨床上也常有發現。因此,易焦慮者和有抑郁癥的高血壓患者必須區別對待,選擇去醫院中測量血壓,一般醫生都會有相應特殊的處理手段。
一些比較嚴重的冠心病和高血壓患者,往往同時伴有焦慮狀態,雖然并未確診,但表現為不斷地自測血壓,血壓稍有波動即心情緊張等。可對于他們來說,家庭自測不可或缺,天天去醫院并不現實。那么在進行自測的時候,最好有家人在旁邊,以便隨時觀察情況。
此外,王文指出,家庭自測血壓有著與醫院測量血壓相區別的地方。在家中測血壓,最好使用上臂式電子血壓計,這樣不但方便,而且準確。
一般情況下,家庭自測血壓的血壓值低于醫院測的血壓值,家庭自測血壓的平均135/85mmHg相當于診所血壓的140/90mmHg。因此,如果不是在同一天自測的血壓平均值都高于或等于135/85mmHg,就該考慮為高血壓,應引起警惕。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醫師彭國球高血壓患者吃西柚有講究
西柚類果品富含鉀,多數高血壓患者能食用,因為利尿劑類降壓藥能排除體內多余的鈉,同時也會讓鉀流失,所以高血壓患者最好選擇少鈉多鉀的水果,西柚正好符合這種“標準”,一般以新鮮的、直接食用為好,榨汁以后因儲存條件等不同,其成分的化學反應可能不一樣,但對抗高血壓藥物的影響目前還缺乏深入的科學研究。
當然,不同抗高血壓藥物的服用方式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有的藥物是在胃中吸收,有的藥物是在腸道中吸收,如果是在胃中吸收的,同時吃西柚等食物時,藥物會與其相互影響。因此,吃西柚最好和服藥有個“時間差”,2小時左右即可,而在腸道中吸收的降壓藥就沒有這種“講究”了。
需要提醒的是,抗高血壓藥物依據作用機理和作用途徑不同,可分為利尿劑、受體阻斷劑、鈣拮抗劑等很多類別,即使是同一藥物由于劑型不同也有很大的差別,如普通劑型、緩釋劑型和控釋劑型,食物對藥物的吸收代謝影響也有差異,不能一概而論,一般在藥物的說明書上都有較詳細的介紹,特別是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項等,只要留心觀察都是可以避免的。
從營養學角度講,高血壓患者宜多食用富含鉀的食物,除了西柚外,如香蕉、蘑菇等;同時還要多吃些富含鈣、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新鮮的蔬菜、瘦肉、無脂奶品、魚類、豆制品等。少食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如動物內臟、肥肉、雞蛋黃、松花蛋等;少食辛辣刺激性調味品和濃茶、濃咖啡等飲品。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高血壓科主任醫師
楊建鳳七類人更宜在家測血壓
與在醫院診室中測量血壓相比,家庭自測血壓有其獨特的一些優勢,如簡便易行、提供更翔實的血壓數據、可發現隱匿性高血壓等。
有七類特殊的高血壓患者更適合在家中自測血壓。
1.白大衣性高血壓患者(患病率15~20)。%%
有些患者一見到穿著白大衣的醫生或護士就莫名地緊張,導致其在醫院診室中測量的血壓值偏高(140/90 mmHg),被誤認為高血壓,實際上,他們的血壓水平可能處于正常范圍。而利用家庭自測血壓就能篩查患者是否為白大衣性高血壓?!?
2.隱匿性高血壓患者(患病率10~15)%%
有些患者在醫院診室測量血壓時可能并不高,但家庭自測血壓或24小時平均血壓實際高于正常水平。如果說高血壓被稱為“無聲的殺手”,那么這種隱匿性高血壓就是其中的“隱形殺手”。由于患者沒有采取應有的干預措施,所以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很高。如何能讓這位“隱形殺手”現身呢?家庭自測血壓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3.難治性高血壓(也稱為頑固性高血壓)患者
難治性高血壓對靶器官的損害大,導致不良事件的風險也很高,因此治療起來非常棘手,而家庭自測血壓有助于醫生鑒別假性或真性難治性高血壓,如果診室高血壓很高但自測血壓正?;蛏愿?,提示可能是假性難治性高血壓。
4.老年人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的血壓波動幅度就會增大,加上老年人神經系統很“脆弱”,家庭自測血壓或許更能反映老年人的真實血壓水平。另外,在家中環境測量還有助于評價老年人體位性高血壓(患者在站立或坐位時血壓增高,而在平臥位時血壓正常)。
5.孕婦
由于孕期雌激素水平的變化,孕婦的情緒波動可能會較大,容易出現焦慮情緒,此時就可能出現“白大衣效應”,使診室血壓水平不能反映真實的情況。另外,通過家庭自測血壓監測懷孕期間的血壓變化,可以觀察子癇(妊娠20周以后“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前期的癥狀或體征,以及抗高血壓的效果。
6.糖尿病患者
高血壓和糖尿病常常相互伴發,因此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控制好血糖,還要嚴密監控血壓,而一旦糖尿病患者養成自測血壓的習慣,自然而然就會更關注自己的血壓變化,更加按時測量,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目前有研究提出,糖尿病患者的血壓達標值應為125/75 mmHg。
7.兒童。
來自世界上不同國家的研究均顯示,目前,高血壓的發病越來越趨于“低齡化”,兒童、青少年高血壓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有專家提出,兒童從3歲開始需要每年監測血壓;對有高血壓家族史、肥胖、存在某些內分泌疾病、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腎病等的兒童,家長更應提高警惕。目前,歐洲高血壓協會、歐洲心臟協會等頒布的指南或專家共識都推薦利用家庭自測血壓監測兒童和青少年的血壓。
小貼士
1.選擇血壓計:提倡使用經國際認證的上臂式血壓計,凡是符合美國高血壓學會(BHS)、美國儀器協會(AAMI)、歐洲高血壓學會(ESH)任意一項標準的均可。不推薦腕式血壓計。
2.家庭自測血壓診斷高血壓的標準:收縮壓≥135mmHg,舒張壓≥85mmHg。
3.要及時與醫生溝通:自己在家測量血壓,不意味著脫離醫生。一段時期的血壓治療后,要主動找醫生咨詢,在醫生的指導下,開展高血壓的防治。
●解放軍總醫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醫師
吳海云初診高血壓記個“三要”
1.高血壓確診要三次測量
一次測量血壓高,并不能確診得了高血壓病,初診高血壓需通過非同日的3次血壓測量來確診。
現在世界上通用的高血壓診斷標準是:經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過去30多年的大量研究表明,對于按這個標準診斷的病人,采用降壓治療(如藥物或手術),可以減少血壓過高引起的并發癥的發生,延長患者的生命?!?
2.心血管風險要做評估
追本溯源,防患未然,治病也當如此。初診高血壓檢查要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并做心腦血管的風險評估。
初診高血壓時,應盡可能排除繼發性高血壓。目前大多數高血壓的病人可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不能發現明確的引起血壓升高的原因)。約5%~10%的病人,可查到引起血壓增高的原因,如慢性腎臟疾病、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腎血管病等,稱為繼發性高血壓。
初診時對患者今后發生心腦血管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的風險進行評估是不能忽視的。因為高血壓本身一般不會引起什么癥狀,它的主要危害在于會增加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卒中、腎功能不全等疾病的風險。同樣程度的高血壓病人,發生心、腦、腎并發癥的風險,可以因有沒有合并其他危險因素,以及其他危險因素個數和程度,而相差幾倍甚至幾十倍。
對每一個高血壓病人,都應該對有關危險因素進行綜合干預,尤其是對高血壓伴高膽固醇血癥、冠心病、腦血管病、糖尿病患者,更應進行相關治療。
3.保健品服用也要醫生指導
很多患者關心初診高血壓后,是否需立即服藥。這要視個人情況而定,如果血壓不太高(低于180/110mmHg),則不要緊急降壓治療,可以暫時不服藥,再測量兩次血壓,診后再服藥。
但必須要明確的一點是,一旦確診高血壓,絕大多數原發性高血壓病人都應當終身服用降壓藥。對高血壓急癥,降壓治療??赏炀壬粚β愿哐獕?,降壓治療也可顯著減少心、腦、腎并發癥的發生。
阿司匹林是治療高血壓的輔助藥物,但一般認為,對沒有缺血性心腦血管病史的成年人,只有當其10年心血管事件危險20%時,才能從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中獲益。服用保健品也要經醫生指導?,F在的心腦血管保健品很多,但效果都不確切。≥
●杭州市中醫院心內科主任
祝光禮跟醫生學寫血壓日記
高血壓患者都有體會,隨著天氣、季節變化血壓多多少少會有波動。專家建議,老病號不妨準備一個日記本,養成做血壓記錄的習慣。
杭州市中醫院心內科的祝光禮主任說,記血壓日記不僅能幫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還能使醫生根據客觀情況選擇診療方案。
那日記里要記些什么內容呢?
記好兩個時間段
和普通的日記不一樣,高血壓日記一天要寫兩次。早晚6點至8點期間各記一次,這是人體血壓的兩個高峰時段,這兩個點的血壓要記清楚。
這段時間內,患者容易出現血壓異常,而這一時段患者又常常不在醫院,不能得到有效監測,因此,這兩個時間段的血壓值一定要記錄下來。
服藥情況要寫清
每天服藥情況也要記下來。對于很多高血壓患者,身體的神經系統已經變得有些“麻木”,因此,有時病人的感覺與實際測量結果相去甚遠,反映不出來真實的服藥后效果,所以記錄服藥情況也很重要。
服藥記錄要包括服藥時間、服藥種類、服藥后身體的反應。
有的高血壓患者服藥不規律,不能堅持服藥,通過堅持寫服藥記錄,還可以起到督促服藥的效果。
血壓波動及時記
飲食和運動狀況的記錄必不可少,尤其是身體出現不適時的血壓波動,都應及時記錄下來。
飲食和運動記錄主要是寫在吃了哪些食物、做了哪些運動后出現了血壓波動,引發了什么不舒服的癥狀。
寫日記看似是件小事,但這些數據記錄會給醫生的診療提供很有價值的參考。
患者就診時帶著日記,不會出現就診時憑主觀“跟著感覺走”,給醫生提供不客觀的信息,從而貽誤病情和用藥。有了這些數據的記錄醫生能有針對性地根據患者的真實情況選擇診療方案。
祝光禮提醒,記日記貴在堅持,一般記錄三個月和半年就可以總結出規律和特點來。
●空軍總醫院兒科主任
徐華兒童繼發性高血壓發現越早越好
6歲的月月進行入學前體檢,居然查出了高血壓,父母大吃一驚。
兒童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高血壓兩大類,空軍總醫院兒科主任徐華介紹,兒童80%以上都是繼發性高血壓。
兒童高血壓判斷標準和成人有一些不同,使用百分位數法:凡3次測量收縮壓或舒張壓值均值超過其所在年齡性別第95百分位數者為高血壓。
對于兒童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多認為主要可能與體重指數成正比、與遺傳因素相關、與身高在所有年齡階段呈正相關、與胰島素抵抗相關、與胎兒出生時體重呈負相關。
兒童高血壓主張早期治療。治療措施包括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和其他治療(包括手術及介入治療等)。
對兒童高血壓可以分期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高血壓前期通常不需藥物治療,除非有慢性腎臟疾病、糖尿病、心力衰竭或左室肥厚等,常采用非藥物治療,如超重進行體重控制,進行規律的體育活動,并控制飲食,改善睡眠質量,放松緊張情緒等;高血壓1期,若出現臨床癥狀的高血壓、繼發性高血壓、高血壓靶器官損害、合并1型或2型糖尿病等,非藥物治療效果不滿意時應開始藥物治療;高血壓2期在非藥物治療的同時要加藥物治療。
兒童高血壓的防治要從媽媽懷孕期間開始。孕婦從懷孕開始,就要預防妊娠高血壓的發生,多攝入高碳水化合物和優質蛋白質。加強個人保健,預防可能發生的各種病毒的感染和各種可能影響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的情況發生。對少年兒童易感者如有高血壓家族史,或肥胖等高危人群,應定期到醫院測量血壓。
●河南省中醫院心病科主任
王振濤中青年單純舒張壓高:大于95mmHg要吃藥
36歲的王女士,歲數不算大,但高血壓史已有3年了。
和老年人單純收縮性高血壓不同,中青年高血壓初期,多數的特點是血壓的壓差小、單純舒張壓(低壓)高。
河南省中醫院心病科主任王振濤向記者介紹,有項調查發現在小于40歲的中青年高血壓人群中單純舒張壓高的高血壓占60%。
中青年人大動脈(主動脈)彈性較好,因此當心臟向主動脈輸血時,有彈性的主動脈很容易擴張,因此收縮壓(高壓)不高,但是當心臟舒張時,主動脈彈性回縮有力,加上周圍血管處于收縮狀態,這時產生的壓力即舒張壓就會較高。這也是單純舒張壓高的患者常會有頭暈、胸悶等癥狀的原因。
很多中青年高血壓患者容易輕視舒張壓高的危害,認為收縮壓不高,舒張壓高一點不要緊,能不吃藥就盡量不吃,能拖就拖,擔心早服藥會終生服藥。還有一部分患者雖認真服藥,但不注意生活方式的調理,熬夜、抽煙喝酒、不注意飲食控制、急躁易怒等。
單純舒張壓高的高血壓一定要及時規范進行治療,不可大意,否則血壓長期在較高的水平上,最終會造成對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損害。
如果血壓低于95 mmHg,可以采用體育鍛煉、改善生活方式等,不必吃藥。如果大于95 mmHg以上特別是有癥狀,就要開始藥物治療。
●解放軍總醫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醫師
吳海云老年單純收縮性高血壓,降壓要慢別著急
74歲的蘇先生,血壓為172/70 mm Hg(1 mm Hg=0.133 kPa),體檢醫生說不用吃藥,是這樣嗎?
老年高血壓病人,多數表現為單純收縮性高血壓,即收縮壓(高壓)140mmHg,但舒張壓(低壓)<90mmHg。無論男女,在50歲以后,收縮壓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升高,但舒張壓卻呈降低的趨勢?!?
對于老年人,收縮壓升高是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險因素。Framingham心臟研究顯示,50歲以下的中青年,舒張壓與冠心病發病關系更密切,而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舒張壓與冠心病的發生呈負相關,而收縮壓,特別是脈壓是冠心病發生的顯著預測因素。
老年單純收縮性高血壓病人,甚至80歲以上的高齡病人,同樣可以從降壓治療中獲益。老年人采用降壓藥物治療,需要特別注意防止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一般可采用常規劑量的1/3劑量作為起始量,緩慢、謹慎地調整,直至血壓達標。
此外,老年人高血壓還有以下特點:血壓波動大,容易合并體位性低血壓和餐后低血壓;夜間血壓下降幅度大,會增加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的危險;白大衣高血壓增多;假性高血壓(袖帶法所測血壓值高于動脈內測壓值的現象,收縮壓高10mmHg以上或舒張壓高15mmHg以上)增多。
老年人患高血壓,通常還合并多種慢性疾病,如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部、慢性腎功能不全、認知障礙、前列腺肥大等。因此,這些慢性疾病的防治也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