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說說糖尿病

一、早發現早治療

●北大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郭曉蕙糖尿病會遺傳嗎

糖尿病會遺傳嗎?對于這個問題,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郭曉蕙教授表示,糖尿病有一定的遺傳因素,比如2型糖尿病遺傳的可能性很大。如果父母都有2型糖尿病,那么子女得糖尿病的機會比較大。但和遺傳相比,生活方式在決定你是否患上糖尿病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

郭教授用一幅油畫作例子:油畫畫的是一家三口,全是胖人,前邊蹲著的狗也是肥狗。人肥胖可能有遺傳傾向,但是狗的遺傳因素和人是不同的,為什么這家的狗也胖呢?這說明這家的生活方式有問題。如果一家人都得糖尿病,可能是家里飲食熱量太高,都不習慣去做運動的緣故。現在國內外2型糖尿病發病率都比較高,其中,生活方式因素對發病的影響是特別重要的。

容易遺傳的糖尿病除了2型糖尿病,還有一種特殊類型的糖尿病名叫單基因遺傳糖尿病,這種糖尿病是由于一個特定基因的突變引起的,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家族聚集性,家族里的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有這個基因的變異,而且家里幾代人都會出現糖尿病患者。得這型糖尿病的患者一般年齡都比較小,表現出的癥狀和2型糖尿病差不多。

郭教授提醒讀者,如果父母都有糖尿病,子女應該從年輕時就盡量克服不好的生活方式,盡量減少熱量攝入、增加運動,并且控制自己的體重。但即使這樣,子女得糖尿病的危險還是比較大的。所以,對于這一類糖尿病高危人群來說,關鍵的一點是:要從四十歲開始就應該每年檢查一次身體,如果空腹血糖在5.6mmol/L以上,就應做糖耐量試驗,以進一步確診糖尿病。

●上海長海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鄒大進打呼嚕容易得糖尿病

國外調查表明,打鼾的人10年內得糖尿病的概率遠遠高于一般人群,如果打鼾合并肥胖,發病概率將更高。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鄒大進教授認可這一觀點,并指出,我國10%~20%的鼾癥患者伴有糖尿病。

打鼾又叫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其中70%~80%都是由肥胖引起的,由肥胖引起的打鼾和糖尿病關系最為密切。鄒教授在臨床中注意到,打呼嚕的人大多肚子比較大,脂肪堆積在腹部,把膈肌往上頂,影響了肺的擴張,造成呼吸不暢,容易引起鼾癥;同時,肥胖并伴有打鼾的人體內缺氧比較明顯,特別是夜間容易憋氣,影響胰島氧的供給以及胰島素合成,久而久之就會得糖尿病;另外,打鼾的人一般好飲酒,體內需要胰島素的量也比較大,這樣也容易得糖尿病。

鄒教授提醒,如果睡覺打呼嚕,首先要去醫院檢查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排除了疾病引起的鼾癥,再加上腰圍比較粗(男性大于90厘米,女性大于80厘米),就需進行胰島素抵抗的評估。另外,如果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也較高,將來發生糖尿病的概率就更大。

所以,鼾癥患者一定要積極預防糖尿病,鄒教授給鼾癥患者支了幾招:減輕體重,改善通氣;睡前最好運動半小時,以散步為宜;睡覺時可以戴上一個小型的呼吸機,睡眠中呼吸一旦暫停,它就會啟動,把空氣壓進氣道,這時人就不會打呼嚕,也不會感到缺氧;盡量少吃高糖高油的食物,三餐以素食為主,可以吃一些優質蛋白,如魚、蝦、蟹等;少吃高能量食物,特別是晚上,以免影響睡眠;不要大量喝酒;戒煙,吸煙的人氣道不是很通暢,黏膜增厚,容易打呼嚕。另外,有鼾癥或糖尿病等家族史的肥胖人群,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用一些減肥藥物來控制體重。

●北京兒童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鞏純秀胖墩兒脖子黑要當心

本來是個白白胖胖的小胖墩兒,但是脖子總也洗不凈,家長一定挺著急。批評孩子不講衛生?那您可能冤枉他了,這個時候孩子可能已經處在糖尿病的前期狀態,應該及時就醫。

這種在肥胖兒童的頸部、腋下、腹股溝等皮膚皺褶處出現黑褐色改變的疾病叫做黑棘皮病,分原發和繼發兩種,繼發病變主要是由肥胖引起的,是胰島素抵抗的一種表現,也就是2型糖尿病的前期狀態。

有調查顯示,重度肥胖兒童中黑棘皮病比例為50%~70%。雖然肥胖兒童從出現黑棘皮癥狀直到發展為糖尿病尚需要一定時間,但是如果已經患此病,說明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了,必須及時治療。如能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控制體重、合理飲食和增加運動量、有效減肥,多數孩子的情況能夠逆轉,安全地渡過這個關口。

除了黑棘皮病,如果孩子經常出現感染癥狀,比如反復泌尿系感染或是反復皮膚感染等,或是突然間出現喉嚨干渴,并由于大量飲水而發生遺尿、全身乏力等,家長都應警惕,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排除患糖尿病的可能。

對于肥胖兒來說,糖尿病的后果只是其中一種,嚴重的還有高血壓、脂肪肝和冠心病等,所以肥胖兒的家長必須引起注意。判斷孩子是否肥胖可用成人常用的BMI公式[體重(kg)÷身高(m)的平方],6歲以下大于20,7~11歲大于21,12~17歲大于23,就屬肥胖。或是按照醫院常用的兒童體重標準,超過標準體重的10%~19%,就是超重,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19%,就認定為肥胖,如果孩子已經達到超重,就一定要引起注意了。

無論是預防肥胖還是預防兒童2型糖尿病,需要遵循的原則仍是生活規律、健康飲食和適當運動。鞏醫生說,雖然聽起來很老套,但這都是最基本有效的手段,家長必須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解放軍309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張妍牙病治不好趕緊查血糖

有些人突然覺得牙齒“突出”來一塊兒,其實是牙齦萎縮,牙根外露導致的,醫學上稱牙根面齲。牙根面齲多發于中老年人。

年輕人發生牙根面齲多半由于其唾液糖分很高,細菌易生長,出現牙周病、齲齒的概率增高,導致牙齦萎縮嚴重,最后牙齒移位、松動、變長。

如出現一些口腔疾病,經過治療不見好轉時,最好查查血糖,看是否患上了糖尿病。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

徐靜餓了不一定是低血糖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有饑餓感就認為是發生低血糖,其實不是所有患者低血糖時都有饑餓感,一定要分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措施。

臨床上,大部分患者往往是血糖越控制不好,饑餓感越明顯,病情穩定了,饑餓感也就沒有那么頻繁了。還有治療過程中,血糖降得速度過快,沒到低血糖,卻也會餓。

如果血糖沒有低于3.9,但饑餓感明顯可以少進食一點餅干、饅頭等緩解,不可以直接吃糖補充(本來血糖就不低,吃了后血糖很快上去了、出現高血糖)。

而如果血糖監測確實因為血糖低(低于3.9),那才證明是低血糖,就直接吃些糖塊或者喝糖水、蜂蜜水,可以盡快補充糖分,緩解低血糖癥狀。

也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當發生低血糖時,有些患者根本不會感到饑餓。多見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長期頻繁發生低血糖者,這與機體神經系統受損、交感神經對低血糖的感知能力降低、反應遲鈍有關系。

那些低血糖無癥狀的患者最好做血糖24小時監測,然后劃分出現低血糖的時段,不按癥狀判斷血糖,而按時段來進行定時檢測,及時發現低血糖。糖塊、蜂蜜、甜點等是單糖,吃進去后能迅速糾正低血糖癥狀。此時別吃饅頭、面包等,它們糾正低血糖的速度相對較慢。

●武警醫學院附屬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王素莉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可怕

人們往往誤認為,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為主的疾病,血糖越低越好。實際上,低血糖有時比高血糖更可怕,尤其對老年人和合并多種心腦血管并發癥的患者。

高血糖對人體的危害一般要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而嚴重低血糖對人體的“摧殘”則可能在短暫的幾個小時內發生,有時甚至是致命性的打擊。長時間的低血糖或反復的低血糖發作可造成大腦能量缺乏,最終導致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的損害。對心血管系統低血糖也可誘發心律失常、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由于糖尿病的神經病變及老年人對痛覺減弱,部分病人可表現為無痛性心梗,這也是糖尿病人猝死的一個重要原因。低血糖癥狀可表現為:煩躁、視力改變、虛弱、乏力、饑餓感、出汗、感覺異常、焦慮等。

降血糖的過程中,通常由于胰島素注射劑量過大、降糖藥服用不當、用藥時間跟吃飯時間不協調、體力活動量加大、飲酒等原因,會使血糖降得過快或過低,從而出現低血糖癥狀。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李文慧低血糖也能引起抑郁

很多“糖友”認為把血糖降低就是好事,只要不是過低,不出現危險,就對病情有好處,其實并不是這樣。

一般來說,糖尿病人服藥降糖最忌諱的就是降得過快和降得過低。這樣不但對身體有損害,對情緒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當血糖在4.6~5mmol/L的時候,會產生饑餓感,逐步再低會交感興奮,心慌,再繼續降低的時候會有意識障礙,直至最后癲癇甚至腦梗等情況發生,從而出現生命危險。

血糖逐漸降低時實際是對身體的一個損害的加深。

在血糖相對較低的時候,很多患者會出現焦慮的情況,也有一些患者會表現情緒低落,甚至導致抑郁的發生,這是血糖對于情緒的影響作用,若糖尿病患者長期降糖低于正常范圍,就容易每天悶悶不樂,焦慮。尤其對一些中老年患者來說則更為不利。

目前一些研究表明,低血糖時對老年人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等都有著很大的破壞性,會導致腦細胞的壞死。因此,糖尿病人切勿迷信降糖,而應科學合理地控制血糖水平。

低血糖可導致情緒低落,因此,如果一天的某一時間如飯前或者臨睡前,習慣性的情緒低落,那么也不妨查查是否有低血糖情況,避免對身體的損害。

●上海第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顧耀剛得糖尿病要查C-肽

糖尿病病人初診時最好到一家有內分泌或糖尿病專科的醫院及比較熟練地掌握了糖尿病防治技能的醫師那里看病,能得到比較適當的檢查、診斷和合理的治療。以后定期隨診的次數和間隔應該因病情而異,總的來說血糖控制較好、問題越少的間隔可以越大,但就醫間隔不宜超過兩個月;血糖控制較差、問題較多的應該勤看、勤檢查,以利于掌握病情變化,做出適當處理,必要時需要每周就醫一次。

剛確診的糖尿病患者,除了檢查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血糖外,還有一項C-肽的檢查,最好別忘了做。

因為,分泌幾個胰島素分子,同時必然分泌幾個C-肽分子。所以,通過測定患者血中的C-肽量的多少,可以反映胰島細胞的功能。C-肽不受胰島素抗體干擾,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也可直接測定C-肽,以判斷病情。如C-肽超過正常,可認為是胰島素分泌過多所致。

此外,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尿微量白蛋白定量、腎功能等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糖尿病腎病。許多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時存在肥胖、血脂紊亂、脂肪肝及肝功能異常,故還應做肝功能和血脂化驗。

不一定每次就醫都到大醫院,找專家、教授看病。平時如果血糖控制已經比較滿意,又沒有其他嚴重問題,可以就近看病、開藥,到血糖又有波動,或出現糖尿病急性、慢性并發癥的征兆時,再到大醫院找專家、教授去解決較為復雜和困難的問題。

●浙醫二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谷衛小便有泡沫未必是蛋白尿

不少糖尿病患者會根據經驗判斷,小便后如果上面浮著一層細小泡沫可能是蛋白尿,如果泡沫較大或大小不一,則蛋白尿的可能性較小,因為正常人小便時亦常有泡沫。

其實,由于泡沫的大小情況,不同的人判斷標準不同,所以要判斷是否有蛋白尿,最好去醫院化驗一下尿液。

糖尿病患者有時會發現尿中有較多泡沫,可能是以下三種情況所致:合并有糖尿病腎病,使尿中出現較多的蛋白質之故。如果放置一段時間后出現較多泡沫,則可能是外界的細菌分解尿糖后產氣所致。如果新鮮尿液中含有大量泡沫,還要警惕是否糖尿病患者泌尿道有產氣桿菌的感染。

此外,糖尿病患者如果夜尿增多,要先消除引起夜尿多的誘因,如睡前喝茶或飲水多;因糖尿病腎病水腫而需服用利尿劑的應在晨起一次性服用,避免下午或晚上服用。

●健康時報

李海清胖子早聽糖尿病講座

在健康領域做了近10年的采編工作,最大的收獲就是及早繃上了預防糖尿病這根弦。

第一次了解糖尿病,是10年前采訪北京朝陽醫院一位內分泌科大夫時,他說我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那時我只有三十出頭,體重超重。但我對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糖尿病家族史上,因此,我當即反對說,我們家沒有人得這種病,我也不可能。大夫并沒有過多解釋,只是讓我去聽一聽糖尿病防治講座。

第一次糖尿病防治講座是在北京宣武醫院聽的,當時我在會場很扎眼,因為會場里大都是老頭、老太太。旁邊的老先生對我說,經常聽講座有助于改掉壞毛病。其實,我只想找個新聞,聽聽就走,但不知不覺中講座就聽完了。

后來,我發現,真如那位老先生所言,聽一次糖尿病講座,我就能堅持一段時間健康的生活方式。于是,我就留意糖尿病講座信息,一有時間就去聽講座。

原來我真是個糖尿病愛找的人,我個人心理調節能力比較差,有個芝麻大點兒的事,都要翻來覆去地想,常常處于焦躁不安的狀態,而我最致命的弱點是貪吃、不愛動。

聽了很多講座后,我也有了一套自己的生活干預方法,現在,我的體重沒有繼續上升,每頓飯只控制到八成飽。而且我每天都堅持健步走30分鐘以上,風雨無阻。為了克服先天的性格障礙,我還自學了心理學,遇到問題,我會及時求助心理醫生和生活經歷豐富的人。

這些年聽糖尿病講座的經歷,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我也會勸一些體形偏胖的朋友去聽糖尿病的防治課,因為除了肥胖這個可以看得到的問題之外,可能還有其他問題,總之,去聽聽課,沒壞處。

●健康時報

吳志“脾氣壞”易得糖尿病

一個是像林黛玉一樣多愁善感,一個是像猛張飛一樣一觸即怒,這兩類人都是糖尿病愛找的人。

因為當人處于緊張、焦慮、恐懼等應激狀態時,交感神經興奮,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

像林黛玉一樣的人,往往多愁善感,常出現胸悶氣短的情況,他們遇事不愿意向別人訴說,也經不起刺激,還經常飽受失眠、厭食、體重下降、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困倦乏力的困擾。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全國武警邊防部隊心理專家黃瑛說,長此以往,很容易罹患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而像張飛一樣缺乏自制力和耐心,對周圍及環境感到煩躁,常會因生活中的小事發火的人,內臟也容易受到傷害,誘發各種疾病。

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徐向進指出,林黛玉和張飛這兩種不良的“冰”“火”心理狀態會增加誘發糖尿病的原因還有:人的情緒主要受大腦邊緣系統的調節,大腦邊緣系統同時又調節內分泌和植物神經的功能。

憤怒、抑郁的心理因素可通過大腦邊緣系統和植物神經影響胰島素的分泌。胰島素分泌少了,血糖自然很容易失控。

和所有疾病的預防一樣,保持心情舒暢,是最好的防病良藥。

世衛組織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的第四個就是:“心理平衡”。

所以,當心情低落或是焦躁、憤怒時,要學會調節和疏解,不要由著性子來。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

徐靜下棋較真血糖易波動

生活中,有些糖友連下棋都特別認真,勝負得失都要計較,很容易與人發生爭執。

情緒波動引起血糖波動,致使血糖居高不下;而心情舒暢、情緒穩定,有助胰島素分泌,從而使血糖下降或保持穩定。所以,糖友凡事別較真,下棋也一樣。

如果因較真導致情緒激動時,可以找自己最熟悉的環境,選擇最舒服的姿勢休息以靜心;還可以選擇空氣清新、安靜舒適的地方呼吸新鮮空氣。

二、并發癥的防治

●江蘇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楊濤糖尿病足破潰用藥需加量

身上出現小創口,對于正常人來說不足為奇,貼個創可貼幾天就能痊愈,但是對于糖尿病患者,以“如臨大敵”的心態對其加以重視一點都不過分。

糖尿病足破潰是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外傷要格外重視,及時調整藥物的用量,以避免血糖控制不好,延緩傷口的愈合,加重病情。

長期血糖較高、糖尿病病史較長的患者,加之有血壓高的基礎病,這時小小的外部損傷都有可能出現較大的傷口。楊主任說,外周血管和神經病變會使糖友的皮膚刺激不敏感,一些生活中不經意的刺激,例如腳趾甲修剪過短,穿不合適的硬底鞋引起的腳部擠壓,或者用熱水洗腳,都容易引起破潰的發生。

出現破潰時,患者的機體處于一種應激狀態下,會加重血糖的升高,這種情況下,血糖控制不穩定,可能會加重創面的感染,引發更嚴重的合并綜合征,引起潰瘍、感染的惡性循環,最終走上截肢的不歸之途。

糖友出現破潰后要及時到醫院采取創傷處理,并增加血糖監測頻率,同時,必須調整藥物用量。

對病程較長的患者而言,需要加大胰島素的用量。有高血壓的患者也要調整用藥降低血壓。另外,患者在做一些必要的創傷性檢查(如骨髓穿刺、腰椎穿刺等)時,盡量選擇一些創傷小的檢查,而在做檢查之前可用口服藥控制血糖;創傷性大的檢查,如進入胸腹腔的各種檢查,應換用胰島素注射治療。

●解放軍306醫院糖尿病中心主任醫師

劉彥君初查足病可摸動脈

糖尿病足的周圍血管病變主要是周圍動脈閉塞性病變。足背動脈搏動的檢查是初步判斷患者足部病變的小技巧。

足背動脈一般在第一、二跖骨之間,所以可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并攏,用指腹沿其走行輕輕觸摸。如果足背動脈搏動消失,則要警惕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

需要強調的是,足背動脈搏動檢查只是一個初步的篩查,其結果不夠準確,再加上醫生的經驗不同、患者的血管走行變異、血管病變部位和程度不一等原因可能導致判斷誤差,因此足背動脈搏動檢查不能取代其他儀器檢查。

●解放軍305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祝開思糖尿病易引起微小血管病變

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發癥之一,患糖尿病5年以上的患者,一半左右有并發冠心病的可能。如果要像有些單純的冠心病患者一樣,通過支架或搭橋等治療手段來緩解癥狀,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可能要失望了。

糖尿病人的血糖高,血黏度也高,容易引起微小血管的病變,造成血管堵塞,而且是先從小的末梢血管開始向大血管堵塞。單純的冠心病人可能是在某一處的血管壁上形成了粥樣的斑塊,堵住了血管的百分之七八十,但畢竟還留下一個狹窄的通道,在這個通道放置一個支架或是在合適的部位搭個血管“橋”就會緩解癥狀。但是糖尿病人高黏度的血液會將這個狹窄的通道也堵得嚴嚴實實,根本無法放置支架,此外整個血管呈彌漫性的堵塞,想搭橋也找不到合適的地方,一般心外科的醫生對此都感到無處下手。

曾經有一位糖尿病足患者,當外科醫生將他壞死的腳趾截掉時,切面竟然是白色的,沒有血液流出,由此可見糖尿病導致的血管堵塞是多么“徹底”。

據介紹,糖尿病引起的主要并發癥,如失明、尿毒癥以及心腦血管病等,大多是因為微小血管的病變。如果糖尿病病人發現有心腦血管疾病的癥狀,那么其微小血管的病變肯定已經存在很多年了。去年美國糖尿病年會指出,發生心肌梗死的概率,糖尿病患者和冠心病患者是一樣的。由于糖尿病對血管的傷害更大,治療手段又受到局限,所以糖尿病人更應該重視預防并發冠心病。

預防上最重要的是控制血糖,以及血脂、血壓等。其次,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服用一些改善微循環的藥物。糖尿病患者即使沒有任何并發癥的表現,每年最好做一次全面的相關檢查,包括心電圖、腦電圖、眼底檢查、尿液的微量蛋白檢查以及下肢血管病變的檢查。另外,祝主任提醒,糖尿病和冠心病都屬于生活方式病,二者有很多相關性。冠心病患者應該特別注意自己的血糖水平,僅僅關注空腹血糖指標是不夠的,還應該定期做糖耐量低減的實驗。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紀立農“糖化血紅蛋白”才是金標準

糖尿病患者每天都很關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變化,這叫“血糖監測”。其實,血糖監測只是過程,其目標是衡量“糖化血紅蛋白”,它才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糖尿病監控達標的“金標準”。

“糖化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的葡萄糖與攜帶氧氣的血紅蛋白起化學反應形成的物質。北京大學糖尿病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教授介紹,人體內,被“糖化”的血紅蛋白只占全部血紅蛋白的4%~6%,而糖尿病患者則要明顯增高。

監控血糖是糖尿病治療中的必要部分。但無論是空腹血糖還是餐后血糖,反映的只是患者某一具體時間——“那一刻”的血糖水平,而不能完整地反映血糖控制的真正水平。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高妍教授指出,“糖化血紅蛋白”衡量的是血液慢性糖中毒的情況,可以顯示患者2~3個月間血糖控制的水平,它不僅能夠衡量患者血糖水平,還可反映血液細胞中被糖化的蛋白對患者組織器官傷害的情況。

據紀立農教授介紹,目前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達標率不到30%。如果將“糖化血紅蛋白”低于6.5%作為達標標準的話,那么達標的患者僅占25.9%。這表明,相當多的患者血糖控制得并不好。其實,我國各大城市的三甲醫院都具備檢測“糖化血紅蛋白”的條件,檢測費用為50~100元,雖然單次比檢測血糖的費用高,但一年只需檢查3~4次,就可以達到了解血糖控制是否達標的目的,還可以了解并發癥發生的趨勢。

在我國的糖尿病指南中,建議“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目標是6.5%,如果超過7%就要調整治療方案。紀立農教授提醒:如果僅控制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而糖化血紅蛋白仍未達標的話,則證明血糖水平仍然不正常。患者最好在日歷上標注自己一年內監測3~4次糖化血紅蛋白的時間,定期做這項檢查,將控制血糖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劉偉眼瞼浮腫要查血糖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早上醒來,發現自己眼瞼浮腫,你沒有在意它,不知不覺中,浮腫就自然消退了。但是,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就不能對眼瞼浮腫大意了。眼瞼浮腫可能是糖尿病腎病的危險信號。

糖尿病人出現眼瞼或下肢浮腫,首先要考慮糖尿病腎病的可能。無論是哪型糖尿病,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率都隨著病程的延長而增加,病程超過25年,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率將達到50%左右。糖尿病腎病引起的浮腫首先是雙下肢腫,其次是眼瞼和面部浮腫,最后發展到全身浮腫。

由于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人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因此對于糖尿病患者早期腎病的定期篩查非常必要。即使在腎功能正常、沒有臨床表現時,每年至少也要進行一次尿微量白蛋白測定、尿常規和腎功能檢查,如果出現眼瞼或下肢的浮腫,就更應引起注意,立刻去醫院進行詳細檢查。

患上糖尿病腎病后要注意什么呢?除了一般腎病的注意事項外,糖尿病人要從引起腎病的原發病上治療,嚴格控制血糖、血壓和血脂等,一般情況下,空腹血糖最好控制在4.4~5.6mmol/L,餐后兩小時血糖不超過8.0mmol/L,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5%以內,血壓最好控制在125/75mmHg以內,同時,還要有血脂的達標,包括甘油三酯、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等。

另外,早期糖尿病腎病在出現腎功能改變之前,要立即找專科醫生調整治療方案,盡量選擇不經過腎臟代謝的口服降糖藥或用胰島素治療。還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保腎的藥物,保腎藥可以和降糖藥同時服用。

雖然糖尿病腎病很常見,但糖尿病人出現腎臟改變不一定都是糖尿病引起的,因此糖尿病人出現了蛋白尿、浮腫后還應進一步進行病因診斷,以便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案。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魏平糖友不宜常染發

愛染發、做面部護理的女性糖尿病患者或許從來沒注意到自己的這種愛美舉動會給眼睛帶來怎樣的影響。在高血糖影響下,患者的眼睛本來就很“脆弱”,而患者“美容”時所用的“藥水”難免會對眼睛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染發劑在揮發時便會進入眼睛,使眼睛受到刺激進而不舒服。而在做面部護理時,也難免會有微量洗滌劑進入眼睛。

雖然“藥水”僅是微量進入眼睛,僅是使眼睛不舒服,但是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其抵抗力低,眼睛部位又很敏感,很容易被感染。因此,患者最好減少染發或者面部護理的次數,以防刺激到眼睛。如果偶爾為之,則建議患者做完染發或者面部護理后,滴兩滴氯霉素眼藥水,清洗眼睛。但如果患者的眼睛已經產生病變,則建議患者先咨詢醫生后再做處理。

另外,美瞳、眼線液、睫毛膏之類的化妝產品女糖友也要盡量少用,需要化妝時最好別化濃妝。因為化濃妝也容易刺激到眼睛,引發感染。

●二炮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李全民打胰島素要停針五秒

注射胰島素時,針頭拔出后,皮膚表面會有溢液殘留,這是很多糖友經常遇到的情況,尤其使用胰島素筆注射時溢液情況更突出。

注射胰島素時出現溢液,一方面由于注射深度不夠,另一方面則由于注射部位的皮下纖維組織增生引起。纖維組織增生導致胰島素藥液吸收不利,會使一部分藥液從皮膚針孔處溢出。另外,使用胰島素筆注射,由于其注射的壓力較小,注射力度不好掌握,注射深度較淺時,也會出現針孔處有藥液殘留的情況。

這樣不僅導致胰島素的浪費,吸收不利的情況也會影響降糖效果。李主任建議,為避免藥液溢出,在注射胰島素時可以適當增加深度,一般情況下,針頭注入3~5毫米左右即可,注射后讓針頭停留五秒再拔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溢液情況。

此外,如果患者對藥物的吸收情況不理想,可在注射后用熱毛巾熱敷注射區。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

焦凱降糖藥不一定都飯前吃

大部分的降糖藥都需要飯前半小時吃,有利于控制好飯后血糖。但不是所有的患者和所有的降糖藥都在飯前吃,吃藥時間要看血糖和藥物反應的高峰期能否達到一致。

雙胍類降糖藥一般要求飯前半小時吃,服藥兩小時后藥效達到高峰,此時,進食的食物也被人體消化吸收,血糖也接近高峰。但吃藥后感到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較大的患者,需要在飯后吃雙胍類降糖藥。

而格列奈類的降糖藥應該是飯前幾分鐘吃最好,因為它起效較快,在服藥半小時到一小時內藥效達到高峰,如果吃得過早,食物還沒有消化完,沒有引起血糖升高時,容易引發低血糖,且控制不好餐后血糖。

琢-葡萄糖糖苷酶抑制劑這類藥最好在吃第一口飯的時候,把藥也嚼碎吃下,因其起效很快,加上嚼碎后對藥物的吸收更好,就可以在消化的同時控制好血糖。

總之,要多和醫生溝通怎樣吃藥更合適。

●健康時報

曾理、郭聰哲糖友皮膚緣何早衰老

糖尿病患者如果經常血糖偏高,很容易導致皮膚提前衰老。二炮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李全民介紹說,患者血糖偏高的情況下,體內的糖分不能正常被細胞吸收利用,致使這些糖分轉化成脂肪、碳水化合物和代謝廢物。這些代謝廢物會損害皮膚的蛋白質細胞,導致皮膚過早地衰老。

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徐梓輝副教授也指出,導致“糖友”皮膚易衰老的另一個因素是患者長期攝入過多甜食,體內產生多聚糖基,使血液中的糖和蛋白質合成,形成晚期多糖化終產物,能損害保持皮膚緊致有彈性的膠原質和彈性蛋白質細胞,從而使皮膚產生皺紋,松弛下垂。

專家建議,糖尿病患者盡量把血糖控制在標準范圍內,還要注意食物中隱藏著的糖類,經常檢查食物的營養成分標簽。

另外,在日常飲食中,適量增加胡蘿卜、西紅柿、牛奶、大豆等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幫助身體重建新的膠原質,達到延緩肌膚衰老的目的。

●廣東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楊華章糖友夏天最好睡草席

糖尿病發展到一定階段,足部微小的創傷,如鞋的擠壓、擦傷、皸裂或“雞眼”處理不當、燙傷等都會引發糖尿病足。

夏季光腳的機會較多,腳部容易被碰傷、刮傷,蚊蟲咬后皮膚易出現瘙癢,皮膚被抓破后容易感染,傷口不易愈合。還有一點是糖友們特別容易忽視的,就是對于臥具的選擇。

一般來說,夏天,糖尿病患者應選擇質地柔軟的亞麻涼席或草席,不可貪圖涼快而鋪質地較硬的竹子涼席,以免刮傷或者刺傷足部。有些嚴重的糖尿病患者,尤其容易被竹涼席的側面刮傷皮膚。

選擇亞麻席或草席的時候,也要認真檢查是否有毛刺。糖友在睡覺時,也要盡量將上肢固定,用一些物理及化學的驅蚊手段,避免蚊蟲叮咬后人為撓破皮膚。

糖尿病患者在夏天的時候也要多揉腿肚,以疏通血脈增加腿部肌肉力量。還可以搓腳,防止足部酸痛、乏力、麻木,促進腳部血液循環。

在鞋的選擇上,不宜穿暴露腳趾、足跟的涼鞋或硬皮鞋。應選質地柔軟、透氣的布鞋、軟皮鞋。夏天切忌因貪涼赤腳行走,或到海邊旅游時赤足在沙灘上行走。

●解放軍305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祝開思糖友要學會判斷下肢疼痛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是糖尿病比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而有些糖友也有骨科腰椎疾病,這兩種疾病都會帶來下肢不適,若判斷錯誤則會貽誤病情。

周圍神經病變癥狀較多的是下肢和足部,常呈對稱性疼痛或感覺異常。一般痛感位于深處,疼痛像針刺樣、灼痛、鉆鑿痛。患者腳趾和膝蓋常有麻木、發熱和觸電樣感覺異常。

但是并不是所有下肢和足部麻木、肌肉發緊、疼痛的癥狀都是糖尿病性周圍神經并發癥,骨科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癥狀中也有下腿和腳底發麻、肌肉發緊、腿痛等。

如果是典型的放射狀部位疼痛就很有可能為坐骨神經痛。而單側腿緩慢持續性下肢和腿痛及間歇性跛行,就有可能為椎管狹窄等腰椎疾病。糖尿病性周圍神經并發癥中的疼痛一般是對稱性的,運動時會加重,但休息一下就會緩解。因此,當出現兩邊對稱的疼痛的時候,一定首先考慮血管神經病變。而其他類型的疼痛,也要做全面檢查,不要因為自己的經驗而錯過最好治療時機。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紀立農糖友要把“護心”當回事

2型糖尿病患者必須將“達標”+“護心”結合起來,才能長期獲益。

患者除了關注血糖控制,還應注意監測血壓、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指標,必要時需聯合用藥實現“雙達標”。紀立農教授強調,對于2型糖尿病新患者,用傳統生活方式干預來控制疾病是“力不從心”的。2型糖尿病是進展性疾病,不及時治療,會帶來各種嚴重并發癥。

目前中外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中,都建議2型糖尿病人一經診斷,就立即用藥,早期實現血糖的真正達標和心血管的長期獲益。而已經使用了半個世紀的二甲雙胍被推薦為與生活方式干預并用的一線治療藥物,并已證實可顯著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

2型糖尿病患者應關注治療“雙目標”。紀立農教授認為“短期目標是控制血糖,實現降糖達標;長期目標是保護心血管,預防并發癥”。

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發生率高達25.3%,在所有與糖尿病相關的死亡中,80%左右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腎臟內科主任

付平腎病患者控壓也關鍵

腎病患者在綜合治療時,降壓治療應處于高度優先的地位,甚至比沒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求還要嚴格。

對于24小時尿蛋白低于1g的患者,降壓目標應在130/80mmHg以下;高于1g的,血壓應盡量控制在125/75mmHg以下。

藥物控壓兩注意

在降壓藥物的選擇上,推薦ARB(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或A鄄CEI(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安博維、科素亞、洛丁新等。而即使血壓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只要出現了微量白蛋白尿,也應該使用A鄄CEI或ARB類藥物。但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兩個問題:腎功能不好的患者選這類藥物要謹慎,最好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在使用A鄄CEI或ARB時,應定期監測腎功能和血清鉀濃度。若在藥物使用過程中,血清肌酐濃度增加超過30%或出現了高血鉀,應及時減藥量或停藥。

家里備個血壓儀

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血壓控制并非服藥就可以了,還應強調和重視血壓的自我監測。

這種監測不是到醫院看醫生的時候才測,而是患者長期堅持的自我監測。建議患者在家中配備一個血壓監測儀器,掌握正確的監測方法,定期自測血壓并做好記錄。

三、中醫治療法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仝小林中醫淺析消渴癥

糖尿病有一個大家熟悉的中醫名稱:消渴癥。這主要是根據癥狀來命名的,因渴而消瘦。以消渴癥來命名糖尿病,不盡準確,對治療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仝小林教授解釋說,有一些病的癥狀也是“因渴而消”,比如甲亢、尿崩癥等。因此,消渴癥并不能特指糖尿病。唐朝醫家甄立言把消渴癥稱為“消渴病”,其主要依據是“尿甜”,也就是現在說的“尿糖”。但臨床上很少會觀察尿是否甜,而且,這對治療也沒有多大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出現“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乏力),即消渴的病人,在糖尿病人中只占少部分,將近80%的病人在臨床上并不出現“三多一少”。如果根據尿糖或是出現“三多一少”來診斷,會延誤大多數糖尿病人的病情。

現在所講的糖尿病,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與消渴癥有了很大的不同。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并發癥如眼底病變、腎臟病變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對微小血管的損害。中醫習慣上將小血管叫做脈絡,將大血管叫做經絡。所以,糖尿病的主要損害體現在脈絡上,而它對心腦大血管的損害多是間接的,而且只是損害大血管的原因之一。

仝小林教授認為,如果中醫要給糖尿病命名,叫做“糖絡病”更恰當。將糖尿病稱為“糖絡病”的最大意義就是既著眼于“糖”,又著眼于“絡”。這樣,從發現糖尿病的那一天起,就會重視疾病對脈絡的損傷,著眼于防治因脈絡損傷而引發的并發癥,做到“有則治療,無則預防”。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雷順群消渴癥食療效果好

曾經熱播的電視劇《大長今》中有一段多次提到消渴癥與飲食的關系:大明使臣來到韓國時,負責使臣飲食的韓尚宮和長今聽說使臣患有消渴癥,于是決定放棄準備好的山珍海味,給使臣呈上清淡可口的素食菜肴。而大明使臣在連吃了五天的清淡素食后,病情果然有了好轉。

對于這個故事,北京中醫藥大學雷順群教授說,中醫所說的消渴癥就是我們常說的糖尿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祖國醫學就認識到消渴癥的發生與飲食有關。《黃帝內經》中解釋消渴癥“何以得之”時記載:“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而為消渴。”這說明我們的祖先早已認識到生活富裕、飲食豐美是導致糖尿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而在治療上,孫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飲食治療方法的。他在《備急千金藥方》中提出,消渴癥“其所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唐朝的王燾還提出,此病“忌粳米飯、李子及水果”等。他們均強調如不節飲食,“縱有金丹亦不可救”。還提出不可過飽,以清淡為宜,禁食辛辣刺激及煎炸之品。這足以證明控制飲食是中醫治療消渴癥的重要措施。

雷順群教授說,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之一。預防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合理調配飲食,控制體重,不貪食,不多食,飲食定時定量;限制高脂肪、高糖和高熱量飲食;避免食用動物的腦、內臟、蛋黃等高膽固醇的食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和植物性食物;不吸煙,限制飲酒量。

除了飲食不當、情緒抑郁外,過度勞累也是加重消渴癥病情的因素。《大長今》中的大明使者正是由于長途跋涉而使得癥狀加重。而長今和韓尚宮給大明使者連吃五天的清淡飲食,且多為蔬菜之類,而沒有給他吃“肥甘厚味”的山珍海味,這樣對大明使者的身體的確有好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全素食會使病人乏力,沒有力氣,要知道糖尿病人每天也應吃一定熱量的含蛋白質的葷菜,攝取熱量至少要在1800卡以上才行。

●安徽省中醫院針灸康復科主任醫師

秦黎虹緩解糖尿病足用熏灸

糖尿病患者遠端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組織缺血缺氧,易出現傷口,細菌一旦進入便會大量繁殖,引起炎癥。

糖尿病足初期,患者可做做熏灸。先針灸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再將艾條截成段,放置于熏灸器里點燃,熏灸阿是穴(即個人疼痛處),能起到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祛濕化濁的作用。

艾熏時產生的艾煙、艾油具有良好的殺菌作用,能很好地控制炎癥,同時艾灸的熱量促進了足部的血液循環,并促進創口愈合。患者每日可進行一至兩次,每次20~40分鐘。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昌玉蘭糖友別亂吃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主要用于腎陰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手腳心發熱、遺精盜汗等癥狀。

許多糖尿病患者因為腰痛,小便混濁,不去看醫生而自行服用六味地黃丸補腎。但是若出現了尿蛋白,就意味著有糖尿病腎病,需要找內分泌和腎內科醫生來正規治療,而不只是六味地黃丸所能奏效的。況且,六味地黃丸也不是每個糖尿病患者都能服用的。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現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或尿甜,伴有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手腳心發熱、遺精盜汗等上述腎陰虛癥狀方可服六味地黃丸滋陰固腎。

但在服用過程中應注意,地黃丸是滋補藥方,針對慢性虛癥,效果非常慢,一般連續服用15~20天才會有效果;如出現便溏、食欲不振等不良反應,應暫時停服,及時咨詢醫師。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

張榮華桑葉泡茶能降血糖

夏天喝點桑葉水,清涼解表,還有降血糖的作用。

自古以來,中醫就將桑葉作為治療消渴癥(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糖尿病)的中藥應用于臨床。近代醫家也常將桑葉配伍于中藥復方中應用于臨床,且每每獲效。

一些藥理研究證明,桑葉具有抑制血糖上升的作用,可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各國研究人員對桑葉的組成、功能和作用機理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發現桑葉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多種生理活性物質,具有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延緩衰老等多種保健功效。

喝桑葉茶可提高葡萄糖耐量,防高血糖和糖尿病;可促進胰島素分泌,增強胰島素功能,有效調節血糖;益氣養陰、生津止渴。

傳統中醫認為桑葉以經霜后為佳,采集后曬干備用,亦可直接到藥店購買。用干桑葉或鮮品都可以,并沒有一定之規,開水沖泡代茶,干桑葉用量為每日10~20克,鮮桑葉再加10克左右或可加倍。同時桑葉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對各類目疾具有較好療效。

不論是高血壓、糖尿病引起的各種眼底病變,還是近視及缺乏維生素A引起的兩目干澀、視物昏花等,均可將桑葉開水沖泡代茶飲。桑葉與菊花搭配,還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對夏季暑熱引起的發熱感冒癥狀效果很好。

●二炮總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胡曉強小心摻了西藥的中藥

在糖尿病患者治療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中藥治療糖尿病的廣告,有些中藥并不在藥店銷售,甚至沒有正規批號,但是看起來效果也還好,這樣的藥吃久了,可能有致命的傷害。

糖尿病病情輕時,單純控制飲食就可以降血糖,療效良好,不需要任何藥物。很有可能有些中藥里摻了西藥,而且打著中藥的幌子賣高價。

與中藥降糖類似的情況是許多廣告宣傳“偏方根治糖尿病”。有位患者患糖尿病二十余年,不停地嘗試各種自稱能根治糖尿病的偏方。她的女兒反復告訴治糖尿病不能相信小廣告。但她聽不進女兒的勸告,還是相信那些小廣告,背著家人到小胡同里“根治”糖尿病。后來幾次因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被急診送到大醫院搶救。

在一些假冒偽劣中藥中,經常會被摻雜一些降糖的西藥,這些西藥很多已經是被淘汰的制劑,降糖迅速,但是會引起血糖的大幅度波動,其他的副作用也會很多,因此,不要看當時的效果,而把身體最后拖垮了。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

楊國華陰虛燥熱體質糖友要保暖

短小的上衣,低低的褲腰,時尚的衣服是越做越短,但糖尿病患者不宜穿短小的衣服。

糖尿病患者多陰虛燥熱之體,而長時間的陰虛燥熱最后會形成腎陰虛,腎陰虧虛會導致腰痛,以腰膝酸軟、喜按,遇勞加劇為主,并伴有心煩失眠、口干咽干等癥狀。

如果冷天穿短小的衣服和低腰褲,腰部就得不到有效保暖,尤其女性糖尿病患者,愛穿低腰褲,就算上衣穿得再長、再大,還是會漏風,使寒濕或濕熱進入腰部,就會加重腰痛,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穿高腰的褲子,必要時還可戴上護腰。

經常腰部冷痛的患者,應該及時調養腎臟,可多食用如枸杞、山藥、桂圓、核桃等補腎的食物。同時,還可以吃一些中成藥,如六味地黃丸等。

另外,女性糖尿病患者的鞋跟別太高,穿跟太高的鞋,容易增加腰部的勞累,如果需要經常站立、行走的患者不要穿高跟鞋。

四、飲食療法與運動療法

●健康時報

韓林濤、王鵬南瓜降糖蒙人十幾年

一個傳說竟然蒙了我們十幾年!

十幾年來,眾多糖尿病人把吃南瓜當作降血糖的好辦法,而市場上各種以南瓜為原料的食品、保健食品更是吸引了成千上萬熱衷于食療的糖尿病人。更有甚者,有人還說只要連續食用100斤南瓜就能控制糖尿病,并且不用吃藥……但糖尿病專家站出來大聲地對它說“不!”專家說:多吃南瓜不僅不降糖,有時會出現黃染,甚至會升高血糖!

目前市場上各種以南瓜為原料的食品、保健食品,專家提示糖尿病患者應謹慎對待。

南瓜不降糖反而會升血糖

北京中醫藥大學糖尿病會診中心主任雷順群教授:南瓜在常用食物血糖生成指數上屬于高指數食物,多吃不但不能降糖,還會升高血糖。“多吃南瓜不但不降糖,反而會出現皮膚黃染,甚至會升高血糖!”

南瓜究竟能不能降糖?雷教授仔細查遍了《本草綱目》、《全國中草藥大匯編》和《中國民間單驗方》等中醫藥典籍,始終沒有找到有關南瓜治療糖尿病的記載。相反,《本草綱目》里說:“南瓜補中益氣。多食發腳氣、黃疸。”同時,南瓜在常用食物血糖生成指數上屬于高指數食物,可以吃,但不能多吃,吃多了會升高血糖。南瓜的血糖生成指數為75,根據含糖量的多少,如果生成指數在55以下,糖尿病人基本都可以食用。如果為55~75,應該控制食用,75以上屬于高指數食物。高指數食物進入人體腸胃后易消化,吸收率高,葡萄糖釋放快而進入血液后峰值高,從而促進血糖升高,故在日常生活中,建議糖尿病人不宜吃太多南瓜,要適可而止。

“我在臨床上沒有發現過吃了南瓜血糖下降的病例,卻發現過吃南瓜太多,使血糖居高不下的患者”。查證各種書籍,加上長期對患者的飲食情況的調查,雷順群教授發現,十幾年來“多吃南瓜能降血糖”的說法是一個極大的誤區!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內分泌科教授徐焱成也對南瓜降糖的說法表示反對,并對此做了詳盡的研究。專家對數十位糖尿病患者做了實驗,結果發現患者吃南瓜后(不吃其他東西)的血糖要比吃南瓜前增加1~2mmol/L。目前凡已知有含糖的食物,還沒有任何一項科學研究發現過有哪種食物能夠降血糖。不少病人聽信南瓜具有降糖作用的“民間土方”,大量吃南瓜進行“食療”,結果血糖不降反升!他解釋說,南瓜與絲瓜、西瓜的熱量相當,會影響人體糖代謝,導致血糖升高。

解放軍總醫院營養科主任薛長勇教授說:“‘多吃南瓜降血糖’是我一直反對的觀點,靠吃南瓜降血糖是沒有用的。南瓜是一種含糖較高的食品,不可能對人的血糖沒有影響。”薛教授介紹,從營養的角度看,南瓜只是一種普通的蔬菜,含量較多的營養物質是胡蘿卜素、維生素和糖,與其他蔬菜相比,并沒有什么“特長”。據他所知,不但沒有發現南瓜能降血糖,也沒發現它能治療其他疾病。

北京協和醫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紅丁教授認為,適量吃南瓜可能對降血糖有一定作用,但絕不能把它的作用夸大,而且不能吃得過多,更不能代替正常的藥物治療,否則會適得其反。向教授說:“南瓜有很多種,真正可能有效的品種是極少數。適量吃可能會對降血糖有一些作用。但千萬要注意適度,不能吃多了。”他在說話時把“適量”、“可能”、“一些”幾個詞咬得很重,并且進行了詳細解釋。“適量”指千萬不能多吃,說“可能”是因為對此尚無確切統一的定論,各種觀點都沒有得到醫學界的公認,“一些”說明它即使有作用,也只是很小的輔助作用,絕不能代替正規科學的藥物治療。

南瓜只是一種普通的蔬菜,絕不能靠多吃南瓜來降血糖、治療糖尿病。糖尿病和高血糖病人千萬不要因為聽信不實傳言而多吃。

我國現有糖尿病人4000多萬,血糖高而又未達到糖尿病程度者有6000多萬,除了這一億多人之外,還有多少人屬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難以確切地統計,據專家估計我國的糖尿病患者還正以每年100萬的數量在增加。糖尿病是一種終身病,以現有的醫學技術尚無根治方法,只能終身用藥控制。因不能及時有效治療而發生的各種合并癥死亡率及致殘率十分驚人,已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第三號殺手。無論是在糖尿病的預防上,還是在糖尿病的治療中,合理的飲食結構則是影響糖尿病發病和病情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是專家要求患者重點注意的方面之一。

俗話說“藥療不如食療”,眾多患者渴望健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病急”也絕不能“亂投醫”,不能盲目地聽信所謂的傳說、土方和商家的炒作,更不能盲目地“從眾”,不能看人家吃什么也跟著吃,不管不問、不顧后果。而應該盡量以一種科學理性、冷靜客觀的態度來尋醫問藥,這樣才是對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負責。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

王旭峰糖友別用豆漿機熬粥

豆漿機熬米糊、五谷粥非常方便,殊不知這種做法盡管方便,但對糖友而言,豆漿機熬出的粥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用豆漿機熬粥時,谷物經打碎后,本來的物理結構被破壞,各個部分均勻受熱,所以熟得很快。豆漿機打出的米糊不需要人體再對它們進行物理消化,其中的淀粉會直接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消化吸收的速度會大大加快,而最終的結果會造成血糖快速升高,粥類的血糖生成指數本來就高,這樣無疑是火上澆油。

小貼士

糖尿病患者如何熬粥?熬粥時最好用急火,不要熬很長時間,不妨多放點兒水,熬得稀一些,能增加飽腹感。熬粥時不要忘了計算熱量,粥的熱量要以大米為主,即1兩生的大米熬成的粥相當于1兩米的熱量。

●上海第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顧耀甜食與主食要一起吃

點心、水果、冰激凌,這些好吃的甜食糖尿病患者是不是一點兒也不能碰呢?其實,把握好原則,并善用一些小技巧,糖尿病患者也能安心吃甜食。

想吃甜食了,不妨將甜食與主食一起吃,這樣在主食的摻和作用下,甜食消化吸收得較慢,血糖也不會像空腹吃時那樣猛然升高。因此,可在吃飯時少量吃點甜食,但要注意減少主食量和監測血糖。使用不影響血糖或影響較小的甜味劑,也是一種較安全的選擇。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可選擇含糖低的水果作為兩餐之間的加餐,一次不超過2兩為宜。少吃含糖高的水果,如香蕉、荔枝、紅棗、柿子等。

冰激凌是一種高糖食物,一般不要食用,偶爾吃一支也未嘗不可,但要注意在吃前和吃后監測一下血糖,這樣就可以知道一次吃多少適合。

月餅的脂肪與糖含量都很高,品嘗月餅時可切成小塊吃,一天最好別超過一個。

小貼士

記住吃甜食的原則:血糖控制不好不吃甜食。血糖控制穩定吃少量甜食,如水果、甜點等。學會食物換算原則,進食甜食后應相應減少主食攝入量。

●北京市朝陽醫院營養科副主任營養師

宋新計算飯量三步驟

家有糖尿病患者,巧婦也會為安排飯食發愁。其實,掌握糖尿病的飲食熱量計算公式,做飯時心中自然有數。北京市朝陽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宋新給出糖友計算飯量的三個步驟:

1.胖不胖?看標準體重

人胖瘦不同,食量也不盡相同。判斷胖瘦之前先看標準體重,其計算公式為:標準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若患者的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為肥胖,低于標準體重20%則為消瘦。

2.吃多少?看勞動強度

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先要控制好每天飲食的總熱量,糖友每日所需的總熱量=每日每千克體重所需熱量(千卡)×標準體重(千克)。

不同勞動強度的熱量需求標準也不相同,輕體力勞動者如秘書、打字員、會計等,每日每千克體重所需熱量為30千卡;中體力勞動者如油漆工、電焊工、采油工等,為35千卡;重體力勞動者如搬運工、建筑工、農田勞動者等,為40千卡。肥胖者每日每千克體重所需熱量在其勞動強度所需的基礎上減少5千卡;消瘦者則增加5千卡;而患者在生病臥床時,則減為25千卡。

3.怎么分?看食物營養素

食物大致分谷薯類、肉蛋豆乳制品類、水果類、油脂類及蔬菜類。谷薯、水果類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肉蛋豆乳制品類主要提供蛋白質和脂肪,油脂類主要提供脂肪,蔬菜類主要提供維生素。

每克碳水化合物和每克蛋白質分別產熱4千卡,每克脂肪產熱9千卡。而含碳水化合物在4%以下的蔬菜則可忽略其熱量。對應各種營養素含量可計算出其熱量,再按照蛋白質15%~20%、脂肪20%~30%、碳水化合物50%~55%的比例,也就能估算出吃多少合適了。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王富華黃色蔬果有助降糖

有人認為糖尿病是脾病,而南瓜、黃豆、玉米等黃色食物可提高維生素A和維生素D,可以起到養脾的作用,通過養脾來控制血糖緩解糖尿病。這樣的說法,有一定依據。

眾多黃色食物大部分富含胡蘿卜素、維生素,這些都對降血糖有輔助作用。中醫歷史中,通過控制、調整飲食,來減少糖尿病并發癥是通用的一個方法。糖尿病患者合理飲食,多吃黃色食物,能對控制血糖起輔助作用。

但通過飲食控制血糖,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控制血糖,緩解糖尿病癥狀,最可靠的方法仍然是通過注射胰島素等常規方法。

而有些黃色食物,盡管富含的很多微量元素對糖尿病患者有幫助,卻是高糖類的食物,仍然不能多吃。如熟南瓜、柑橘、香蕉等黃色食物,含有大量的糖分,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魏平一把瓜子也要分著吃

花生、瓜子這樣的零食由于含糖較少,因此,常常被糖尿病患者用來加餐。

糖尿病患者要控制的是飲食總熱量,主食、副食、零食、飲料及炒菜的油的熱量一個都不能少。

花生、瓜子雖不起眼,但含有豐富的油脂,熱量最高,相當于糖類的兩倍。而30粒花生米或20克瓜子(一把左右)的熱量就相當于1匙烹調油的熱量。

因此,患者吃20克瓜子不要一下子吃完,可在兩餐之間分著吃。如果全天吃掉20克瓜子就要減少攝入1匙油。當然,患者應根據自己的血糖情況和勞動強度,選擇合適的熱量。

●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徐向進運動后要測測血糖

初患糖尿病的患者,運動后要注意測一下血糖。

劇烈運動會讓身體分泌很多激素,其中便存在與胰島素對抗的激素,它會使血糖更高,出現一些急性并發癥,尤其容易出現酮癥酸中毒的并發癥。因此,在運動后測一次血糖,就知道自己的運動量是否大了,運動強度是否可以,運動時間是否妥帖,這些都能從血糖值上體現出來。

如果血糖波動很大,就需要及時對運動進行時間或強度上的調整。此外,運動前也要注意檢測血糖,如高于300mg/dl時不建議運動,低于100mg/dl,則應加餐,同時注意多飲水。還要攜帶糖尿病急救卡和易于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含糖飲料等。

●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徐梓輝使用降糖藥后別久蹲久坐

有時“糖友”不管是口服降糖藥還是注射胰島素后都可能會出現心慌、軟弱無力、饑餓感增強等低血糖癥狀。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徐梓輝特別提醒,“糖友”在使用降糖藥后最好別久蹲久坐。

一般在使用降糖藥后,藥效成分在人體內剛剛發揮作用,人體可能處于低血糖狀態,而此時如果久蹲久坐,持續的低血糖對機體的影響以神經系統最大。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導致腦功能障礙,增加心腦血管意外的危險性,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在口服降糖藥或者注射胰島素后,最好能散散步,以增進藥效的消耗,從而避免人體持續處于低血糖狀態。此外,如果出現輕度低血糖狀態,患者可以吃幾塊餅干、幾顆糖或喝半杯糖水,以達到迅速糾正低血糖的效果。需要提醒的是,對于發生嚴重低血糖反應的患者千萬不要給其喂食物,應立即送往醫院,及時處理。

●健康時報

魏雅寧越野行走最適合糖尿病人

在“2009北京越野行走”活動近千人的越野行走隊伍中,記者發現了衛生部健康教育首席專家、我國著名糖尿病專家向紅丁教授矯健的身影。

“我也是越野行走的忠實愛好者,每周差不多都要走兩次,每次半小時左右。我覺得,這種鍛煉方式最適合糖尿病人。”

向紅丁教授說:“首先,它最重要的是安全,咱們的糖友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而且由于糖尿病,很多人都伴有骨質疏松,有了越野行走這兩根手杖,就能幫助緩解全身關節,尤其是膝關節和踝關節的壓力,避免運動中出現危險和損傷。”

向教授支持越野行走的第二個原因,那就是它的有效性。減輕體重是控糖降糖的一個重要條件,每天堅持半小時以上的越野行走,就是最好的運動,不但鍛煉了腿腳,連上肢都跟著一起運動,比單純的步行要消耗更多的熱量。

此外,還有兩點注意事項是向紅丁教授特別提出的。第一,平時要走,最好選擇在晚飯以后;第二,周末如果想到郊外行走或是爬山,早上一定要先吃好早餐再出發,以免發生低血糖。

●北京市平谷區醫院內分泌代謝病中心主任

李玉鳳糖友多做做這些游戲

1.夾乒乓球——預防糖尿病眼病

方法:用筷子把桶里的五個球放到另一個桶里即可,如果能在20分鐘內夾完就算完成任務。

效果:微血管并發癥病變時,最容易侵害病人的眼睛。這樣的活動,可以很好地鍛煉病人的手和眼睛的配合,以及病人的協調性和精準度。

提示:不要長時間進行練習,運動要適度。

2.沙包擲準——不激烈地降低血糖

方法:距離2米,往小桶內投擲沙包。

效果:可發動全家來鍛煉,享受活動的樂趣,可以增加肌肉對葡萄糖利用,使血糖逐步下降。

提示:距離不要過遠,以免造成用力過猛,病人每日或每周有數日定時進行鍛煉,每次時間以持續20~40分鐘為宜。

3.穿越雷區——體驗并發癥并預防

方法:準備好眼罩和小桶,將病人的眼睛蒙住,不規則地放置小桶,讓隊員通過朋友的遙控指揮,能夠通過障礙物,達到終點用時最短的獲勝。

效果:糖尿病的并發癥很可怕,通過這個游戲可以讓糖尿病患者體驗眼睛失明后的感覺。對糖尿病人起到暗示作用,增強他們鍛煉活動的積極性。還可以同時加強患者腳步感覺,在看不見的情況下用腳去感受路面情況。

提示:腳步要由快到慢,小桶可由其他障礙代替,不能選擇有銳角或者容易傷害到腳部的道具。

4.快樂傳遞——避免糖友變胖

方法:多人分成兩隊。每一個人將游泳圈從頭套到腳,然后傳遞給另一個隊員。哪個隊用時最短,則勝出。

效果:這個運動不光能鍛煉身體協調性,游泳圈本身則可以測試腰圍,讓患者隨時關注腰圍。套游泳圈的過程中,手臂需要上舉,腿部需要抬起,是一項全身協作的運動。

提示:在游泳圈落到腳部的時候,應該控制身體平衡,小心摔倒。

5.心心相印——鍛煉手、眼、腦配合

方法:準備一個吸球板和十個吸球。一個人拿著吸球板,一個人扔吸球,距離2米,投中球的數量最多就獲勝。

效果:這個運動可以測試糖尿病人的手、眼、腦的配合能力,而且運動量也比較適度,可以改善脂代謝,有利于預防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

提示:兩米的距離,想要投中并不容易。投球者可以逐漸摸索方法,比如可以往上瞄準一些,也可以通過改變吸球板的大小來調整難度。

6.齊心合力——反應力和腰部靈活性

方法:兩個人為一組,兩個隊員用側面夾住充氣球,從起點到終點運氣球,距離2米。哪個隊用時最少,勝出。

效果:走動時需要協調,同時還需要注意球的位置,能夠增強反應能力和腰部的靈活性。

提示:氣不要充得太足,還可嘗試背對背來運球,效果更好。

●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徐梓輝放松肌肉也能穩定血糖

糖友緩慢地放松肌肉,能很快放松心情,穩定血糖。

除了日常的飲食調理和藥物治療,平時糖友可選擇一個空氣清新、安靜舒適的地方,再選擇一種自我感覺較舒適的姿勢休息一會兒,站、坐、躺均可,然后先活動一下身上的一些大的關節與肌肉,動作不需要規范或固定格式,只要求速度均勻、緩慢,直至關節放開,肌肉放松;再暫時有意識地排除包括學習和工作在內的所有雜念。

另外,保持呼吸自然、流暢,盡可能不用意識支配呼吸。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魏平用胰島素泵后記得做鍛煉

有認知能力的1型糖尿病小患者和血糖控制不穩定的2型糖尿病老患者大多會選胰島素泵治療,但用泵后也不能放棄鍛煉,尤其是體重超重的患者。

用泵后,“吃任何東西,任何時候吃”的自由及胰島素的穩定,使得進食后的熱量大都被身體吸收,此時無論是小患者還是老患者,體重都會增加。

使用胰島素泵的患者的鍛煉選擇方式應為有氧運動。可以先將泵摘下來,鍛煉完后再戴上,也可以直接戴泵鍛煉,但是鍛煉之前,要減少胰島素泵輸注胰島素的基礎率,防止運動過程中出現低血糖,同時,身體運動的幅度不要過大,避免胰島素泵掉落。

●哈爾濱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成志鋒2型老年患者少做腰部運動

很多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腰酸背痛、小腿抽筋等骨質疏松的現象,這是因受限于平時的飲食,很多患者的營養不足,體內鈣、維生素D嚴重缺乏,加上長期用藥等因素影響,就容易骨質疏松。而此時,他們就不能做過于激烈的活動了。

骨質疏松后骨頭變脆,容易發生骨折。而老糖友的活動常潛在有很多不安全因素,稍不注意,就會傷及身體。

老年人的肌肉柔韌性差,在活動時很容易傷及腰部等骨質非常脆弱的部位,因此,老年患者要減少腰部的活動,一旦出現了閃腰等情況,要去醫院仔細檢查,防止發生椎體壓縮性骨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县| 鹤岗市| 大安市| 南和县| 长兴县| 孟津县| 南宁市| 民乐县| 洮南市| 崇明县| 汝州市| 婺源县| 莱阳市| 巨野县| 罗山县| 广水市| 东莞市| 盐津县| 九龙县| 临泉县| 海盐县| 佛坪县| 神木县| 防城港市| 衡山县| 淮南市| 柳林县| 油尖旺区| 同仁县| 阆中市| 于都县| 叶城县| 合山市| 朝阳县| 鹰潭市| 喀什市| 马鞍山市| 突泉县| 神农架林区| 永嘉县| 遂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