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生活中最出彩的10大趣味心理學現象(2)
- 冷口味心理學
- 水中魚
- 4991字
- 2015-06-06 11:03:57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的專家們曾撰文說,人的體質與容顏的衰老,并非只是年齡不斷增長的原因。對于年齡的恐懼,更容易使身心出現提早衰老的跡象。倘若你閱讀過各類名人傳記便會發現,那些傳主即便在高齡時期,也往往堅持各項運動,并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同樣,許多默默無聞的凡夫俗子,也絲毫不因日臻年長而焦慮和痛苦,他們始終熱愛運動,有一顆童心以及樂觀、開朗的品質。他們的精神總是那樣年輕,而他們身心的創造力也似乎不減分毫。
無獨有偶,來看看來自中國蘇州的一篇報道:
近日,市民政局在對全市32個街道、61個鎮、116個村(居委會)和163個養老機構調研后發現,蘇州不少老年人的心理年齡正逐漸下降,而有些年輕人的心理年齡卻提前進入中老年期。
該局的調研結果在蘇州老年大學得到證實。近年來,該校的課程越開越多,書畫、保健、音樂舞蹈、園藝、體育健身等100多門課程都受到老年人的青睞,這些上學的老年人大部分年齡都在60歲以上,最大的90歲。他們精神飽滿、心情愉快,許多人都認為自己非常年輕。該校教務處的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學校英語班每期都擴招,尤其是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后,老人們開始對英語情有獨鐘。“我們都覺得這些老人就像年輕人一樣愛學習、愛思考,充滿朝氣和活力。”
與此相反,一些心理咨詢者年齡都只有30多歲,可顯出一副很憔悴的樣子。特別是一些年輕女性,她們的服裝特別艷麗。她們說,如果穿得不艷麗一點就覺得自己真的老了,只有這么穿才有可能找回一點自信。一些男性咨詢者也是無精打采,他們認為,每天頂著巨大的工作壓力,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身體上都很難承受,覺得自己每一天都好像老了好幾歲。
從這篇報道我們可以明白,當我們尋求一種快樂的人生時,有一種有效的辦法就是保持一顆年輕的心。成年人常常會凸顯出未老先衰的疲憊心理,如果要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壓力,那么不妨摘掉成年人的面具,我們便能發現那種不可思議的、自發的感覺。看看那些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孩子,或許我們就會得到啟發,原因在于他們保持著一顆順應自然的質樸之心。
心理學家哈契內克說:“我們之所以年老,不是因為年齡,而是因為我們對年齡增長的情感和態度。”他評論說,孀居使某些婦女提前衰老,卻不會使那些不斷追求幸福組建新家庭或忙于某項事業的婦女提早衰老。因此,盡管她們年齡不小,卻仍舊光彩照人。所以,信心、勇氣、興趣,能給人帶來新的特征,也是延緩衰老的原因。
孩子的角色:出生順序影響性格嗎
上大學時,小林和王蕓在同一個班級。
小林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小康之家,三世同堂。作為家里的“老小”,從小就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哥哥的精心照料下成長。她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要告訴我哥哥”。
在小林的印象中,哥哥簡直無所不能,而且,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哥哥都會站在自己這邊。6歲那年,小林因為一個玩具和鄰居男孩發生口角,后來,哥哥和人家大打出手,雖然挨了家長的批評,但小林還是很自豪,有了這樣一個護著她的哥哥,她逐漸養成了任性、敏感而且倔強的性格。
王蕓恰恰相反,身為長女,她有兩個分別比她小兩歲和4歲的妹妹。因為父母經常外出干活,很小的時候,王蕓就承擔起家里的大部分家務。王蕓記得清清楚楚,無論表揚還是批評,爸爸總會在最后說上這么一句話:“你是家里的老大,要懂事,不能任性,凡事要讓著妹妹,知道嗎?”
爸爸的話,對王蕓的成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即便在學校,她也有一種“大姐大”的感覺,樂于幫助別人,替別人分憂。王蕓的性格,使她很快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很多女生都把她當做閨中密友,跟她說悄悄話,把自己的小秘密跟她一起分享。
這些都是小林后來慢慢發現的。大學期間,小林對王蕓有了很深的依賴感,甚至上自習,都喜歡跟著她,同學們都笑她是王蕓的一條“尾巴”。小林自己也很苦惱,但心里還是不由自主地想跟著王蕓。
小林和王蕓性格上的差異使她們的為人處世有所不同,性格的形成和她們各自家庭的生長環境有很大關系。
我們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家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一個特點:即哥哥不善交際但成績很好,弟弟朋友很多很受歡迎但成績不好……像這樣,明明是同樣的父母同樣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兄弟,但性格卻很不一樣,你不覺得不可思議嗎?
有人說,在一個家庭中,哥哥或姐姐因為是家中的老大,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容易自強自立,所以總是能夠出人頭地;而弟弟或妹妹則依賴性強,加上又被父母溺愛,所以很少出息。就社會整體來看,這樣的結論或許過于武斷,但這樣的一個現象是確實存在的:同樣的一個家庭中,出生順序的不同,孩子的性格也會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會影響到他們以后的人生軌跡。
不僅在中國,類似的事例在美國同樣可以找到:
西奧多·羅斯福是美國軍事家、政治家,第26任總統(1901~1909)。他的獨特個性和改革主義政策,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而他的弟弟埃利奧特·羅斯福吸毒、酗酒、郁郁寡歡,34歲就死于酒精中毒。
尼克松1968年當選為美國第46屆(第37任)總統,1973年1月連任第47屆總統。而尼克松的弟弟唐納德·尼克松卻從億萬富翁霍華德·休斯那兒騙取貸款。
美國前總統卡特1990年7月4日獲費城自由勛章,1995年1月10日獲得1994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費利克斯·烏弗埃-博瓦尼和平獎,1997年11月,印度英·甘地紀念基金會授予他1997年度英·甘地獎,以獎勵他為全球和平、裁軍和發展所做的貢獻,1998年12月10日,獲1998年度聯合國人權獎,2002年獲諾貝爾和平獎。而卡特的弟弟比利·卡特卻向利比亞政府收取20萬美元“公關費”。
克林頓的弟弟羅杰·克林頓因攜帶可卡因鋃鐺入獄;小布什的弟弟尼爾·布什則卷入20世紀80年代一樁儲蓄貸款丑聞……
同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卻走向了兩個極端。
布拉德肖(J.Bradshaw)認為在家庭內部有一些必須滿足的需求,而孩子也要扮演角色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在家庭里共有四種需求:①想完成什么,想要成功地達成需求;②父母沒有意識到的無意識需求;③讓家庭聯系更緊密的需求;④保證家庭和睦的需求。
第一個孩子是滿足①——達成需求;第二個孩子是滿足②——無意識的需求……依次類推,孩子按照出生順序被賦予了一些角色。
將布拉德肖的學說講得具體一點,那便是:
長子長女因為背負著家庭的成功愿望,所以責任感很強,學習認真,在學校成績很好;
次子次女自然地感受到了存在于父母無意識中沒有被滿足的愿望,并將它們實現。次子成為了父親理想中的男性,次女從事了母親年輕時夢想的職業;
第三個孩子的角色是讓家庭的聯系更緊密,所以善于調節夫妻關系和手足關系;
第四個孩子要保持家庭和睦,擔任著使全家快樂的責任,所以善于在人多的場合調節氣氛。
當然,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需求,孩子少的話一個孩子就得擔起多個職責,也很少出現將職責十分精確地區分的現象。總之,根據不同家庭不同時期的狀況,對孩子的角色要求也是不一樣的,這也表現出了孩子的性格差異。而這種差異也決定了孩子們的未來。
巴納姆效應:為什么你總會迷信星座運程
肖曼·巴納姆是一位很受歡迎的著名魔術師,他曾經這樣詮釋自己的成功:我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鐘都會有人上當受騙。巴納姆效應由此而來,也就是說,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針對這種自我認知的效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檢查表后,出示了兩份結果,讓參與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結果,大多數參加者都認為后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實驗的結果表明,很多人都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但他們仍然認為這種描述準確地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經有心理學家向大學生出示了這樣一份材料,讓他們判斷這種人格描述是否適合自己: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并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
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
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
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
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
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
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
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對于上述籠統的、幾乎適合于任何人的話,很多大學生都認為自己正是材料中所描述的那樣,簡直太匹配自己的性格了。
在現實生活中,常會發生巴納姆效應,比如我們讓算命先生算命后,有時會認為某個算命先生太料事如神了,所描述的狀況完全契合自己的處境。其實,一般而言,春風得意、沒有困惑疑慮的人一般不會求助算命的人,慣于算命的人都是情緒處于低落、失意的時候,此時他們對生活失去了控制,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加之算命先生總是善于察言觀色,揣摩他人的心意,他們應景地說一些無關痛癢的籠統的話,算命者便會對算命先生崇拜起來,中了他們的圈套。
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莫爾頓·馬斯頓創建了一個理論來解釋人的情緒反應,在此之前,這種工作主要局限在對于精神病患者或精神失常人群的研究,而馬斯頓博士則希望擴大這個研究范圍,以運用于心理健康的普通人群,因此,馬斯頓博士將他的理論構建為一個體系,即“正常人的情緒”。
為了檢驗他的理論,馬斯頓博士需要采用某種心理測評的方式來衡量人群的情緒反應——“人格特征”,因此,他采用了四個他認為是非常典型的人格特質因子,即Dominance——支配,Influence——影響,Steady——穩健,以及Compliance——服從。而DISC,正是代表了這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在1928年,馬斯頓博士正式在他的《正常人的情緒》一書中,提出了DISC測評以及理論說明。
目前,DISC理論已被廣泛應用于世界500強企業的人才招聘,歷史悠久、專業性強、權威性高。
下面便是DISC測試題,回答這些題目對于了解你自己十分有幫助。
在每一個大標題中的四個選擇題中只選擇一個最符合你自己的,并在英文字母后面做記號。一共40題。不能遺漏。(注意:請按第一印象最快地選擇,如果不能確定,可回憶童年時的情況,或者以你最熟悉的人對你的評價來從中選擇)
一、1. 富于冒險:愿意面對新事物并敢于下決心掌握的人;D
2. 適應力強:輕松自如適應任何環境;S
3. 生動:充滿活力,表情生動,多手勢;I
4. 善于分析:喜歡研究各部分之間的邏輯和正確的關系。C
二、1. 堅持不懈:要完成現有的事才能做新的事情;C
2. 喜好娛樂:開心充滿樂趣與幽默感;I
3. 善于說服:用邏輯和事實而不用威嚴和權力服人;D
4. 平和:在沖突中不受干擾,保持平靜。S
三、1. 順服:易接受他人的觀點和喜好,不堅持己見;S
2. 自我犧牲:為他人利益愿意放棄個人意見;C
3. 善于社交:認為與人相處是好玩,而不是挑戰或者商業機會;I
4. 意志堅定:決心以自己的方式做事。D
四、1. 使人認同:因人格魅力或性格使人認同;I
2. 體貼:關心別人的感受與需要;C
3. 競爭性:把一切當做競賽,總是有強烈的贏的欲望;D
4. 自控性:控制自己的情感,極少流露。S
五、1. 使人振作:給他人清新振奮的刺激;I
2. 尊重他人:對人誠實尊重;C
3. 善于應變:對任何情況都能作出有效的反應;D
4. 含蓄:自我約束情緒與熱忱。S
六、1. 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與興奮;I
2. 滿足:容易接受任何情況與環境;S
3. 敏感:對周圍的人事過分關心;C
4. 自立:獨立性強,只依靠自己的能力、判斷、與才智。D
七、1. 計劃者:先做詳盡的計劃,并嚴格按計劃進行,不想改動;C
2. 耐性:不因延誤而懊惱,冷靜且能容忍;S
3. 積極:相信自己有轉危為安的能力;D
4. 推動者:動用性格魅力或鼓勵別人參與。I
八、1. 肯定:自信,極少猶豫或者動搖;D
2. 無拘無束:不喜歡預先計劃,或者被計劃牽制;I
3. 羞澀:安靜,不善于交談;S
4. 有時間性:生活處事依靠時間表,不喜歡計劃被人干擾。C
九、1. 遷就:改變自己以與他人協調,短時間內按他人要求行事;S
2. 井井有條:有系統有條理安排事情的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