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無論開會還是上自習,人們總是愿意坐靠邊的椅子?
小易昨天通宵看書,今天起床晚了,心急火燎地趕到自習教室還是晚了。慘了,靠邊的位置都沒了。唉!今天算是白來了,小易拖著書包嘆著氣默默地走了。
為什么小易沒有搶到靠邊的位置連自習都沒興趣上?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私人空間效應。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不希望被他人介入的空間,一般人會將房間、日記和內心視為私人空間。私人空間有大有小,大體上是前后0.6~1.5米,左右1米。進入青春期以后,人們對空間的需求會更為強烈。這個道理,凡是經歷過那段時間的人都深有感觸,十四、五歲的少男少女每天都會幻想著有一個徹底的私人空間,每天都要為藏好自己的日記與父母斗智斗勇。
付付的新家剛裝修好,邀請了大批好友前來捧場。朋友們應邀前來,帶著大束的鮮花和大件的禮物,但剛進門喜悅之情就被一雙雙的鞋套完全沖散。原來,付付強制大家套上鞋套以后,才能進她的新家。朋友們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覺得受到傷害,但又不好意思翻臉離開。
付付之所以有這樣的舉動,就是因為她把家作為自己的私人空間,認為處置權屬于自己,并認為這個權利神圣不可侵犯。她可以憑借意愿在自己的領地處理任何事情,甚至限制客人們的自由。付付希望所有的客人都能帶上鞋套,但客人們覺得自己的自由受到了侵犯,因為是否選擇帶上鞋套也是他們的自由。當主人和客人的自由相互矛盾,一些碰撞就此發生。我們能夠理解付付的心情,也能體會客人的尷尬,他們本身都沒有錯,誰的本意都不是讓對方難堪。如果客人們能和付付相互理解,各退半步,一切也就迎刃而解。只要是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間,如果有人侵入這一空間,就會自發做出種種反應,這就是私人空間效應。于是一些平時不太能夠理解的行為也就迎刃而解:為什么在擁擠的公共場所,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抬頭往上看,尤其是在電梯中。
電梯是一個狹小的空間,別說保持正常的距離,很多時候你甚至要與周圍的人“肌膚相親”。在這里,人與人的私人空間出現了交集,每個人都會感到不舒服,又因為無法控制,想盡早離開又不現實,為了緩解這個不適應,抬頭看數字的變化成了大家共同的選擇。人們急于離開這個狹小的空間,樓層數不停變化能讓我們感到電梯在移動,就像是正在向著成功靠近,從而緩解焦急的心理。
地鐵里人們也會采取相同的模式。在擁擠的地鐵中,人們總是會選擇靠邊的位置坐下。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會采取相同的行動,但應該沒幾個人會思考為什么大家下意識的行為都類似。靠邊的座椅,只有一邊能與陌生人接觸,起碼還能為你保留一邊的私人空間,因為大多數人都保持著一樣的心態:周圍的人越少越自在。
當你來到快餐店吃東西,是不是無論店里是人滿為患還是人跡稀少,你都寧愿坐在角落的位置?因為潛意識告訴你,這些邊邊角角的地方更能保護你的私人空間。
私人空間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這個空間的尺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遇到親近的人,你們可能親密無間,而遇到討厭的人,或許還沒等他靠近,你就會遠遠跑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