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談坐
- 散步·路上:我與學生聊哲學
- 陳先達
- 1305字
- 2015-05-30 09:05:33
社會制度與日常生活有關系嗎?當然有。日常生活中的不少規定往往可以表現社會制度的本質。在封建社會中,衣食住行都與等級制不可分。就說坐,名堂就很多。
小時候,父親總是教我: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我不懂何謂坐相、何謂站相。我父親從小當學徒,垂首侍立慣了。他的坐相與站相大概是學徒的規矩。后來,我讀點歷史書,知道點人情世故,才知道“坐”不簡單,可以傳達很多信息。如踞坐、前席、短坐,都表明不同的身份和態度。
《史記·高祖本紀》中載,劉邦因攻秦軍,戰不利。“西過高陽”,自稱高陽酒徒的酈食其求見,“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酈生不拜,長揖,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于是,沛公起,攝衣謝之,延上坐”。還有一段是記載秦末名將英布見劉邦的故事,說英布在叛楚歸漢之時曾去見劉邦。“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見,布大怒,悔來,欲自殺。”英布見劉邦踞床見他,視為最大侮辱,甚至想自殺,可見踞坐是最為無禮。床,胡床,就是現在的椅子;踞坐,大概是兩只腳叉開,顯得傲慢無禮。
古人席地而坐,如果屁股離開后腿,上半身朝向對談的人,即所謂“前席”,大概是恭敬之意。唐人李商隱的詩:“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我們不管漢文帝是關心民生還是求長生之術,我們注意的是“虛前席”這個肢體語言表現的禮節,代表的意義。如果真有此事,可能收獲不大,因稱之“虛”前席,白白地浪費了宣室的夜半秘談。
坐的學問大,在不同社會制度下具有不同的政治化的符號意義,例如在中國封建社會,坐什么、如何坐,等級森嚴。皇帝坐的是龍椅,任何人都不能一試,哪怕是坐片刻,都得滿門問斬,因為坐龍椅說明有叛逆之心。即使龍椅空了,太監經過龍椅仍然如同見皇帝一樣畢恭畢敬。據說北宋時期,一品官員坐的是凳子,二品官員坐的是坐凳。有一個叫丁謂的大臣從一品降至二品。皇帝說賜坐,太監拿來凳子。他連忙說他是二品,太監馬上換成坐凳。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以后,這套嚴格的等級排座的規矩沒有了。但國家首腦會見,如何排座位,如何接見,仍然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兩邊侍立的人員,都是訓練有素的,一點也亂不得。如果接見時叉開雙腿或者來個二郎腿,是嚴重失禮,甚至成為外交事件。我們普通老百姓交往沒有這么多規矩,但還是有些基本的東西。不會讓來客傍坐,更不會讓來客坐矮凳,自己坐沙發。除非是自己的晚輩,否則對來客絕不會如此。
坐,僅是一例而已。坐的方式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坐具從簡單到如今品種繁多、高檔華貴,都與社會發展變化相聯系。透過人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穿衣吃飯,既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生活方式的文化傳統,又可以看到其中體現的社會發展和制度性變化,而且可以看到禮,包括禮儀、禮節、禮數在社會人際關系中的作用。一個不講“禮”的社會,如同不講“理”的社會一樣,令人不快。
2013年9月6日參考消息有篇文章是轉載英國《每日郵報》9月4日的文章,標題是《奧巴馬踩桌照挨批》。該文章報道奧巴馬在白宮辦公室多次穿著鞋子把腳擱到桌子上,文章批評“奧巴馬總統坐沒有坐相”。
你們是哲學博士,不僅要會講理,講哲理;也要講禮,講人際交往之禮。有理、有禮,這樣才顯出你們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