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談眼睛

眼睛是視覺器官,沒有眼睛就會失明。這一點誰都知道。可我們搞哲學的人不能只停留于此。對我們來說,眼睛包含太多的哲學問題。你用眼睛看到的對象,是否就是外在的真實的對象呢?為什么同樣是用眼睛看,對同一對象可以形成無數不同的映象呢?康德關于物自體的學說,貝克萊關于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學說,以及現在風行一時的“一人一世界、世界就在你心中”等觀念,都是重要的哲學問題。這就存在眼前世界和眼中世界,即心外的世界和心中的世界,是一個世界還是兩個世界的問題。哲學路線上的分歧,從根本上說都離不開這個問題。爭論了幾千年,至今仍在爭爭吵吵。

我們今天不探討這些問題,而只聊一個問題,即眼睛的問題。沒有眼睛就會失明,就是盲人。可有眼睛照樣可以失明。這種“失明”,我們稱為“失察”,是失之“明察”。看問題可以有遠見、有高見、有淺見、有短見,有的明察秋毫,有的目不見泰山。原因當然不在于眼睛的視覺功能,而在于對眼睛所感知的事實的不同判斷。眼睛的生理功能就是看,作出判斷的不是眼睛,而是思維。

中國人常說,知子莫若父。其實最不了解兒子的可能是父親,不要看是在自己眼皮下長大的,但常常卻因為愛蒙蔽了眼睛。天下真能看出自己兒子缺點的父親并不多,看出缺點不為其辯護的父親更不多。有人調侃說,戀愛時智商最低,是白癡。父母何嘗不是如此。古今都證明,凡對子女溺愛的人,頭腦是昏的,眼睛是瞎的。有的學者曾以明代宰輔楊士奇為例。楊是江西泰和人,出身寒門,早年為塾師,能做到宰輔,確實不易,說明他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可偏偏在對待兒子的問題上看不明白。明明他兒子橫行鄉里,無惡不作,有人告訴他,他就是不信,反以為是嫉妒,后來兒子犯罪被判重刑,他才后悔莫及。

什么是有色眼鏡?自私是有色眼鏡,溺愛是有色眼鏡,各種各樣的利益是有色眼鏡。凡為利所蔽,就如同戴上有色眼鏡,與自己利益相關的事不容易看清楚。所謂當局者迷,當局者,就是利益攸關方。千萬別以為認識就只是用眼睛看。認識是復雜的,有知、有情、有意。認識活動不是單純的看和反映,而是有著情感與意志參與的復雜過程。就情感而言,凡自私之心、溺愛之心等都影響認識。可以說,不出自公心、為私心所蔽,就不可能有科學認識。列寧說過,只要幾何定理觸犯一些人的利益,就會有人要求修改。人的意志,同樣參與認識活動。真理性認識是個艱苦過程,失敗、再失敗,歷盡磨難,像唐僧取經一樣,科學家為一件發明或發現終生奮斗的事例不少。在科學領域中,沒有意志,半途而廢,很難有所成就。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把科學研究比喻為爬山,只有不畏艱險的人才有可能攀到高峰,這是很有道理的。不畏艱險,就是意志堅定。

眼睛是感覺器官,是外界事物進入大腦的通道。一個人閉目塞聽,通道不暢,當然影響認識。但有眼睛不一定就能形成正確的認識。一個人思想不對頭,思想方法不對頭,把事實放在他面前,他照樣看不明白。這就是為什么可以有失明的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而同時會有一群眼睛明亮的大傻瓜。你們要保護眼睛,更要保護大腦。中國哲學把大腦稱為“心”。我們不僅要用眼睛看,而且要用心思考。

我想起《六祖壇經》中神秀和慧能各做一偈爭奪衣缽的故事。神秀的偈是:“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而慧能的偈則相反:“身非菩提樹,心非明鏡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結果是神秀落選,慧能得傳衣缽。我們普通人難以理解,何以慧能高于神秀。大概禪宗的禪在于玄。如果心外無物,心性本空,人類如何認識?我們無法按唯物主義原則來理解禪宗。我讀《五燈會元》就讀不懂。不過我還是說,坐禪談玄,可供清談,但絕不能治國、治事,也難治身。你們可以讀點這方面的書,但不要入迷。你們一定要注意,心盲比目盲更不幸。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芒康县| 河西区| 寿宁县| 太湖县| 汾阳市| 湖南省| 宜州市| 衡水市| 当涂县| 平舆县| 通渭县| 敖汉旗| 邢台县| 米泉市| 工布江达县| 双江| 阿克苏市| 九龙城区| 台山市| 铅山县| 太康县| 江西省| 通渭县| 双辽市| 安仁县| 津南区| 南阳市| 通辽市| 新田县| 庆阳市| 林口县| 许昌市| 崇左市| 施秉县| 二连浩特市| 金阳县| 五河县| 甘洛县| 柯坪县| 永胜县| 龙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