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談“使人成為人”
- 散步·路上:我與學生聊哲學
- 陳先達
- 1535字
- 2015-05-30 09:05:33
你們是博士,同時是人。男博士、女博士都是人。因此,如何做人是你們的必修課。博士都是成年人,受教育多年,自然懂這個道理。如果不懂如何做人,光做博士,最終仍然是失敗的。我曾經見過,苦讀多年成為博士,但由于做人不地道而身敗名裂的事例。
你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的博士,既要懂中國哲學也要懂馬克思主義哲學。其中都有做人的道理。中國哲學立足教化,追求道德完善,使人成為道德的人。馬克思主義哲學立足變革,追求人的解放,使人成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這是兩種不同的哲學,各有其用,不是相互對立的。
中國哲學使人成為人有兩個不同層次。一個是理想層次,這就是儒家追求的圣人、賢人,老莊哲學追求的至人、真人。這可不是人人都能達到的。雖說人人皆可為堯舜,可真正成為堯舜者,自古以來有幾人?滿街都是圣人的說法,無非是人性本善的另一種說法。中國歷史上圣人、賢人,少之又少。至于至人、真人,更是渺茫難求。按照莊子的說法,“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他還說,“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我不知哪位哲學家達到了這個境界,不知如何使人達到這個境界?我們不必追求這個境界,也不可能有這個境界。如果追求這個境界,我們就走火入魔了。
我認為真正有作用的是現實層次,即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如何做人的規范和如何處理人生問題的哲學原則。例如,儒家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及做人要講誠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孟子倡導的人要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乃至“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這些都不像圣人、賢人那樣高不可及,而是現實社會中做人的樣板。莊子之安時處順、淡泊名利,也不失為一種處世做人的方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另一種哲學,它不是專注人的道德修養,在道德和境界意義上使人成為人,而是在實際生活中追求人的解放,使處于異化的人成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是革命哲學,而不是道德哲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道德修養無論修養到何種超凡入圣、爐火純青的地步,終究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對廣大受壓迫的群眾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個人道德的完善,而是追求解放。統治者最樂意看到的是道德完善的人,而不是追求解放具有強烈反抗意識的人。
當然不能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不重視做人。在人壓迫人的社會斗爭中,需要有革命情操的人,需要有為理想、為人民而頑強不屈,甚至犧牲自己生命的志士仁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擺脫了利己主義低級趣味的道德,應該說是人間最高尚的道德。你只要看看多少革命者在刑場上、在監獄中、在戰場上表現出的那種視死如歸、感人至深的情操道德,還能說馬克思主義者是非道德論者嗎?不能。在革命勝利前,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視革命者自身的道德情操和革命的堅定性;在革命勝利后,重視群眾性的道德建設,重視核心價值建設。但馬克思主義哲學不以道德批判取代社會批判。道德問題是社會問題的道德表征,它是一種癥狀,而不是原因。不正常的道德狀況是社會中存在不正常的社會原因的道德表征。正如發熱不是病,而是病的癥狀一樣。通過教育使人成為人,涉及的是個人,一個個現實的個人。任何一個社會,永遠不可能通過每個人個人道德的提高而變為合理的社會。馬克思主義哲學通過改革社會,為人成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成為有共產主義道德的人創造社會條件。這是唯一現實的可行道路。
你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的博士,首先應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變為自己的一種道德情操;觀察問題、處理問題,應該講立場、講原則,應該有理想、有信仰。同時,應該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學習做人的基本原則,懂得孝敬父母、和睦家庭、講信義、重友情。這樣,你們的哲學才算沒有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