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談民不聊生
- 散步·路上:我與學生聊哲學
- 陳先達
- 1464字
- 2015-05-30 09:05:33
哲學家不能不食人間煙火。你們是博士,雖然是學哲學的博士,但同樣要關注民生問題。民生問題既是一個經濟學問題,也是一個大哲學問題。
對任何帝國、任何王朝來說,民生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帝國的滅亡、王朝的更替,最終都在于人民難以存活。一個社會民生多艱的原因可以是多樣的,或是帝國無限擴張和戰爭導致的民不聊生,或是王朝的徭役和賦稅過重導致人民難以生存。如果一個社會不能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權,這個社會是不能持久的。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不解決民生問題,天就會塌。民生的重要性,中國和世界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是知道的。中國書籍中就有許多這方面的論述。但它為什么重要、有什么規律,卻并不一定知道。馬克思的杰出貢獻在于從這個日常生活道理中發現了人類社會的秘密。你們是搞歷史唯物主義的,應該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看待民生問題。
為什么歷代統治者都知道民生重要,但又不能真正重視民生呢?因為這不是一個認識問題,而是決定于生產關系的本質和實際的政治制度。當統治階級和統治機器全部要依靠人民供養時,只能是搜刮,越多越好。剝削制度的本質決定了人民的負擔只能越來越重。中國歷代王朝從興到亡,都從輕徭薄賦開始,都以民不聊生揭竿而起告終。
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存在原來意義上的民不聊生的問題。資本主義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相對完善,這是資本主義制度至今仍然沒有發生馬克思曾經期待的社會革命的原因,也是它們奉行高稅收、高福利的原因所在。因此,有些學者認為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革命的理論已經過時,這種說法似是而非。
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這種矛盾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有不同的表現。在生產力發展低下的前資本主義社會,這種矛盾的激化表現為普遍饑餓和百姓為生存而抗爭。當生產力提供的東西不足時,饑餓是社會革命最主要的原因,而一部分人饑餓緣自財產制度。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力高度發展,不會發生社會普遍性饑餓問題,可是社會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它表現為社會的貧富兩極對立和人與自然矛盾的激化。社會一小部分人占有社會絕大部分財富,并為追逐最高利潤而掠奪自然。當代貧富對立和生態惡化,使人們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合理性。可以這樣說,前資本主義社會是因為窮,因為比較普遍性的貧窮而革命,任何一次大的自然災害都會成為革命的導火線;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則會因為富而革命,不是普遍的富,而是富而不均,兩極分化,少數人占有絕大多數財富,引起抗議和動亂。這還是民生問題,只不過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民生問題,是富裕社會中的窮人問題。
對發展中的中國而言,民生問題既包括發展生產,做大蛋糕,也包括縮小貧富差距,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一個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社會主義社會。
在社會主義中國解決民生問題,同樣是調整社會基本矛盾的過程。要發展經濟,沒有生產力的發展,沒有社會財富的大大增加,就不可能改善民生。要調整分配關系。要反對腐敗。政治要清明。只有建立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只有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體制,才能充分發揮上層建筑在調解社會主義基本矛盾中的主導作用。單純的財富增加,并不能保障民生,因為它可能為一小部分人占有。民生問題也包括文化民生。要提高全體人民的道德文化素質,而不只是滿足物質需求,還要有一個適宜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在當代社會主義中國,民生問題實質不單純是經濟問題,不單純是發展生產力的問題,而是涉及整個社會的社會系統工程。只有歷史唯物主義總體社會觀才能正確回答這個問題。你們雖然不是學經濟的,但完全有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