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得才者興,失才者亡(3)
- 團隊應該這樣帶:尖刀團隊的12堂總裁內部課
- 凡禹
- 2713字
- 2015-05-30 11:46:27
這正是李嘉誠為自己所說的傲骨和傲心兩個詞匯做出的完美詮釋。建立一個團隊,傲心不能有,但一定要有傲骨。傲骨是一種自信,是一種不屈從于他人志得意滿下的做人準則。這是李嘉誠一直堅持的準則。
我們正處在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管理者必須重新界定自己和企業的地位。無論你的企業是營利的還是非營利的,都必須面對高利潤企業的高效率競爭,若不對自己的管理原則進行及時反省,隨時都有可能慘遭淘汰。
管理者應向部屬說明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性。強有力的競爭可以促使員工發揮高效能的作用。因此,在對下屬的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讓每個人都有競爭的意念,并能投入到競爭之中,組織的活力就永遠不會衰竭。
想要達到這樣的目的,企業必須有一份傲骨,讓員工都有上進心、自尊心,恥于落后。擁有傲骨是刺激員工上進的最有效的方法,能夠讓他們坦然面對競爭和壓力,發揮出自己的全部潛能。
拓展透析
傲骨一方面的表現是在競爭中不向對手示弱屈服,而另外一種體現則是在不景氣的大環境中敢于與整個現實挑戰抗爭。
很多人都認識馬云,而且大多數人都是通過阿里巴巴來認識這位商業奇才的。但事實上,馬云創立的第一個網站并不是阿里巴巴,而是中國黃頁。當初,中國黃頁也是有很多用戶的,可是,隨著互聯網內容的豐富,中國黃頁漸漸沒有那么大的影響力了。不過,馬云并沒有想過要放棄,他覺得自己選擇做互聯網是對的,這條路要堅持下去,如果堅持住了肯定能夠成功。不過他也知道,光靠等是不行的,還要想辦法找出路,要懂得折騰。
在這種背景之下,馬云組建了一個新的團隊,阿里巴巴公司由此誕生了。阿里巴巴是一個商業平臺,專門供各種企業分享商業信息。它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各種公司開展業務。以前,想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客戶,需要到處跑,而且還不知道自己將要去的地方是否有自己想要找的公司。可是阿里巴巴出現之后,一切變得方便多了。只要在阿里巴巴網站上輸入關鍵詞搜索,就能找到自己中意的公司,上面有地址,也有聯系方式,更有公司簡介,而且可尋找的范圍也擴大了很多。
阿里巴巴一經推出,便贏得了一片叫好。然而,阿里巴巴的成長道路并不順暢,阿里巴巴創辦初期,剛好趕上互聯網危機,這對阿里巴巴來說是致命的打擊。網絡公司的生存線就是客戶的點擊量,但在當時來看,有點擊量,但無法靠這些賺錢。那段時間是互聯網的寒冬,很多公司被惡劣的大環境嚇壞了,選擇了放棄,但馬云卻不愿意屈服。他堅信互聯網的春天一定會到來。他號召阿里巴巴的員工跟自己一起熬,等待冬天過去,春天到來。
縱觀馬云的創業之路,熬和折騰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在別人不了解互聯網,不看好互聯網的時候,馬云和他的團隊以一種堅強的精神挺了過來。在這期間,他和他的團隊從沒有放棄過折騰,一直在不斷地進行新的嘗試,與當時的環境做頑強的抗爭,最終鑄就了今天的阿里巴巴。
團隊能力:敢于借鑒,不拘一格
我讀過很多富有哲理的書,儒家有一部分思想可以用,但不是全部。我認為要像西方那樣,訂立制度,然后結合中西兩種方式來做,而不是全盤西化或者全盤儒化。
——《李嘉誠談商錄》
李嘉誠所做的正是中西合璧,選取中西方最優秀的思想來管理公司。他不但善用身邊的人,還極其善于利用西方人的智慧。
任何公司在創立之初,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員工是忠心耿耿、忠實苦干的人才,李嘉誠創辦塑膠廠時就是如此。然而,一旦企業發展起來,并且想要走向世界,所需之才就不是這么簡單了。有人曾說,如果一直只任用元老重臣,長實的發展很可能會不如今天。的確如此。
20世紀中后期,香港飛速發展,許多香港企業為了和國際接軌,紛紛雇用外國人為他們管理企業。但許多企業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外國員工和本土老板無法真正地融洽相處。李嘉誠雇用外國人為他做生意,卻并沒有與外國人發生什么不愉快。他重用外國人,而且善待外國人。
許多人對李嘉誠重用外國人的做法有質疑,那個時候,還有記者夾槍帶棒地問李嘉誠:“你的集團雇用了不少外國人做你的副手,是否含有表現華人經濟實力和提高華人社會地位的成分呢?”李嘉誠沒有動怒,他只是謹慎地回答道:“我還沒那樣想過,我只是想集團的利益和工作確確實實需要他們。”
李嘉誠后來的成功也證明他當初所做的一切選擇都是為了工作,并沒有個人的私心在里面。在一次談話中,他謙虛地說道:“你們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是大家齊心協力的結果。我身邊有300名虎將,其中100人是外國人,200人是年富力強的中國人。”300名虎將中外國人占了1/3,不能不說李嘉誠用人之道之高明。
20世紀70年代初,李嘉誠為了從塑膠業徹底脫身投入地產業,高薪聘請美國人埃爾文·萊斯納任長江工業總經理,其后又聘請一位美國人帕利昂斯為副總經理,并賦予他們實權。要知道,這兩位美國人都是掌握最現代化塑膠生產技術的專家,是希望之光。
在當時的環境里,李嘉誠通過雇傭洋人副手,充分發揮了他們長袖善舞的優勢。外國人與國外企業溝通無障礙的天然優勢極其容易為公司帶來很大的利益,可以使公司在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走得更順更遠。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李嘉誠已控有幾間老牌英資企業,這些企業有相當部分外籍員工。為了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能力,李嘉誠采取了外國人管外國人的措施。這一行為直接幫助了李嘉誠的“集團超常規拓展”計劃,帶動了員工之間溝通和進步,而且起用外籍人員做“大使”,更有利于開拓國際市場與進行海外投資。這樣一來,李嘉誠只要做好領航,便能保證整個航程的順利進行。
據當時有關人員的粗劣統計,在和黃、港燈兩大老牌英資集團旗下,留任的各分公司外籍董事長、行政總裁達數十人之多。
在李嘉誠的外國人陣容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英國人馬世明,他原效力于怡和財團,可以說是李嘉誠的對手。后來他自創事業,開了一家叫作達汶漢姆的工程公司,更與長實有了直接的利益沖突。但是李嘉誠一點也沒有計較這些,相反,他十分欣賞馬世明的學識與才干,盡力將其網羅在自己手下。
1984年,李嘉誠將達汶漢姆買了下來,將馬世明提升為和記黃埔的總經理,負責和記黃埔屬下的貨柜碼頭、電訊及零售貿易等業務。此后,又將其任命為嘉宏國際和港燈董事局主席。后來,馬世明成為長實系除老板李嘉誠外第一個有權有勢,炙手可熱的人物。他任和黃總裁9年之久,給和黃創下了許多豐功偉績。
可以說,李嘉誠不拘一格重用外國人的策略方針,對他的企業起到了穩定軍心的作用,更是為打開國際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拓展透析
一個團隊要想在業內開創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自行鉆研是非常重要的,但更多的時候,需要“開眼看世界”,用同行的長處來對照自身的不足,從而獲得更大的進步。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騰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依靠的不僅是時代的機遇,更重要的是懂得“借鑒”,用同行的長處來發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