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注
- (美)丹尼爾·戈爾曼
- 5191字
- 2018-12-27 17:26:48
第一章 隱形的翅膀
約翰·伯杰是紐約市曼哈頓上東區一家百貨商場的保安,此時他正在商場一層監視往來的顧客。從他身上,我們可以觀察到專注力的活動過程。他身穿普通的黑外套、白襯衣,系著紅領帶,手握對講機,不停地走來走去,眼睛死死盯住某個顧客。他就是商場的“千里眼”。
監控不是輕松的任務。約翰負責的樓層,不管什么時候,顧客都不會少于50人。他們在珠寶柜臺流連忘返,對華倫天奴絲巾欲罷不能,對普拉達皮包愛不釋手。顧客興致勃勃地瀏覽著商品,而約翰則全神貫注地觀察著顧客。
約翰在人群中穿梭,仿佛在練習不規則的布朗運動。這一刻,他站在皮包柜臺后面,目不轉睛地盯著一位顧客;下一刻,他已來到大門旁的有利位置,站在墊高臺上警惕地注視著三個可疑分子。
顧客的眼里只有商品,而約翰的火眼金睛里只有顧客。
印度有句諺語:扒手遇見圣人,眼里只有圣人的口袋。約翰身處人群,眼里只有扒手。他的目光像聚光燈一樣掃來掃去。我們可以想象,約翰的臉似乎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眼球,活像希臘神話里的獨眼巨人。可見,約翰表現得十分專注。
他在注意什么呢?約翰表示,他可以通過“眼神或身體動作”識別出扒手的意圖,比如圍在一起的一群顧客或者偷偷環視四周的人。“做保安時間久了就會深諳這些蛛絲馬跡。”
約翰將專注力集中于50名顧客當中的一個,與此同時還要忽略其他49名顧客及其他事物——這需要排除干擾、集中精神的功力。
在關注全局的同時,還要對異常情況時刻保持警惕,這需要運用好幾種類型的專注力,比如選擇性注意、警覺、導向及管理等。每種專注力都對應著獨特的神經網絡基礎,并且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心理調節作用。
約翰持續監測異常情況,他所表現的專注力類型,是最早得到科學研究的專注力現象之一。“二戰”期間,美國軍隊要求雷達操作員必須連續數小時保持高度警惕。但他們發現,隨著專注力的減退,操作員越到當值后期,越容易錯失雷達信號。出于安全需要,幫助人們保持警覺的研究得以深入展開。
在“冷戰”時期,我采訪過一位研究人員,他受五角大樓委托,研究人們在連續3~5天無睡眠情況下的警覺水平。美國軍隊希望了解到,假設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在戰壕作戰的士兵保持清醒的時間有多長。研究人員欣喜地發現,如果人們的動機足夠強烈,即使連續三個晚上或更長時間不睡覺,也可以保持敏銳的專注力(但假如他們根本無所謂,那么很快就會開始打瞌睡)。值得慶幸的是,研究人員的實驗結果最后沒有在真實世界里得到檢驗。
最近幾年,專注力研究超出了警覺研究的范圍,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相關的科學研究表明,專注力決定行為表現。專注力有缺陷,人們的表現就差勁;專注力健全,人們的表現就出色。我們對生活是否游刃有余,取決于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專注力為我們走向卓越插上了一雙隱形的翅膀,盡管在多數時候我們看不見這種聯系,但實際上專注力的影響無處不在。
專注力貫穿于無數心理過程中,最基本的方面包括理解、記憶、學習、感覺和知覺、理解他人的情緒以及良性互動等。揭開專注力的神秘面紗,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增強專注力的好處和具體做法。
由于意識存在視錯覺,大腦通常只會記錄下專注力的最終產品。比如,想法是好還是壞、意味深長的眼神、誘人的笑容、清晨咖啡的香氣,但我們卻沒有覺察到意識本身的流淌。
專注力有很多種表現形式,盡管它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深遠,卻很少受到人們的關注,它對心理的調節作用也被低估了。我寫本書的目的在于,把捉摸不定、不受重視的專注力從幕后推到舞臺中央,讓大家認識到專注力對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的促進作用。
首先,我要向大家介紹專注力的基礎,比如約翰表現出來的警覺性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認知科學研究的范圍很廣,不僅包括專注力單向集中、選擇性注意、意識的開放性,還包括專注力在執行控制作用下的自我監測和調節心理的過程。
我們很多關鍵的能力都建立在專注力的基礎之上。比如自我意識,它可以促進自我管理;還有同理心,它是人際交往的基礎。這些都是構成情商的基礎要素。我們將會了解到,專注力若有缺陷,則會危害生活和事業;專注力良好,則可以提高效率、促進成功。
此外,我們在認識周圍世界時,可以借助系統科學,擴大專注力的廣度和深度,對決定和制約世界的復雜系統做出準確回應。外在專注的潛在困難在于,人類要與各個關鍵的系統和諧共生。但是,人腦結構決定了我們天生缺乏宏觀把握能力,所以我們一再犯下“盲人摸象”的錯誤。有了系統意識,就可以掌握組織、經濟體乃至地球生態系統的運轉原理。
歸根到底,專注力的類型可以劃分為三種:內在專注、對他人專注和外在專注。要過上美滿的生活,這種專注力缺一不可,而且我們都要熟練運用。神經科學實驗室和相關大學給我們帶來了專注力的好消息,它們發現了增強專注力的各種方法。專注力與肌肉的原理很相似,使用不當就會退化,使用得當就會增強。我們可以通過巧妙的練習,進一步鍛煉和增強專注力“肌肉”,甚至對存在注意缺陷障礙的大腦進行修復。
對于追求業績的領導者,他們需要具備三種專注力:內在專注,可以使他們聆聽直覺和價值觀的聲音,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對他人專注,使他們與他人的關系更加和諧;外在專注,可以讓他們在廣闊天地任意翱翔。領導者若不關注內心就會隨波逐流,不關注他人就會進退失據,不關注所處的大系統就會墨守成規。
在三種專注力之間取得平衡,不光對領導者有好處,每個人都能因此受益。我們都生活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之中,一邊是劍拔弩張、目標相左;另一邊,現代生活的誘惑讓我們應接不暇。而專注力可以幫助我們在快樂和效率之間取得平衡。
“專注力”(attention)一詞來源于拉丁語“attendere”,意為向前延伸。專注力能夠塑造并決定我們的經驗,讓我們與世界相連。認知神經科學家邁克爾·波斯納和瑪麗·羅斯柏曾經寫道:“專注力機制構成了我們感知世界以及自主調節思想和感受的基礎。”
認知神經科學家安·特麗斯曼認為,我們對專注力的運用決定了我們所看到的東西。用《星球大戰》中尤達大師的話來說,就是“注意即現實”。
人類面臨的危險時刻
在前往度假小島的渡輪上,一個個頭只及媽媽腰部的小女孩,一路上緊緊地抱著媽媽。可是媽媽卻對女兒無動于衷,甚至沒有留意她,因為這位媽媽正玩平板電腦玩得不亦樂乎。
一天晚上,我和9個外出度周末的女學生同坐一輛汽車。剛上車沒多久,我發現在渡輪上看到的一幕重演了。這些女學生剛一落座,就紛紛掏出手機或平板電腦,小小屏幕的亮光穿透了車廂里的黑暗。她們不是在發短信,就是在臉譜網上瀏覽,偶爾有一搭沒一搭地說些話,但大部分時間都沉默不語。
冷漠的母親、沉默的女學生,這都是科技給我們帶來的后遺癥,它吸引了我們的專注力,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2006年,美國人創造了“惑怒”(pizzled)這個單詞,它是“困惑”(puzzled)與“憤怒”(pissed)的組合,用來形容“我和你在一起,你卻掏出手機給別人打電話”的感受。以前,人們遇到這種情況時會感到受傷和憤怒,但現在已經見怪不怪了。
青少年是未來的主人,科技對他們的影響最大。21世紀最初的幾年,美國青少年每人每月的短信量達到3417條,比前幾年翻了一番。與此同時,他們的通話時間減少了。美國青少年每人每天平均收發短信超過100條,相當于在非睡眠時間平均每小時發10條。我還見過有些小孩邊騎車邊發短信。
有位朋友告訴我:“最近我到新澤西探望表兄弟,他們的孩子什么電子產品都有,只要是你能說出名字的,他們都有。他們不停地查看手機:誰發了短信、誰更新了臉譜網消息,要不然就只顧著玩電子游戲。他們完全不關心周圍發生的事情,也不清楚怎么和別人進行哪怕很短暫的交流。”
現在兒童的成長環境跟家長完全不一樣,他們與機器打交道比與人打交道更熟練,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這種情況令人擔憂,是因為:首先,只有每天都與真人接觸和交流,兒童大腦內的社交和情緒回路才能得到學習的機會——社會互動塑造了大腦神經回路。與人相處的時間越少,沉迷于電子產品的時間越多,大腦越容易出現問題。
沉迷于電子產品將減少與真人相處和交往的時間,而我們恰恰是通過人際交往學會理解非言語信號的。在數碼世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能玩轉手機和電腦,可是一旦與人面對面地進行交流,就顯得笨拙有余、理解不足。他們尤其體會不到在和別人說話時突然停下來看短信,會讓別人感到多么沮喪。
一位大學生認為,在網絡空間發微博、更新狀態、“曬晚餐”的背后,是一種“空虛寂寞冷”的心態。他認為,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的能力正在喪失,推心置腹的談話更是越來越少。他說:“無論是在生日會、音樂會上,還是在吃喝玩樂、參加派對時,如果不能及時和虛擬空間的朋友分享此刻的快樂,你頓時就會覺得索然無味。”
專注力相當于“認知肌肉”,我們要依靠它去理解故事、把握任務、學習或創造。我在下文將會提到,年輕人長時間玩電子游戲,在一定程度上可獲得特定的認知技巧,但與此同時,玩游戲可能會導致青少年的情緒、社交和認知的核心技能受到損害。
有位教八年級的老師表示,她連續多年要求學生閱讀依迪絲·漢密爾頓的《神話》。她的學生一直很喜歡這本書,但情況在5年前發生了變化。“我發現孩子們不怎么喜歡看書了,即使是成績好的學生也不夠投入。”老師說,“學生都反映這本書太難讀了,句子過于復雜,看一頁要花很長時間。”
這位老師懷疑,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許受到了信息碎片化的影響。一位學生承認,去年他玩了2000個小時的游戲。老師指出:“標點符號的用法不容易教,你必須與《魔獸世界》競爭。”
特別突出的是,韓國和中國臺灣等亞洲國家或地區把青少年的“網癮”(比如沉迷于游戲、社交媒體,虛擬現實等)視為全國性健康危機,并且將有“網癮”的青少年隔離起來。在美國,8~18歲的游戲玩家當中,大約有8%的人似乎達到了精神病學中成癮癥的診斷標準。相關的大腦研究發現,這些人的神經獎勵體系在玩游戲時出現了類似酒精和毒品成癮者的大腦所發生變化。我們偶爾還會聽到一些聳人聽聞的故事,例如有些游戲上癮的人白天睡大覺,通宵玩游戲,連吃飯和洗澡都顧不上;如果家人加以阻攔,他們甚至會暴力相向。
融洽的關系離不開人們共同的專注力,也就是彼此關注點一致。面對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迫切地希望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注意缺陷障礙
成人專注力減退的后果也很嚴重。墨西哥一家大型廣播電視網的廣告代理人抱怨說:“幾年前在廣告公司做提案,我們可以播放5分鐘短片,現在必須減少到一分半鐘才行。如果不能馬上吸引他們,他們就開始看短信了。”
有位教電影的大學教授告訴我,有一次他正在看自己的偶像、法國傳奇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的傳記,但他發現:“我不能連續看超過兩頁書,我總忍不住上網查郵件。我想我對嚴肅的內容無法保持專注。”
一方面是忍不住查收郵件或看微博,另一方面是無法專心與人交談,這就是研究社會互動的大師、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所說的“遠離”(away)。遠離的姿態是在告訴對方,我對此時此地發生的事情“不感興趣”。
在2005年舉行的第三屆All Things Digital(全部數字化)科技研討會上,大會主辦方關閉了主會場的無線網絡信號。這是因為,如果觀眾上網沖浪,就無法專心聽演講。用一位與會者的話來說,由于受到演講者、現場人員的信息轟炸,再加上用手提電腦處理各種事務,他們處于一種“專注力持續分裂”的狀態。為了對付越來越普遍的專注力分散現象,硅谷很多公司在開會期間禁止員工使用手提電腦、手機以及其他電子設備。
一位出版社的女高管承認自己過一會兒不看手機就會有一種“不踏實”的感覺,“我會想念短信的聲音,我知道和別人講話時看手機不禮貌,但就是忍不住”。因此她和丈夫達成了君子協定:“下班回家之后,必須把手機鎖進抽屜。如果手機在面前,我就會緊張,忍不住要看。現在我和丈夫在一起時不會心不在焉了,可以專心聊天。”
不管是內心的騷動還是外界的干擾,我們的專注力一直要跟分心做斗爭。那么,分心會對我們造成什么影響?一位財務公司的高管表示:“只要我意識到開會的時候自己走神了,就會反思。”
我認識一位內科醫生,他的很多病人為了打起精神工作,自行服用治療注意缺陷障礙或嗜睡病的藥物。其中一位律師說:“我不吃藥就看不了合同。”以前這些藥都是處方藥,但現在已經變成了常規的非處方藥。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故意表現出注意缺陷障礙的癥狀,以獲取興奮劑的處方,用來保持專注。
托尼·施瓦茨是一位訓練領導者發揮最佳水準的咨詢師。他告訴我:“我們培訓學員更加有意識地調動自己的專注力,這一點一直是他們的弱項。專注力已成為學員重視的首要問題。”
在信息數據的狂轟濫炸之下,我們只好投機取巧,比如根據標題過濾郵件、忽略大部分語音郵件、快速瀏覽信息和備忘錄等。我們的專注力不僅越來越分散,效率越來越低,更重要的是,過量的信息也讓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它們的真正意義。
早在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就已經預見到了今天的情形。他當時對即將到來的信息社會提出了警告:“信息消費的是人們的專注力。因此,信息越多,人們越不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