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掌握潛規則,構建心之橋(2)
- 讓你人際煩惱一掃光的社交心理學
- 牧之
- 2467字
- 2015-05-28 14:35:48
這個老人每天給每只猴子8顆栗子,早上4顆,晚上4顆。幾年之后,猴子的數目越來越多,吃的栗子也越來越多。于是老人想把每天喂的栗子由8顆改為7顆。他對猴子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3顆粟子,晚上照常給你們4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猴子們聽了,不能接受,于是就吱吱地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非常的不愿意。
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么我早上給你們4顆,晚上再給你們3顆,這樣該可以了吧?”猴子們聽了,高興的在地上翻滾起來。
其實老人給猴子的栗子數量沒有變,只是給的方法變了:一是先少后多,一是先多后少。那么猴子為什么對前者不滿意,對后者卻感到滿意呢?
原來這是受到心理學上一個獨特的心理規律支配的。心理學家發現,在對別人進行肯定或否定、獎勵或懲罰時,并不是一味地施行肯定和獎勵最能給人好感,也不是一味地施行否定和懲罰最能給人惡感。事實是,先否定后肯定,能給人最大的好感,而相反,先肯定后否定則給人的感覺最不好。
美國心理學家阿倫森·蘭迪做過一個實驗。他把被試者分為4組,施行不同的措施,結果也不同,分別如下:
對第一組被試行始終否定(-,-),被試者不滿意。
對第二組被試者始終肯定(+,+),被試者表現為滿意。
對第三組被試者先否定后肯定(-,+),被試者最滿意。
對第四組被試者先肯定后否定(+,-),試者表現為最不滿意。
這種心理規律,在現實生活中很普遍。平時人們所說:“磕一千個頭后放一個屁,效果全無”“有一百個好,最后一個不好可結成冤家”,就是這種規律的反映。
也許我們會想到前面講的近因定律,但這個定律比近因定律還多了一層意思,就是:先否定,后肯定,有一個對比的效果,比單純肯定更給人好感;而先肯定,后否定,也因為有個對比的效果,要比單純的否定效果更糟糕。
我們把這種先否定后肯定,先抑后揚給人最好的心理感覺的規律,叫做“欲揚先抑定律”。
某汽車銷售公司的老李,每月都能賣出30輛以上的汽車,深得公司經理的賞識??墒沁@個月生意卻不太順利,由于種種原因,老李預計當月只能賣出10輛車。但是老李很懂心理學,他先是跟經理說:“由于銀根緊縮,市場蕭條,我估計這個月頂多賣出5輛車。”經理點了點頭,對他的看法表示贊成。沒想到1個月過后,老李竟然賣了12輛汽車,公司經理對他的業績大大夸獎了一番。
如果老李一開始說本月可以賣15輛,或者事先不說自己的預計,結果只賣了12輛,公司經理的感覺可能就完全不同。他可能覺得老李做得太失敗了,不但不會夸獎,反而可能批評他。老李就是采用欲揚先抑的方法,先降低別人的心理期待,再超出別人期待,就能給對方以好感了。
有一位著名的導演,也很懂得利用這個心理規律來激發下屬。這個導演素以要求嚴格著稱,因此一般的演員都比較怕他。但是這個導演也很善于發掘演員們的潛力。他總是在工作的開始階段,冷著臉,讓演員們看見就害怕,非常擔心演不好,達不到他的要求。這迫使演員付出最大的努力,發揮出最好的水平。而當導演對演員感到滿意時,就露出燦爛的、贊許的笑容。這種難得一見的笑容對演員形成了極大的鼓舞,甚至有一位演員說,導演的笑容就是他演好的最大動力。
情感征服定律——情感有時比利益更能打動人心
趙先生與李先生同事多年,始終沒有深交。李先生的工作表現平常,而趙先生則成績突出,春風得意。
有一次,趙先生因為涉及一件重大變故,受到董事長的冷落,被從銷售經理的位置降了下來。禍不單行的是,他的母親在不久后突然去世了。雙重打擊使趙先生感到格外悲哀。
這時候,李先生很同情趙先生的境遇。在他母親下葬的那一天,李先生主動來幫忙,擔任受禮的工作。當時正是寒冬臘月,北風大作,其他同事都躲進了屋里,只有李先生一直外面幫助處理各種事情。
這讓趙先生很意外,也很感動。他發現真是患難見真情,覺得李先生這時候的形象突然高大起來。從此李先生與趙先生過從甚密,趙先生一改以往的態度,也常主動幫助李先生。
1年以后,趙先生在公司東山再起,因為做了突出的貢獻,他重新當上了銷售經理,不久又迅速升任總經理。他忘不了李先生在他患難時的幫助,就提拔李先生為銷售經理。
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心都是肉長的。無論一個人外表多么強硬,在內心深處都一定有情感的需要,就是希望從別人那里得到關懷、體貼和重視。有時候,人們即使在物質上得到了很大的利益,也代替不了情感上獨特的需要。甚至有時候,人們把情感看得比物質利益更重。
世上許多人有幸災樂禍的心理,看到別人過得比自己好,就不舒服,看到人家過得不如意了,他才高興。相反,如果一個人憂他人所憂,樂他人所樂,對別人富有同情心,并在患難時伸出援助之手,就很容易征服對方的心。這也就是故事中李先生對趙先生所做的。
現在人們常說感情投資,因為在人際關系上,投資感情,往往比投資金錢和利益更能征服人心。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許多領袖人物深諳此道,所以他們能夠讓許多人才為己所用。比如他們懂得通過情感的打動,將人才籠絡在自己麾下。三國時的劉備就是在這方面情商很高的人。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曾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劉備被曹操打敗,劉備讓趙云保護夫人和兒子阿斗突圍。趙云被百萬曹軍圍困,為保護幼主,他懷揣阿斗大戰長坂坡,血戰曹操百萬大軍,殺死曹營戰將五十余人。當趙云抱著阿斗,見到劉備時,劉備接過阿斗,一下子扔在地上,恨恨地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云忙從地上抱起阿斗,流著熱淚說道:“云雖肝腦涂地,不能報也!”從此趙云對劉備更加忠心耿耿。
劉備的做法是在表明,阿斗似乎還沒有趙云在他心中更重要,當然這很可能只是一種作秀罷了。但是起碼也讓趙云感到,他在劉備心中的分量了,這恐怕比給他加官晉爵和物質獎勵更能打動他的心,同時也讓其他將領看到劉備的一片愛才之心。看看,劉備是多么善于收買人心呀!
有時候,情感似乎就是人的軟肋,是“阿喀琉斯的腳后跟”,是人最容易攻破的地方。
換位思考定律——設身處地理解別人能給人好感
古希伯來有一個國王叫所羅門,是個令后世敬仰的“有道明君”,據說,也是個有某些神力的傳奇君主。關于他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