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掌握潛規則,構建心之橋(1)
- 讓你人際煩惱一掃光的社交心理學
- 牧之
- 4977字
- 2015-05-28 14:35:48
——不可不知的社交心理效應與定律
生活中,我們每天都需要與人進行交流,每天都在形成著各種各樣的印象,可這些印象往往并不能反映客觀事實。為什么呢?是因為一些交往心理效應和心理定律的作用。了解這些心理效應和心理定律是有意義的,利用這些效應的積極作用,克服這些效應的消極作用,有利于我們留給他人好印象,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是長期交往的基礎
“首因”也可以說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們初次交往接觸時各自對交往對象的直覺觀察和歸因判斷。人際交往中,首因效應對人們交往印象的形成起著決定作用。
初次見面時,對方的表情、體態、儀表、服裝、談吐、禮節等形成了我們對對方的第一印象。現實生活中,首因效應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著我們對他人的日后看法。因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初次印象是長期交往的基礎,是取信于人的出發點。
因此,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應該注意留給他人好的第一印象。
如何做呢?
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儀表,比如衣著要整潔、服飾搭配要和諧得體等。
其次,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為此必須鍛煉和提高言談技能、掌握適當的社交禮儀。
近因效應——最新的認識會掩蓋了以往的評價
首因效應一般在交往雙方還彼此陌生的階段特別重要,而隨著雙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應就開始發揮它的作用了。近因效應是相對于首因效應而言的,是指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的、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的評價,也稱為“新穎效應”。
比如,你的一個平凡的老鄰居突然做了官,你可能就會一掃其平凡的印象,對其刮目相看。再比如,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說上兩三條;你的一個好朋友最近做了一件對不起你的事情,你提起他來就只記得他的壞處,完全忘了當初的好處……這一切都是近因效應的影響。
近因效應給了我們改變形象、彌補過錯、重新來過的機會。例如,兩個朋友因故“冷戰”一段時間后,一方主動向對方表示好感或歉意,往往會出乎意料地博得對方的好感,化解恩怨。
暈輪效應——為什么會“以偏概全”“愛屋及烏”
所謂暈輪效應,是指我們在評價他人的時候,常喜歡從其某一個特征出發來得出或好或壞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環一樣,從一個中心點逐漸向外擴散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圓圈,因此有時也稱光環效應。暈輪效應對人際交往有很大的影響。多數情況下,暈輪效應常使人出現“以偏概全”“愛屋及烏”的錯誤,影響理性人際關系的確立。話說回來,暈輪效應可以增加個體的吸引力而助其獲得某種成功,這或許是有利的一面。
為了防備暈輪效應的不利影響,我們要善于傾聽和接受他人的意見,盡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評價他人,理性與人交往。如果想利用暈輪效應的有利面,我們在與人交往時應采用先入為主的策略,全面展示自己的優點、掩飾缺點,以留給他人盡量完美的印象。
自我暴露定律——自我暴露有時是給人好感的前提
生活中有一些人是相當封閉的。當對方向他們說出心事時,他們卻總是對自己的事情閉口不談,這種人不一定都是內向的人。有的人話雖然不少,但是從不觸及自己的私生活,不談自己內心的感受。
總體來說,一個人對他人的開放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初次見面時待人接物的習慣所決定的,這稱為社交性。社交能力強的人善于閑談,但談話中未必會涉及根本問題。二是由一個人是否愿意將自己的本意、內心展現給他人所決定的,這稱為自我展示性。
這兩種類型的開放性通常是完全獨立的。有些人社交能力很強,他們可以饒有興趣地與你談論國際時事、體育新聞、家長里短,可是從來不會表明自己的態度。而你一旦將話題引入略帶私密性的問題時,他就會插科打諢,或是一言以敝之。可見,一個健談的人,也可能對自身的敏感問題,有相當強的抵觸心理。相反,有一些人雖不善言辭,卻總希望能向對方袒露心聲,反而很快能和別人拉近距離。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要想與別人成為知心朋友,就必須表露自己的真實感情和真實想法,向別人講心里話,坦率地表白自己,陳述自己,推銷自己。這就是自我暴露。
一般來說,自己處于明處,對方處于暗處,一定不會感到舒服。自己表露情感,對方卻諱莫如深,不和你交心,你一定不會對他產生親切感和信賴感。當一個人向你表白內心深處的感受,你可以感到對方:首先信任你,其次想和你達到情感的溝通。這就會一下子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人知心朋友比較多,雖然他們外表看起來不是很擅長社交。這是為什么呢?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樣的人一般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為人真誠,渴望情感溝通。他們說的話也許不多,但都是真誠的。他們有困難的時候,不知怎么總能有人來幫助他們,而且很慷慨。
而有的人,雖然很擅長社交,甚至在交際場中如魚得水,但是他們卻少有知心朋友。因為他們習慣于說場面話,做表面功夫,交的朋友又多又快,感情卻都不是很深。因為他們雖然說很多話,但是卻很少暴露自己的感情。其實人人都不傻,能直覺地感到對方對自己是出于需要、還是出于情感而來往。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對情感的需要,就好象人們對食物的需要,是與生俱來的。情感紐帶下結成的關系,要比暫時的利益關系更加牢固。
實際上,人和人情感上多少總會有相通之處。如果你愿意向對方適度袒露,總會發現彼此的共同之處,總能和對方建立某種感情的聯系。對于可以信任的人吐露秘密,有時會一下子贏得對方的心,贏得一生的友誼。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應該至少讓一個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真實的自己。這樣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實現自我價值所必需的。
當然,“自我暴露”不足雖然不好,過度也是不好的。總是向別人喋喋不休地談論自己的人,會被他人看作是適應不良的自我中心主義者。心理學家認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對少數親密的朋友做較多的自我暴露,而對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而且,你也不一定要說出你的秘密。在不太了解的人面前,我們可以交流一些生活中的并不私密的情感,既給人親近之感,又不會讓自己處于不安全的境地。
以貌取人定律——人們會對容貌美的人更有好感
《三國演義》中講了這樣一件事。龐統相貌丑陋,但很有才能。他去拜見孫權,想要效力于東吳。孫權本來是個愛才的領袖,但是一看到龐統相貌丑陋,就不太喜歡他,又看他性格傲慢不羈,更加沒有好感。最后,他竟把與諸葛亮齊名的曠世奇才龐統拒之門外。魯肅苦勸也無濟于事。
孫權以貌取人,顯然是種偏見。可是連孫權這樣的英雄人物尚且有此偏見,在生活中這樣的人就更不罕見了。
人們總愛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似乎以貌取人是不明智的做法。但是,這個道理認識到容易,真正做到卻不容易。也就是說,大多數人,無論理智上怎樣認為,實際上在對別人判斷時多少要受到對方外貌的影響。
其實,相貌對人心理的影響是很突出的。就連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也是對漂亮的要更加喜歡一些,對長相丑的孩子,就不太喜歡,有的甚至有所嫌惡。
成人世界里也是如此。相貌漂亮的人,尤其是年輕的女子,會在人際交往、婚姻等事情上更容易博得他人的青睞,激起他人的熱心,獲得更多的幫助,在生活的各方面也更加順利一些。而相貌丑的人則容易碰壁,心灰意冷,自卑心嚴重。
國外有過一項針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根據統計,得出這樣的結論:長相好看的人比相貌平平的人掙錢更多,擁有的工作更讓人羨慕,而相貌平平的人比相貌丑陋的人又會好一些。
雖然長相不是一切,但的確可以構成一項資本。比如,一個單位雇用一個秘書,如果兩個候選人其他條件相同,而一個更漂亮些,那么,漂亮的那個人一般會有更大的優勢,尤其在經理是男性的情況下。畢竟人們更喜歡天天看到漂亮的臉蛋,用通俗的話來說——“養眼”。這就是為什么電視、電影里的明星,大多長相俊美。很簡單,因為可以讓人賞心悅目。
在愛情中,美貌更是一項資本。情侶一般在相貌上是般配的。當兩個人不般配時,丑的一方通常要在其他方面有更好的條件來平衡。
男人似乎對容貌更加重視一些,就是人們常說的:“世上沒有不好色的男人。”男人如果帶著個漂亮的女人,會覺得臉上更有光彩。
實際上,如果我們理性一些就會認識到,以貌取人的確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人的長相和心靈是兩回事。看相的,注重“眼相”,也就是更注重一個人的內在神韻,現在也許可以叫“氣質”。其實,氣質美要比容貌美更高一籌。內在的美才更耐看,也更能成為判斷一個人的依據。
以貌取人更容易發生在認識的初期,就是不太熟悉的時候。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將一群陌生人一連4天聚在一起,每次聚1個小時。
第一天,研究人員認為接受實驗者對于美的評判有32%來自外貌,20%來自對內在的了解。
第二天,情況改變了,評判中的23%來自外貌,而33%來自對內在的了解。
第三天,這一比率為26/34。
第四天,也就是最后一天,則是23/48。
這個實驗說明,人們對容貌的重視,會隨著彼此的熟悉而減弱。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對熟悉的喜歡的人,會覺得越來越順眼。
交往適度定律——對別人過好,有時會對自己不利
我們聽到過互惠定律,就是人們對別人給予的好處,總想要同等地回報。于是有的人以為,他如果對對方特別好,對方也會對他特別好。其實,互惠定律如世間一切規律一樣,就是適度最好,過猶不及。
你對別人過分的好,在人際交往中“過度投資”,可能引起三個不良后果。
首先,對一個有勞動能力、理智健全的人來說,獨立和付出是個性成長的需要。人際關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么這種關系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心理學家霍曼斯曾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一樣,就是人們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這也是我們在互惠定律里闡釋過的。
正因為如此,雖然人有自私的本性,不希望得到的少于付出的,但出于互惠定律,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會讓人心理失去平衡。因為這會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對方,而在心里感到愧疚,感到欠對方的情。這種心理負擔會使受惠的一方只好選擇疏遠。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的人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關系更融洽、密切。事實上并非如此。因為人如果一味接受別人的付出,心理會感到不平衡。所以不要把好事一次做盡,要留有余地,或者給對方回報的機會。
其次,對對方過好,會令對方對這種恩情感到麻木,時間長了,就不覺得你對他有多好。中國俗話說:“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你對別人適度地好,對方會感激你,也會回報你;如果你對對方過好,對方時間長了就麻木了,而你某一次達不到原來的標準,反而會引起對方的不滿,反而得罪了他。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把對方給慣壞了。
這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經常可以看到。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如果你對子女過好,會讓他習以為常,覺得理所當然,一旦將來讓他獨立解決困難,他就覺得你對他太不好了。還怎能指望他孝敬你呢?
夫妻之間也是如此。有時,妻子對丈夫太好,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什么事都對他百依百順,反而讓對方輕視你的感情。因為人們對于太容易得到東西,就不懂得珍惜了。而對方對你付出的不珍惜,反過來可能引起你的怨恨,結果在感情上形成了惡性循環,很不利于夫妻感情的健康發展。所以,在愛情關系里面,一個人不要只求付出,不求回報,而應該適當地向對方提出索取的要求,以保持感情付出的平衡。
在公司里面也有這個規律。有的老板一開始比較仁慈,給員工較高的工資。可是市場風云變幻,后來生意發展不順利,公司財務吃緊,只好又降低員工的工資,而這就會導致員工的抱怨。作為老板,應該在開始的時候就避免過于樂觀,不能把員工工資定得太高,因為你提高他的工資他高興,你一旦降低,他就怨你,人大多如此。為了鼓勵員工的積極性,老板可以許諾年底的獎金,但那要以公司經營狀況良好為前提。
再次,就是容易讓別人覺得你心太軟,不怕你,對你無所忌憚。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之輩,所以讓自己有點威嚴,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也讓自己更有影響力。如果你總是對別人太好,會讓人覺得你善良而軟弱,容易利用。尤其是作為領導,要擁有恩威并施的手段,既要有軟的一面,也要有硬的一面。
欲揚先抑定律——先貶后褒、先抑后揚
戰國的時候,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養了許多猴子。后來,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互相講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