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高血壓的誘因透析(2)
- 高血壓食療與養生
- 謝志強主編
- 3999字
- 2015-05-26 13:58:58
同學小王常年在外工作,難得假期回家,去年春節一家人歡歡喜喜地度過了除夕,接下來的日子就是考慮怎么娛樂。小王的岳父、岳母是麻將迷,早已退休。無奈平日老兩口加上小王太太是“三缺一”,少了一只“鐵腳”,所以除了每日三餐,剩下的時間往往是在玩門球、養花種草中度過。小王難得回家一趟,剛好湊齊一桌。岳母建議小王和太太陪他們玩上幾圈,過把癮。但這一上桌,就難離開了,每天除了買菜做三餐飯外,其余的時間幾乎都泡在麻將桌上,開始幾天小王玩得還比較“歡”,接下來就感覺不對勁,坐在那里,肩、頸、腰部酸痛。為了不掃兩位老人的興,小王只有堅持著,那滋味真是“茶壺里裝餃子,他心中有數”。可岳父、岳母卻忍不住“哎喲喲”直呻吟。雖是這樣,他們卻“勇往直前”,絲毫沒有歇手的意思。
正月初八深夜,岳父大人的“手氣”特別好,連和幾樁后,突然高叫一聲:“和了,清一色。”還沒來得及倒牌,人卻滑到桌子底下去了。一家人見狀嚇慌了,七手八腳把老頭子扶起來一看,老頭子已不省人事,口角都歪了。急忙送往醫院急診,正好我值班,聽完小王的講述,趕緊給老爺子做了腦CT檢查,竟然是腦出血。而小王緊張之余,邊說邊晃脖子、伸懶腰。我心里嘀咕:“年紀輕輕,送一個人到醫院,也不至于累成這個樣子”。一問原因,小王直吐苦水,還說看東西,好像視力都比以前差了。于是我順便給他檢查了一下視力。結果把他嚇了一跳。回家前,他兩眼視力均為12,現在卻明顯下降。唉,看來,凡事都要有個度,不要樂極生悲。
對于老年人和高血壓患者來說,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忌飯后即打。老年人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功能減退,飯后應稍事休息,讓血液更多地供應腸胃,以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放下碗筷即搓麻將,緊張地用腦,就會減少腸胃的血液供應,導致消化不良和腸胃病的發生。
(2)忌時間過長。如果打麻將一坐就是半天甚至一天,會使下肢血液回流速度緩慢,出現下肢麻木、疼痛、水腫等癥狀,甚至發生下肢靜脈栓塞。所以,坐一小時左右,應適當地站起來活動一下肢體。
(3)忌情緒波動。老年人血管彈性差,有的患有動脈硬變、高血壓、冠心病等血管疾病。如果過度興奮、緊張,則會刺激體內交感神經,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容易誘發中風、心絞痛、心肌梗死,甚至發生猝死。所以,搓麻將作為一種娛樂、消遣,應心平氣和,不要為一張牌爭得面紅耳赤,不要把勝負看得太重,更不要賭錢。
(4)忌熬夜打牌。有些中老年人的夜生活常常是以打麻將的方式消遣掉的。要知道,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減退,容易疲勞,而且不易恢復,故應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否則就會出現頭昏眼花、精神疲勞,誘發出其他疾病來。
(5)忌忽視衛生。人到老年,身體的免疫功能減退,抗病力差,一旦遇到微生物感染,就容易發病。因此在打麻將前后應該洗手,中途不要嗑瓜子或用手拿食物吃,同時還應將麻將經常放在陽光下暴曬。此外,患有肝炎、痢疾、肺結核等傳染病的人,最好不要去打麻將,以免傳染給他人。
長時間下棋
弈棋,是一種“斗智”的藝術,是鍛煉智力的一種娛樂活動,它有助于提高人的記憶力,使大腦皮層的活動功能增強,還能提高理解和判斷能力、加強運算能力。運算能力越強、越準,獲勝的機會越大。紋絲對坐,從容談兵,奧妙莫測,“樂在棋中”,會把人帶到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里,享受到無窮的樂趣。同時,對那些智力遲鈍、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的老人,弈棋則是最佳的治療方法。
但是娛樂必須適度,對于高血壓患者來說更是如此,切記下棋時間不要太久,或與人爭執。因為下棋時間太久,勢必減少活動量,使運動系統的功能減退。在“棋逢對手”,競爭激烈時,全神貫注,目不斜視,頸部肌肉和頸椎長時間固定于一個姿勢,血液局部循環不良,肌肉勞損,易發生緊張性頭疼和頸椎病,還可降低胃腸的蠕動,導致心肌的收縮力以及身體的免疫功能都會減弱,有損身體的健康。因此,下棋每次不宜超過1小時,消遣消遣足矣。同時有些人弈棋爭強好勝,常為一兵一卒爭執,乃至“唇槍舌劍”,互不相讓,這樣會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心動過速,血壓驟升,心肌缺血。原有高血壓或隱性冠心病的人,便有可能突然發生意外招致不幸。
貪玩游戲機
美國公共健康中心的科學家研究發現,電子游戲與兒童高血壓有密切聯系。科學家們曾對附近兩所學校的1400名學生進行跟蹤調查,詢問了他們家庭的高血壓病家族史。經過比較有關血壓資料,結果發現,經常玩電子游戲的兒童患緊張性高血壓病的比例高于不玩的兒童。
研究還發現,兒童期高血壓病對成年后的血壓有很大影響。他們比起正常的同齡人,包括那些具有高血壓病家族史的同齡人,更容易成為真正的高血壓患者。因此,對家長來說,一定要控制好孩子,莫貪玩電子游戲。
長時間看電視
隨著電視的普及,如今看電視已成為人們業余文化娛樂生活的重要內容。然而,電視對人體健康有沒有影響,這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據國外研究,電視機在工作時,其顯像管會發射一種較強的電子束,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影響,尤其對血壓的影響更大。長時間看電視后,可引起機體耗氧量增加和神經系統疲勞及感官能力減退,使人的工作效率下降,連續看電視5個小時以上時,血壓會明顯升高,此稱之為升壓反應。一般健康人在看過電視后不久,升壓反應即消失,血壓很快便恢復正常;但高血壓患者的升壓反應卻可持續10~15小時,少數人還會出現顱內刺激癥狀,甚至誘發腦卒中或急性心肌梗死等。據柏林心血管病中心研究所報告,所有高血壓患者在看完電視之后,血壓均上升,大約有1/3的患者的血壓直至次日還不能恢復到原有水平。
關于看電視引起升壓反應的機制尚在探索之中。根據初步研究結果認為,造成升壓反應的原因,除了精神情緒上的應激反應(尤以緊張、恐怖及悲傷的情節畫面影響最為顯著)和電視機的輻射之外,閃光、聲音的刺激亦是重要因素。因此,為了健康和安全起見,不論是高血壓患者還是正常健康人,看電視時均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每次持續看電視的時間不應過長,通常以不超過2小時為宜。中途應當休息片刻,到室外走走,眺望遠方,活動肢體,呼吸新鮮空氣。
(2)看電視時,室內光線不宜太暗,最好是有較弱的側光照明。
(3)避免電視畫面“跳躍”或“閃爍”,少看驚恐悲切的情節,高血壓患者以不看為宜。
(4)看完電視后若有不適反應時,就應及時節制,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5)看電視的距離以距電視機(508厘米)15米為最低標準,眼睛視線的水平與電視機屏面中心呈13°夾角為宜。
另外,兒童超長時間看電視可能導致性早熟。
昨天帶著兒子小馬和一幫朋友吃飯,席間朋友對兒子的乖巧贊不絕口,把他夸成了一朵花兒似的。我撇了撇嘴,然后告發兒子:昨天他還跟我們夫婦大鬧了一場呢!朋友們不解,紛紛問是怎么回事,小馬也在一旁煽風點火地讓叔叔阿姨們給他做主申冤。
我告訴他們,我昨天剛剛看了一份文獻,上面報道說意大利研究人員最新的研究發現,兒童超長時間看電視將會導致褪黑激素分泌的減少,這種被稱為“睡眠荷爾蒙”的激素與兒童的青春期時間有密切的關系。那些遠離電視、電腦的青少年褪黑激素的分泌量要比平均值高出30%。研究人員認為,長期暴露在電視等人造光源下,是極有可能導致性早熟的。所以我對小馬說,以后你看電視的時間不能超過2個小時,這是命令。結果小家伙就不干了,哭天喊地地跟我們鬧。
朋友們聽了,紛紛表示回家也要對孩子發出“電視限制令”,小馬一看“敵眾我寡”,沒有人支持他,也就只有耷拉著腦袋不再爭辯了。
不愛運動,常臥床休息
經常躺在床上,憂心忡忡,思想過度緊張,甚至唉聲嘆氣、精神不振,加之腦組織要消耗大量的葡萄糖、氧氣、腦卵磷脂、氨基酸等能源物質,會造成大腦暫時的營養不足,以致產生頭暈、渾身乏力等癥狀,造成體力不佳。而且長期臥床,就會降低胃腸功能,導致食欲不振,使全身營養缺乏,對身體本身和抵抗疾病都不利。嚴重者,肢體老是處于靜態之中,可能造成肌肉萎縮、骨骼脆性增大和關節不靈活,使肢體僵化。人躺在床上長久不動,勢必會造成血液循環緩慢,血液是身體一切組織器官供給營養、供給氧氣的通道,如果血液循環不暢,會使全身健康受損,還會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長期臥床于室內,空氣中含有大量細菌、霉菌和發酵顆粒,以及二氧化碳、灰塵等有害物,由于空氣不清潔,呼吸受阻,對高血壓患者極為不利。如果出外活動,使新鮮氧氣參加人體的生化代謝活動,有利于蛋白質的合成和增強免疫功能,對康復是有好處的。生活較有規律的正常人,體內的激素分泌是比較均衡的,一般白天較高,夜間較低,如果老是睡覺,就會擾亂生物鐘,擾亂內分泌系統的正常工作。
總之,要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進行力所能及的活動。專家指出,患者每天堅持3次、每次20分鐘的戶外活動,比如散步等,就會明顯改善身體器官的功能。
情緒誘病
情緒激動與高血壓有關嗎
王師傅是高血壓患者,一天下班回家后,他發現家門口有堆狗屎,忍不住在樓道間破口大罵。回屋之后,他仍絮絮叨叨,氣憤難平,結果忽然陷入昏迷,再沒醒過來。動輒發怒往往成為高血壓發生和惡化的誘因,寡欲精神爽,思多氣血衰。心平血壓降,氣和則安康。
情緒與疾病關系密切,且互相影響。疾病可引起情緒的波動,高血壓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無論哪一時期的高血壓,都會對人的情緒產生影響。高血壓初期,血壓波動很大,忽高忽低,而人的情緒往往隨著血壓的波動而變化,容易激動,愛發脾氣。隨著病情的發展,并發癥的出現,患者心理負擔日益加重,情緒更加不穩定,更加急躁、易怒、易沖動。到了晚期,多個臟器受損,功能喪失,情緒往往變得深沉、憂郁,有時焦躁不安,還可能出現多疑、敏感,甚至產生被害的妄想等癥狀,也可能出現行為異常。
反過來,情緒的變化亦可引起血壓的變動。激動、憂慮、煩惱、焦急等情緒會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而保持寧靜愉快的心情,血壓則下降。
高血壓患者最忌的就是大喜大悲,在憤怒、悲傷、恐懼或大喜時血壓驟然升高,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突發,情緒的激動往往是誘發腦卒中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