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挺直腰板,堂堂正正做人,但很多時候環境的惡劣迫使我們不得不低下高昂的頭顱,否則就會碰得頭破血流,眼冒金星。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失意時的低頭彎腰正是為了得意后的昂首挺胸,人要學會韜光養晦,學會忍辱負重,才能在復雜險惡的社會環境中保全自己,并為日后爭得出頭的機會。
1.“敗”在一時,贏得一世
當別人的“老子”當然好,可以指手畫腳,可以高高在上,但不是什么時候都能當“老子”的,很多時候人難免會失意,這就要有點“心機”,先當“孫子”,以求日后卷土重來,東山再起。
什么是真正的強者?或者說有沒有一種被人公認的強者的準則?人們對此眾說紛紜,一種人認為強者即力量的強大者,權力處在巔峰,占據老大的位置即為強者;另一種人認為世上并無永恒的強者,強弱是相對的,一個人在某方面的強大或許正掩蓋了其他方面的弱點。正因為如此,很少有人能在第一把交椅上永遠坐下去。
強者不會永遠強大,弱者也不會一輩子永遠弱小,強弱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當你還不是強者時應該示弱,該當“孫子”時就當“孫子”,千萬不要強出頭當“老子”。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就是一位很會示弱當“孫子”的人物,但這并不影響他最后成為了漢朝的創立者;而項羽英雄蓋世,處處逞強,卻最后成為了垓下之鬼。這兩種不同處世方法所帶來的不同命運,很讓后人很值得深思。
楚漢相爭之前,項羽與劉邦說好了先入關者為王,但項羽遇上秦軍主力,戰爭異常激烈;而劉邦卻一路順暢,只遇上秦兵的些許抵抗,所以得以先入關。
可是項羽哪里肯做這種吃虧上當的事,明明是自己破釜沉舟殲滅了秦軍主力,到頭來卻被一個無賴做了王者,豈不叫天下人恥笑,加上項羽的謀士范增又火上澆油,說:“劉邦在山東時,貪財好色,如今進了關中,卻變成了另一個人。既不收取財物,又不親近女色,由此可見,他的野心不小啊!”
因為劉邦經常自詡頭上有天子氣,范增又添油加醋挑起項羽的怒火:“我仔細觀望了云氣,只見劉邦頭頂上五彩繽紛,顯現出盤龍臥虎的形勢,這可是天子的征兆。”
這一說,把項羽氣得火冒三丈,下定決心要將劉邦除掉。
當時,項羽的兵馬四十萬,駐扎在鴻門;劉邦的兵馬只有十萬,駐扎在灞上。雙方相隔只有四十里地,兵力懸殊,力斗的話肯定不是項羽的對手。
這時劉邦的謀士張良獻計說:“項羽是一個吃軟不吃硬的人,你要向項羽道歉,并裝作很服從他的樣子,這樣才能平息他的怒火,平息了他的怒火,他就不會殺你。”
劉邦想了一想,沒有其他的辦法,只能如此。
劉邦挑個日子,帶了一百多個隨從,到了鴻門去拜見項羽。劉邦一見項羽,滿臉堆著諂媚的笑說:“我跟將軍同心協力攻打秦國,將軍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沒有想到能夠先入關。今天在這兒和將軍相見,真是件令人高興的事。哪兒知道有人在您面前挑撥,叫您生了氣,這實在太不幸了。”
項羽見劉邦低聲下氣成“孫子”的樣子,滿肚子氣也消了不少。劉邦見項羽心軟了,才大松一口氣。后來劉邦巧妙地設計逃離了這個是非之地。劉邦的這一示弱當“孫子”為他的日后東山再起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206年,在諸強一起推翻秦朝以后,項羽分封天下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屬地為巴蜀。
劉邦并沒有因為被項羽分封在這路途遙遠的窮山惡水而意志消沉,在其得力謀士的輔佐之下,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在漢中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等到有了與項羽相抗衡的軍事實力后,突然殺出漢中,將項羽打得大敗,逼得一代楚霸王在烏江也拔劍自刎,為后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和思索。宋代詞人李清照在一首詩中寫道:“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正是道出了這種后人的遺憾之情。
楚漢之爭這段恢宏的歷史雖然成了過眼煙云,但它留給后人的意義和教訓卻發人深省。
劉邦遇強則避,適時示弱裝“孫子”,卻最終開創了四百年的漢朝基業,成為中國歷史上漢唐盛世的開山之人。而楚霸王項羽雖然英勇蓋世,卻放不下自己的架子,不肯過江東以圖東山再起,為后人所惋惜和感嘆。
從楚漢相爭看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強者,也沒有絕對的弱者。項羽處處逞強,最終難以坐得天下;劉邦懂得適時示弱,因而在秦末亂世最終勝出,開創了四百年的大漢江山。我們由此可以推出,那些所謂的“弱者”是在不該當“老子”時絕對不逞英雄氣概,但一旦得勢就抓住機遇、把握方向,一舉強攻以獲得成功。這就是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的道理。
2.做人低調以求自保
學會夾起尾巴做人,這里隱含著深刻的人生進退哲學,大丈夫要學會相時而動,趨利避禍,這樣才不至于被人算計,遺恨終生。所以很多時候,自己明明有才能、有見地、有抱負,但也要懂得深藏不露。
同樣具有耀眼的才華,同樣在社會中奮發,有的人能卷起萬丈狂瀾,干起驚天動地的偉業;有的人,則在浪濤中撲打了幾下就沉入海底,成了曇花一現的人物;有的人如水面泡沫般瞬間消失,成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過客;有的則被波瀾沖刷、蕩滌再也找不到他的蹤影。縱觀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閱盡古往今來的風云人物,可以發現,凡能夠并善于做到不形于色、不形于言,善于隱態藏鋒,匿壯示弱者,大都能夠順利走過人間坎坷,不斷交上人生鴻運。
清朝末年的醇親王奕譞便是個善于在必要時候懂得夾起尾巴做人的人,他在血雨腥風、瞬息萬變的清末政治風云中,不但能保全性命,而且官越做越大,成為權重一時的人物。
醇親王奕譞是清咸豐帝的弟弟,他的福晉(即夫人)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因此,他不僅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又是其妹夫,在當時是赫赫有名的七爺。
奕譞年輕時曾熱衷于清廷內部權力的爭斗,他在熱河時就與慈禧太后聯合在一起,秘密準備發動政變、懲處肅順等顧命八大臣的諭旨,回到北京隨慈禧太后、六哥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后,又帶領軍隊夜抵密云捕捉肅順,為慈禧太后上臺垂簾聽政立下了汗馬功勞,被授以都統、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但是,不久以后他就看到清廷內部權力斗爭的殘酷無情,特別是比他功勞更大、地位更高的奕,曾因小過險遭罷斥之禍之后,奕譞的處世態度頓時大為改變,時時事事謙恭謹慎。他特意命人仿制了一個周代的欹器,這個欹器若只放一半水,就可以保持平衡,若是放滿了水,則會傾倒,使全部的水都流失掉。奕譞便在欹器上親自刻了“謙受益,滿招損”的銘詞。
1874年,同治帝駕崩,無子嗣,慈禧太后召集王公大臣等宣布說,欲立奕譞的兒子載湉為皇帝。聽到自己的兒子被選立為皇帝,奕譞不但沒有絲毫的興奮,反而被嚇得昏倒在地,碰頭痛哭,被人攙扶而出。奕譞及其夫人都深知慈禧太后氣量偏狹,待人兇狠無情,就是她的親生兒子同治帝也時常遭慈禧的責罵虐待,自己兒子一旦為帝,如入虎穴,不但兒子時刻有忤旨殺身之禍,就連他奕譞本人也難免為慈禧太后所疑忌。因為他的兒子做了皇帝,他本人就成了“皇帝本生父”了,本生父雖然與太上皇不同,但如果將來他的兒子大權在握,就有可能把他尊為太上皇,這就會損害慈禧太后的權力,而慈禧太后恰恰權力欲望非常熾烈,這是她萬萬不能容忍的。為了遠避嫌疑,表明自己的心跡,奕譞一面言詞悲憫地懇請罷免一切職務,表示要“喪盡余生,與權無爭”;一面秘密地向慈禧太后呈遞奏折說,將來很可能有人利用他是清光緒帝本生父的特殊地位,援引明朝皇帝“父以子貴,道遭所尊親”的例子,要求給他加些什么尊號,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應該將提倡建議的人視之為“奸邪小人,立加摒斥”。
奕譞這種深刻的遠見和洞察力果然得到了驗證,光緒帝繼位的第15年,果然有一個官員上疏清廷,請求尊奕譞為“皇帝本生父”。慈禧太后見疏大怒,拿出奕譞以前的奏折為武器下諭痛斥此人以邪說競進,風波很快便平靜了下去。
在我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之下,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像奕譞這樣具有皇帝生父特殊身份的人,更容易遭到慈禧太后的猜忌,稍有不慎,就會大禍臨頭。奕譞謙虛謹慎,不因自己有功而大肆宣揚,也不以自己是皇帝的生父而沾沾自喜,他做人低調,處事謹慎,適當的時候懂得夾起尾巴做人的道理,不但保全了自家的性命,而且還贏得了慈禧太后的歡心。
大人物如此,小人物也不例外。有一位圖書情報專業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分到上海的一家研究所工作,從事標準化文獻的分類編目工作。他認為自己是學這個專業的,自以為比那些原班人馬懂得多,剛上班時,領導也擺出一副“請提意見”的派頭,這種氣度讓他受寵若驚,于是工作伊始,他便提出了不少意見,上至單位領導的工作作風與方法,下至單位的工作程序、機制與發展規劃,都一一列出了現存的問題與弊端,提出了周詳的改進意見,領導表面點頭稱是,同事也不反駁。可結果呢,不但沒有一點兒改變,他反倒成了一個處處惹人嫌的人,被單位掌握實權的某個領導視為狂妄、驕傲乃至神經病,一年多竟沒有安排他具體做什么事。他只好炒領導的魷魚,跳槽走了。臨走時,領導拍著他的肩頭:“太可惜了!我真不想讓你走,我還準備培養你當我的接班人哩!”那位研究生一邊玩味著“太可惜”三個字,一邊苦笑著離開了。
那位出道不久,涉世未深的研究生雖然精神可嘉,但卻未能體會適時彎腰做人的道理。有一句至理名言,叫做“只能你去適應這個社會,不能讓這個社會適應你”,你縱然有再大的抱負和才華,也只能先隱藏和掩蓋起來,夾起尾巴做人,隱忍處世,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一展自己的才華和報負,這是為人處世的一個準則,也是做人懂“心機”的一種表現。
3.無能之能闖天下
古人云:“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真正成大事的人是不會鋒芒畢露的,他們的“心機”在于暫時隱藏智慧,一方面和旁人維持和諧的關系,避免受傷害;一方面透過冷靜的觀察,掌握大環境的脈博等各方面的條件成熟了,自然便可英雄大顯身手了。
韜光養晦無論是對一個國家還是對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智慧的體現。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談到中國未來幾十年的外交基本策略時,便提出了一個至今讓中國受惠頗多的觀點,那便是“不出頭、不稱霸,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事實上,正是遵循這一基本原則,中國的經濟才能在和平的環境中得以快速的發展了二十多年,可見韜光養晦對一個國家來說,是不無助益的。
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韜光養晦同樣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埃及前總統薩達特,便用這一策略成功的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和抱負。
埃及前總統薩達特是1952年埃及“七·二三”革命的組織者和發起者之一。在革命成功以后,領導者相互之間爭權奪利,十分激烈,只有他不圖大權,恬淡自若。對于大權在握的納賽爾,他非常尊敬;對納賽爾所提的建議,也從來沒提出不同的意見;對于納賽爾的話,他也總是唯唯諾諾。為此,納賽爾稱薩達特為:畢克巴希薩薩(即“是是上校”),甚至不滿意地講:“只要薩達特不老說‘是’,而用別的話來表示他的贊成意見時,我就會覺得舒服些。”在日常工作中,薩達特不露聲色,表現也是平平常常。對于內政問題和外交大事,他從不拿出主見,偶爾自己的公開態度稍有出格,他就會立刻糾正過來,與納賽爾的一批信徒保持一致。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后,納賽爾想隱退,將扎克里亞·毛希丁提名為繼任者。但是,三年之后,考慮到順從及危險性大小等理由,權衡再三,納賽爾出人意料地選薩達特為繼任者。出于易于控制和為人溫和的考慮,埃及軍方也支持薩達特。
1970年9月納賽爾去世,埃及開始了一場激烈無比的權力之爭。扎克里亞·毛希丁、阿卜杜勒·拉蒂夫·巴格達迪、阿里·薩布里、卡邁里·侯賽因、薩米·謝里夫這些人,既有潛在勢力,又都大權在握,他們之間誰都互不相讓。后來基于政治妥協,這些人把平日不起眼的薩達特捧上了總統的寶座。
當薩達特繼任總統的職位以后,一反平日之態,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自然是先排除異己,把毛希丁、薩布里等潛在對手革職或者降職,以穩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接著,他又進行了政治上實行民主,經濟上實行改革的政策。特別是在外交方面,1972年7月,他下令驅逐了在埃及的2萬名蘇聯專家;1973年10月,向以色列發起了“十月戰爭”,打破了中東“不戰不和”的僵持局面;1974年6月與美國恢復了外交關系;1977年11月親自訪問以色列,打破埃及、以色列關系的僵局;1978年與美國、以色列簽訂戴維營協議,由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等等。這一系列的外交上的驚人之舉,使他一躍而成為70年代世界政治舞臺上叱咤風云的大人物。
正是薩達特深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道理,他才隱其鋒芒,韜光養晦,后來終于登上總統寶座,表現了非比常人的“心機”和智慧,值得胸有大志的人學習和借鑒。
4.抬頭看路,低頭做人
做人要有“心機”,就應該懂得變通的道理,如果暫時不得勢而依附在別人的“屋檐”下,就一定低下你的頭,收斂自己的個性,以隱忍換得以后的騰飛。
《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因寄人籬下,自認為“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說一句話”,這就是人在屋檐下,低頭做人的真實寫照。一個人暫時處于劣勢,靠著別人生活,還要飛揚跋扈,豈不貽笑大方?在人屋檐下,一定要低頭,這是明哲保身的“心機”所在。
老百姓有一句俗語,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意思是說人在權勢、機會不如別人的時候,不能不低頭退讓,但對于這種情況,不同的人可能會采取不同的態度。有志進取者,將此當作磨煉自己的機會,借此取得休生養息的時間,以圖將來東山再起,而絕不一味地消極乃至消沉;那些經不起困難和挫折的人,往往將此看作是人生和事業的盡頭,他們畏縮不前,不愿想法克服眼前的困難,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聽天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