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分析報告擇要概覽(2)
- 中情局絕密檔案之希特勒性格分析報告
- (美)穆雷
- 5520字
- 2015-05-11 14:33:37
6.面對反對和挫敗的反應
對于希特勒來說,他人的反對是一種能夠驚醒他的生命力的刺激。面臨反對時,他的力量得以會聚和增強,而當反對變得更加強烈,成為嚴重的挫敗的時候,他的反應往往是這樣的:(1)情感爆發,暴怒如雷,憤慨不已地指責,以淚水和自哀自憐結束;后則會有(2)怠惰期,筋疲力盡,心情憂郁,優柔寡斷(有時還會伴隨著數小時的極端沮喪和令人心煩意亂的夢魘),此后希特勒逐漸恢復正常;最終(3)希特勒會以自信和堅定的決心,以更強大的力量和更殘酷的態度進行反擊。希特勒有時會在24小時之內完成這個循環,有時則需要幾周的時間才會達到最終做出反擊決定的第三階段。
數年來,希特勒面對挫敗的這種反應模式一直都能獲得成功,每一次反擊都使希特勒進一步逼近他的目標。然而,自從他在俄羅斯前線上武運陡轉之后,希特勒遭受挫敗的次數開始不斷增加,而他的反擊則告以失敗,有時甚至是災難性的失敗。但是,希特勒的人格中沒有防御性的結構:他只能在信心膨脹之時發起進攻,或在喪失信心時陷入崩潰。
所以,我們可以預測,隨著時間推移,希特勒發生崩潰的強度將會不斷加劇,頻率會不斷增加,而時間也會延逐漸長。與之對應的,他的自信心和反擊的力量也會不斷下降。
有一件事是我們需要記住的:希特勒是白手起家的,在起點之時他是個無名小卒,連可以失去的東西都沒有。他為自己選擇了一條狂熱的道路,而這條道路的結果只可能有兩個:徹底的成功(無所不能)或完全的失敗(死亡)。在這兩種結果之間,沒有折中的可能。因為希特勒并不需要親自去戰斗,所以崩潰的時候他可以躲在貝希特斯加登獨處、復原,然后帶著新的而且永遠是更孤注一擲的計劃回歸,去毀滅他的敵人。在他內心中,有一種強大的強迫性沖動,讓他犧牲自己和整個德國去復仇,去消滅西方文明,去死亡,拖著整個歐洲和他一起墜入黑暗深淵。他會覺得,這是一個被侮辱、無法忍受下去的靈魂唯一的力量源泉。
7.對于創造、繪畫、建筑學、德意志國家、自我的傳奇的需求
我們猜測,希特勒早年對繪畫感興趣,是因為以下幾個事實:(1)這是他在學校中成績出眾的功課之一(因此提供了補償式的成就感);(2)自嬰兒時起,他弄臟東西的破壞傾向就被壓抑了,而繪畫提供了一個他人能夠接受的發泄途徑;(3)繪畫,尤其還包括后來他感興趣的建筑學,也需要建設性,因而能夠平衡原始的毀滅沖動(這里的“平衡”既是一種反向形成,又是對毀滅沖動的彌補)。希特勒一向喜歡描繪被毀的神殿(正如他一向喜歡凝神注視敵人居住的城市被毀壞一樣),他也同樣喜歡描繪恢弘的城堡(就好像他十分沉醉于為第三帝國設計建筑一樣)。
雖然很多人聲稱希特勒只專注于破壞,但經過對希特勒的寫作與行為的仔細分析,我們確信他并非如此。在他的天性之中,有一種深切而有力的創造性的人格特征(但很遺憾,他缺乏必要的天賦)。他運用自己的創造力來將各種元素組合成一個思想體系,來組織國家社會主義黨,以及撰寫自己的人生寓言——他是一部宏大戲劇的作者和主演。
不像其他的政治家,希特勒像浪漫主義藝術家一樣,按照一定的周期來安排自己的生活,他相信全國首要的政治家應擔負起提供創造性的想法、新政策和新計劃的職能。
8.受到壓抑的順從、被貶低和受虐的需求
希特勒一直對他關于異性之間性行為的幻想諱莫如深,但是通過對他在《我的奮斗》中使用的三千個奇特隱喻的系統性分析和相關性研究,這些幻想被揭示了出來,這項研究的結果后來也被一位“聲稱知情的人士”所證實。在這里沒有必要描述這些幻想奇異的特征,只要說明他的這種性行為模式是以下因素聯合產生的就足夠了:(1)原始的排泄和弄臟東西的傾向,和(2)被動的受虐狂傾向(他性格中的女性成分發展過度的表現)。促使第二種因素(受虐狂)增強的很大一部分力量,是無意識的對懲罰的需求。一個能夠較好地適應和參與社會生活的人,是需要表現出一些順從反應(遵從、合作、償還債務、表達感激、承認錯誤、道歉、懺悔、贖罪等)的。而一些人出于過度膨脹的驕傲,不斷地壓抑自己的順從反應,在他們的身上就容易出現無意識的對懲罰的需求。盡管在有意識的層面上,希特勒過度努力地想要維護自己無限優越的形象,作為人的本性卻通過一種需求無止境的自我貶低的性模式來自動地矯正這種虛飾,試圖恢復平衡。
但這種性模式在希特勒的人格之中并不算一種很強大的力量,它也并不構成他的全部性需求。它與其他模式相互交替,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壓抑的(有些人則說是公開的)同性戀傾向。
在這里,很重要的任務是認識到這一點:希特勒長期的反抗性努力,并不是以上升達到高位擺脫卑微的出身、征服自己的軟弱無能為唯一目的的,同時它還通過一種強烈的理想自我反向形成,來征服一種隱藏的對被動與服從的積極渴望。這里沒有空間來陳述支持這一觀點的大量證據,但可以簡要地列出幾個例子:(1)希特勒的體質有很強的女性化特點,他的喜好和多愁善感也非常女性化;(2)他最初對母親的認同;(3)他過去對出色的領導者(軍官們、魯登道夫等)顯示出過度的恭順;(4)他被羅姆以及其他專制的同性戀者所吸引;(5)根據一些密告者的描述,希特勒的夢魘強烈地暗示著同性戀恐懼;(6)希特勒對人性的一些解讀也能折射出他自己的本性,例如他說人民“需要有人來威懾他們,讓他們戰栗著服從”;(7)希特勒多次說到(在狂歡般地征服、徹底地宣泄了他的憤怒之后),他想像蘇拉一樣放棄權力,一個人安靜地生活,描繪和設計建筑;最終,(8)反復出現的自殺威脅。
II.自我、社會、思想意識中心
——致力于鑄造理想化的強大德國
沒有任何一個真正的德國人,不論是朋友還是敵人,曾經說過希特勒對理想的普魯士軍國主義德國的執著是虛假的,因此我們可以說過去二十年中他是思想意識中心的(專注于一個思想)。因為他堅持的思想包含了一個社會藍圖,在假想中這個社會藍圖是有益于他的大部分同胞的,所以我們可以說他也是社會中心的。但是,因為他對同胞的福祉的關心顯然次于他個人的野心——聲名、不朽,我們把自我中心放在了第一位,所以寫成自我、社會、思想意識中心。我們很少在一個自戀型人格的人身上看到這么強的思想意識中心特點,只有做不到如此專注的人,才會懷疑希特勒的專注并非真實。
融系于德國。因為希特勒和德國人民中的一大部分彼此融洽接納,我們可以說他融系于德國民眾,既接受他們,也為他們所接受。希特勒對第三帝國的強烈情感(可能這么強烈的愛國情感只有一個生于祖國邊境之外的民族主義者才會有)成為以下情況發生的決定性因素:(1)使他獲得德國人民支持,由此得到權力欲的滿足;(2)使他能夠找到事業感、使命感;(3)(在他自己看來)為他的許多非法行為提供道德依據;(4)把他和一群有相似想法的人聯系到一起,使他免于心理孤立的危險,從而令他保持相對理智。
(注意:希特勒在內心中把德國等同于他的母親這一假說,能夠幫助解釋他忠誠奉獻的熱誠程度。)
III.情感
希特勒的大部分情感傾向廣為人知,并已在前面列出:他對權力、榮耀、獨裁、民族主義、軍國主義、暴力非常看重,而輕視軟弱、寡斷、寬容、同情、和平、理性辯論、民主、布爾什維克主義、唯物主義、資本主義、猶太民族、基督教精神。簡略一點來說,我們可以把他看作倡導攻擊性本能(戰爭、權力和榮耀)、貶低獲得性本能(商業、和平與繁榮)的代言人。有兩個問題特別值得我們思考:(1)當希特勒在維也納流浪的時候,他為什么沒有變成一個共產主義者?以及(2)怎樣解釋希特勒的反猶太主義?
1.希特勒反對共產黨的決定因素
(1)希特勒父親的社會地位是逐漸上升的,他最初是一名農民,然后努力成為較低的中產階級,在他自己和更下層階級的人之間劃出了一道分界線。希特勒的父母都尊敬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因此,希特勒本能地避免與維也納工人階級交往過密。
(2)希特勒體質太弱,不適合從事建設工作,無法長期維持一份工作,所以沒有多少機會與工會建立聯系。
(3)希特勒從12歲起就是一個熱情的民族主義者,在他心目中,社會的分隔線(民族之間的沖突)與共產主義者眼中社會的分隔線(階級之間的沖突)不一致。
(4)希特勒一直支持等級原則:社會應當由最適合、經過最嚴格訓練、在實際行動中證明了自己的精英來統治。與之相對的,共產主義的理想則呼吁權力在未經訓練的人之中廣泛分配。
(5)從青年時代的最早期開始,希特勒就更贊同軍國主義思想,共產主義的唯物主義思想對他來說從來都沒有過吸引力。
(6)希特勒對于失敗者缺乏同情,共產主義的人道主義方面對他沒有吸引力,希特勒一直都是個恃強凌弱的人。
2.希特勒反猶太主義的決定因素
(1)德國傳統中有廣泛傳播的反猶太情緒(特別以呂格爾、費德爾為代表),希特勒受到這一傳統的影響。
(2)希特勒個人生活中的挫折使他需要尋找替罪羊,來把自己壓抑的攻擊性集中到他們身上,因為猶太人不會以拳頭和武器來反擊,所以是最好的替罪羊。
(3)猶太人是希特勒將自我中卑微的部分(他的敏感、軟弱、怯懦、性受虐癖)進行投射的合適對象。
(4)在凡爾賽和約之后,德國人也需要一個替罪羊,作為政治策略,希特勒向他們提供了猶太民族。
(5)在組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強盜軍隊(納粹部隊)并且喚起了他們的戰斗精神之后,希特勒必須要為他們找到發泄暴力激情的靶子,以免憤怒指向他自己。
(6)猶太人不是軍國主義者,在希特勒的征服計劃之中只會是絆腳石,消滅猶太人使他損失的支持率不足掛齒。
(7)猶太人與希特勒最熱切憎惡的幾個概念聯系在一起:商業、唯物主義、民主制度、資本主義、共產主義。
(8)有些猶太人非常富有,希特勒需要一個借口來剝奪他們的財富。
IV.正式結構——歇斯底里癥,精神分裂癥
希特勒的性格(自我結構)相對較弱,他的巨大力量來自他的情結的周期性驅動。通常他不能夠自主地以自己的意志驅使自己堅持工作規律,他必須要受到內心的強迫,由激情的浪潮推上高點。他的本我(本能力量)和自我(自主控制)聯合一致,他的超我(良知)受到壓抑。
1.歇斯底里
希特勒顯示出了多種形式的歇斯底里性分離癥狀,特別明顯的表現是在1918年的兩種癥狀,當時戰爭在他身上引發了神經癥,使他發生了失明和失音(變啞)。他多次經歷了精神狀態上的特殊時期,其間他的特征是容易深陷沉思之中,或是發生強烈的情感爆發,以及看到清晰的幻象。在當眾演講時,他幾乎處在發瘋的狀態。他將原始薩滿、宗教先知、精神錯亂的煽動者以及完美演員的一些特質集于一身,顯然屬于激動人心的、能創造歷史的歇斯底里癥患者之列。
然而,我們一定要注意,希特勒對自己的各種情結有很強的控制力。他能根據情境的需求來開啟或關閉自己的情感爆發,利用它來為自己開辟道路。正如埃里克森(Erikson)所說,他“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歇斯底里癥……在德國歷史的舞臺上,希特勒知道怎樣安全而又權宜地讓自己的個性進入歇斯底里的瘋狂狀態,去演繹出每一位德國的聽眾、讀者心中隱藏的期待”。
2.精神分裂癥
精神科醫生對于游走在歇斯底里癥和精神分裂癥邊界的病例并不陌生,有的時候,歇斯底里癥會逐漸發展成精神分裂癥(喪失理性的種種情形中非常嚴重的一種)。像前面說過的那樣,因為希特勒已經表現出偏執型精神分裂癥的所有癥狀,所以他不乏心智完全崩潰的可能性。
但這里還是要注意,偏執型的動力機制可以用來有效地使一個少數黨派或是一個受到擊敗的國家激發和會聚其力量。這樣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生動而夸張地描繪出一個圖景,其中的世界充滿了罪惡和謀劃邪惡背叛的對手(被害妄想);(2)說服你自己的群體,使之相信自身具有內在的優越性和光輝的命運(夸大妄想);(3)聲稱為了你們的共同目標一切手段都是合理的,你們的敵人過去已經用過最為卑鄙的手段,并以此來壓抑良知;(4)把任何一次挫敗、任何一個災難都歸咎于自己的敵人。通過有意識地運用這些手段,希特勒利用了自己的偏執傾向,保持了對這種傾向的一些控制。
因此,我們能夠得知希特勒是如何避免變成徹頭徹尾的瘋子的。答案可能是這樣:(1)通過有意識地利用自己的歇斯底里和偏執傾向達成他的目的,希特勒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對自己的這些傾向的控制;(2)希特勒認同于一個社會中心的目標,即創造一個理想化的德國,并全身心致力于此,這使他避免了孤立的自我中心的痛苦和危險;以及(3)希特勒極其擅長把自己的想象和幻覺加之于德國人民的身上(這些人服從現行的趨勢),從而使他們相信他是無可比擬的崇高之人。因此,他虛構的世界變成了真實,瘋狂變成了理性。
V.希特勒的能力特征與行動原則
1.能力和有效的特質
希特勒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自身獨特的能力和特質:
(1)富有激情地表達出人民深層的需要和渴望的能力。
(2)對人類內心中最原始的以及最理想化的傾向產生吸引力的能力。
(3)簡化復雜問題、找到最快解決方案的能力。
(4)在演講和寫作中運用隱喻和傳統意象的能力。
(5)喚起人民的同情和保護欲的能力,對德國人民來說,領袖的福祉成為了他們關心的問題。
(6)完全徹底地投身于他的使命,充分的自信心,對一些原則頑固地堅持。
(7)精通政治組織的藝術。
(8)戰術上的天才,精準的時機選擇。
(9)精通宣傳的藝術。
2.政治行動的原則
希特勒政治哲學的指導原則中,有以下幾點值得一提:
(1)成功依賴于贏得廣大群眾的支持。
(2)新運動的領袖必須要能吸引年輕人。
(3)群眾需要一個持久的思想理念,領袖的職能之一就是提供一個這樣的理念。
(4)若不喚起人民的情感,他們就不會行動。
(5)若希望政治集會和會議有好的總體效果,就必須要結合藝術性和戲劇性。
(6)主要的政治家必須是思想和計劃的創造者。
(7)成功能夠證明任何方法為正當。
(8)若不能有效地使用恐怖手段,一項新的運動是不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