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五行學說
- 陰陽家與陰陽五行學說
- 金開誠主編
- 3587字
- 2015-05-05 16:46:51
陰陽家認為,無論是天子也好,百姓也好,舉動都要和天保持一致,不可逆天而行,這樣才會吉祥,否則便會有災禍發生。
如果一個王朝的君主違背了天,天就會顯現異常的現象,或山崩地裂,或頻繁發生自然災害;如果順從天意,按照天意行事,天就會顯現祥瑞的現象,或風調雨順,或戰爭平息,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所謂天意,當然就是自然規律。
這就是天人感應,是陰陽家的宇宙觀,對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影響極其深刻。
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照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是對應的,各具其德之一種,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都是五德轉移的結果。
《呂氏春秋》說:“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蚓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于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
這是說朝代的順序和五行的自然順序是一致的。以土德王的黃帝,被以木德王的夏朝所克。以木德王的夏朝,被以金德王的商朝所克。代表金德的商朝被代表火德的周朝所克,代表火德的周朝將被代表水德的朝代所克。而代表水德的朝代又將被代表土德的朝代所克,如此循環不已。
到了漢代,開始討論漢朝究竟是什么德?最后定為土德。漢朝之后,基本上不再講左右朝代興亡的五德了。但是,直至清朝,各朝都相信自己的朝代是奉天承運的。
陰陽家認為,五行按一定順序相生,四季的順序與五行相生的順序是一致的: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火生土,土盛于季夏;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木盛于春。
下面是有關五行的論述:
木的特性:日出東方,與木相似。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枝干有曲有直,向上向外舒展,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火的特性:南方炎熱,與火相似。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與土相似。古人稱“土爰稼穡”,指土有種植和收獲農作物的作用,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古人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的說法。
金的特性:日落于西,與金相似。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指變革,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與水相似。古人稱“水曰潤下”,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陰陽家認為五行是相生的: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金銷熔后成為水;
水生木:在水的潤澤下產生了木(樹);
木生火:木干燥后能產生火;
火生土:火焚燒樹木后能產生土;
土生金:土礦中能產生金。
陰陽家還認為五行不僅相生,還是相克的: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剛勝柔,刀具可砍伐樹木,故金可克木;
專勝散,樹木可穩住崩土,故木克土;
實勝虛,堤壩可阻止水流,故土克水;
眾勝寡,大水可熄滅火焰,故水克火;
精勝堅,烈火可熔化金屬,故火克金。
五行與地理:
在陰陽家的五行學說里,南方屬火,東方屬木,北方屬水,西方屬金,中央屬土。
五行與季節的關系:
在陰陽家的五行學說里,春天屬木,夏天屬火,季夏屬土,秋天屬金,冬天屬水。
春天屬木,木代表氣向四周擴散的運動方式。春天里花草樹木開始生長,樹木的枝條向四周伸展,營養向枝頭輸送,因此春天屬木。
夏天屬火,火代表氣體向上的運動方式。火的特點是向上,夏天各種植物欣欣向榮,向上生長,長勢迅猛,因此夏天屬火。
季夏屬土,土代表氣的平穩運動。季夏是夏天和秋天之間的過渡階段,植物平穩生長,越來越充實,因此季夏屬土。
秋天屬金,金的特點是穩固,金代表氣體向內收縮的運動方式。秋天是收獲季節,人們儲蓄糧食為過冬做準備,因此秋天屬金。
冬天屬水,水往低處流,代表氣體向下的運動方式。冬天萬物休眠,為春天蓄積養料,因此冬天屬水。
在陰陽五行學說里,五行與時辰也是相對應的:
時辰是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古人把一天24小時分為12個時辰,從晚上11點開始,與12屬相對應,分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個時辰。具體到五行學說上,是這樣分配的:
寅、卯、辰屬木,
巳、午、未屬火,
申、酉、戌屬金,
亥、子、丑屬水,
辰、未、戌、丑單個而言時均屬土。
根據最新研究成果,對五行文化的起源又有了新的發現。
五行文化是中國所特有的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它在理論和應用上涉及中華文化中哲學、政治、宗教、醫學和傳統風俗習慣等多方面,其文化表現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色彩。
因為不能輕易地看清五行文化的真面目,所以有人感到很玄。尤其當五行文化被封建迷信利用時,會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就顯得更加神乎其神了。
五行學說始于殷商之際,發展于春秋戰國時期,完善于秦漢兩代。完整的五行文化進入秦漢以后才真正形成,它的形成有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五行文化源于多個方面,是由眾多因素共同融合演化而成的,如殷商甲骨文卜辭中所提到的“五方”“五土”“五風”等,還有春秋時期《尚書》《左傳》所提到的“五材”說,以及其他一些以“五”字為模式的文化,如五官、五味、五音、五色等。
這些都是五行文化形成最早的相關元素,不過殷商甲骨文中的“五方”“五土”“五風”說應是最主要的內容,而且時間又相對較早,是五行文化的真正的起點。
通過對殷商甲骨文等的考證,人們知道五行源于五運、五氣和五風。所謂五行實際上就是以中原為本土而感受到的來自中國大陸四面的季風。當東風來時,春季降臨;當西風來時,秋季降臨;當南風來時,夏季降臨;當北風來時,冬季降臨;當無風(中央風)時,季夏降臨。這就是五季的由來。
上古人認為太陽與季風都是形成五季變化的原因,由此形成以太陽(陽氣)及五風(陰氣)相輔相成的陰陽五行歷,即“黃帝歷”。
所謂五行就是五氣運行,所謂五行模式就是五種氣象的運動模式。后人將五行與五材等同起來,將五行具體為木、火、土、金、水。其實,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并非指五物,而是指五物之氣,即金氣、木氣、土氣、水氣及火氣,也是氣的五種運行狀態。五氣形成五風,五風導致五種季節的發生,這才是五行的本義。
我國上古有兩種分季歷法:一種即現在春夏秋冬四季歷法,一種是春、夏、季夏、秋、冬五季歷法,即五行之歷,是用金木水火土五氣為依據劃分的五季。不過,后一種分季法于兩漢后失傳了。因此說,陰陽五行學說起源于中國上古的天文歷法學。
風即大氣中冷熱的不平衡所形成的大氣環流,由于太陽和地球相對運動的關系,由此在地球上形成不同的季風,這些氣象變化都與地球上的萬物生長有關,與生命息息相關:
春天的春風來自東方,所以又叫東風。它的特點是溫暖和煦,有利于萬物的萌生,所以它和生機勃勃的樹木相關。
夏天的夏風來自南方,所以又稱南風,它的特點是炎熱似火,有利于萬物的成長,所以它和火的熱性相關。
季夏的地風來自人們所處的四方的中央,即地球本身,所以稱為中央風,它的特點是濕潤潮悶,有利于作物的化育成熟,所以它和潮濕的土壤相關。
秋天的秋風來自西方,所以人們又稱之為西風,它的特點是清涼干燥,有利于作物的收割晾曬,所以它和收割用的金屬工具有關。
冬天的冬風來自北方,所以人們稱之為北風,它的特點是寒冷似水,利于萬物冷縮收藏,所以它和水的冷性相關。
中國大陸的這種季風是當時的五行文化產生的基礎。
我們祖先的天文氣象意識覺醒較早,因為中國很早就已進入農業社會。由于農業生產勞動的需要,古人自覺地研究天文學和氣象學。
五行文化不是我們祖先在書齋里僅根據物質功能特性用理性思維推演出來的,而是通過長期觀察天文氣象活動與當時農耕文化活動之間的關系感悟出來的,是長期農耕文化活動實踐經驗的總結。因此,五行的動態絕不是五種不同物質功能間的生克制化關系,而應當是五季的五氣的生克制化關系,即春、夏、季夏、秋、冬,五季的生發過程是陰陽二氣漸增漸消的漸變過程,即所謂陰消陽長和陽消陰長,也就是陰盛陽衰、陽盛陰衰的發展變化過程。任何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都不會處于絕對的平衡狀態,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對比的變化。
五行的分類系統模式屬于上古思辯哲學的范疇,五行學說只不過是借用五材的名稱而已。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指出:“五行的觀念并不是五種基本物質,而是五種基本的程序。”
五行學說屬于先秦自然觀的范疇,并不能包羅和替代社會科學與醫學科學的思維方法。將它全盤套用到其他學科領域中去的機械方式必然會夾雜大量似是而非、主觀臆測的成分。但是,五行文化曾對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中醫基礎理論的形成產生過積極的影響,對近現代科學也頗有借鑒的意義,是值得繼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