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馬云:用人類探索火星的方式去創業(3)
- 億萬富翁口袋里的創業經
- 金圣榮
- 3770字
- 2015-05-05 13:06:16
做一份喜歡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創業
有時做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是很好的創業。——馬云
馬云曾經在《贏在中國》欄目上與一位試圖自主創業的女士有過一番對話。當時這位名叫李紅梅的創業者拿來的創業項目是醫療檔案管理軟件及相關數據業務服務。在聽她闡述完創業計劃之后,馬云對她說:創業者在創業之前,應該是一個優秀的員工,而且不管自己面對怎樣的工作都有極大的工作熱情。
馬云的這番話可以說給傳統的創業理念下了一個新定義。人們一般都認為“創業”就是要開創前所未有的事業,就是不依附于任何上級,獨立經營,但是馬云卻告訴我們創業者首先是一名好員工,只有把員工做好了,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創業者。一個人的職業態度其實也是他的人生態度的體現。假如你對創業前的工作,采取一種消極的態度去應對,每一次工作都像是奴隸在主人的皮鞭的督促之下才能完成;假如你厭惡自己創業前所做的工作;假如你沒有一顆熱愛之心來對待創業前的工作,不能發自內心地喜歡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把創業前的工作當成一種養活自己的手段,那么對你來講,無論是創業還是就業都不會有所作為。
熱情是人們成就任何事業的一個必要條件。如果一個人對創業前的工作沒有熱情,那么這個人是不會創業成功的。一個人假使不能在創業前的工作上傾其所有地付出,那么他就無法獲得最高的“自我贊許”。而一個人將他的工作視為一種痛苦的謀生手段時,他是絕不可能竭盡所能工作的。
無論創業者還是就業者,有很多人都不懂得尊重自己的工作。他們把工作視作生存、享受中所需的一種討厭的“需要”,一種無法避免的苦役。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工作能激發他們自身最優良的品格,進而讓他們盡情發揮出所有的才能,而且他們不明白工作還可以鍛煉和磨礪自己。對于意圖創業的人來講,當前的工作就是創業前的一種最好的鍛煉。所以,無論你的工作是不是體面,既然你加入其中,就應該以一種藝術家的精神去面對它。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卑微的工作,只有工作者自身卑微的工作態度。只要你全力以赴地去應對,一切工作都會因你的努力而高尚起來。就像希爾頓說的:“世界上沒有卑微的職業,只有卑微的人。”
曾經有一位哲學家問三個建筑工人:“你們在忙什么呢?”
第一個工人沒好氣地小聲嘀咕:“你沒看見嗎?我正在砌磚頭啊。”
第二個工人有氣無力地回答:“我正在做一項每小時9元的力氣活呢。”
第三個工人則哼著小調說:“你問我啊?朋友,我正在建設這世界上最偉大的教堂呢!”
每一個創業者都應該仔細思考一下這三個人的心態,也不妨設想一下他們三個人最終的命運。前兩位十有八九會繼續堆砌著磚頭,這是因為他們不重視自己的工作,也沒有從工作中追求更大成就的態度。但那位認為自己在建造世界上最偉大的教堂的工人則肯定不一樣,他一定不會一生都在砌磚,也許他將來會成為很有名氣的建筑設計師。因為他善于思考,當時他對于工作的熱情已經表現出了他想更上一層樓的心理狀態。
一位美國通用集團的人力資源負責人曾經這樣說:“我們在分析應征者能不能適合某項工作時,經常要考慮他對目前工作的態度。如果他認為自己的工作很重要,我們就會留下很深的印象。為什么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他認為他目前的工作很重要,他對下一項工作也可能抱著‘我以工作成就為榮’的態度。我們發現,一個人的工作態度與他的工作效率確實有著很密切的關系。”
創業者雖然將來都是自己公司的領導者,但你對創業前的工作沒有熱情,而且表現得很消極,只能說明你對工作的態度是有問題的。
反過來,你如果認為自己很重要,有足夠的條件,是第一流的人才,自己的工作也確實很重要,那么你在將來的創業道路上,也會成為一個自信滿滿的創業者。
一件做得更好的工作意味著更多的升遷機會、更多的金錢、更多的權益,以及更多的快樂。
愛爾伯特·馬德曾說:“一個人,如果他不僅能優異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還能夠借助于極大的熱情、耐心和毅力,將自己的個性、能力都融入工作中,令自己的工作變得獨具特色,獨一無二,與眾不同,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并令人難以忘懷,那么這個人就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而這一點,適用于人類為之努力的每一個領域:經營旅館、銀行、工廠或寫作、演講、做模特、繪畫。將自己的能力、個性融入工作中,這是人生之路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步。”
出色地完成自己眼下的工作,并在工作中體現自己的價值,挖掘自己的工作能力,這種覺悟所帶來的內心的自我實現的快感是無與倫比的。
對于創業者來講,創業之前的工作經歷其實是創業的戰前總動員,是創業者在創業路上最好的經驗指導。只有認識到了這一點,對于創業者才是有利的。而且對于創業者來講,創業前的工作就是你不交學費的創業課堂,所以對于每一個創業者來講,都必須把握好自己眼前的工作,力求做到盡善盡美。
失敗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小插曲
對創業者來說,永遠要告訴自己一句話:從創業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對的是困難和失敗,而不是成功。——馬云
1992年,馬云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創業。他用當時身上僅有的在拉斯維加斯的老虎機上贏的600美金,買了一臺486電腦開了一家廣告公司,主要業務就是在互聯網上幫助企業發布信息。
當時的中國,由于大部分企業都沒聽說過網絡廣告這個東西,因而對于馬云宣稱的這種網絡廣告人們根本不相信。而且,當時許多人認為馬云就是個騙子,所以馬云的業務根本就無從下手。這樣一來,馬云公司的運營狀況只能是勉強維持。
直到1995年,上海首先開通了互聯網服務,馬云以前所說的話才漸漸被人們接受。但是這并沒有給馬云的創業帶來實際的效益。因為當時馬云碰到了許多強大的競爭對手。就拿杭州電信來說,注冊資本有3億多元,并且有著豐富的社會資源和政府資源,而馬云僅有2萬元,與杭州電信這個正規軍比起來,馬云的網絡廣告可以說連游擊隊都算不上。顯然,這本來就是一場實力不對等的競爭,但即使如此馬云也沒有放棄。
然而,畢竟實力懸殊——1996年馬云在與杭州電信的交鋒中敗下陣來。在這種情況下,馬云為了廣告公司能繼續“活”下去,不得已之下將自己的公司以股份的形式加入到了杭州電信麾下。
但是這次合作卻沒能挽救馬云初次創業失敗的命運。不久之后,馬云的團隊由于與杭州電信合作不順利而集體辭職。當然,這就意味著馬云的創業又一次失敗了。
1997年,馬云接受了外經貿部的邀請,帶了5個員工,來北京給外經貿部做站點。他們租了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子,當時夜以繼日地苦干了一段時間后,讓外經貿部成為中國第一個擁有官方網站的部級單位。
馬云的努力得到了認可,外經貿部決定另外成立一家公司:EDI(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由馬云組建、管理,而且馬云擁有30%的股份,但實際上馬云一個月就只有幾千元的工資,其他什么也沒有。
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作,雖然彼此之間并沒有產生什么矛盾,而且在外界看來馬云和外經貿部是一對黃金搭檔,但是,受制于人的馬云在工作中越來越感覺很多問題不能有效地解決。
怎么辦呢?經過仔細思量,對于去留問題馬云逐漸有了一個認識:中國的網絡發展就要迎來新篇章,而互聯網產業馬上就會興起,如果繼續留在政府里,那么就對不起這千載難逢的良機。于是,馬云很快在杭州開始二次創業。
面對創業時所遭遇的挫折,馬云并沒有放棄。馬云曾經說:“我不知道如何定義成功,但我知道什么是失敗,那就是放棄。”
就這樣,永不言敗的馬云于1999年3月在杭州一個普通的不會有人愿意多看一眼的住宅小區里,創辦了如今赫赫有名的阿里巴巴。所謂磨難鑄英豪,在經歷了一次次磨難之后,馬云收獲了成功。
在今天,人們都知道馬云創建了電子商務網站阿里巴巴,它的身價達到數百億美元,馬云也成為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家之一。當所有人都將目光集中在馬云所贏得的榮譽和財富上,又有多少人還記得那個曾經無數次失敗的馬云?曾經窮困潦倒的馬云?其實,不僅是馬云,相信所有成功的創業者在成功之前都會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和打擊,最后才能站上創業的領獎臺。
對于創業者來講,失敗其實并不是一件絕對的壞事。從某種角度上來看,它更應該是一種磨礪。創業者絕對不應因為一時失敗而感到羞愧,相反,創業者應該將失敗看成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如果創業者知道如何從失敗中獲取成功的經驗,那么對于這些創業者來說,一次失敗所產生的價值相當于以前所有的創業經驗的總和。
馬云曾經對創業者說過這樣一句話:“永遠記住每次成功都可能導致你的失敗,每次失敗時好好接受教訓,也許就會走向成功。”所以,在面對失敗時,創業者應該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的含義。其實,很多時候你的失敗正是你最終走向成功的一個前兆,或許成功就隱藏在失敗的背后,你沒有看到它,只不過是因為成功沒有按照你所預期的方式來臨。相反,在創業者取得成功時,也不能因為暫時的成功而迷失了方向。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所以,創業者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警惕。我們雖然不懼怕失敗,但是那些可以避免的失敗還是應該盡量避開。
總而言之,創業者之所以受人尊敬,就是因為他們的身上承受著壓力,背負著風險,隨時面臨著所謂的失敗。但是創業者應該從戰略上藐視失敗的存在。因為失敗只不過是一種心理狀態,只要你有一顆堅強的心,沒有什么困難能夠擊敗你。這就是成功創業者異于常人的優點。他們不在乎路程上的風雨,因為在他們眼里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成功。至于那些困難和坎坷,只不過是他們通往成功之路上的小插曲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