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性格類型(2)

  • 榮格的智慧
  • 劉燁
  • 4999字
  • 2015-05-04 10:23:20

榮格認為,直覺與感覺相類似,都是一種無意識的意向。直覺傳達著對感性的認識,但這種無意識的意向是以已經掌握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為依據的,是對邏輯活動的心理認知能力。感性認識的對象既有外在的,又有內在的,也包括內在與外在對象的組合。它是獨立于感覺、理智與情感三者之外的形式,但很可能出現在這三種形式中的任何一種之中。任何事物都會通過直覺被表現成一個獨立而又完整的個體,卻不需要去解釋它是怎樣被發現以及以何種方式被體現的。

榮格指出,直覺與情感、思維的內容特征存在著鮮明的對比,其內容都具有某種特定的特征。情感內容具有派生的特性,思維的內容具有推理的特性,而直覺是一種非理性的感知能力,是對本能的領悟。

我們對直覺的認識是內在的、必然的、明確的。確定直覺的根本和源泉是物質的基礎,其確定性依賴于實踐和一種明確的心理意識,但主體對這一狀態并沒有完全了解和認知。也就是說,直覺是非理性的感知。它的突然出現伴隨著感性知覺和神化意象的感性認識,具有傳達理念的征兆。因此,榮格認為直覺與感覺一樣,都具有原始和嬰兒的心理特征。

榮格把直覺的表現形式分為主觀和客觀兩種。主觀的直覺形式只對心理事實做一種感性認知;而客觀的直覺形式對除心理事實之外的事實做感性的認知。

榮格以感情的介入程度為依據將主觀的直覺形式、客觀的直覺形式與具體的直覺、抽象的直覺加以對比和區分。他認為,事物的真實性會影響具體直覺的感知力,其來源于特殊的環境,反映了一種特殊的過程。而抽象直覺會帶來有關觀念的感知,抽象直覺會以某種定向的原因、意圖的行為成為必需。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直覺與感覺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又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榮格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互補關系,并且有助于人的思維與情感兩種心理能力的發展,最終直覺會在認知和感覺中傳達給內心,或在行動和成功中推向世界。這就產生了內向直覺與外向直覺的區別。

內向直覺的對象直接針對客觀事物,內在客觀事物對直覺表現為事實的主觀意象,對內在感觀的認知持相對態度。直覺的主觀因素在內向中起決定作用。內向直覺壓抑了主觀因素,明確了神經刺激的直覺范圍,這一點恰恰與“內向感覺通過無意識的意向將其限定在一個神經刺激的特殊感覺范圍”這一特性相反。

內向直覺對內在客觀事物并不感興趣,它不在乎現實擁有的事物,卻總是在無意識中等待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內向直覺會對那些產生于先有的經驗,表現了本類型事物的集合有強烈的表現。它們的差異越大,內向直覺的感覺就越強烈。

在外向狀態中,直覺作為無意識知覺的功能。外向直覺對外在客觀事物明顯冷淡,也就是說,外向直覺完全指向外界客觀事物。在有意識的狀態下,直覺功能表現為對某種預期的態度及知覺的洞察力。只有在最后的結果中,它才能證明客觀事物的潛在能量。

直覺的主觀因素在外向中受到抑制,感覺卻用糾纏不清的感情刺激控制著純真、清晰的直覺意識。由于在外向性格中直覺占有一種客觀的優勢傾向,所以外向直覺想支配的近處及遠處的事物。這給直覺造成了很多障礙。在直覺占相對優勢的情況下,外向直覺總會在客觀環境下發現最大的可能性。這正如一個封閉的倉庫,卻不得不將庫門打開,迎接新鮮的空氣流入,并找尋另一個新出路。直覺無法回避的可能性,是事實發掘了能超越其本身卻免去個體執行的過程,為了這一可能性甚至愿意失去其他如思維、情感等功能。

(3)情感

榮格并不贊同將情感詮釋為信賴于“表象”、“觀念作用”或是感覺的衍生現象這一說法。他認為霍夫丁(Hoffding)、庫爾佩、萊曼(Lehmam)及其他一些心理專家將情感視為獨立的心理功能這一說法較為貼切。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情感類型理論。榮格認為,情感主要是發生在自身與另一特定事物之間并給予另一事物特定價值的過程,這一過程建立在喜歡或反感的基礎上。有時也會孤立于片刻的意識內容或短暫的感覺當中。這種“情緒”無論是情感的全部,還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樣會產生于潛意識之中。

情感是一種純屬主體自己心理的主觀過程,與每種感覺均相互協調,保持一致,而每個方面卻都獨立于外部刺激。情感屬于一種判斷,不過并不對個別特定的意識內容進行理智判斷,而是通過無意識內容對意識進行因果評價。在對短暫的意識情境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也不完全是理智的,同樣會帶有接納或排斥的特點。

榮格認為,情感與其他功能因素都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而非我們平常所說的簡單的“情感”。情感本身是獨立的,但有時可能也依賴于其他的功能。為了更好地了解和認識“情感”,榮格將其分為“抽象的情感”和“普通的具體情感”兩種。

榮格認為,通過提高個人情感的價值,建立起情感狀態或“情感”抽象的情感,超越了它所評價的某些內容,表現出一種包含個別評價在內,卻又摒除個別評價差異的“情緒”或情感狀態。正如思維把意識內容置于要領之外,情感依據意識內容的價值對其進行價值的評價,價值的高低得到最終的處理也不相同。個體情感所提供的價值較主觀;情感只提供與事物的共性,其價值較客觀、普遍。

情感是一種理性功能,其本質很難把握。任何一種簡單的分類都不能恰到好處地界定情感的本質。因為任何一種基本心理功能都不能完全用另一種定向思維(理智的基本心理功能)來詮釋。

情感很難被清晰地分成幾類,因為情感有時是一種定向思維,也就是理智的,而更多時候卻是非理智的,但這不是指與理性相反的,而是說其本質并非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是理性范圍之外的東西。

意識的所有內容,無論是哪一類型都可以用情感來進行判斷。具體的情感可以與其他功能特別是感覺功能相結合。所以,在強烈的情感下就產生感情,又稱之為情感感覺。感情是身體神經刺激的情感狀態,這恰恰是對觀念過程的一種干擾。而情感所產生的神經刺激相當少,相當于一般思維過程的程度。盡管感情是每種情感通過某種力量得以釋放出生理性的神經刺激,但榮格還是將感情與情感加以適當的區分,前者可以清晰地感覺到身體上的神經刺激,后者可以是由意志自由運用的功能。也就是說,感情既是心理上的一種情感狀態,又是生理上的一種情感狀態,同時還是生理上的一種神經刺激狀態。兩者間是一種交互作用的積累。這種狀態更接近感覺,但榮格把由強烈的生理神經刺激伴隨著的明顯的感情歸結到情感之中,卻沒有被置于感覺功能之中。

就本質來說,榮格將情感看成一種新內容通過主動或被動的心理過程與現存的類似內容的結合。主動的心理過程是由主體從自身自發的動機,在有意識的支配下領悟這種新內容,并順利地歸納到那種現存的類似主觀材料的內容之中去。活動的中心在于自身被動的心理過程,是來自外部、透過感覺或從潛意識中(來自內部)的新型事物進入意識的過程。這種過程是理解和注意被強制執行得到的結果。其活動重點則側重于強行闖入的新型事物。

被動的情感聽命于自身,被一種特定的迫使主體情感加入其中的內容所激發和吸引。主體是價值的轉變,稱之為主動的情感。這種評價的論據是情感的意向性,而非理智的意向性。所以主動的情感屬于一種定向的功能,意志的行為。例如愛與被愛是對立的,愛是一種活動,被愛是一種被動的情況,那么被愛就是一種未定向的和被動的情感。未定向的情感是一種情感直覺。被動的情感在給予價值時無主體參與,甚至與主體的意向相矛盾。所以,嚴格地說,理性的情感是主動的和定向的,非理性的情感是被動的。

榮格認為消極的情感行為是非理性的、積極的;定向的情感行為是理性的。以情感的功能定向展示全部態度的人屬情感型的人。

情感本質即使擁有獨立性,在外向情況下也會受到除主觀之外因素的制約。外向情感型的人也竭力擺脫主觀的控制。客觀價值和某種傳統但被大家都認可的價值直接影響情感活動的價值,且與這兩種價值相互協調,保持一致。

有些人對社會慈善及文化事業持肯定態度,并予以大力支持和幫助。這類人具有一種創造性因素——理性效應。但理性效應被某種客觀事物夸大,反而會喪失情感所具有的特性,即使他無意識地以自我為中心,也會讓人覺得他冷漠,不可信任,魅力也會消失。

這使得情感被分離,情感的價值將控制每個客觀事物,兩者之間會產生內在的分化和不協調,致使情感過程超越主體;而主體會由一種情感主體變成情感過程。此時,會出現情緒異常舉止失常的現象,不可讓人依賴,完全喪失了人類的熱情。

內向情感以主觀方面為決定因素,客觀事物極少參與,只在表面體現,所以易被誤解。榮格認為,內在情感的強度永遠不能被清晰地領悟,因為它很敏感,對客觀事物總是持逃避的態度,以達到進入主體深層結構的目的,這使得人們變得沉默,難以靠近。其自我防御途徑是通過裝出高不可攀且冷淡的態度來實現的。

榮格進一步指出,內向型情感與內向型思維類似,但后者較前者更容易被表達清晰。所以,當主觀思維遇到理解性問題時,主觀情感很難表現出來。

現實生活中,內向型情感的人為了更好地與人交往,只好尋求一種外在的形式,這種外在形式要從存在于人類原始意象中的表達中將主觀情感釋放,同時使他人與之有同感。當主觀情感被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控制后,這一類型的人將會變得非常自私,缺乏同情心,態度冷漠。由于總是自己的興趣為目的,甚至有時進乎于病態的自我欣賞,別人會認為他有感傷主義的自戀傾向。

客觀事物以某種手段附屬于情感的原始狀態,內向思維與原始情感格格不入,內向情感卻靠某種原始思維保持平衡。它總是從客觀事物體中脫離,同時又形成一種表現于行為和內心上的只對主體負責的自由。

這種自由以拋棄傳統價值和無意識思維為代價,成為客觀事物的祭祀品。

(4)感覺

為了進一步理解“感覺”這一概念,這里再次引用榮格論述中的內容。在榮格的論述中,感覺是指感官知覺,具體是指通過感官和“體感”來傳送的知覺。感覺是一種表象因素,負責把從外部感覺到的意象傳達給大腦。感覺還是情感的一個因素,它通過“體感”的變化,重新賦予情感以感情的特征。但感覺是把自身感覺到的物理變化傳遞給意識,可能會以某種生理沖動的形成被體現出來,但那畢竟只是一種功能——感覺反應。而感情是主觀的,可以受自我控制,并有強烈的生理沖動過程。兩者雖有一定的關聯,但又是截然不同的,必須嚴格加以區分。

在“新華字典”中,感覺被定義為客觀事物的個別特性在人腦中引起的反應。但與外部刺激有關,還與內部器官的變化有關。榮格大師將這種簡單的公理過程又分為具體感覺和抽象感覺兩種。具體感覺是一個感覺的整體與抽象、直覺、思維、情感相結合。抽象感覺則是從具體感覺中分解出來的一種“審美”形式。

榮格曾舉例來闡述具體感覺和抽象感覺的區別。例如,我們在看到一個蘋果時,首先會想到蘋果的品種、口味、產地等情況,以及對蘋果的喜歡或厭煩之情,或是夾雜著有關蘋果的生物學分類等問題,這些感覺同屬于具體感覺。而抽象感覺可以分辨出蘋果最明顯的感覺特征,如它是什么顏色的,是什么氣味,什么形狀,等等。這些感覺獨立于具體感覺中,是惟一的或最主要的意識。

榮格認為,藝術家大多具有抽象感覺。當抽象感覺與意志相遇時,具體感覺則成為審美感知傾向及其活動作用的載體。榮格大師將“感覺”稱為意識的知覺而不是直覺,是因為感覺雖支配著思維的情感,卻未必支配直覺,直覺僅僅是無意識的知覺。這種關系與思維和情感之間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補充。榮格認為,感覺是某種思維和情感相對但又不屬于理性的基本現象,它屬于“非理性”的功能。一個人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如果經常運用感覺,并把感覺作為處理事情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那么我們就說這個人屬于感覺型。正像我們平時所說的那樣,感覺型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喜歡“跟著感覺走。”

榮格認為,正常的感覺應該是均衡的。也就是說,其價值與物理刺激的強度是呈一定比例的。感覺平衡一旦失調,感覺就會出現病態。病態的感覺或是輕微的不正常,或是嚴重不正常,在前一種情況中正常的感覺被抑制,在后一種情況中正常的感覺則被夸大。關于病態的感覺榮格這樣闡述:“抑制是使另一功能占據優勢的表現,夸大是同另一種功能的不正常的混合物。只要將那種功能感覺按本質分離,夸大就會有所轉變。

在不同性格中,感覺會明顯地受到個體的限制,所以會表現出不同的性格類型。外向性格的人,由于感覺的主觀部分同時受到阻止和壓抑,使得理性的意識(如情感或思維)占優勢,偶然的知覺便成了意識的組成部分。從客觀生理角度上講,任何能看到及聽到的事物是絕對的,并非都能獲得一定的價值。當感覺本身獲取相對優勢時,便會具有客觀規定性,起最強烈感覺的因素對個人心理來說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旺苍县| 华容县| 潮安县| 呼和浩特市| 文昌市| 乌兰县| 五华县| 互助| 花莲市| 海晏县| 陆丰市| 饶平县| 琼中| 三江| 四子王旗| 渭源县| 克拉玛依市| 东台市| 三门县| 林西县| 鄯善县| 石首市| 齐河县| 满洲里市| 大同市| 仙桃市| 天全县| 宁陕县| 诸城市| 普兰店市| 苗栗市| 丰都县| 孙吴县| 齐齐哈尔市| 秦皇岛市| 上饶县| 贵德县| 抚松县| 临江市| 金昌市| 萨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