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了解營養(yǎng)素——它是人體大廈的“磚石”(8)

鐵是人體含量最多的必需微量元素,成人體內(nèi)總量約有3克~4克;60%~70%分布在紅細胞中;5%分布在肌紅蛋白呻;細胞色素等酶中占1%,儲存鐵占25%,人體內(nèi)儲存鐵主要以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形式存在。儲存于肝、脾和骨髓中,為儲存形式的鐵。儲存鐵個體間差異很大,一般男性高于女性,女性儲存鐵經(jīng)常為500毫克或低些。鐵蛋白是身體鐵儲備的主要形式,含鐵血黃素是一種鐵過量時的沉積。運鐵蛋白是鐵的主要運載者。在生物體內(nèi)各種形式的鐵都是與蛋白質(zhì)結合在一起的,沒有游離的鐵離子存在。

鐵的吸收主要在小腸上部進行。食物中的鐵首先在胃酸被溶解,形成高鐵離子,后被還原為亞鐵離子。維生素c可促進鐵還原,因而可促進吸收。亞鐵離子可與氨基酸等形成結合物,在小腸吸收進入腸黏膜細胞,鐵在腸黏膜特定蛋白作用下,進入黏膜細胞后與鐵蛋白結合,以鐵蛋白的形式儲存于黏膜細胞中。血紅素鐵可被直接吸收人黏膜細胞后解離釋放出亞鐵。當身體需要鐵時,鐵即從鐵蛋白中釋出,與運鐵蛋白結合后進入血循環(huán),運往需要鐵的組織中去。鐵的吸收率只有10%左右。

影響其吸收的因素很多,如植酸、草酸、磷酸鹽和碳酸鹽存在時,可與鐵形成不溶性鐵鹽而抑制鐵的吸收,這類鐵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如谷類、蔬菜等,但同時與維生素c和肉類同食,則可促進其吸收,其吸收率可提高數(shù)倍。血紅素可直接被腸黏膜上皮細胞吸收,不受抑制因素的影響,也不受維生素C等促進因素的影響。

鐵的排泄:鐵在體內(nèi)反復循環(huán)利用,所以鐵沒有排泄功能。鐵的丟失主要是腸道分泌和皮膚、消化道與尿道上皮脫落所致的損失,其量甚微,平均每日不超過1毫克。婦女在月經(jīng)期和孕期損失較多,對鐵的供給應適當增加。

鐵的生理功能:

(1)構成血紅素。血紅素是血紅蛋白、肌紅蛋白、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細胞色素類等組織的重要成分。參與體內(nèi)氧的運輸、二氧化碳的運輸和組織細胞的呼吸過程,推動生物氧化還原反應。如果攝取鐵不足或吸收利用不好,首先影響血紅蛋白的合成,新生的紅細胞中血紅蛋白含量不足,形態(tài)小,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壽命縮短,自身溶血增加等引發(fā)缺鐵性貧血。最易發(fā)生缺鐵性貧血的人群是出生6個月到3歲的兒童、早產(chǎn)兒、青春期和妊娠期婦女、乳母和感染寄生蟲的人群。

缺鐵性貧血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為工作效率降低,學習能力下降,冷漠呆滯;兒童易煩躁,抗感染抵抗力下降,婦女缺鐵時的貧血癥狀往往是緊張,無精打采,神經(jīng)機能紊亂,以及其他精神病理綜合癥狀。中度和重度貧血患者通常的癥狀是虛弱、易疲勞、蒼白、呼吸困難、心悸和疲憊不堪。中年患者,尤其婦女還可以發(fā)生舌炎,它是以舌乳頭有不同程度的萎縮和疼痛為特征。

《2)其他功能,鐵還具有催化胡蘿卜素轉(zhuǎn)化為維生素A的作用;參與膠原的合成;促進抗體的產(chǎn)生,增強機體免疫力等方面的功能。

供給量:

食物中鐵的吸收率低,血紅素鐵的吸收率約為23%,非血紅素鐵的吸收率僅3%-8%。在我國人的膳食中,血紅素鐵的含量低,估計膳食鐵的吸收率約10%。成年男子每日排出約1.0毫克鐵,婦女的月經(jīng)失血,平均每日約損失鐵1.5毫克一1.7毫克;乳汁中的鐵含量不高,平均每天分泌鐵0.5毫克一1.0毫克。以鐵吸收率為10%計,則成年男子每日需鐵10毫克,成年婦女15毫克,乳母25毫克。我國1988年修訂的每日膳食營養(yǎng)素供給量較此值稍高,規(guī)定成年男子每日供鐵12毫克,成年女子為18毫克;少年男性15毫克,少年女性20毫克;兒童1~9歲10毫克,10~12歲12毫克;孕婦、乳婦皆為28毫克。

含鐵豐富的食物有:

鐵在食物中存在的形式主要有兩類,即非血紅素鐵和血紅素鐵。非血紅素鐵主要以氫氧化鐵結合物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血紅素鐵是與血紅蛋白及肌紅蛋白中結合的鐵,這類鐵主要存在于動物食物中,所以動物性食物來源的鐵,吸收利用率皆高于植物性食物,最高可達25%。但食物的鐵一般吸收率低,多在10%以下,谷類多在5%以下、甚至只有1%,如大米中的鐵。

膳食中鐵的良好來源是動物肝臟和動物血,如豬肝、豬血、雞肝、雞血、鴨肝、鴨血、肉類、魚類;植物性食物中以綠葉蔬菜中含鐵量最高,如白菜秧、油菜、雪里紅、冬寒菜、菠菜、竹、葛筍葉、韭菜等。

要注意,蛋黃中的鐵受一種卵黃高磷蛋白的影響,其吸收率只有3%。牛奶是一種貧鐵食物,有些國家限制兒童每日鮮奶攝入且不能超過0.75升,每周安排1天無奶日,以預防缺鐵性貧血。

2、成長的助推劑——鋅

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才明確鋅為人類所必需。人體含有1.5克~2.5克鋅,70%集中于骨骼,皮膚、頭發(fā)和睪丸中含量也較高。若按單位重量含鋅量計算,以視網(wǎng)膜、脈絡膜、前列腺為最高,其次為骨骼、肌肉、皮膚、肝、腎、心、胰、腦和腎上腺等。血液中鋅的分布為紅細胞占75%~85%,白細胞和血小板占3%,其余則含于血清中。頭發(fā)含鋅量約為125~250微克/克,可反映體內(nèi)鋅的營養(yǎng)狀況。

食物中的鋅進入腸道,主要在小腸吸收。吸收鋅時,需與鋅結合因子結合,才能被吸收。腸黏膜中的鋅結合蛋白,可與鋅發(fā)生特異性結合,將鋅轉(zhuǎn)入血液與清蛋白結合。這一過程可被銅競爭,從而影響鋅的吸收,可導致鋅缺乏。

生理功能:

(1)構成酶。鋅是許多金屬酶的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劑。與鋅有關的酶近200種。鋅是RNA聚合酶和DNA聚合酶呈現(xiàn)活性所必需,說明鋅只與DNA、RNA和蛋白質(zhì)的生物合成有密切聯(lián)系。鋅缺乏可導致DNA、RNA及蛋白質(zhì)的合成停滯,因而引起細胞分裂的減少,影響胎兒的生長發(fā)育和性器官的正常發(fā)育。碳酸酐酶是與鋅有關的主要酶之一,它分布在紅細胞、肺血管、腎小管、胃黏膜;在紅細胞和肺中的功能是維持酸堿平衡,可有效地從組織中將二氧化碳通過肺排出;在腎參與泌氫、泌氨的重要過程;在胃黏膜細胞泌酸生成鹽酸的功能。其他酶也具有很多生理功能,所以鋅的生理功能是多方面的,缺乏時可影響很多組織,尤其在生長期影響更大。

(2)促進性器官發(fā)育。缺鋅使性成熟延遲、性器官發(fā)育不全、性機能降低、精子減少。對婦女,則影響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使卵巢功能減退、第二性征及生殖器發(fā)育不全、月經(jīng)不正常或閉經(jīng)、不孕。

(3)促進食欲。唾液蛋白中含有鋅,對味覺和食欲起促進作用。缺乏時,會使味覺下降,嗅覺異常,食欲減少。并且,兒童還容易感冒,反復發(fā)生口腔潰瘍和脂肪瀉。給予鋅后,食欲增加。但攝入鋅過多,可抑制鐵的利用,造成頑固性貧血。

(4)促進正常分化和發(fā)育。鋅是調(diào)節(jié)基因的必需成分,調(diào)節(jié)基因是由蛋白質(zhì)和核酸組成的。當鋅缺乏時,蛋白質(zhì)和核酸合成發(fā)生障礙,而導致胚胎分化異常,發(fā)生腦、心血管、骨的畸形、尿道下裂或隱睪等。兒童生長發(fā)育受到嚴重影響,增長速度減慢,出現(xiàn)缺鋅性侏儒癥。給予補鋅后,身長、體重迅速增加,所以鋅對于正處在生長的嬰兒、兒童和青少年尤為重要,可作為兒童的助長劑。

(5)促進皮膚組織再生。鋅對表皮細胞的生長、分裂和分化的各個過程都是不可缺少的。鋅有促進皮膚組織再生的作用,保護皮膚健康。如缺乏鋅,傷口愈合減緩、毛發(fā)稀疏脫落。嚴重缺乏時,還會出現(xiàn)——腸原性肢體皮炎。所以,鋅對表皮組織創(chuàng)傷患者,更是重要的營養(yǎng)素。

(6)保護視力。鋅參與維生素A和視黃醇結合蛋白的合成,以及動員肝臟中的維生素A到血漿中,以維持血漿中維生素A的正常含量。保護視力,參與眼球的發(fā)育。缺鋅易患近視眼。

(7)參與免疫。鋅在核酸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缺鋅時,胸腺萎縮,胸腺因子活性降低,T細胞功能減遲,抗體分泌減少,細胞免疫、體液免疫都下降,機體易受微生物感染,容易患感冒等。

此外,在體內(nèi)鋅與其他微量元素之間有平衡作用,一旦失去平衡,會發(fā)生疾病。如鋅、銅與錫三者比例失調(diào),就容易發(fā)生高血壓和動脈硬化。鋅為胰島素的成分,如胰腺含鋅量減少到正常者的一半,就有患糖尿病的危險。

鋅缺乏的臨床表現(xiàn):

人體缺乏鋅對正常生長發(fā)育的胚胎、青少年危害最大。

孕婦缺鋅易發(fā)生低體重兒,甚至可出現(xiàn)胎兒畸形。

當兒童缺鋅時首先食欲不振,味覺減退,有異食癖,生長遲緩,嚴重缺乏可出現(xiàn)侏儒癥。性成熟延遲,第二性征發(fā)育障礙,性機能減退,精子產(chǎn)生少,形成性幼稚。鋅缺乏傷口不易愈合,皮膚易生瘡,并可出現(xiàn)腸原性肢體皮炎,這種病的癥狀為腹瀉、皮炎和脫發(fā),多為缺乏鋅結合蛋白使鋅吸收不良所致。這種情況經(jīng)常發(fā)生于嬰兒由母乳喂養(yǎng)轉(zhuǎn)變?yōu)槌耘浞饺闀r,嬰兒皮膚出現(xiàn)皮疹,血漿鋅水平下降。

供給量:

鋅的供給量與鋅的吸收有關。我國推薦的膳食鋅供給量成人每日15毫克,孕婦、乳母為20毫克,此乃根據(jù)以同位素測得人體每日鋅的需要量為6毫克,食物鋅按吸收率40%計算,故供給量為15毫克。鋅缺乏雖對健康不利,但攝入過多,又可發(fā)生中毒。表現(xiàn)為嘔吐、腹瀉、腹痛、少尿、貧血和發(fā)熱等。

含鋅豐富的食物:

鋅的最好食物來源是:蛤貝類如牡蠣、鮮扇貝、海蠣肉。蘑菇中含量也高。核桃、松子含鋅也很豐富。肉、蛋也含有一定量的鋅。其他植物性食物,不僅含鋅量較低,而且因為含有較多的纖維素和植物酸,影響鋅的吸收。一般粗糙食物中鋅含量遠遠高于精制食物,所以加工越精細,鋅的損失越多。

3、全能選手——銅

人體中的銅共100毫克~150毫克,其中以肝、腎、心、腦中最多,肺、脾、肌肉、骨骼次之。在腸道,約40%被吸收,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腸上部。它可與酶蛋白結合成酶(細胞色素氧化酶、銅藍蛋白等),對人體起多種多樣作用。

生理功能:

(1)促造血作用:參與鐵的吸收和運輸。缺銅時,鐵的吸收和運輸受到障礙,鐵在肝內(nèi)貯積,成為含鐵血黃素沉著性貧血。這種貧血,非缺鐵所致。如用銅來治療就有效果。促進血紅素和血紅蛋白的合成。銅能刺激紅血球生長,缺少它會患貧血。

(2)參與體內(nèi)氧的利用:吸入的氧與體內(nèi)物質(zhì)代謝脫下的氫化合生成水,這一過程銅酶細胞色素氧化酶參與。

(3)維持骨骼、血管和皮膚的健康:銅酶賴氨酰氧化酶可促進骨骼、血管和皮膚中的膠元和蛋白交聯(lián)。缺銅時,這些組織中的膠元和彈性蛋白含量降低,骨質(zhì)疏松易碎,發(fā)育停止;血管組織張力降低,易于發(fā)生動脈瘤和血管破裂;皮膚也發(fā)生相應的病變。

(4)維持腦的健康:銅酶參與髓鞘形成。銅缺乏時,髓鞘形成不全,新生兒運動失調(diào);與兒茶酚胺的合成有關。銅缺乏時,腦內(nèi)兒茶酚胺含量降低,從而影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出現(xiàn)精神發(fā)育停滯、嗜睡、運動障礙等現(xiàn)象。

(5)維持正常生育:銅缺乏時,會影響女性腎上腺皮質(zhì)類固醇及孕酮的合成而造成不孕。銅過多時,又可通過促使垂體釋放黃體生成素、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影響排卵或干擾孕酮作用而抗生育。

(6)對胎兒的影響:缺銅時,引起胎兒腦萎縮,心血管和骨骼異常。

(7)保護毛發(fā)正常:銅酶酪氨酸酶能參與酪氨酸轉(zhuǎn)化為黑色素。缺銅時,黑色素生成障礙,毛發(fā)脫色。銅酶硫氫基氧化酶有維護毛發(fā)結構正常和防止角化的作用。硫氫基氧化酶活性下降,毛發(fā)角化不良,出現(xiàn)卷發(fā)癥。

(8)抗自由基保護細胞:心、肝、腦細胞中的銅蛋白,具有過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能消除自由基、消除過氧化物,從而保護細胞免受毒性很強的自由基、過氧化物的毒害。

供給量:

缺乏對健康不利,過多也可引起中毒。正常為:成人每日1.55毫克,推薦量2毫克~3毫克,小兒每日0.09毫克/千克。

含銅多的食物有:肝臟、麩皮、貝類、豆類。

4、減緩氧化與衰老——硒

正常人體含硒總量約14毫克~21毫克,許多組織中都含有硒,以肝、腎、胰、心、脾、牙釉質(zhì)和指甲中含量最多。人體血液中的含量,受土壤、水和食物中含硒量的影響。近年來,對硒的重要性越被人們所重視。硒多與蛋白質(zhì)結合發(fā)揮生理作用。

硒的代謝: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中國學者1979年首先提出克山病與硒營養(yǎng)關系的報告,為硒的生理功能提供了科學證據(jù)。食物中所含的主要為有機硒。十二指腸是硒的主要吸收部位,吸收率約在44%一70%,部分硒通過糞排出,除有微量通過皮膚及呼氣排出外,其余主要以無機硒的形式由小便排出。

生理功能:

(1)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硒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成分,該酶使有毒的過氧化物還原為無害的羥基化合物,從而保護細胞和組織不受過氧化物的危害。不飽和脂肪酸,尤其高級不飽和脂肪酸在體內(nèi)可被氧化成脂質(zhì)過氧化物,多的過氧化物可損害機體組織。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可防止對機體組織的損害,從而達到抗氧化作用的目的。能使細胞膜中的脂類免受過氧化物的作用,從而保護了細胞膜。脂質(zhì)過氧化物最后的產(chǎn)物脂褐素可在體內(nèi)的細胞內(nèi)堆積,在皮下細胞內(nèi)堆積出現(xiàn)老年斑;在晶狀體細胞內(nèi)堆積出現(xiàn)白內(nèi)障;在腦細胞內(nèi)堆積,引起老年癡呆等。

(2)保護心血管。硒對心肌纖維、血管的結構和功能有重要作用。在食物含硒量和血硒高的地區(qū),患心血管病者最少。缺硒,易引起心肌纖維壞死,可導致心臟擴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血管受損的克山病。此病主要侵犯生育期婦女和兒童。

(3)保護視力。硒和維生素E可減輕過氧化物對視網(wǎng)膜的氧化損壞。可使因黃斑部的退變而減退的視力得到恢復,糖尿病人的失明得到改善。近視眼的發(fā)生與缺硒有關;白內(nèi)障的發(fā)生可能與缺硒也有關。

(4)解毒作用。硒對金屬有很強的親和力,與金屬結合,形成金屬一硒一蛋白質(zhì)復合體,而使金屬得到解毒和排泄。對汞、鎘、鉛等都有解毒作用。硒還可降低黃曲霉毒素的毒性,減輕毒素對肝臟細胞的損壞程度。

(5)拮抗化學致癌物作用。硒還可降低黃曲霉毒素的毒性。黃曲霉毒素可誘發(fā)肝癌,缺硒地區(qū)的人群肝癌的發(fā)病率高;增強人體抵抗力。

(6)維持肌營養(yǎng)。肌營養(yǎng)不良是一種不累及神經(jīng)的權紋肌變性的疾病,又稱白肌病,很多種動物都可發(fā)生。

供給量:

硒缺乏可能與克山病等疾病的發(fā)生有關。但過多攝入,可引起硒中毒,表現(xiàn)為脫發(fā)或脫甲或麻痹,皮膚出疹,出水泡,或發(fā)生潰瘍。適宜的供給量約每天30微克一50微克。

含硒多的中藥、食物有:生硫黃、黃芪、大蒜等。

5、甲狀腺腫的克星——碘

人體內(nèi)約含碘15毫克~23毫克,其中70%~80%存在于甲狀腺。甲狀腺中的含碘量隨攝入量、年齡以及該腺體的活動性而有差異。正常成人甲狀腺中含有8毫克~12毫克碘,缺碘的地方性甲狀腺腫有時可降至1毫克或更少。

生理功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河县| 威宁| 呼伦贝尔市| 曲麻莱县| 揭阳市| 大关县| 黔西| 肥乡县| 于都县| 靖远县| 临清市| 博湖县| 青浦区| 宜阳县| 金寨县| 额济纳旗| 都昌县| 临江市| 望都县| 莫力| 密云县| 潼关县| 莒南县| 铜山县| 乳山市| 偏关县| 蛟河市| 伊金霍洛旗| 定日县| 南昌县| 道真| 丰顺县| 农安县| 甘孜县| 肥东县| 湖北省| 鸡西市| 广元市| 乌恰县| 辉南县| 开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