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了解營養(yǎng)素——它是人體大廈的“磚石”(5)
- 新編家庭實用醫(yī)療保健營養(yǎng)全書
- 呂叔春編著
- 5649字
- 2015-04-25 08:25:26
常見維生素分為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兩大類:
脂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A(包括維生素A原)、維生素D、維生素E、硫辛酸;水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B族的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維生素PP(尼克酸)、維生素B6(吡哆醇)、泛酸(遍多酸)、生物素、葉酸、維生素B12、膽堿、肌醇、蘆丁等和維生素c(抗壞血酸)。
2、人體每日維生素需要量
維生素A男女相近,需求量均為2600國際單位;
維生素D男女相近,需求量均為400國際單位;
維生素K男女相近,需求量均為60微克~80微克;
維生素E需求量男30國際單位,女25國際單位;
維生素B1需求量男1.2毫克,女0.9毫克;
維生素B2需求量男1.8毫克,女1.3毫克;
維生素PP需求量男19.8毫克,女14.5毫克;
維生素B6男女相近,需求量均為2毫克;
葉酸男女相近,需求量均為200微克~400微克;
維生素B12男女相近,需求量均為2.0微克~3.0微克;
維生素c男女相近,需求量均為60微克-90毫克;
泛酸生物素來源廣,一般不易缺乏。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各維生素需要量應隨體力勞動量,疾病狀態(tài)等不同情況而有所變化。在某些疾病狀態(tài)時,有些維生素需要量可能要增加幾倍。以上僅為身體健康的正常成人輕體力勞動的參考用量。
3、維生素A與胡蘿卜素
維生素A主要存在于動物的肝和各種內臟、魚油、奶類和蛋黃等食物中,植物性食品中不含維生素。但含有胡蘿卜素,它又稱維生素A原,主要存在于有色蔬菜水果中,部分在人體內可轉變?yōu)榫S生素A。富含維生素A的食品包括:動物肝臟、蛋黃、魚肝油及其他魚油、奶油、牛奶、煉乳、乳酪。
富含胡蘿卜素的食品包括:
蔬菜類:西紅柿、菠菜、韭菜、芹菜、萵苣、南瓜、卷心菜(綠葉)、胡蘿卜、紫菜、黃色玉蜀黍、紅薯等有色蔬菜。
水果類:香蕉、橘子、檸檬、柿子等有色水果。
胡蘿卜素還有自己的獨特功能,如有抗氧化作用等。
進入人體的維生素A主要儲存在肝部。維生素A主要功用為:
(1)促進正常生長發(fā)育。維生素A缺乏者生長緩慢,發(fā)育差。維生素A有激素樣作用,可與特定蛋白質結合后作用于染色體,影響細胞分化,促進生長發(fā)育。缺乏者,生殖功能下降,骨骼生長不良。
(2)保持皮膚和毛發(fā)的彈性、光澤度。維生素A可使上皮細胞正常分泌。缺乏時,皮膚黏膜干燥、粗糙、毛囊丘疹、毛囊角化、鱗皮,易凍裂、破裂等。維生素A酸可治療毛囊角化、痤瘡、牛皮癬等。
(3)維持正常視力,防止夜盲癥及干眼病。眼睛的視網膜上的桿狀細胞中有一種感弱光的物質,叫視紫紅質,是由蛋白質和維生素A的轉化物結合而成的。如維生素A供應不足,就會影響視紫紅質的合成,在弱光下就分辨不清東西稱夜盲癥;淚液分泌減少,眼球發(fā)干稱干眼病。
(4)維持上皮組織的健康,增加身體的抵抗力。
①抗癌作用。維生素A缺乏,可能增加某些靶組織(如結腸、膀胱等上皮細胞)對致癌物質的敏感性。所以,維生素A可對癌前期(潛伏期)的癌細胞起回轉修復到正常細胞的作用,阻止癌的發(fā)生。但若致癌物質量大,引起癌變細胞多,維生素A量不足,即使病變細胞都回轉,則有些細胞仍可發(fā)展成癌。維生素A還可預防由病毒所致的腫瘤,這可能由于它與細胞核作用,使基因改變,影響細胞分化。此外,維生素A和胡蘿卜素對手術、放療或化療后的殘余癌細胞的分裂起抑制作用,從而可減少復發(fā)率或延長存活時間。
②增強抵抗力。維生素A可促進糖蛋白的合成。細胞膜表面的蛋白主要是糖蛋白。免疫球蛋白也是糖蛋白,所以維生素A可以增強免疫功能。缺乏時呼吸道、消化道、生殖泌尿道抵抗力低下易感染;孕婦嚴重缺乏時可發(fā)生胎兒死亡。β一胡蘿卜素能提高動物對放射線的耐受量。
維生素A成人每日需求量男女一樣,一般生理需求量在2400~3300國際單位(Iu)。但是,如果體內積累了過量的維生素A將無法排除,所以過度攝取會產生各種中毒癥狀。但一般情況下,即使每日的攝入量達5000~10000國際單位也不會出現中毒出現;只有每日的攝入量達15000~50000國際單位,幾月或數年才會出現,嚴重時還會引發(fā)肝臟硬化及精神障礙等。
4、維生素B1:維持生長的必需營養(yǎng)
維生素B1又名硫胺素,也稱抗腳氣病維生素,在空氣中和酸性下很穩(wěn)定,但在堿性條件下加熱極易破壞。
含量豐富的食物有:
在五谷雜糧的外皮和胚芽部分含量豐富,香菇、豆類、鮮酵母、鮮果、鮮菜類、果仁類、動物的肝、瘦肉及各種蛋黃中都含有較多的維生素B1。
生理功能有:
(1)構成輔酶成分:維生素B1是構成氧化脫羧酶的輔酶的成分,參于碳水化合物的代謝。碳水化合物代謝的中間產物丙酮酸,經氧化脫羧作用,轉變?yōu)橐阴]o酶A,再進入三羧酸循環(huán),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如維生素B1不足,氧化脫羧的輔酶不能充分合成,使丙酮酸代謝受阻,常常出現生長遲緩、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多發(fā)性神經炎、腳氣病。
(2)保護心臟功能:維生素B1缺乏,引起周圍血管擴張,阻力減低、靜脈血流加速,因而靜脈回血增加,而心臟的每分鐘輸出量也增加,長期過度負荷可導至浮腫、心肌炎、心力衰竭。
(3)治療作用:巨紅細胞貧血、乳酸尿(丙酮氧化酸脫羧酶活力低)、支鏈酮酸癥(支鏈酮酸脫氫酶活力低)及亞急性壞死性腦脊髓病等先天性代謝缺陷病在代謝上都需要維生素B1,故可用維生素B1治療。
服用大劑量維生素B1,雖未發(fā)生過中毒,但曾發(fā)生過敏性休克。我國規(guī)定每日供給量為:兒童0.4毫克-1.2毫克、成人1.5毫克~2.0毫克、孕婦乳母1.8毫克、它與熱能攝入量的關系是1000千卡應供給0.5毫克維生素D1。
5、維生素B2
維生素B2,成年男性日需要量為1.8毫克;成年女性日需要量為1.3毫克。
維生素B2又名核黃素。黃色,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很穩(wěn)定,但在堿性溶液和光照時易被破壞。它主要構成機體中黃素酶的輔酶的成分而起功能作用。
含量豐富的食物:
維生素B2豐富的動物性食物:如肝、動物肝泥、蛋黃、雞蛋、奶、脫脂奶粉、加工乳酪類及水產類中的螃蟹、魚、沙丁魚、魚子等;維生素Bz豐富的植物性食物:香菇、鮮豆、花生、綠葉菜、糙米、花椰菜、茄子、洋蔥、卷心菜、香蕉、橘子、檸檬、紫菜。酵母中也含很豐富的維生素B2。
生理功能:
(1)是黃素酶的輔酶的成分,參于組織呼吸過程。維生素B2與特定的蛋白質結合生成黃素蛋白。
黃酶在物質代謝中起傳遞氫的作用,參于組織呼吸過程。維生素B2缺乏,黃酶形成障礙,代謝物脫下的氫不能正常進行傳遞,物質代謝紊亂,可引起口角糜爛、舌炎、唇炎、角膜炎、眼灼疼、陰囊炎、女性外陰炎、視力疲倦等病變。
(2)促進生長發(fā)育。維生素B2是維持生長的必需營養(yǎng),嚴重缺乏,生長停頓。在動物懷孕時缺乏,可引起畸胎。
(3)與腫瘤的關系:維生素B2有保護皮膚的作用。缺乏會增強化學致癌物的致癌作用,引起的皮膚乳頭瘤數量多,進展快。
供給量:
長期維生素B2缺乏,可出現脂溢性皮炎和陰囊炎等癥狀。雖未見服用過量而中毒的報道,但根據實驗結果來看,1.2毫克為最低日需要量,1.5毫克為適宜需要量。我國規(guī)定每日:成人為1.2毫克-2.0毫克,少年為1.5毫克~1.8毫克,兒童為0.7毫克~1.4毫克,嬰兒為0.4毫克,孕婦乳母為1.8毫克。
6、維生素B3(泛酸)
泛酸又因廣泛存在于生物界中而得名,泛酸也稱維生素B3。
在體內主要構成輔酶A,輔酶A是酰基轉移酶的輔酶,輔酶A在反應中攜帶酰基,轉移酰基,參與糖、脂、氨基酸的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是重要的輔酶之一。
因廣泛存在于生物界,所以很少見缺乏病。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遠東戰(zhàn)俘中,曾有患“腳灼熱綜合癥”的報道,是因泛酸缺乏因起。
7、維生素B6
維生素B6,成年男女日需要量相近均為2毫克。
維生素B6溶于水及酒精,在酸性溶液中穩(wěn)定,但在中性或堿性溶液中易被紫外光破壞。維生素B6包括三種具有生物活性的衍生物,有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
含量豐富的食物:吡哆醇主要存在于植物中,植物多與維生素B1、維生素B2共存,其在機體內可轉變成吡哆醛和吡哆胺。吡哆醛和吡哆胺存在于動物食品中,如動物肝、瘦肉等較豐富。
生理功能:維生素B6也是輔酶的組成成分,主要參與氨基酸的代謝。
(1)構成轉氨酶的輔酶體內的氨基酸大多可進行轉氨基反應,通過轉氨基反應和氧化脫氨基反應可脫去氨基,生成酮酸。其氨基也可經天冬氨酸參與鳥氨酸循環(huán),形成尿素。
(2)構成脫羧酶的輔酶脫羧酶的輔酶參于某些神經遞質的形成,如脫羧形成酪胺、組胺、多巴胺、5一羥色胺,谷氨酸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脫羧形成γ氨基丁酸。
(3)促進血紅素的合成缺乏。由于血紅素的合成減少,可造成貧血。
(4)參與糖原的分解。在肌肉中體內約70%~80%的維生素B6在肌肉中,構成糖原分解酶的輔酶治療作用:癲癇病早期給于大劑量維生素B6可起治療作用。對于嬰幼兒痙攣性疾病(點頭樣癲癇)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用于鐮狀細胞貧血、缺鐵性貧血,有利于病人的血紅素和紅細胞的合成。
缺乏癥:
人體缺乏維生素B6,可引起眼、鼻與口腔周圍皮膚脂溢性皮炎;頸項、前臂和膝部出現色素沉著;唇裂、舌炎及口腔炎癥;失眠、易激動、憂郁、精神萎靡、步行困難。維生素B6缺乏時還可出現低色素性小細胞性貧血,其血清中鐵的濃度很高,白細胞分類比例有改變,用鐵劑治療無效,但給維生素B(6下標)10毫克/天后,血象恢復正常。婦女服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藥可引起維生素B6缺乏,故在服用該種避孕藥時,應同時補充維生素B6。嬰兒缺乏維生素B6則出現嬰兒生長停止、貧血、煩躁、肌肉抽搐,肌肉注射維生素B6幾分鐘即可恢復;孕婦會影響到胎兒腦細胞的發(fā)育。
供給量:
維生素B6在食物中分布很廣,腸道細菌又可合成,所以一般不會缺乏。應用大劑量中毒者雖甚少,但曾有病人服用2克/日,發(fā)生共濟失調、感覺功能消失等的報道。所以供給也要適當,一般成人每日為2毫克;孕婦、乳母為2.5毫克;嬰幼兒(1~3歲)為0.35毫克。
8、維生素B12(葉酸)
葉酸,成年男女日需要量相近,均為200微克~400微克。
葉酸又名蝶谷氨酸或維生素M,不溶于冷水,其鈉鹽很易溶解。
含量豐富的食物:存在于綠色植物的綠葉中,細菌也可合成,人類很少單獨缺乏。
生理功能:
(1)造血功能與核酸、血紅蛋白的合成有密切關系,對正常紅細胞形成有促進作用。缺乏葉酸時,紅細胞的發(fā)育成熟發(fā)生障礙,可造成巨紅細胞性貧血癥。
(2)構成輔酶成分:參于氨基酸的一碳基團的代謝,一碳基團是多種核甘酸合成的必需原料。缺乏會使細胞分裂減少,這也與巨紅細胞性貧血發(fā)生有關。
(3)其他缺乏葉酸還能引起口炎性腹瀉、智力退化和精神病。
供給量:
估計每人每日供給量,成人為400微克、嬰兒50微克、兒童100微克-300微克、乳母600微克、孕婦800微克。
9、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成年男女日需要量相近,均為2.0微克-3.0微克。
維生素B12又叫鈷胺素,含微量元素鈷得名。其水溶液在弱酸中穩(wěn)定,但在強酸、強堿作用下極易分解,并易為日光、氧化劑等破壞。
含量豐富的食物:其食物來源主要是動物性食品,如肝、腎、心等含量較多;植物不能合成維生素B12,豆類經發(fā)酵也可產生維生素B12。腸道細菌可合成。
生理功能:
(1)參與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維生素B12能促進葉酸的利用,增加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促進紅細胞的發(fā)育和成熟。
(2)輸送甲基,參與許多重要化合物的甲基化作用。如蛋氨酸、膽堿等重要物質的合成。給予肝臟病患者維生素B12,可防止發(fā)生脂肪肝。
(3)維護神經髓鞘的代謝與功能。缺乏維生素B12時可引起神經障礙、脊髓變性、脫髓鞘,并可引起嚴重的精神癥狀。
供給量:
食物中的維生素B12,須與胃黏膜分泌的“內因子”結合才能在腸內吸收。故食物中供應不足,或胃全部切除,不能分泌“內因子”,造成吸收障礙,均可誘發(fā)惡性貧血。一般成人每日供給量為1微克~3微克,孕婦、乳母為4微克。
10、維生素C
維生素c成年男女日需要量相近,均為60微克~90微克。
維生素c又名抗壞血酸,亦稱抗壞血病維生素。在酸性下穩(wěn)定,但易被堿破壞,對氧很敏感。在人體主要存在腺體中,包括腎上腺皮質、腦下垂體、黃體,以及胰、肝及脾臟,可能與這些腺體的功能有關。人體不能合成維生素c,必須從外界供給。
含量豐富的食物:
維生素c含量多的食物是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含量豐富的水果有:橘子、沙棘果、紅果、彌猴桃、刺梨、鮮棗、酸棗、草莓等;含量豐富的蔬菜有:青菜、韭菜、菠菜、花椰菜、青椒、卷心菜、茄子、蘆筍、毛豆、白菜、檸檬、塌棵菜、菜苗。松針含量相當豐富。新鮮蔬菜及水果中雖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但加工、烹調或貯存方法不當大量維生素c可丟失。
缺乏維生素C的臨床表現:
多種動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抗壞血酸,合成部位為肝微粒體。人由于缺乏由葡萄糖轉化為抗壞血酸的酶,故必須由食物供給。
抗壞血酸在消化適中可以全部被吸收;但攝入過量,則吸收率下降,未被吸收的抗壞血酸主要由尿排出。抗壞血酸的功能與B族維生素不同,它不具有輔酶的功能,而是對酶系統(tǒng)有保護、調節(jié)、促進催化與促進生物過程的作用,同時是一種強抗氧化劑,在機體中可防止過氧化作用。
維生素C的缺乏癥為壞血病,臨床表現為疲乏,形成皮下出血、牙齦腫痛、牙床潰爛流血、牙齒松動。嚴重時導致皮下、肌肉、關節(jié)腫脹出血,甚至出現骨骼脆弱、壞死、傷口愈合不良等癥狀。最后心臟衰竭,嚴重內出血,可發(fā)生死亡。
嬰兒壞血病的癥狀之一,是肢體疼痛而引起仰臥形體位,移動四肢引起疼痛而哭鬧,由于關節(jié)囊充滿血的滲出物,故四肢只能屈曲,不能伸直。
生理功能:
維生素C在機體代謝中具有多種功能,主要是參與機體的羥化反應和還原作用。
(1)構成脫氫酶的輔酶成分尼克酸在體內構成輔酶I和輔酶Ⅱ,作為脫氫酶的輔酶參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代謝過程中的脫氫作用。
(2)降低膽固醇。尼克酸可擴張末梢血管和降低血液中膽固醇、β-脂蛋白及三脂酰甘油的量。臨床上常用大劑量尼克酸治療高膽固醇血癥、動脈粥樣硬化、缺血性心臟病等。尼克酸能促使組胺釋放,血管擴張,因而服后引起顏面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