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譯文〕閑情記趣
- 浮生六記(全譯典藏版)
- 沈復
- 7002字
- 2015-04-21 05:39:54
回憶我的童年,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也能清楚地看到細微的東西。見到微小的東西,定會仔細觀察它的紋理。因此,常常得到事物本身之外的樂趣。
夏天,蚊子嗡嗡作響,聲如雷鳴,我在心里將其視為仙鶴成群,飛舞于空中。心之所想,眼見的千百蚊蠅,果真化作仙鶴,翱翔于空。我抬頭觀看,入了迷,脖子都僵硬了。我把蚊子關在蚊帳中,慢慢噴吐煙霧,使蚊子沖著煙霧飛鳴,視之為青云中的白鶴,果然猶如鶴唳云端,令人心神怡然,稱快不迭。
我常蹲在土墻凹凸坑洼之處,或是花壇雜草叢生之處,與之齊高,定睛細看,把草叢當作森林,把昆蟲螻蟻當作野獸,把凸起的土塊當作山丘,把凹陷的地方當成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樂。
有一天,我看到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看得興味正濃,忽然有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只癩蛤蟆,舌頭一吐,兩個小蟲都被它吞入口中。當時我年紀小,正看得出神,被突如其來的癩蛤蟆嚇得大叫一聲,驚魂未定。待到心神落定,捉住那只癩蛤蟆,鞭打了幾十下,將它驅逐到了院子外面。后來年紀漸長,憶及此事,想來兩只小蟲之所以相斗,大概是一只圖謀奸情,而另一只不肯相從。古語所云“奸近殺”——奸淫容易招致殺身之禍,難道蟲子們也是如此?
我對玩蟲子頗為著迷,以致下體被蚯蚓所咬,吳地俗語稱陽具為卵,腫得無法順利小便。仆人捉來一只鴨子,撐開鴨嘴,讓它來咬我的下體,一不小心,鴨子掙脫仆人的手,搖著頸脖像要吞噬下去的樣子,我驚恐萬分,號啕大哭,一時傳為笑柄。
凡此種種,都是童稚時期的閑情逸事。
長大后,我愛花成癖,喜歡修剪盆景花木。結識張蘭坡后,才精通修剪枝干、養護枝節的方法,后又領悟嫁接花木、堆疊盆石的精髓。
萬千花海,蘭花為最,幽香雅致,韻味無窮。而瓣品稍堪可入花譜的,更是不可多得。蘭坡臨終時,贈送我一盆荷瓣素心春蘭,肩平,蕊闊,莖細,瓣凈,皆可入書入譜,我視若珍寶。
我在外擔當幕僚時,蕓便親自為它澆水,花繁葉茂,生機盎然。不到兩年,在一夕之間,忽然枯萎而死。我拔起根莖看,全都瑩白如玉,而且蘭芽生機勃勃。最初大惑不解,以為自己沒有福氣欣賞它,只好深深嘆息。后來才知道,有人想問我討要一根分枝,我不答應,那人便用滾燙的開水把它燙死了。從此以后,我發誓不再種蘭。
僅次于蘭的,是杜鵑。杜鵑無香,但花容美麗,可以玩賞良久,而且易于修剪。由于蕓憐枝惜葉,總不忍心大肆修剪,因而生得嬌小,難以成樹。其余盆景亦如是。
每年逢秋,菊綻東籬下,我都興味盎然地賞菊,幾近成癡。我喜歡將菊花插于瓶中,而不愿在花盆內栽種。并非盆景不足以賞,而是自家沒有園圃,不能自己種植。雖集市上也有賣的,但是皆雜亂無章,因此從來沒有買過。
插花于瓶中,單數為宜,雙數不妥。每瓶只插同一種花,不用異色。瓶口宜闊,不宜窄,闊口花瓶利于花枝舒展。少則五朵、七朵,多則三四十朵,必須于瓶口聚成一叢,昂首怒放,不散漫凌亂,不相互擠壓,不倚靠瓶口,最是好看,這就是所謂的“起把宜緊”。
至于花枝形態,有的亭亭玉立,有的飛舞橫斜,應插得千姿百態。花枝要長短不一,用花蕊將它們分開,避免太過整齊,像鈸、盤那樣就會很難看。選花時,花葉不要雜亂,花梗不能太硬,這樣比較容易用針固定。用來固定花的針,最好藏于花間葉底,若針太長,寧可折斷一截,也絕不使針露出花梗,這就是所謂的“瓶口宜清”。
擺放花瓶,視桌子大小而定,通常一桌三至七瓶,過多則眉目不清,如同市井的菊花屏風。幾案的高低,從三四寸到二尺五六寸,必須參差不齊,高高低低,相互映襯,氣勢連動是最重要的。如果中間高兩端低,或是后面高前面低,成排并列,刻板一律,又犯了俗語所說“錦灰堆”的大忌。或疏或密,或進或出,全在于插花者心領神會其中如畫般的意趣。
如果在盆碗中植花,先用漂青、松香、榆皮、面和上油,用稻灰熬制成膠。將銅片釘上釘子,釘尖朝上,再將膠膏用火燒化,把銅片粘于盤碗中。等到冷卻后,用鐵絲將花扎把,插于釘上,宜稍稍傾斜,不可居中。更要枝葉清爽,疏影橫斜,不可擁擠,煞是好看。然后加水,用少許細沙遮掩銅片,若觀賞的人誤以為花扎根于碗底,最是精妙。
若用木本植物的花果插瓶,修剪的方法又是不同。我不能自己尋找各色花果,請人攀折卻又總難合心意,必先拿在手中,橫斜著觀察其形勢,反側著觀察其姿態。選定花枝,裁剪雜枝,以體現“疏朗、瘦勁、蒼古、獨特”為最佳。其次,再思考如何將其花梗入瓶,或彎折,或扭曲,插入瓶口,以免葉背花側的麻煩。
假如一枝花在手,先將直梗的花插入瓶中,勢必花枝凌亂,花梗僵硬,花在側旁,葉背朝天,姿態不佳,更無韻致。彎折、扭曲花梗的方法是,鋸開花梗,一半嵌入磚石,則直梗的也就變彎曲了。如果擔心花梗傾倒歪斜,就敲進一兩枚釘子,用來固定。即便是楓葉竹枝,或是雜草荊棘,均可作為插瓶的材料。或是一竿綠竹,用幾粒枸杞相配;或是幾莖細草,輔兩枝荊棘在旁,假如位置合宜,定會別有一番世外之趣。
如若是新栽的花木,不妨按照其歪斜之勢,聽任其莖葉生在盆側,一年后枝葉便可自行向上生長。若每棵樹都直直地栽種,便很難因勢取材了。
至于盆樹的剪裁,可以先取根部,狀如雞爪的,從左右剪成三節,然后起枝。一節一枝,七枝或九枝到頂。切忌對稱如肩臂,枝節則忌諱如鶴膝般臃腫。起枝時,須盤旋而出,不可僅留左右,以避袒胸露背過于突兀的毛病。亦不可前后直出枝節。有種說法是“雙起”“三起”,即一個樹根分出來兩三棵樹。如果根部沒有長成雞爪的形狀,便是插樹,因而不取。
然而一樹修剪而成,至少需三四十年。我平生只見過我的同鄉,名叫萬彩章的老先生,窮其一生,剪成幾棵樹。又在揚州一商人家中,見有虞山的朋友到他家游玩拜訪帶來黃楊、翠柏各一盆,可惜明珠暗投,我并未看到有人珍惜。如若留下枝丫,將其盤旋成寶塔狀,枝節彎曲如蚯蚓,未免匠氣過重,有失靈氣。
在盆中點綴的花石,小則可以入畫,大則可以傳神。捧一盞清茶,對盆賞景,仿佛徜徉其間,使人心曠神怡。這樣的盆景,便可在清幽雅致的書房里細細賞玩。
我種水仙,沒有靈璧石來點綴,就用形如石子的木炭代替。水仙芽心色白如玉,取大小各異約五到七枝,用沙土種在長方形盆中,用木炭代替石頭,黑白分明,頗有意趣。以此類推,打理盆景真是趣味無窮,方法也不勝枚舉。
譬如將石菖蒲所結之籽,與冷米湯一起咀嚼,再噴在木炭上,放在陰涼潮濕處,便可長出細小的石菖蒲,再隨意移植到盆景中,綠茸茸的,非常可愛。也可以拿幾顆老蓮子,把兩頭磨薄,放入蛋殼內,放回雞窩,讓母雞去孵化。等到幼芽長出時將其取出,再用陳年的燕巢泥混合少許天門冬,搗爛拌勻,將蓮子幼芽植入小的容器中,用河水澆灌,早晨曬曬太陽,以后花開時大如酒杯,葉片縮如碗口,亭亭玉立,可愛至極。
談及園亭樓閣的布置,一般都有套室回廊,堆疊石塊作為假山,栽種花草取其生機,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其要點不僅僅在于“周回曲折”四字,也不在于地域闊廣、石料眾多,那樣只是白費工夫和錢財。也可以掘地堆土,倚疊成山,中間放些石塊,夾雜種些花草,用梅樹作籬笆,引藤樹為墻,即便沒有山也造出山了。
所謂大中見小,比如在寬闊處種上容易生長的竹子,用枝繁葉茂的梅樹當作屏障隔斷。所謂小中見大,比如狹窄的院子圍墻最好鑿成凹凸不平的形狀,用綠色裝飾,引植藤蔓。墻體嵌入大石,在上面刻字,做成碑記的樣子。如此推窗望去,如同面對石璧,便會覺得峻峭開闊。
所謂虛中有實,比如看似山窮水盡處,一轉彎又豁然開朗;或在軒樓閣宇處設進餐的地方,一開門便通往別的院子。所謂實中有虛,比如在不通往其他院子處開一門洞,用竹子和石頭掩映,仿佛有門,實則沒有;或者在墻頭上設置低矮的欄桿,好似上面有月臺,其實只是虛設。
貧寒人家屋少人多,應當效仿我家鄉太平船后艙的擺設,稍加變化。這里面,臺階做床,前后緊湊一些,可以當成三張床,中間以木板相隔,糊上白紙,這樣前后上下都隔絕開來,猶如走長路,就不會覺得房間狹窄了。我們夫婦寄居揚州時,曾效仿此法,僅兩間屋,臥室、廚房、客廳皆隔絕開來,還顯得綽綽有余。蕓曾笑著說:“這樣擺設雖然精巧,但終究不是富貴人家的氣象呢!”事實的確如此。
我在山中掃墓時,撿拾到紋理像山一樣好看的石子,回家后與蕓商量說:“用油灰和宣州石一起粘起來,放在白石盆里,色澤均勻。可是,本地山上的黃石雖然古樸,但若也用油灰來粘,看起來黃白相間,人為的痕跡完全暴露,怎么辦呢?”
蕓說:“選幾塊劣質的石頭,搗碎成粉末,在油灰粘連的地方,趁潮濕涂抹上,干了之后或許顏色會一樣。”
我按照她所說的,用一方宜興窯的長方盆,堆壘起一座小山峰,向左偏斜,向右凸起,背面做成橫方紋,好似畫家倪瓚所畫的山石,嶙峋峻峭,有如臨江之石。盆內一角空出,用河泥種上一些白萍。石頭上種植蔦蘿,就是所說的云松。忙碌了幾日,終于完成。
到了深秋,蔦蘿蔓延滿山,如同藤蘿懸于石壁,花呈正紅色,白萍也浮出水面盛放,紅白相間。神游其中,如同登上了蓬萊仙島。我將其放于屋檐下,與蕓品評賞玩:這里適合設個水閣,這里適合立個茅亭,這里適合鑿上“落花流水之間”六字,這里可以居住,這里可以垂釣,這里可以登高遠眺。心中所向往的山川河流,似乎將要移居到此假山似的。
某日黃昏,貓們爭食,從屋檐上掉下來,連盆帶架頃刻間全都打碎了。我嘆息道:“即便是如此細小的玩意兒,難道也犯了造物主的忌諱嗎?”我們兩人,不禁潸然淚下。
在靜室焚香,別有一番閑情雅趣。蕓嘗試把沉香、速香等香放在飯鍋里蒸透,再在爐子上設一個銅絲架,最后放在離火焰半寸的地方,慢慢烘烤,香味幽然,而無煙氣。佛手切忌醉酒之人嗅聞,被嗅聞之后就容易腐爛;木瓜切忌汗手觸摸,被觸摸之后必須用水洗凈;唯有香櫞百無禁忌。佛手、木瓜放的位置也大有講究,恕我難以一一列舉出來。每當有人將擺好的供品隨手拿下來嗅聞,又隨手亂放,就知道這些都是不知供養之法的人。
我在家閑暇的時候,案頭的瓶花更換不迭。
蕓說:“你插的花能展現花朵在風晴雨露中的各種風姿,可謂是精妙入神。然而,畫卷中有將草蟲合而為一的方法,何不嘗試效仿呢?”
我說:“小蟲亂爬亂動,不受控制,如何仿效呢?”
蕓說:“我有個方法,恐怕有做陪葬的罪過。”
我說:“你說說看。”
蕓說:“蟲子死后顏色不會變,尋找螳螂、蟬、蝴蝶等,用針刺死,再拿細線捆住蟲子的脖子,系在花草間,調整它們的腿腳,有的抱著花梗,有的腳踏綠葉,栩栩如生,豈不更妙?”
我聽了大喜,按照這個方法處理后,看到的人無不拍案叫絕。在閨房之中尋找,如今恐怕不會有這般知我心意的人了。
我與蕓曾寄居在無錫華氏府上,當時華夫人讓兩個女兒跟蕓學習認字。鄉間居所空曠廣闊,夏陽似火,蕓教她們做活花屏的方法,甚是絕妙。每個活花屏只有一扇,用兩枝四五寸長的木梢,作矮條凳的樣式,中間空著,橫上四根木檔,均寬一尺左右,四角鑿開圓洞,插上竹子,編成方孔,屏風高約六七尺,再在砂盆中種植扁豆放進花屏中,讓藤蔓依附屏風向上攀爬,兩個人就能移動。多編幾個花屏,隨意放在各處遮擋,好似綠蔭滿窗,又透風又遮太陽,并且隨時可以更換,因而叫活花屏。有了這一方法,所有的藤木香草皆可隨處取用。這真是鄉間居住的好辦法啊!
我的友人魯半舫,名璋,字春山,善于畫松柏和梅菊,精于隸書,亦會篆刻。我們寄居在他的蕭爽樓里,大約有一年半的時光。
蕭爽樓共五間房,坐西朝東,我們住其中的三間,不論陰晴風雨,皆可遠眺。庭院中有一株桂花樹,清香撩動人心。有走廊,有廂房,地方極其幽靜。剛移居來時,有一個仆人和一個仆婦,還帶了他們的小女兒。仆人能做衣服,仆婦能紡織,于是,蕓做刺繡,仆婦織布,仆人做成衣服,以供養日常用度。
我向來好客,飲酒必行酒令。蕓善于用不花錢的食材做出佳肴,凡是瓜果蔬菜、魚蝦肉食,經她之手,便有不同尋常的美味。朋友們知我清貧,每次都是他們出買酒錢,過來整日敘談。我好干凈,地面纖塵不染,為人無拘無束,不嫌放縱。
當時有朋友楊補凡,名昌緒,善于畫人物寫真;袁少迂,名沛,善于畫山水;王星瀾,名巖,善于畫花鳥,鐘情于蕭爽樓的幽雅,都帶著畫具前來。我則跟他們學畫、寫草篆、刻印章,請他們加以潤筆,并交代蕓準備茶酒招待客人,就這樣終日品詩論畫。還有夏淡安、夏揖山兩兄弟和繆山音、繆知白兩兄弟,以及蔣韻香、陸橘香、周嘯霞、郭小愚、華杏帆、張閑憨等諸位君子,他們似梁上的燕子自來自去。
有時,家中缺錢,蕓則拔下玉釵換錢買酒,毫無為難之意。對于這等聚會的良辰美景,從未敷衍過。如今大家天各一方,風流云散,佳人已逝,玉碎香埋,真是不堪回首啊!
蕭爽樓聚會有四忌:一忌談論官職升遷,二忌談論官府時事,三忌談論八股文章,四忌打牌賭博。違者,必須罰酒五斤。另有四宜:一宜慷慨豪爽,二宜風流瀟灑,三宜落拓不羈,四宜清靜緘默。
漫漫長夏,閑來無事,大家便聚集起來以考對句為會。每會八個人,每人各帶二百銅錢。先抓鬮,得第一的人為主考官,坐在一旁監考審卷。得第二的人負責謄錄,也在旁就座。其余人等都為考生,從謄錄的人那里拿一張紙,蓋上印章。主考官出題,五言、七言各一句,點燃一炷香計時,構思時允許踱步、站立,不許交頭接耳。對句寫好之后,投入一個匣子中,方可就座。等每個人都交了卷子,謄錄的人便會打開匣子,將所有的對句抄成一冊,交給主考官,以防徇私舞弊。
十二個對句中,選取最妙的七言三聯、五言三聯。此六聯中,拔得頭籌的,即為下一任主考官,第二名為謄錄。若有人兩聯皆未被選取,罰錢二十文。僅被選取一聯的人,少罰十文錢;超過時間還未交卷的,加倍處罰。一場考試下來,主考官可得罰款一百多文。一天十余場考試,累計可得上千文錢,用來買酒已是相當充裕。唯獨蕓作為“官員子弟”,不占名額,只靜坐一旁構思。
楊補凡為我們夫婦畫了一幅帶花小像,神情惟妙惟肖。當晚,月色正好,蘭花的影子映于粉墻,別有一番幽致。
星瀾喝醉后,興致勃發道:“補凡能為君寫真,我能為花畫出影子。”
我笑著說:“花影能像人影嗎?”
星瀾拿張白紙掛在墻上,對著蘭花的影子,筆墨時濃時淡地畫起來。白天拿出來觀看,雖不能算作一幅完整的畫,但是花葉疏落蕭索,自有月下之趣。蕓非常珍愛這幅畫,各人都在上面題了詩。
蘇州城有南園、北園兩個地方,油菜花黃的時候,我們苦于附近沒有酒家可以喝酒。若攜帶食盒而去,對著花喝冷酒,真是沒有意思。于是,有人提議就近找尋飲酒處,有人提議看完花回來喝酒,但都不如對著花喝熱酒痛快。眾人商議許久,都未確定。
蕓笑著說:“明日只須各人出買酒錢,我自擔著爐子過來。”
大家笑逐顏開:“如此甚好!”
眾人走后,我問道:“你果真自己擔爐子前去嗎?”
蕓說:“不是。我看見集市上有賣餛飩的,他的擔子里鍋和爐子都有,雇他前去怎么樣?我事先將酒菜備好,到了那里再下鍋熱一下,這樣品茶、喝酒皆方便。”
我說:“酒菜固然方便,可還缺少煮茶用具。”
蕓說:“帶一個砂罐去,用鐵叉串著砂罐的手柄。把鍋端走,將砂罐放在爐子上,加柴火煎茶,不也很方便嗎?”
我鼓掌叫好。
街頭有個姓鮑的人,靠賣餛飩為生,我們用一百文錢雇了他的擔子,約好第二天午后出發,姓鮑的人欣然答應。第二天看花的人到了后,我將事情始末一一告訴他們,大家都嘆服不已。
飯后,大家一同前往,并且帶了席墊,到了南園,找了一片柳蔭團團圍坐。先烹茶,喝完后,再暖酒熱菜。當時,風和日麗,遍地金黃,男男女女在田間小路上行走,蜂蝶亂飛,良辰美景,令人不飲自醉。不久,酒菜皆熱好,大家席地而坐,酣暢飲食。挑擔子的人還不錯,便拉他一起飲酒。其他游人見了,無不羨慕我們的想法奇妙。
待到杯盤狼藉之時,大家都醉了,有人倚坐,有人躺臥,有人高歌,有人長嘯。太陽將要落山時,我想吃粥,挑擔的立即去買米煮粥,吃飽了才回家去。
蕓問道:“今日的游玩開心嗎?”
大家都說:“如果沒有夫人出力,一定不會這么開心!”
眾人笑著分道揚鑣。
貧寒之士的起居、服飾、飲食以及器皿、屋舍,應當省儉而雅潔。省儉的方法叫“就事論事”。
我喜歡喝點小酒,不喜歡多置菜肴。蕓為我置備了一個梅花盒,一共裝六個兩寸大的白瓷碟,中間放一個,周圍放五個,用灰色漆漆好,擺好的形狀似梅花,底部有凹楞,蓋上有手柄,形如花蒂。把這盒子放在案頭,猶如一朵墨梅覆于桌面。打開細看,菜肴仿佛放在梅花瓣中,一盒之內,六種顏色,三兩知己可以隨意取吃,吃完再添。蕓還另做了一只矮邊圓盤,以便放置杯子、筷子、酒壺之類,隨處可以擺放,收拾起來也極為方便。這也是飲食上省儉的一個方面吧。
我的帽子、領子、襪子等,都是蕓親手做的。衣服破了,她便移東補西,定會讓衣服整齊潔凈。衣服布料都是暗色,以免染上污痕太過明顯,這樣既可出門會客,又可居家常穿。這便是服飾上省儉的一個方面吧。
初到蕭爽樓,我嫌光線晦暗,用白紙糊于墻壁,屋子便明亮起來。夏季,樓下的窗戶都拆了,又沒有欄桿,頓覺空洞,毫無遮攔。
蕓說:“有一席舊竹簾在呢,何不用它來代替欄桿?”
我問:“怎樣做呢?”
蕓說:“拿幾根竹竿,熏成黝黑色,一豎一橫,做成竹屏擺放在窗前,留出走路的空間,截取半卷竹簾搭在橫竹上,垂至地面,高度與桌子齊平,中間再豎立四根短竹,用麻繩扎緊,然后在橫竹上搭簾子的地方,找一些破舊的黑布條,連帶橫竹一并裹起來縫好。這樣既可以有遮攔,做個裝飾,又不費錢。”
這就是“就事論事”的方法之一。
以此類推,古人所說的竹頭、木屑都是有用的,確實是有原因的。
夏日荷花初開時,夜晚含苞,清晨綻放。蕓用小紗囊包一點茶葉,放到花蕊里,等到第二天早晨取出,烹煮雨水沏泡,香韻尤其絕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