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敷貼療法的起源、發展及歷史意義

敷貼療法的歷史起源

敷貼療法源遠流長,療效顯著。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已經學會用泥土、草根、樹皮外敷傷口止血。據考古學家發現,大約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已經學會了用火取暖和燒烤食物。先古人類在烘火取暖時發現熱能夠緩解或消除身體的疼痛或某些不適感,之后又經過漫長的生活實踐,古人類又逐漸體會到用獸皮或樹葉包上燒熱的石塊、砂土或草木等,敷于身體的四肢或腹部,可以更好地減輕或消除因受涼等原因引起的關節或肢體等部位的疼痛及不適感,并且應用起來也更方便,這很可能便是熱敷熨療法的雛形。在《周禮·天官》中就記載了治療瘡瘍常用的外敷藥物療法、藥物腐蝕法等。在《五十二病方》中(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文物)就有“蚖……以薊印其中顛”的記載,即白芥子搗爛外敷百會穴,使局部皮膚發紅,治療毒蛇咬傷。在《黃帝內經》中還有“桂心漬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風中血脈等記載,被后世譽為膏藥之始。

敷貼療法的發展及應用

漢晉時期,隨著針灸學發展,外敷法和經絡腧穴的特殊功能結合起來,使敷貼療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載有穴位敷貼療法的方劑:“治瘧疾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臨發時,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治面神經麻痹,用烏頭研末,以鱉血調散,待正,則即揭去”。書中載用雞子、白醋、豬脂、水、蜜、酒等作為外敷藥和調和劑,并首次記載了用生地黃或天花粉搗爛外敷療傷,以及用軟膏劑敷貼療金瘡。并收錄了大量外用膏藥,如續斷膏、丹參膏、雄黃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體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腦外敷傷口治療狂犬病的方法,為中醫免疫學的早期實踐。

隋唐以后,敷貼療法在臨床上得到大量應用。最早的兒科專著,隋代《顱囟經》共載醫方56首,屬外治法的方劑28首,其中就有外敷法的應用。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的風毒腳氣治法中記載有外用膏藥8首。宋代王懷隱《太平圣惠方》謂:“治療腰腳風痹冷痛有風,川烏頭三個去皮臍為散,涂帛貼,須臾即止。”明代朱棣《普濟方》謂:“鼻淵腦瀉,生附子末、蔥涎和如泥,貼涌泉穴。”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很多敷藥療法,如藥敷神闕治療水腫等,為人們所熟知和廣泛采用。

雖然敷貼療法在明代以前有大量應用,但其應用范圍和理論基礎并不十分明確,縱觀整個敷貼療法的發展歷程,鼎盛時期及理論成熟應屬清代。在這一時期,敷貼療法的發展以膏藥的應用為代表。對于膏藥,清代名醫徐靈胎曾謂:“用膏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貫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之服藥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這一段論述較明確地闡述了敷貼療法的皮膚吸收的機制。

至清代吳師機(吳尚先)所著《理瀹駢文》則對這一療法進行了系統總結。編撰成《理瀹駢文》(又名為《外治醫說》),是一部以中醫學理法方藥為理論依據,而以外治法為主要內容的臨床著作。這應該是我國早期的外治經皮吸收理論,使敷貼療法達到更為完善的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南县| 清新县| 泰安市| 五台县| 灌云县| 济南市| 佛山市| 湘潭市| 合山市| 娄烦县| 农安县| 丰台区| 元阳县| 台江县| 凤山县| 友谊县| 巩留县| 汕头市| 桦南县| 南江县| 诏安县| 榆林市| 丽水市| 万盛区| 龙州县| 威信县| 会昌县| 教育| 长泰县| 德安县| 确山县| 博罗县| 纳雍县| 柯坪县| 布尔津县| 扎兰屯市| 曲阜市| 册亨县| 夏河县| 巩义市| 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