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禿驢太無禮了!”要抓來治罪。各寺住持勸解道:“此僧乃古佛出世,在竹林峰修行已五十二年。望相公寬恕他。”柳宣教只好作罷,可心中仍氣忿難平,于是定下一計:就讓一個叫紅蓮的艷色女子去同玉通禪師私通,并取得證物,想借此加害于玉通禪師。
玉通禪師上了紅蓮的當,卻識破了柳宣教的陰謀,索性坐在禪椅上圓寂了。
他死后,投胎于柳宣教家,柳宣教的妻子高民生下一女,叫柳翠,就是玉通禪師的化身,柳翠不守婦道,干盡風流韻事。佛家認為,這是玉通禪師對柳宣教的報復。
玉通禪師有一個好友,即月明和尚。月明和尚認為玉通禪師墮落風塵已久,于是想找個機會度他出世。也就是說,要使玉通禪師的化身——柳翠皈依佛門。所以,月明和尚委派法空長老點化柳翠。
有一天,柳翠在西湖游耍完畢,剛回家門,看見一個和尚在門外化緣,說話不俗,心中似有所悟,于是他便叫丫鬟把和尚喚入中堂,問道:“師父,你有何本事,來此化緣?”法空長老說:“貧僧沒有什么本事,只會說些因果之事。”柳翠問道:“什么是因果?”法空長老說:“前為因,后為果;作者為因,受者為果。如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種是因,得是果。沒有播種,哪里會有收成?好因得好果,惡因得惡果。”一番話,說得柳翠一下子明白了,她死后,人們都說是活佛顯化,很多人都趕來送葬。
水漲船高
“水漲船高”比喻事物隨著它所憑借的基礎的提高而提高。
此典出自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九》:
“眼中無肄,空中無依,水漲船高,泥多佛大,莫將問我,我也無答。”
章丘人耿崧生,家里非常貧窮,只能靠他的妻子織布賣過日子,妻子織布不停機,耿崧生讀書不敢放松。慢慢的,生活寬裕了,他的學問也長進了。偶然有朋友來訪,他的妻必定在房內偷聽他們談話,如果是談論文章,則馬上好茶好飯款待來客;如果談笑說閑話,他的妻就惡聲惡氣的趕客人走。每次考試,考得個中等,耿崧生就不敢回家,回家必定挨頓痛罵;如果考得超等,則妻子就笑臉相迎,關懷備至。
后來,他岳父請他去教妻弟,年終岳父送了他一些禮品和十兩銀子。耿崧生不好意思拿,就收了禮物不收銀子。這事被妻子知道了,就要求他去把銀子要來,說:
“不要因為他是我父親就不要銀子,你教書的報酬是光明正大的,為什么不拿?”耿崧生覺得十分不好意思,于是每年教書就私下留下一點不讓妻子知道,積蓄三年才得十兩銀子,還了岳父。
后來,耿崧生中了進士,做了官,一旦有一點不對,妻子依舊責罵他。耿說:
“我都做了官了,你為什么還這樣管我?”其妻說:“常言道,‘水漲則船亦高’,不要說現在只是一個小官,就是你當了宰相,難道就比我大了么?”
順者昌,逆者亡
“順者昌,逆者亡”比喻不可抗拒。
此典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逃亡)。”
在我國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統治者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就規定了一整套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稱之為禮。并認為,“齊之以禮”是維護其統治的手段。所以,以“禮”
為重點,尤其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成了權威的維護封建等級制的道德教科書。《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封建社會的史官,所以,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鼓吹倫理綱常是他所處的時代和他的世界觀所決定了的。
司馬遷指出,遵循這些“紀綱”是“天道之大經”,就像要遵循陰陽四時一樣,順從就生存,違抗就會滅亡。
萬馬齊喑
“萬馬齊喑”比喻人們都已沉默、不再表述意見。
此典出自清代龔自珍《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公元1792~1841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進士出身,官至禮部祠祭司行走、主客司主事。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龔自珍辭官回家,后來又北上接家眷,在往返的途中,寫成一組《己亥雜詩》,共三百一十五首,雜述見聞、感想以及往事回憶等等,有不少作品都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思想性。
《己亥雜詩》第一百二十五首寫道:“中國若要有生氣,一定要靠風雷激蕩的社會變動。
全國一片死氣沉沉的局面這真是太悲哀了。
我勸天子要重新抖擻精神振作起來,不拘泥于以往森嚴的等級制度造就任用大批人才。”
亡戟得矛
“亡戟得矛”比喻得失相當,或得失并不當。也用來比喻眾說不一。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離俗》:“齊晉相與戰,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卻而去,不自快,謂路人曰:亡戟得矛,可以歸乎?”
齊國與晉國打仗,平阿的余子丟失了戟拾得了矛想回去,又害怕回去,因此徘徊不定,接著他便問路人:“亡戟得矛,可以回去嗎?”路上的人對他說:
“你太機械了,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丟了兵器,又拾得兵器,怎么就不可以回去?”余子走了幾步,又猶豫起來,不知到底是回去的好,還是不回去的好。這時正遇上叔無孫騎著馬走來,他便上前攔著馬問道:“今天我出戰,丟了戟,拾得矛,可不可以回去?”叔無孫說:“矛不是戟,戟也不是矛,丟了戟,拾得矛,怎么能以拾矛來抵消失戟的責任呢?”他聽了這話后就又不敢回去了。
罔與勿耨草
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對頭,就會把事情辦糟。
此典出自劉基《郁離子》:“罔與勿析土而農,耨不勝其草。罔并以焚之,禾滅而草生如初。勿兩存焉,粟則化而為稂,稻化為稗。胥顧以餒。”
罔和勿兩個人一起開荒種莊稼。地里的雜草總是鋤不完。罔把禾苗同野草一起焚燒掉,最后禾苗被燒死了,而野草又像以前一樣又生長起來。勿讓禾苗和野草一同生長,最終谷子變成了狼尾草,稻子變成了稗子。
他們兩人都只好干瞪著眼餓肚子。
未分香臭
比喻光有良好的愿望,而對實際缺乏了解,仍得不到如期的效果。
此典出自《金樓子》:“昔玉池國有民,婿面大丑,婦國色鼻。婿求媚,此婦終不回家,遂買西域無價名香而熏之,還人其室。
婦既矣,豈分香臭哉?世有不適物而變通求進,盡皆此類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從前,玉池國有一戶人家,丈夫長得非常丑陋,妻子卻長得傾國傾城,但是她患有鼻塞病。
丈夫向妻子討好,但這婦人一直不愿回家。
丈夫就買了西域出產的名貴熏香拿回來點燃,把妻子接回家來。可是妻子鼻塞不通,怎么可能分辨出香臭來呢?
世上凡是用不適當的辦法去求得變通的,都是這一類人呀!
未始知味
知味是根據食物的品嘗而判定其好壞,不知味者是根據主觀的概念而評定,世界上尚有多少并不知味的主觀唯心者。
此典出自《淮南子·修務訓》:“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鄰人。以為狗羹也,而甘之,后聞其猴也,據地而吐之,盡寫其食。
此未始知味者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楚國有一個人烹煮了一只猴子,請他的鄰居來吃。鄰居還以為是狗肉湯,一直稱贊味道很鮮美,后來聽說是猴子肉,便趴在地上嘔吐起來,把吃的肉湯全都嘔吐出去了。
這就是根本不曾知道狗肉湯味道的人呀!
問牛知馬
“問牛知馬”的意思是說,為了弄清馬的價錢而先問牛的價錢。人們用它比喻對同類的事物進行研究、推理,以辨事物的真相。
此典出自《漢書·趙廣漢傳》:“廣漢為人強力,天性精于吏職。見吏民,或夜不寢至旦。尤善為鉤距,以得事情。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同“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唯廣漢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
漢代有一個人叫趙廣漢,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他當過郡吏、州從事、京兆尹。漢昭帝去世后,趙廣漢與大將軍霍光等決定,尊立劉詢為帝(即漢宣帝)。漢宣帝賜給趙廣漢關內侯爵位,又任他為潁川太守。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漢朝廷派五將軍出擊匈奴,趙廣漢以太守的身份領兵前往前線。回來以后,又任京兆尹,食祿二千石。
趙廣漢為人聰明、能干,他天性善于管理政事。接見官吏、百姓,有時徹夜不眠,一直談到天亮。他的辦事特點是,遇到事情善于尋根問底,以便把事情的真相弄明白。
他怎樣盤問呢?比如說,他想要了解馬的價錢,就先問狗的價錢,已經問清了羊的價錢,又去問牛的價錢,直到最后才回到馬的價錢。參考各種牲畜的價錢,互相加以比較驗證,才確定馬的價錢高低,比較符合實際。只有趙廣漢精于此道,能夠做到這一點,有些人仿效他,但卻都做不到。
五十步笑百步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程度不同,本質一樣。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如何?”
戰國時,梁惠王常常為了一點小事情就和別的國家打仗。有一天,他問孟軻:“我對于國家大事,已經是做到盡心盡力了。河內(古代總稱黃河以北為河內)年成不好,有了災荒,我就把河內的災民移到河東去,同時還把河東的糧食調劑給河內,如果河東的年成不好,遭了災荒,我也照樣辦理,在我看來,鄰近各國的國君,沒有哪一個能夠像我這樣愛護百姓,然而鄰近各國的百姓卻不見減少,我國的百姓也不見得增多,這是到底什么原因昵?”
孟軻回答說:“大王,你是喜歡打仗的,就拿打仗做個比方吧。雙方軍隊到了戰場上,戰鼓一響,兵刃相接,一場廝殺的結果,打敗了的免不了要丟盔棄甲飛跑逃命。在那些逃命的士兵當中,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如果一個士兵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看見前邊一個士兵跑得快,已經跑了一百步,所以就嘲笑那人‘貪生怕死’,算不得英雄,而說自己膽量大,對敵人追擊并不害怕,這樣對不對呢?”梁惠王聽了說:“當然不對,那兵士只不過是因為自己跑的慢而落后五十步罷了。”
孟軻接著說:“對了,大王既然明白了這個道理,那么你的問題又有什么不明白呢?你雖然在小的方面比別的國家多照顧了一點老百姓,可是你愛好打仗,一打起仗來老百姓成千上萬的死亡,這和鄰國比起來,不也像‘五十步笑百步’嗎?”
物腐蟲生
天地間的萬物,必先從自己內部起了變化,才會表象于外。這是真理。
此典出自《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蠢,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這段話意思是說:
這句話最初見于“荀子”的“勤學篇”:“肉腐生蟲,魚枯生蠹。蠹:蛀蟲也。但后來成為一句能廣泛地應用的成語,卻是因為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范增論》
而開始的。
范增是秦朝末年反抗暴秦的許多英雄中之一,他是項梁的謀士,項梁戰死后,他侄子項羽繼承了抗秦的事業。項羽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憑著勇武和范增的策劃,取得了諸侯的領導權。那時候,范增以為能和項羽相爭的只有劉邦,所以主張先將劉邦消滅,在有名的鴻門宴中,范增雖已安排好了殺劉邦之計,可是因為項羽沒有決心,最終被劉邦逃脫。從那以后,劉邦便從各方面造謠中傷范增,來離間項羽和范增的感情,項羽是個有勇無謀的人,果然中了劉邦的奸計,慢慢疏遠范增,范增憤而離開項羽,不久便病死。項羽最后也被劉邦從那以后。
蘇軾在《范增論》中談到這事情時,有“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人必先也,而后讒人。”意思是說:一件物體(指有機物)一定是先腐爛了,接著才生出蟲來;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先有了疑心,才會聽信關于他的謠言和毀謗。
物極必反
“物極必反”說明,凡事不可過分。
此典出自《冠子·環流》:“美惡相飾,命曰復周;物極則反,命曰環流。”
武則天是唐太宗才人,太宗死后,高宗就位,選武則天為皇后,高宗死后,中宗年幼,武則天自己就臨朝聽政,沒過多久就廢了中宗,改國號叫周,自稱為則天皇帝,當她臨朝聽政的時候,太子中宗已經懂事,可以處理國家大事,但武后總不肯放手。當時大臣蘇安恒上了一篇秦疏,諫勸武后,文中有一段說:“太子現在年紀已大,才德也很出眾,你還貪戀著皇帝的寶座,而忘記了母子的情份,我認為上天的意思和百姓們的心里,都是傾向李氏的。你現在雖然還平安地坐在皇位上,但是要知道物極必反,器滿則傾呀!我不惜冒著死亡的危險向你勸諫,也不過是為著唐朝的天下著想啊?”
又曷冠子:“物極必反,命曰環流。”
就是說一件事到了極端,一定會變化而全部逆轉過來。
喜獲玄珠
比喻強不知以為知,隨心所欲地評論,可謂瞎子摸象。此典出自《叔苴子》:“昔人聞赤水中有玄珠也,相與泳而探之。維時,有控得螺者,有控得蚌者,有控得石卵與瓦礫者,各自喜為獲玄珠也。象罔聞之,掩口失聲而笑。
人攻象罔,象罔逃匿黃帝所,三年不敢出。
呈!今學士之測經索理,皆是類也。”
從前,人們聽說在赤水河里有一顆閃著黑光的明珠,于是便一道潛到水底去摸取。
當時,有的摸到了螺螄,有的摸到了蚌蛤,有的摸到了鵝卵石和碎瓦片,大家都非常高興,還自以為獲得明珠了。
象罔聽說了這件事,很嘲笑這些人。人們都十分氣憤地攻擊象罔,象罔就逃到黃帝那里躲藏起來,有三年的時間沒敢出頭露面。
顯者祿數
“顯者祿數”意思是,多行不義必自斃。
此典出自《聊齋志異·祿數》:“某顯者,多為不道。夫人每以果報勸諫之,殊不聽信。
適有方士,能知人祿數,詣之。”
有一個達官貴人,一直為非作歹,干了很多壞事。他的妻子常常用因果報應的話勸諫他,可是他一點也不聽從。
這時正好有個方士,能預知人的祿命壽數,他便前去請教。方士注目細看了他一陣,就說:“您再吃二十石米,二十石麥,上天賜給您的祿數就結束了。”他回去對妻子說:“估計一人一年到頭不過才吃二石糧食,這樣一算,我還有二十多年的壽數,那里就會因為不行善而遭報應呢?”于是,他照樣橫行霸道,為非作歹。
過了一年,這個達官貴人忽然得了消渴病,吃得特別多卻很快又餓了。一晝夜居然要吃十幾頓飯,不到一年就死了。
相提并論
“相提并論”的意思是,把兩件不同的人和事擺在一起來談論和看待。
此典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能富貴將軍者,上也;將親將軍者,太后也。
今將軍傅太子,太子廢而不能爭。爭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謝病,擁趙女,屏閑處而不朝。相提而論,是自明揚主上之過。
有如兩宮螫將軍,則妻子毋類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請如故。”
西漢時期,竇嬰(字王孫)因為有功被封于魏其(今山東臨沂縣南)為列侯。
孝景四年(公元前153年),漢景帝立長子(栗姬所生,又稱栗太子)為太子,讓竇嬰做太子太傅之官。
孝景七年(公元前150年),太子又被廢黜,竇嬰屢次替太子爭辯,人家都不聽他的話。竇嬰稱病退職閑居,在藍田南山之下一住就是幾個月,許多賓客辯士去勸說他,讓他回來,他都不愿意。梁地有一個叫高遂的人,對竇嬰說:“能使你富貴的,是當今皇帝;能親近你的,是當今皇帝的母親竇太后(竇嬰是竇太后的堂侄)。現今,你當太子的老師,太子被廢掉,你不敢去爭;即使爭了,也無法挽回,你又不肯為太子死諫。反而稱病躲避,抱著美女,只知自己享受而不肯入朝。把你的這些行為互相對照著來看,這明明是你自己要暴露皇上的過失,如果太后、景帝動了氣要害你,你的妻子也會被誅滅,必然沒有幸存者了。”竇嬰覺得高遂的話很有道理,于是立即起身,像以前那樣上朝辦事。
梟將東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