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梟將東遷”說明處境不利時,歸咎于客觀,這不對。
此典出自漢代劉向《說苑·說叢》:“我將東徒?!?
有一天,梟碰著斑鳩,斑鳩見梟有些不高興,就關心地問:“你為啥不高興呢?”
梟悶聲悶氣地回答說:“我打算要搬家了。”
“你搬到哪里去呢?”斑鳩問。
梟不安地說:“我將東徙?!保ㄒ馑际牵?
我將要搬到東邊去。)斑鳩又問:“你為什么要東遷呢?”梟很無奈地說“鄉下人都討厭的我的叫聲哪!我在那里實在住不下去了,因此才決定搬遷。”斑鳩說:“你改變一下叫聲不就行了,又為什么搬家呢?假如你不改變自己的叫聲,搬到東邊去難道東邊的人就不討厭你么?”
梟沉默著,一句話也沒有說,它可能是不愿改變自己的叫聲吧。
校人烹魚
比喻一切要心中有數,只聽人說“得其所哉”是危險的事兒。
此典出自《孟子·萬章上》:“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
從前,有一個人送給鄭國子產一條活魚,子產叫一個管理池沼的小吏把它放到池子里去。那小吏卻煎著吃了,回來報告說:“剛才把它放到池塘里,它還半死不活的樣子,可沒過一小會兒,就變得歡歡的,一甩尾巴鉆進深水里去了。”
子產說:“終于找到合適的地方了!終于找到合適的地方了!’”
那小吏走出來說:“誰說子產聰明!我早已煎著吃了,他還說:終于找到合適的地方了!終于找到合適的地方了!”
因此說,正人君子很有可能被人拿合乎情理的話誑住,難于被不合情理的話所蒙蔽。
效岳邀游
比喻只求表面相似,純粹的模擬,會使人感到可笑也可惜。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左太沖絕丑,亦復效岳遨游。于是群嫗一起亂唾之,委頓而返?!?
這段話意思是說:
潘岳的容貌非常漂亮,也非常瀟灑。他年輕的時候,挾持著打獵的彈弓走出洛陽大道,婦女們遇到他,沒有一個不手牽著手把他圍起來的。
左太沖長得很丑,也想模仿潘岳出外獵游??墒菂s遇到一群婦女都朝著他亂吐唾沫,弄得他既困窘又疲乏地逃了回來。
邪不干正
“邪不干正”也作“邪不勝正”,它的意思是,邪氣不會壓倒正氣。
此典出自《遼史·王鼎傳》:“鼎宰縣時,憩于庭,俄有暴風舉臥榻空中。鼎無懼色,但覺忱榻俱高,乃曰:“吾中朝端士,邪無干正,可徐置之?!表汈?,榻復故處,風遂止。”
遼道宗時期,遼國有一個大臣,叫王鼎,字虛中,涿州(今河北涿縣)人。他從小就勤奮好學,博通經史,于遼道宗清寧五年(公元1059年)考取了進士,從此踏上仕途。
王鼎當縣官時,有一次在庭院里休息,突然刮起一陣暴風,把他的臥榻卷到空中。王鼎一點也沒覺得害怕,只覺得睡枕和臥榻一起升高了,他說:“我是朝廷命官,不許妖邪冒犯正氣,可把我慢慢放下來?!睕]過一會兒,臥榻真的落到原處,風也停止了。
星火燎原
“星星燎原”比喻小的事故可能釀成大禍,也可比喻力量雖然微小,但會迅速壯大。
此典出自《書·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庇忠姟逗鬂h書》:“涓流雖寡,浸成江河;爝火雖微,卒能燎原?!?
竇寶是后漢和帝的母舅,和帝即位時,由于年幼由他母親竇太后臨朝,竇寶也從原來的虎賁中郎升為侍中的官。到后來竇寶因犯了法請求率兵反擊匈奴侵略來贖罪,最終大破匈奴,回來后,封為大將軍的官職,從此兄弟數人,執掌朝政大權,幾乎滿朝都是他的爪牙。和帝長大后,由于害怕他的權勢,于是便設法治死了竇家兄弟。
只有一個弟弟名叫竇環的還僥幸地留在朝中。那時有個御史叫周紓的,素與竇家有怨,于是他慫恿和帝說:“涓流雖寡,浸成江河;爝火雖微,卒能燎原。”他極力勸告和帝斬草須除根,免生后患。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細小的水雖少,慢慢地也會匯成江河;一把火雖很小,最后也能燒遍原野。
熊魚難兼
“熊魚難兼”形容兩種事物不可兼得?!吧嵘×x”也出于此,它的意思是,為正義而犧牲。
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戰國時期,孟子說過:“魚,是我喜歡的;熊掌,也是我喜歡的。假如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就舍棄魚而要熊掌。
生命,是我熱愛的,義,也是我熱愛的,假如不能同時擁有這二者,我就犧牲生命而不背信棄義。”
循名責實
“循名責實”比喻因名求實,使名實相副。
此典出自《韓非子·定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貴。”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的思想家。有一次,他和別人談到申不害與公孫鞅二人的言論時,有人問他道:“你覺得申不害和公孫鞅這兩家的言論哪家于國家有益?”韓非子說:“申不害講求術,公孫鞅講求法。所謂術,就是君主要依據人的才能而授給適當的官職,依照他的職務來要求他的具體工作,讓當官的人掌握殺、生之權,按照一定的標準來考察群臣。而法呢,就是國家要建立一定的制度,讓人們去遵守,好的則賞,奸佞則罰,做到賞罰嚴明?!庇腥擞謫枺骸靶g和法哪一個重要呢?”
韓非子說:“一個君主沒有控制和使用群眾的辦法,那君位就要發生危險;如果不講法治,那下面的群臣就要亂套。因此,術和法都是統治者不可缺少的手段?!?
夜光之珠
意思是說“富則驕,驕則暴,暴則亂,亂則危,危則大壞?!?
此典出自《宋文憲公集遺編》:“雍丘有北宮殖,操舟捕魚蚌自給。夜宿河濱,忽獲夜光之珠,明照百步外。”
在雍丘那個地方有個名叫北宮殖的人,他以撐船、捕捉魚蚌為生。有一天夜里,他在河邊睡覺的時候,忽然發現了一顆夜中放光的珠子,它的光亮可以照到百步以外。雍丘的人們,都以為北宮殖得一了奇珍異寶,爭相殺豬宰羊去慶賀他說:“自從你住雍丘以來,出門便撐船,進家便離船,穿的衣裳破破爛爛,吃的東西隨隨便便。宋國最貧寒的人,也沒有像你的了。你現在卻一下得到了現在奇寶,這件奇寶,是世人所珍貴的東西,你還有什么欲望不能滿足呢!”
宋國的大夫聽說了,也去祝賀說:“宋國國君想要尋求照亮車乘的寶珠十枚,現在已經有了九枚,在宋國的疆土到處下詔令去找尋,但總沒有回音。沒想到你竟在河岸邊上獲得了。你應當把寶珠用細布包裹起來,然后藏在一個寶匣子里,我帶領你去向國君進獻。到那時候,你的富貴就不必說了!”
北宮殖將要起行,他父親剛從秦國回家來,北宮殖便把詳細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父親。
父親聽了哭泣說:“我家住在雍丘,已經是十代人了,一直安于一條船的家資。現在把這顆寶珠獻給國君,必定會發家致富;家境富貴了,便會驕縱傲慢;驕縱傲慢了,就會兇暴起來;兇暴了,就要行為不軌;行為不軌,就會陷入危境,就會遭致大禍而告終。到那個時候,就算你想要再像今日撐船為生,還能做到嗎?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于是他便把夜光珠砸碎了。
一目之羅
比喻事物都是互相聯系的,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看待。
此典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有鳥將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也。今為一目之羅,則無時得鳥矣?!?
這段話意思是說:
有一只鳥就要飛來,張開鳥網等待著它??墒遣兜昧锁B的,只是鳥網的一個洞眼。
然而如果現在便去制作一個只有一個洞眼的鳥網,那就根本沒有機會再捕到鳥了。
一日千里
“一日千里”比喻在學習中或工作中進步得快,或是一件事物發展得很快。
此典出自《后漢書·王允傳》:“同郡郭林宗嘗見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東漢時,山西太原有一個叫王允的人,字子師,他從少年時便以聰敏稱于鄉里,那時,他同鄉的大學問家郭泰(字林宗)和他見面相談之下,也很佩服他的才華,事后尊崇地對人說:“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意思是說:王允的學問進步得很快,真是一日千里,將來必定是輔助帝王成大事業的人!從此以后,郭泰便和他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漢獻帝時,王允曾做過司徒這個官職。那時,適值董卓專權,挾持了獻帝,荒淫兇暴,整個朝廷弄得烏煙瘴氣,老百姓也十分痛苦。王允表面上附和他,而暗中結交呂布(董卓的義子,勇武過人),密謀除掉他。最后終于將董卓刺死??墒峭踉蕝s因不聽從呂布除惡務盡的勸告,結果被董卓的部將李催、郭汜所殺。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指自己雖然不懂,卻要教別人懂得,也可用它形容外行人胡亂指揮。
此典出自《孟子·盡心下》:“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意思是說,賢人在教導別人時,一定先讓自己徹底了解之后,才能使別人明白、了解;可是今天教導別人的人,自己還稀里糊涂的,卻要用自己的糊涂愚昧使別人清醒明白。這怎么能夠做得到呢?
庸醫止風
說明中醫治病強調辨證施治,即通過望、聞、問、切四診了解患者病情,這就叫對癥下藥。否則那是十分荒唐的。
此典出自《雪濤諧史》。
有和尚、道士、醫生三個人一塊過河,在中途遇見大風,渡船的處境十分危急。
船夫就向和尚、道士叩拜著說:“兩位大師,請趕快禱告神靈制止大風好嗎?”
和尚便念咒道:“念觀世音菩薩的威力,風浪馬上就停息?!?
道士念咒道:“風神雨神,各回到自己的崗位上去,急急如律令!”
醫生也跟著念道:“荊芥、薄荷、金奶花、苦楝子!”
船夫問道:“這些是干什么用的?”
醫生答道:“我這幾味藥,都是用做止風的藥!”
庸醫開方治病,大多都像此人。
欲速則不達
“欲速則不達”意思是說一味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
此典出自《論語·子路》:“子夏為莒你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時期衛國人,是孔子很得意的一個學生。莒父,是魯國的一個縣,如今已經不能確切地知道它的所處的位置,據《山東通志》說,大概在今山東省高密縣東南。
子夏當上了莒父縣的縣令,他向老師孔子請教,怎樣處理好縣政、事務??鬃踊卮鹫f:“不要圖快,不要只顧小利。圖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只顧小利,就辦不成大事?!?
《韓非子》中也記載了一個欲速則不達的故事。
春秋末期,有一次齊國的國君齊景公正在海邊游玩,忽然接到侍者的報告:“相國晏嬰病了,非常危險!”晏嬰是長期幫助景公治理國家的功臣,有很高聽威望。景公得到這個消息,十分著急,馬上下令火速返回都城。他挑選最好的馭手駕車,挑選最好的馬拉車。在車上,他不住的催促:
“快點跑!快點跑!”雖然馬車跑得飛快,可是景公仍然覺得太慢。于是他把馭手推到一邊,自己拿起鞭子趕車。這樣跑了一陣,他還是覺得不夠快。他心急如焚,干脆跳下車子奔跑起來。跑了一會兒,便累得汗流浹背,上氣不接下氣。景公哪里有四條腿的馬跑得快哪,他一心想快,但這樣做的結果反而更慢了,根本達不到他的預期目的。
遠水不救近火
“遠水不救近火”比喻舍近求遠,是要誤事的。
此典出自《韓非子·說林上》:“魯穆公使眾公子或宦于晉,或宦于荊。犁鉏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雖善游,子必不生矣。
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今晉與荊雖強,而齊近,魯患其不救乎?’”
這段話意思是說:
魯穆公為了結交晉楚兩個大國,將有的公子派到晉國做官,有的派到楚國做官。
犁鉏說:“孩子掉到水里了,卻跑到越國去請人來搭救,越國人雖然擅長游水,孩子一定活不了。家里已經失火了,卻跑到海邊取水回來滅火,海水再多,一定救不了火,這叫遠水不救近火?,F在晉楚雖然強大,然而齊國離我們最近,你卻不聯合,魯國的禍患大概無救了吧?”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意思是月亮周圍出現圓暈就要刮風,礎石濕潤了就要下雨。后人常用這句成語比喻事故或事情發生前都會有征兆。
此典出自宋代蘇洵《辯奸論》:“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唯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
南宋初年,官僚大地主集團為了推卸北宋滅亡的責任,就說北宋亡于金是王安石變法導致的。還在王安石變法時就竭力攻擊新法的保守派人物邵伯溫,配合當時官僚集團反對政治的需要,假冒蘇洵之名炮制了《辨奸論》,從性格、生活、行為等方面,對王安石進行了詆毀與丑化。由于是蘇洵死后三年,王安石才入朝執政,因此邵伯溫把蘇洵打扮成一個預言家,在《辨奸論》中說:早就知道王安石當政會造成禍害。月亮周圍起了圓暈,就意味著要刮大風了;屋柱的石座濕潤了,就意味著要下大雨了。從王安石不講究吃穿,不剃頭洗臉,就能看出他做事不近人情,是個大奸大惡。
臧谷亡羊
比喻凡事如果心不在焉,各事所好,就會把事情辦糟。
此典出自《莊子·駢拇》:“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二人者事業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臧和谷兩個孩子一塊去放羊,兩個人全都把羊丟了。于是主人問臧在干什么去了?
原來他是夾著羊鞭子在讀書;又問谷在干些什么?原來他擲骰子玩去了。雖然兩個人的行動有所不同,可是對于跑丟了羊這件事卻是一樣的。
氈帽當扇
“氈帽當扇”告訴我們,切不可本末倒置,把幫倒忙的當成幫忙。
此典出自《笑贊》。
有個人在炎炎夏日戴著一頂氈帽趕路,后來被熱得滿頭大汗。一會他看到路旁有棵大樹,于是便坐下乘涼歇息,順手拿下氈帽當做扇子扇起來。嘴里還欣慰地說道:“今天如果沒有這頂氈帽,準得熱死我哩!”
鄭人買鞋
“鄭人買鞋”諷喻那些不顧客觀實際的人?!班嵢速I鞋”,也作“鄭人買履”。
此典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鄭國有一個人到集市上準備去買鞋。他先把自己腳的長短丈量了一下,并做了一個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買鞋時忘了拿上它。鞋子拿到手里,他才想起來,于是就說:“我忘記帶尺寸來了”。他便立即回家去取。等到取回尺寸時,集市早已散了,所以他沒有買到鞋。于是有人問他:“你為何不用腳試鞋子呢?”這個買鞋的鄭國人卻說:“我寧愿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腳啊。”
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全面分析問題。
此典出自《史記·高祖本紀》:“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劉邦消滅了各地的勢力后,統一了中國,建立漢朝,于是在洛陽南宮宴請群臣。劉邦說:“你們大家不要隱晦,請坦白地說,為何我能勝利,項羽為什么失敗呢?”有高起、王陵兩個大臣說:“您為人傲慢又常常侮辱人,而項羽卻對部下仁厚愛恤。然而,您對部下中不論是誰攻占了城、地,您就讓他統管他占領的地方,因此人們愿意為此而努力。而項羽妒賢忌能,有功的人他忌狠,有才能的人他猜疑,戰勝時他不給人記功,占領了城池他不讓人自行管理,因此失去人心,因此您才能戰勝他?。 眲钫f:“你們知其一,不知其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鎮國家、撫百姓,我比不上蕭何;統領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杰出人才,我能信任他們,因此我能一統天下。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是杰出人才。他卻不信任,因此他被我戰勝!”
知一不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