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景公游于紀,得金壺,乃發視之,中有丹書,曰:‘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魚無反,則惡其臊也;勿乘駑馬,惡其取道不遠也?!套訉υ唬骸蝗?。食魚無反,毋盡民力乎!勿乘駑馬,則無置不肖于側乎!’公曰:‘紀有書,何以亡也?’晏子對曰:‘有以亡也。嬰聞之,君子有道,懸之閭。紀有此言,注之壺,不亡何待乎!’”
這段話意思是說:
春秋時期,齊景公巡視紀地(今山東壽光縣南),當地老百姓把從地下挖到的一只金壺獻給景公,景公叫人把壺蓋打開,發現壺里面藏有兩片竹簡,上面用紅漆寫著八個字:“食魚無反,勿乘駑馬?!饼R景公說:
“寫得真好?食魚無反,吃魚時吃了一面不要把另一面也吃光,可以防止魚腥太重;勿乘劣馬,因為劣馬不能走遠路?!标虌雽λf:“您說的不對。‘食魚無反’,告誡后代的國君不要耗盡民力!‘勿乘駑馬’
,是忠告國君不要把小人放在自己的身旁!”齊景公問道:“按照你的意思,紀國的國君有此丹書,應該是很有遠見的人了,但是紀國為什么會在我執政的一百多年前就被齊國滅掉了呢?”晏嬰回答道:“紀國滅亡是有原因的。我聽說,賢明的國君,應把自己的主張寫在竹簡上,張掛在城門上、里弄口,讓全國的百姓都知道。而紀國的國君雖然有好的主張,卻把它藏在金壺里,埋在地下,這樣一來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所以紀國除亡國之外,還有什么選擇呢!”
王室完了
“王室完了”隱喻一個國家或朝代的滅亡。
此典出自《史記·周本紀》:“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令秦無得通陽城。秦明王怒,使將軍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于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于五十七狐。后七歲,秦莊襄王滅東、西周。東、西周皆人于秦,周既不祀。”
戰國時候,周赧王打了敗仗,沒能拿到一點戰利品,出征前借老百姓的錢也還不了,天子只好在高臺上躲避債主的吵鬧。
大臣們報告的事比那要賬的事兒更倒霉。領頭的是西周公,后面跟著一群大臣們。他們惶恐地嚷嚷著說:“不得了!
不得了!秦國的軍隊打到西周來了!”天子嚇得差點暈過去,哭喪著臉問西周公:“各國的諸侯呢?燕國和楚國的軍隊呢?”西周公說:“各國的諸侯連自己還顧不過來。秦國打敗了韓國,奪去了陽城(在河南省登封縣東南)和負黍(在登封縣西南),殺了四萬多韓國的士兵。燕國和楚國的軍隊早就回去了。如今咱們既沒有像樣的軍隊,又沒有糧餉、草料,簡直就是坐以待斃!”周赧王說:“那就逃到三晉去吧?!蔽髦芄f:“有什么用呢?天子歸附了三晉,等到秦國把三晉滅了再去歸附秦國,反倒多受一回罪,丟兩次臉。我看還不如直截了當地投降秦國,也許還能留下一點兒地位?!敝荇鐾踔缓脦е约旱淖又逗痛蟪嫉教珡R去,對著上代祖宗痛哭了一場。西周公到秦國兵營去投降,獻上了三十六個小城,三萬戶口。
周朝的天子周赧王到了咸陽后,紅著臉見了秦昭襄王,鞠躬認錯。秦昭襄王看到他這個樣子,禁不住地替他難受,就把梁城賜給他,稱他為周公,這位由天子降為周公的老頭兒,心里煩惱,再加上路上的勞累,到了梁城就病危了。不到一個月工夫,就死了。秦昭襄王立刻收回了周公的領土,拆了周朝的宗廟。從此以后,西周結束了。
秦昭襄王滅了西周以后,列國諸侯就更不敢得罪秦國了,都爭先恐后地先派使臣到咸陽去道賀。韓桓惠王頭一個朝見秦昭襄王,緊跟著就是齊、楚、燕、趙,都派使臣去朝賀。秦昭襄王一看,列國諸侯全都來了,卻只少了個魏國,魏王沒派人來。秦昭襄王要派河東太守王稽去征伐。王稽跟魏國一直有交情,就偷偷地派人去告訴魏安僖王。魏安僖王得到了這個消息,立刻讓太子連夜趕到秦國來道歉。就這樣,六國的諸侯全都歸順了秦國。
到了公元前251年秋天,這位精明強干、一心一意想統一中國的秦昭襄王,不久便病死了。
太子安即位,就是秦孝文王。
當時,秦孝文王已經五十三歲。他立子楚(就是王孫異人)為太子。秦孝文王即位三天,“中毒”身亡。子楚即位,稱秦莊襄王。秦莊襄王封華陽夫人為太后,封趙姬為王后,兒子趙政為太子。
這位秦莊襄王是呂不韋一手培養起來的,因而他必須要重用呂不韋。蔡澤就告了病假,交了相印。于是秦莊襄王拜呂不韋為丞相,封他為文信侯,把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俸祿封給呂不韋。
呂不韋對秦莊襄王說:“我近來得到各地的報告,都說東周公為了秦國接連去世了兩位君王,認為秦國不能安定,他就派使者去游說各國,要重新聯合抗秦。我覺得咱們既然把西周滅了,就不能再留著東周”。秦莊襄王就拜呂不韋為大將,帶著十萬兵馬去打東周。東周本來就是快要滅了。如今哪經得住狂風暴雨?周朝從武王即位(公元前1122年)到東周君被秦國擄去(公元前249年),總共874年,從此就完結了。
尾大不掉
“尾大不掉”是說尾巴太大就不好搖動,比喻部下勢力強大,不聽從調動指揮。
此典出自《左傳·魯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春秋時期,楚靈王消滅了陳、蔡兩個小國之后,準備在蔡設置城邑,派楚公子棄疾擔任蔡公,管理蔡地的事務。當時,楚公子棄疾已經手握重權,名聞諸侯,如果再讓他擔任蔡公,掌管蔡地,就像是為虎添翼,留下隱患。為此申無宇委婉地說:
“最了解兒子的莫過如父親,最了解臣子的莫過如君王,公子棄疾是大王的兒子,如何安排是大王的事。不過我聽說從前鄭莊公建櫟城,后來兩個兒子爭王位,盤踞在櫟城的那個最終奪得王位。相反,齊桓公建谷城,派外人管仲掌管城中事務,到今天仍然平安無事。這就是親貴大臣不宜出任地方官,逃亡來的臣子不宜擔任朝中要職的原因?。〈笸蹼y道不應該再認真考慮嗎?”
楚靈王聽后,沉吟了一會兒,然后又問道:“一個國家除了都城外,如果另外還有一座大城,那將會怎樣呢?”申無宇回答說:“歷史上諸侯各國據大城反叛的例子很多,從前鄭莊公的弟弟段據京城反叛,守國的大臣據蕭、亳異地殺了君主子游,齊大臣雍廩據渠丘殺齊君無知,衛大臣寧殖、孫林父據蒲、戚異地驅逐了國君。
因此一個國家別外還有一座大城是非常危險的,就像樹枝的末端過重會折斷,動物的尾巴過大難以搖動一樣,這些簡單的道理,大王應該知道(“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但楚靈王最終還是拒絕了申無宇的勸告,堅持讓棄疾擔任陳蔡公,負責陳、蔡地的事務。
文事武備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有勇有謀,有膽有識,治國如此,做人也如此。
此典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攝相事,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
公元前501年,齊景公正打算拉攏魯國的中原諸侯,把齊桓公當年的事業重新干一番,正巧魯國的陽虎來到齊國來,請齊景公派兵幫他去攻打魯國。
陽虎是魯國大夫季孫氏的家臣。那么為什么一個家臣就有這么大的勢力呢?
事情是這樣的:魯國的國君魯昭公被大夫季孫如意(季孫行父的孫子)趕走了不可能回來。
魯國的老百姓都擁戴季孫氏,說魯昭公失了民心,不配做國君。他死在國外,誰也不會去可憐他。魯國的政權全部掌握在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大夫手里。魯昭公死在國外,三家大夫立魯昭公的兄弟為國君,就是魯定公。而實地上魯定公也只是個名義上的國君,大權還是在他們三家手里。
一國的幾家大夫得到了實權,國君獨尊的局面就給打破了。大夫奪取國君的實權,大夫的家臣又想奪取大夫的實權。
公元前502年,季孫氏的家臣陽虎不但要奪取季孫氏的大權,而且還要把季孫、孟孫、叔孫三家滅了,打算把整個魯國大權控制在自己手里來?!叭浮北槐茻o奈,只好聯合到一塊兒去對付陽虎,才把陽虎打敗。他跑到齊國,請齊景公派兵幫他去打“三桓”。齊景公覺得不能這樣做。晏平仲請齊景公把陽虎送回魯國去。齊景公就把陽虎逮住押回魯國去。半路上陽虎買通了看守他的人,逃走了。齊景公給魯定公寫了一封信,告訴他陽虎偷跑了,還約魯定公到齊、魯交界的夾谷(在山東省萊蕪縣)商議。魯定公自己不敢做主,就把三家大夫請來商量。
季孫斯(季孫如意的兒子)對魯定公說:“齊國為了袒護先君昭公,三番兩次地來打咱們,搞得我們雞犬不寧?,F在他們愿意和好,咱們怎么能不去呢?”魯定公說:“我去開會,誰當相禮跟我一塊兒去呢?”大夫孟孫何忌推薦魯國的大司寇去。
孔丘就是聞名天下的孔子??浊鸬母赣H是個地位并不高的武官,叫叔梁紇。他有九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了。兒子的腿有毛病,可能是個瘸子。叔梁紇雖然上了年紀,可是還想生個文武雙全的兒子。于是又娶了個小姑娘叫顏征在。他們曾經在曲阜東南方的尼丘山上求老天爺賜給他們一個兒子。后來他們果然生了個兒子,他們覺得這個兒子是在尼丘山上求來的,于是就給他取名叫孔丘,又叫仲尼(‘仲’就是‘老二’
的意思)。
公元前501年,孔子已經五十歲了。他在魯國做了中都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由司空升為大司寇。齊景公約魯定公到夾谷去開個會議。魯定公請孔子做相禮,準備一塊兒到齊國去??鬃訉︳敹üf:“我聽說講文事的事必須有準備。
就是講和,也要準備好兵馬防備著。以前宋襄公開會的時候,沒帶兵車去,結果受了楚國的欺負。這就是說,光有文沒有武不行?!濒敹ü犃怂脑?,便讓他去安排。孔子就請魯定公派申句須和樂頎兩名大將帶領五百輛兵車跟著他們一起上夾谷去。
到了夾谷,兩位大將把兵馬駐扎在離會場十里的地方,自己隨著魯定公和孔子一同上會場。開會的時候,齊景公有晏平仲當相禮,魯定公有孔子當相禮。舉行了開會儀式后,齊景公就對魯定公說:“咱們今天聚在一起,真是非常不容易呀,我預備了一種挺特別的歌舞。請您欣賞?!闭f話之間他就叫樂工表演土人的歌舞。一會兒臺底下打起鼓來,有一隊人扮做土人模樣,有的拿著旗子,有的拿著長矛,有的拿著單刀和盾牌,打著呼哨,一窩蜂似的擁上臺來,把魯定公的臉都嚇白了。孔子立刻跑到齊景公跟前,生氣地說:“中原諸侯開會,就是要有歌舞,也不應該拿這種土人打仗的樣子當做歌舞。請快叫他們下去?!标唐街僖舱f:“說的是啊。我們不愛看這種打架的歌舞?!标唐街倌睦镏肋@是齊國大夫黎彌和齊景公兩個人使的詭計。他們本來想拿這些“土人”去威脅魯定公,以便在會議上向魯國再要些土地。經晏平仲和孔子這么一說,齊景公也覺得難為情,就叫他們下去了。
黎彌躲在臺下,等著這些“土人”去嚇唬魯定公,自己準備在臺底下帶著士兵一起鬧起來。沒想到這個計策泡湯了,只好另想辦法,散會以后,齊景公請魯定公吃飯。正在宴會的時候,黎彌叫了幾個樂工來對他們說:“你們上去唱‘文姜愛齊侯’這首歌,把調情那一段表演出來,目的是羞辱魯國的君臣。事成之后,就重重地賞你們?!彼贾猛炅?,齊景公說:“土人的歌舞不合魯君的胃口,我們就唱個中原的歌兒吧!”齊景公說:“行,行!”
那些擦胭脂抹粉的樂工就在齊、魯兩國的君臣跟前連唱帶跳地表演起來了。唱的是“夫人愛哥哥,他也莫奈何!”這些下流詞兒。氣得孔子拔出寶劍,瞪圓了眼睛,對齊景公說:“他們竟敢戲弄諸侯,應當定罪!請貴國的司馬立刻將他們治罪!”齊景公默然不語。樂工們還接著唱:“孝順兒子沒話說,邊界起造安樂窩!”很顯然這是侮辱魯國的君臣,孔子忍不住了,就說:“齊、魯兩國既然和好結為弟兄,那么魯國的司馬就跟齊國的司馬一樣。”說完他就扯開了嗓子向臺下喊:“魯國的大將申句須和樂頎在哪兒?”那兩位大將一聽見孔子叫他們,飛也似的跑上去把那兩個領頭的樂工拉出去。其他的樂工一見就驚異失措地全跑了。齊景公嚇了一大跳,晏平仲非常鎮靜地請他放心。到這時候,黎彌才知道魯國的大將也在這兒,還聽說魯國的大隊兵馬都駐扎在附近,嚇得他也縮著脖子退出去了。
宴會之后,晏平仲狠狠地批評了黎彌一頓。他又對齊景公說:“咱們應當向魯君道歉。如果主公真要做霸主,真心誠意地打算和魯國交好,應當把咱們從魯國汾陽地方霸占過來的灌陽、鄆城和龜陽這三塊土地還給魯國?!饼R景公聽了他的話,就把這三個地方都還給了魯國。然而魯定公卻并不怎么高興,向齊景公道了謝,就回國去了。
下車伊始
“下車伊始”這個典故,舊時指新官剛上任,現在有時比喻剛到一個地方。
此典出自《禮記·樂記》:“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后于薊。”
商朝末年,由于商紂王暴虐無道,商王朝處于搖搖欲墜之中。在周族領袖姬發死后的第四年,姬發的兒子姬昌(周武王)乘商軍主力在東南的機會,率兵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會合西南的唐、蜀、羌、髟予、微、盧、彭、濮等族攻伐商紂,經過孟津到達牧野(今河南淇縣)。商軍中的奴隸兵掉轉武器,發動起義,周軍占領了商都朝歌,紂王自焚而死,商王朝遂告滅亡。
在打到朝歌以前,周武王見自己勝利在握,就迅速分封了一些遠古部落首領的后代:封黃帝的后代于薊(今北京市附近);封帝的后代于祝(今山東省泰安附近);封帝舜的后代于陳(今河南省淮陽)。后來,又封夏禹的后代于木巳(在今河南省木巳縣)。
因為在中國古代,被封的官都是坐釋車上任的,所以新官上任后的文告中常用“下車伊始”表示剛剛到任。
虛堂懸鏡
“虛堂懸鏡”比喻只要存心公正,自能洞察是非。
此典出自《宋史·陳良翰傳》:“陳良翰字邦彥,臺州臨海人。早孤,事母孝。資莊重,為文恢博有氣。中紹興五年進士第。知溫州瑞安縣,俗號強梗,吏治尚嚴,良翰獨撫以寬,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競樂輸,聽訟咸得其情。或問何術,良翰曰:‘無術,第公此心如虛堂懸鏡耳。’”
這段話意思是說:
南宋大臣陳良翰,字邦彥,臺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少年時喪父,非常孝順母親。
性情莊重,寫文章很有氣勢。在宋高宗(趙構)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考取進士,做溫州瑞安縣(今浙江瑞安縣)知縣。
當地民風以強悍耿直聞名,官吏治民崇尚嚴厲,而陳良翰卻用寬厚的方法對待百姓,催繳租稅時不下達命令,只是宣布各種東西的名號物色,老百姓高興地爭著繳納,審理訴訟案件與事實很相符。有人問他用的什么辦法,陳良翰說:“沒有什么辦法,只是存心公正,洞察是非,就像在空堂里懸掛鏡子一樣?!?
亞相遷鐘
“亞相遷鐘”的這個典故告訴人們,反動統治者所謂重臣元老,不過是些養尊處優,什么實際問題也解決不了的廢物。究其原因,是用人唯親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