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艾子雜說》:“齊有二老臣,皆累朝宿儒大老,社稷倚重。一曰冢相,凡國之重事乃關(guān)予焉。一日,齊王下令遷都,有一寶鐘,重五千斤,計人力須五百人可扛。時齊無人,有司計無所出,乃白亞相,久亦無語,徐曰:‘嘻,此事亞相何不能了也?’于是令有司曰:‘一鐘之重,五百人可扛。今思均鑿作五百段,用一人五百日扛之。’有司欣然承命。”
齊國有兩個老臣,都是幾朝為官學識淵博的老先生,向來都被當做國家的棟梁。
其中一個是六卿之首,官拜亞相,凡國家軍政大事都要由他決斷和處理。
一天,齊王下令遷都。有一只寶鐘,重達五千斤,估計需要五百多人才能搬運。
當時,由于齊國人煙稀少,一時半會找不到這么多勞力。主管人束手無策,只好請示亞相。
亞相沉思了好久,慢吞吞地說:“嘻,這點小事,我亞相怎么會沒有辦法呢?”
果斷地下了命令:“既然要五百人才能搬動這個鐘,那么我考慮可以把鐘鑿成五百等份,用一個人在五百天內(nèi)搬完就是了。”主管人茅塞頓開,高高興興地照辦了。
一國三公
“一國三公”形容主持政事的人太多,意見龐雜,號令不統(tǒng)一,讓人無所適從。
此典出自《左傳·僖公五年》:“(士)退而賦曰:‘狐裘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春秋時期,晉獻公在晚年的時候去攻打小國驪戎,驪國送了兩個美女給獻公,一個是驪姬,一個是少姬。后來兩人都生了男孩,驪姬由于深受獻公寵愛,要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當時晉太子申生屢立戰(zhàn)功,獻公沒理由廢掉他,驪姬便作出主張,將太子申生派出去守曲沃(晉國大城),其他兩個大兒子重耳、夷吾派去守蒲與屈兩個小城。
當時由于蒲、屈兩地都是一片空地,于是獻公就派大臣士到那里去筑城。士到了那里,命人用柴草夾在泥土中,隨隨便便地就完成了筑城的工作。有人便說:“你筑的城恐怕不堅固吧?”
他笑著說:“過幾年后,這里便是仇人的城了,何必要筑堅固呢!”夷吾就把這件事告訴了獻公。獻公派人去責備士,士于是寫了一首詩,說“狐裘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意思是權(quán)貴者眾多,各說其是,自己不知怎樣做好。
以人為鑒
“以人為鑒”的意思是,以他人的得失成敗,作為自己的行動規(guī)誡。
此典出自《新唐書·魏征傳》:“帝后臨朝嘆曰:‘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魏征(公元580~643年),唐代曲城人,字玄成。少年時代曾出家為道士。在隋末農(nóng)民大起義中,跟隨李密投靠了李世民,官至諫議大夫、秘書監(jiān),敢于直諫,唐太宗李世民對他非常器重。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征得了重病,唐太宗派遣使者慰問并賞賜藥品,往來不絕。又派中郎將李安儼住在魏家,隨時向皇上報告魏征的病況,唐太宗又親自前去探望。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去吊喪,賞給羽蓋鼓吹,恩準陪葬昭陵。魏征的妻子裴氏說:“魏征一生節(jié)儉樸素,如今用一品官的儀仗為他舉行葬禮,這不是死者的心愿。”她婉言謝絕了,而用布篷車載運棺柩去埋葬。
唐太宗登上禁苑的西樓,望著靈車痛哭。
他親自起草碑文,并親筆寫在石碑上。
唐太宗經(jīng)常思念魏征。一次,他臨朝時,嘆息地說:“人們用銅做鏡子,可以用來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鏡子,可以從中看到盛衰的道理;用人當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曾經(jīng)決心保存這三面鏡子,嚴格要求自己,不要出現(xiàn)過失。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一面鏡子了。聽到魏征去世的消息后,我派人趕到他的家里,得到魏征寫的一封書信,剛寫了一半草底,能夠辨認出來的話有:‘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則國家安定,任用惡人則國家衰落。君主對待公卿大臣,有的喜歡,有的嫌惡。恨誰就只看到他的過錯,愛誰就只看到他的長處,這是非常危險的。愛誰、恨誰,愛什么,恨什么;怎樣才算愛,怎樣才算恨等問題,君主要慎重地正確處理。如果能在愛的同時知道他的短處,在恨的同時知道他的長處,鏟除邪惡不動搖,任用賢才不猜疑,國家就可以興旺發(fā)達了。’
我仔細思考、回顧,覺得要做到這一點很難,恐怕會在這個方面出現(xiàn)失誤。因此,我請眾卿把魏征的臨終囑托寫在自己參加朝會時所執(zhí)的手板上,以防止遺忘了,看到我有什么過失,一定要不客氣地進諫。”
以羊易牛
這則寓言非常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所謂“仁術(shù)”的虛偽性和欺騙性。以小易大,見牛未見羊。這就是只看到量變,而忘掉質(zhì)變。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
對曰:‘將以釁鐘。’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然則廢釁鐘輿?’
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這段話意思是說:
齊宣王坐在大殿上,看到一個人牽著一頭牛從殿下走過。齊宣王便問道:
“牽著牛到哪兒去呢?”
那人回答說:“要把它拉去宰了祭鐘。”
齊宣王道:“把它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它那種害怕可憐的樣子,它毫無罪過,卻要被殺死。”
那個人便問道:“難道就廢除了祭鐘這一風俗了嗎?”
齊宣王卻說:“這怎么可以廢除呢?就用只羊去代替它吧!”
殷鑒不遠
“殷鑒不遠”意思是指前人失敗的教訓就在眼前。
此典出自《詩經(jīng)·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在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叫夏。相傳是夏后氏部落領(lǐng)袖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奴隸制國家。夏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夏朝共傳了十三代、十六王,最后一個君王叫桀,又稱夏桀。夏桀是一個荒淫暴虐的君王,最后被湯滅掉了。
湯滅夏桀后,建立了商朝。這個朝代共傳了十七代、三十一個王,最后一個君王叫紂,又稱商紂。商紂王也是一個荒淫暴虐的君王,執(zhí)政期間,政治腐敗,周族首領(lǐng)伯昌曾經(jīng)規(guī)勸紂王,說:殷商的教訓不用向遠處去找,就在夏桀那一代。也就是告訴紂王:夏代的滅亡,應(yīng)當作為殷商的鑒戒。但是,昏庸的紂王不僅沒有聽從勸告,還囚禁了伯昌。最后商朝終于毀在紂王的手里。
雍門刎首
“雍門刎首”形容臣子誓死報國的決心。也可用以指為國事而死。
此典出自《說苑·立節(jié)》:“越甲至齊,雍門子狄請死之。齊王曰:‘鼓鐸之聲未聞,矢石未交,長兵未接,子何務(wù)死之?為人臣之禮邪?’雍門子狄對曰:‘臣聞之,昔者王田于囿,左轂鳴,車右請死之,而王曰:‘子何為死?’車右對曰:‘為其鳴吾君也。’王曰:‘左轂鳴者,工師之罪也,子何事之有焉?’車右曰:‘臣不見工師之乘,而見其鳴吾君也。’遂刎頸而死。知有之乎?’齊王曰:‘有之。’雍門子狄曰:
‘今越甲至,其鳴吾君也,豈左轂之下哉?
車右可以死左轂,而臣獨不可以死越甲也?’遂刎頸而死。是日,越人引甲而退七十里,曰:‘齊王有臣鈞(同‘均’)如雍門子狄,擬使越社稷不血食。’遂引甲而歸,齊王葬雍門子狄以上卿之禮。”
這段話意思是說:
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戰(zhàn)。有一次,越國的軍隊進攻到齊國的邊境,齊國大夫雍門子狄(復(fù)姓雍門,名子狄,名也作子迪)請死。齊王說:“軍隊進擊的號令還沒有發(fā)出,雙方軍隊還沒有交戰(zhàn),戰(zhàn)斗還沒有打響,你為什么請死呢?這是為了盡人臣的禮節(jié)嗎?”雍門子狄回答道:
“我聽說,從前大王到圈養(yǎng)禽獸的場地去打獵,車子左軸發(fā)出聲響,車右武士請求一死,大王問:‘你為什么要請死呢?’車右武士說:‘因為車子的響聲驚嚇了君王。’大王說:‘那是造車工匠的罪過,你又有什么責任呢?’車右武士回答道:‘我沒有看見工匠造車,只知道車子驚嚇了君王。’于是拔劍自刎而死。有這回事吧?”齊王說:
“有的。”雍門子狄說:“現(xiàn)在越軍打來了,這件事對君王的驚嚇,難道比不上車子左軸發(fā)出的聲響嗎?車右武士可以因為左軸有聲響而死,而我卻不能因為越軍入侵而死嗎?”于是拔劍自刎而死。當天,越國軍隊撤退了七十里,并說:“齊王所有臣子都像雍門子狄那樣,如果同他們打仗,他們一定會滅掉越國的。”因此,越國的將領(lǐng)率軍回國了。齊王用上卿的葬禮安葬了雍門子狄。
與民偕樂
“與民偕樂”表示領(lǐng)導(dǎo)與群眾共同享受快樂。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有一次,孟子去朝見梁惠王。他去的時候,梁惠王正在御花園里觀賞鳥獸游魚。
孟子看到梁惠王興致正高,不便打擾,也就站在一旁觀賞,梁惠王回過頭來對孟子說:“有道德的人也喜歡享受這種快樂么?”
孟子回答說:“有道德的人,才能享受這種快樂;沒有道德的人,是無法享受這種快樂的。”
梁惠王問:“這句話怎么講呢?”
孟子說:“《詩經(jīng)·大雅·靈臺》中說:
周文王修建靈臺‘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之。’
要知道:在修建的過程中,周文王是很善于經(jīng)營籌劃的。他常常對百姓說:‘慢慢修吧,大家不要著急。’可是百姓聽了這種話,就覺得文王非常關(guān)心他們,反而拼命地干活,于是靈臺很快就修好了。靈臺修好之后,里面養(yǎng)著油光水滑的麋鹿、羽毛潔白的飛鳥;池塘里養(yǎng)的各種魚鱉都活蹦亂跳。周文王一進入靈臺,就感到非常快樂。故‘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梁惠王聽了,默然不語。
御馬剄馬
這則典故,是以御馬比喻治國。
此典出自《論衡·非韓篇》:“宋人有御馬者,不進,拔劍剄而棄之于溝中。又駕一馬,馬又不進,又剄而棄之于溝。若是者三。
以此威馬至矣。然非王良之法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宋國有一個駕馭車馬的人,因為馬不肯往前走,他就拔劍斬斷馬頸,然后把它拋到山溝里去。另外換了一匹馬,可這匹馬依然不肯往前走,他再次斬斷馬頸,把它拋到山溝里去。就這樣連續(xù)有三次。
用斷頸嚇唬馬的這個辦法可算做到極點了,但并不是王良馴馬的辦法呀。
直上青云
“直上青云”比喻人的地位直線上升。
此典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賈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
戰(zhàn)國時,范雎隨魏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回來后,須賈在魏相魏齊面前說他的壞話:“范雎出使齊國時與齊王來往密切,不知暗地里都做了什么。”于是,范雎遭到嚴刑拷打,昏死過去。蘇醒后,他逃到秦國,不久當了宰相,取名叫張祿。魏國的人卻認為他已經(jīng)死了。
過了一年,須賈出使秦國,不知是什么原因被秦國留了下來。一天,范雎穿一身破爛衣服,來到須賈的住處。須賈一見,猛吃一驚:“你不就是范雎嗎?怎么在這里?”范雎嘆息說:“唉,我從魏國逃出來后,就到了秦國。如今給別人當傭人。”須賈充滿同情地說:“想不到你依然貧寒啊!”
說著,就取出一件綢袍贈送給他,對他說:“我聽說,秦國宰相張某深受秦王信任,秦國的大事都由他決定,不知你有沒有熟人認識他?”范雎說:“我家主人認識他,我們前去問問看。”于是兩人來到宰相府,府中的人看見范雎來了都遠遠地回避,須賈覺得十分奇怪。范雎叫須賈稍等一下,他去通報主人。
須賈在外面等了很久不見有人出來,就問看門人說:“范雎為什么還不出來?”看門人說:“這里沒有叫范雎的人。”須賈說:
“就是剛才和我們一起來的那個人。”看門人笑了起來:“那是我們的張宰相。”須賈一聽,嚇得面如土色,連忙跪在地上。不一會兒,范雎在眾人的簇擁下走了出來。須賈叩頭說:“想不到你踏著白云直上青天(“賈不意君能自致青云之上。”)。我的罪過拔下頭發(fā)也數(shù)不清,現(xiàn)在任憑發(fā)落。”(“摧賈之發(fā)以贖賈之罪尚未足。”)范雎說:“你的罪過確實不少,但先前贈我綢袍時,你表現(xiàn)出戀戀不舍的樣子,就像老朋友一樣,所以我會放你回去。”說完,范雎就離開了。
第二天,秦國果然釋放須賈回國了。
逐鹿中原
“逐鹿中原”是從故事中“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一語演變而來的。人們用這個典故形容國亂無主,群雄爭奪天下。
此典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公元前196年,西漢巨鹿郡郡守陳狶在大將韓信的支持下自立為代王,舉兵叛亂。漢高祖劉邦親自率兵攻打陳狶,呂后用計殺死了韓信。
劉邦從征伐陳狶的軍營中歸來,到洛陽后,聽說韓信已死,一邊為除掉韓信而高興,一邊為他以往的功績憐惜。劉邦問道:“韓信死的時候,說過什么話嗎?”
呂后回答說:“韓信死前,說他悔恨自己沒有采納蒯通的計策。”劉邦說:“蒯通是齊國有名的辯士。”他下令齊國逮捕蒯通。蒯通被抓來以后,劉邦問他說:“你叫淮陰侯韓信造反吧?”蒯通回答道:“是的,我一再要求他造反,只是他不采納我的建議,以致落了個滅亡的下場。假如這小子采用了我的建議,您怎能殺得了他呢?”劉邦大怒,說:“來人,把蒯通烹了!”蒯通說:
“唉,如果烹了我,那真是太冤枉人了!”
劉邦覺得很奇怪,問道:“你叫韓信造反,罪不容誅,有什么冤枉的呢?”蒯通回答說:“秦朝政權(quán)解體,東部各地大亂,各色人等同時起義,豪杰之士像烏鴉那樣聚到一起。秦王丟掉了帝位,天下的人都起來追求它,本領(lǐng)大而腳又快的人先得到了。人們常說,‘盜跖的狗向賢明君主堯狂吠,并不因為堯不仁德,而是由于他不是狗的主人。’當我為韓信出謀劃策的時候,我心里只為韓信著想,并沒有為你著想。
況且,天下許多人都磨快了刀想像你這樣去爭奪政權(quán),只是力量薄弱罷了。難道你可以把他們?nèi)颗霘⒘藛幔 眲盥犃耍砬~窮,只好對部下說:“算了,放了他吧!”為此,饒恕了蒯通的罪過。
鄒纓齊紫
“鄒纓齊紫”表示上行下效之意。
此典出自《韓非子·外諸說左上》:“鄒君好穿長纓,左右也都穿長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
鄒君喜歡服長纓,左右侍從皆服長纓,纓非常昂貴。鄒君為此十分擔憂,于是問他左右的人該怎么辦,左右的人回答說:“你喜歡穿長纓,百姓也喜歡穿長纓,他們認為這樣穿著才顯得高貴。”鄒君聽了之后,先自斷其纓而出,百姓見了,也都不再穿長纓了。
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全國的人就都愛穿紫色的服裝。齊桓公擔憂紫貴,便對管仲說:“我喜歡穿紫色的衣服,全國人都愛穿紫色的衣服,我擔憂紫貴,用什么辦法可以制止呢?”管仲說:
“你要制止,那也不難,你為何不試試你不穿紫色的衣服,看有什么反應(yīng)。以后你可對左右的人說:‘我非常討厭紫色的臭氣。’
對那些穿紫服來朝見你的人,你就對他說:
‘請退兩步,我厭惡紫色的臭味。’”齊桓公按照管鐘的建議去做,幾天之后,國內(nèi)就沒有人再穿紫色的衣服了。
曹操割發(fā)
“曹操割發(fā)”這個典故比喻執(zhí)法者應(yīng)該嚴守其法。
有一次曹操行軍,從麥田旁邊經(jīng)過,下令說:
“士兵不得踐踏麥子,違犯的要處死。”
騎士都下馬走在靠近麥田的一邊,護著麥子。這時,曹操騎的馬忽然跑進了麥地里,他就讓軍中的軍法官給自己定罪。軍法官的回答是:“刑法不能施加在尊者身上。”
曹操說:“我自己制定了軍法卻自己違反了,以后拿什么來號令部下呢?我是全軍的統(tǒng)帥,我自己處刑吧!”
于是他就拔劍割下頭發(fā)放在了地上。
大義滅親
“大義滅親”本指為君臣大義而滅父子的私親,后泛指為正義而不顧私親的行為。
此典出自《左傳·隱公四年》:“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
戰(zhàn)國時代,衛(wèi)國百姓因為州吁殺了衛(wèi)桓公自立為王,并且任意驅(qū)使他們?nèi)ゴ蛘蹋瑢Υ耸植粷M,要派人到洛陽告訴周王。州吁非常著急,便和他的同謀者石厚商量如何穩(wěn)定人心,石厚說:“我父親在朝廷德高望重,如果把他老人家請出來,事情就好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