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宣王所使用的不過是三石之弓,而終身自認為用的是九石之弓,這難道不可悲嗎?
生靈涂炭
“生靈涂炭”形容老百姓極端困苦,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此典出自《晉書·苻丕傳》:“先帝晏駕賊庭,京師鞠為戎穴,神州蕭條,生靈涂炭。天未亡秦,社稷有奉。主上圣德恢弘,道侔光武,所在宅心,天人歸屬,必當隆中興之功,復配天之美。”
公元383年,前秦國的君主率軍攻打東晉,結果在淝水之戰中一敗涂地,前秦國從此一蹶不振。后燕、后秦等國乘機攻打前秦,國都長安被圍困。
公元385年苻堅退到五將山,后秦的君王姚萇派將軍吳忠把五將山團團圍住。苻堅的士兵見大勢已去,都紛紛潰散逃走了,只剩下十多個親兵跟著苻堅。苻堅神色自若,叫人送來食物,邊吃邊等待吳忠到來。不一會兒,吳忠來到了,把苻堅綁住,帶回新平,單獨囚禁在一間屋子里。姚萇向苻堅要傳國璽,苻堅瞪起眼睛,說:“五胡次序,沒有你們羌人的名字。你這個小羌人膽敢威逼天子,我怎能把傳國璽給你?”他罵不絕口,只求一死。于是姚萇下令在新平的佛寺中把苻堅勒死了。當時,苻堅四十八歲。
苻堅有一個長庶子,叫苻丕,字永叔,自幼聰慧好學,通曉經史,又學過兵法,其文韜武略不亞于叔叔苻融,也跟著苻堅打了不少仗。苻堅死后,幽州刺史王永勸苻丕即任皇位,苻丕答應了,遂于當年在晉陽即位。
后來,苻丕任王永為左丞相。王永主張報仇雪恥,向各州郡發下文書,說:“先帝(苻堅)死在賊人姚萇的手里,京都長安窮困,成為敵人的巢穴,天下凋敝冷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困苦不堪。幸虧天不亡秦,國家有了接班人。
如今君主圣明賢德,氣度恢弘,道比光武帝劉秀,所在歸心,天下歸順,一定會創出秦國中興的大功,堪配天意之美。”
王永號召天下人齊心協力,報效國家,與仇敵們決一死戰。不久,苻丕的軍隊在孫丘谷打敗了姚萇的左將軍姚方成、鎮遠將軍強京,出了一口怨氣。
十室九空
“十室九空”形容災荒、戰亂或苛捐雜稅造成百姓貧困、顛沛流離的悲慘景象。
此典出自《宋史·余靖傳》:“今自西陲用兵,國帑虛竭,民亡儲蓄,十室九空。陛下若勤勞罪己,憂人之憂,則四民安居,海內蒙福。如不恤民病,廣事浮費,奉佛求福,非天下所望也。
”
北宋大臣余靖,青年時就以才華出眾著稱,他當過縣尉、知縣、秘書丞。上書言事,頗有學識,又被提拔為集賢院校理,修訂班固《漢書》等典籍。
當時,革新派范仲淹因上書言事而遭貶斥,諫官御史都沒有人敢替他求情。余靖上書說:“范仲淹因彈劾大臣而獲罪,這是不應該的。如果他的話不符合皇上的心意,那么皇上聽也可以,不聽也可以,怎么能給范仲淹治罪呢?這樣一來,可能天下人都不敢開口說話了。”不料,余靖也因此被降了職。當時歐陽修、尹洙等有名人物都因替范仲淹說情而遭貶,余靖也因此名聲在外了。慶歷年間,宋仁宗(趙禎)決心改革弊制,增設諫官,任命余靖為右正言。
有一次,開寶寺靈感塔發生火災,有人傳言說,靈感塔中的佛舍利不但沒有被燒毀,而且閃閃發光呢。他們乘機蠱惑人心,想重修靈感塔,弄得宋仁宗也猶豫不決。余靖上書說:“臣聽說,自古以來的賢能帝王,都能勤勞儉樸,推行德政,感化天下人心。即使發生了苦難,也能順利度過。如今自從在西部邊境用兵以來,國庫空虛,財力耗盡,百姓沒有積蓄,流離失所,十室九空。如果陛下奮發圖強,痛改自己的過失,憂天下人之所憂,那么,四方百姓就會安居樂業,天下人就會蒙受陛下的恩澤。如果不體恤百姓的疾苦,事事揮霍浪費,用修復佛塔、供奉佛舍利的辦法祁求天下太平,這不是天下人所希望的。有人說,佛舍利經大火焚燒還沒有被燒壞,這不是神異之事嗎?
這種說法是荒誕的。佛舍利本來就埋藏在土中,大火根本燒不到它,又怎么會燒壞呢?又有人說佛舍利都能發出奇異的光澤,必定有神靈庇護,這種說法更是無稽之談。如果說神仙有靈,可是卻連一個佛塔都保護不了,被大火燒毀了,又怎能靠神仙來保護天下百姓呢?”
水深火熱
“水深火熱”比喻百姓生活陷入極度痛苦的境地。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我國古代很多有學問的人都善于用譬喻來諷喻君王的言行、措施和他所代表的制度。戰國時,孟子便曾以水深火熱比喻當時各國的苛政。一次,他在回答剛剛伐燕獲勝的齊宣王提出的問題時說:“齊這個大國攻打燕這個大國,燕國百姓反而提酒送菜的歡迎齊軍,這正說明那里的百姓迫切要求擺脫燕國統治下的般的苦難日子而已。”
桃園打鳥
“桃園打鳥”這個故事講述了統治者殘暴無道,忠臣屢屢勸諫,反而招來殺身之禍,被迫逃亡。
此典出自《史記·晉世家》。
晉靈公長大了,卻只知道吃喝玩樂,把國家大事都推給趙盾去處理。趙盾一心一意想恢復文公的霸業,對晉靈公的怠忽職守,非常不滿,便常常陰沉著臉。晉靈公對他又惱又怕,巴不得他離開朝堂,免得一天聽他三次訓話。只有大夫屠岸賈最能討他歡心,叫他精神百倍。
屠岸賈就像晉靈公肚子里的蛔蟲,把他看得一清二楚,只要晉靈公心機一動,他一定會料到八九分。他替這個貪玩的國君造了一座花園,叫“桃園”。桃園里砌了一座高臺,四面圍著欄桿,登臺一眼望去,全城的房屋和街道都盡收眼底。晉靈公和屠岸賈兩個人經常在那兒玩樂。有時候他們拿著彈弓打鳥,比賽誰的手快、眼明;有時候喝酒、唱歌,還叫宮女們上臺跳舞助興。一些老百姓也在園外湊熱鬧,目瞪口呆地瞧著園內的歡樂景象。有一天,晉靈公發覺園外的人比園里的鳥兒更多,一時心血來潮,對屠岸賈說:“我們整天打鳥也沒什么意思,今天換個新花樣吧!咱們用彈弓來打人怎么樣?打中眼睛,算是十分;打中耳朵,八分;打中腦袋,五分;打中身體,一分;打不著人的,罰酒一杯。”屠岸賈當然拍手贊成。于是他們張起彈弓,往園子外的人群中打去,直打得老百姓亂叫亂逃,各自捂著傷處喊疼嚷痛。晉靈公忍不住哈哈大笑,打人比打鳥有趣多了。
趙盾和士會知道了這件事。第二天就進宮去見晉靈公。晉靈公還沒出來,他們就看見兩名宮女抬著一個籮筐,從籮筐里露出一只人手來。趙盾、士會急忙走過去一看,原來里面裝著一堆肢解了的尸體。趙盾問她們:“這是從哪兒來的?”她們說:“這是廚子老二。因為他沒把熊掌煮熟,主公大發脾氣。”趙盾轉頭對士會說:“他把人的生命當草芥一般看待,簡直太過分了!”士會說:“還是讓我先去勸勸他吧!如果他不聽我的勸告,您再來。”士會進去了。晉靈公一看見他,就揮揮手說:“哎,你別說了!從今以后,我改過就是了。”士會瞧他這么坦白,反而不好意思再多說話了。
幾天后,晉靈公沒到朝堂去,又坐著車往桃園去了。趙盾急忙早一步趕到桃園門口等著,一瞧見晉靈公過來,就跪在地下。
晉靈公很不高興,說:“相國有事嗎?”趙盾說:“主公游玩取樂,總得有個節制。怎么可以拿彈弓打人呢?廚子偶爾犯點小錯也不能治死他呀!主公再這樣繼續下去,早晚都會出大事的。我怕主公、晉國會遭逢不幸,因此寧可得罪您,也要請您回去!”晉靈公低垂著頭,眼睛凝視著鞋尖,說:“你去吧!這次讓我玩玩,下次一定聽你的,可以吧?”趙盾擋在大門口,堅持叫他回去。屠岸賈說:“相國勸主公,當然是出于一番好意。不過主公既然到了這兒,您就再讓他就一次,有什么要緊的事,明天再說吧!”趙盾無可奈何,憤怒地瞪了瞪屠岸賈,側身讓他們進去了。
他們剛進入桃園,屠岸賈就跟晉靈公說:“唉!這可是最后一次玩呢。從明天起,您得關在宮里,受相國管教了!”晉靈公扯扯屠岸賈,說“求你趕緊想個辦法啊!”
屠岸賈冷笑一聲,說:“嘿!有了,我家有個大力士叫鉏麑。我派他殺了趙盾,咱們就不必受他管了。”晉靈公說:
“唔,就這么辦吧!”
當天晚上,屠岸賈囑咐鉏麑在五更上朝以前把趙盾刺死。于是鉏麑就在當夜潛入趙盾家的院子,躲藏在大樹底下。過了四更天,天色還早,趙盾家的人已經起來預備車馬,堂屋的門也推開了。他偷偷地看了一下,只見堂屋上燃著燭火,一位大臣已經穿好上朝的衣飾,坐在那兒等待黎明。鉏麑是有良心的漢子,內心不禁有幾分感動。他再仔細觀察堂屋的擺設,都是一些粗糙的家具,跟他心目中的相府完全不同。他心想:“這么忠誠敦厚的大臣,叫我怎么忍心下手呢?”他就跑到堂屋門口,高聲地說:“相國,您聽著:有人派我來刺殺您,我可不能喪盡天良,殺害好人。可是也許還會有人來下毒手,您一定要多留神啊!”說完轉身就走。趙盾壯著膽子,追出去想問個明白。他還沒張嘴,就聽見那刺客自言自語地說:“如果我殺了忠臣,自己就是不忠;如果不殺,對那派我來的人就是不信。像我這么不忠不信的人還有什么臉茍活著呢?”于是他朝一株大槐樹猛撞過去,頓時當場死去。趙盾看得瞠目結舌。
他隨即吩咐屬下的人趁著天還未大亮,把刺客尸首埋在槐樹下面。
那天早上,趙盾依舊準時上朝,晉靈公和屠岸賈暗暗吃驚:莫非鉏麑出了差錯?
散朝以后,屠岸賈對晉靈公說:“我有一只獵狗,兇猛極了。要殺趙盾,就靠他了!”
他又把詳細辦法說了一遍,樂得晉靈公拍手叫好。屠岸賈回家以后,做了一個稻草人,替它套上跟趙盾一模一樣的衣服,又在稻草人的胸腔部位塞著羊肉。天天訓練那只狗撲向稻草人,撕裂它胸脯,飽吃一頓。
經過幾天的訓練,那只獵狗一瞧見那個稻草人,就毫不猶豫地撲過去,在稻草人的胸口上又抓又撕。
有一天,晉靈公召趙盾到宮里去喝酒,趙盾的家臣提彌明陪他同去。屠岸賈當然也在座,他說:“主公請相國喝酒,其他的人不準上來。”提彌明只好站在堂下。群臣連吃連喝,氣氛倒還十分融洽。
談話當中,晉靈公忽然一再贊賞趙盾的寶劍,要他拔出來讓他觀看一番。按照規矩,做臣下的如果在國君面前拔出劍來,就等于犯了行刺國君的大罪。趙盾沒有想到這一層。當他正要拔出寶劍的時候,提彌明在堂下急切地嚷著說:“且慢!主公面前不得無禮!”趙盾經他這一提醒,才知道這是他們的詭計,就怏怏不樂地起身告辭。提彌明怒容滿面地攙著他出來。屠岸賈立刻放出那只獵狗去追趙盾。這只獵狗看到活的“稻草人”,就不由分說地撲過去。提彌明眼疾手快,發覺情況不對勁,趕緊挨過去,將那只獵狗的脖子一扭,當場結束了那條狗命。宮里頓時驚亂了起來。晉靈公大發雷霆,叫武士們去殺趙盾和提彌明。提彌明非常英勇,既要保護趙盾,又要還手抗敵;他殺了幾名武士之后,終于也被殺了。
剩下趙盾獨自往前奔逃,武士們在后頭緊追不舍。其中有個武士比別人跑得更快,三兩步便追上了趙盾。趙盾瞧了他一眼,隨即眼前發黑,一頭栽到地上,一動也不動了。那個武士一把拉起趙盾,背著他就跑。
這時候趙盾的兒子趙朔,已經帶著家丁來迎接他父親。那個武士把趙盾安放在車上,就拔出刀來,準備跟國君的衛兵拼命。那幫衛兵看見趙家人多勢眾,就放棄追殺,掉頭回去了。趙盾問那武士:“他們都要來殺害我,你怎么反而救我呢?你是誰呀?”他說:“相國難道忘了那個在路旁餓得奄奄一息的人了嗎?”原來五年前趙盾打獵回來,看見路旁躺著一個人,以為是刺客,叫人把他抓來。那個人已經餓得站不起來了。
趙盾問了他的情況,才知道他叫靈輒,在衛國游學三年,這次回來,窮得一無所有,已經餓了三天。趙盾很同情他,就給了他一些干糧和盤纏。后來靈輒做了衛靈公的衛士,常常想起趙盾的救命之恩。正巧屠岸賈唆使國君要殺害趙盾,靈輒就決意要救他的命。趙盾脫了險,就和他兒子投奔到國外去,他們本想帶著靈輒一起走,可是靈輒早已不知去向了。
兔死狗烹
“兔死狗烹”比喻事情辦成以后,把曾經出過力的人拋棄或殺掉。
此典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趙王勾踐的大夫范蠡,曾替越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越國和吳國發生戰爭,越方軍事失利時,范蠡勸勾踐向吳王夫差暫時忍辱投降;等到時機成熟,形勢有利時,又替勾踐策劃興兵攻吳,結果越王復國報仇。對越國來說,范蠡確實是一個大功臣,本來可以在勾踐復國后,享受榮華富貴,來補償以往所付出的辛勞代價;但是范蠡沒有這樣做,寧愿舍棄了富貴榮華,自行引退,過著閑云野鶴般的生活。后來,他托人帶了一封信給從前的大夫文種,勸文種也舍棄功名富貴,以免招惹災禍。
范蠡在信中對文種說:“用來射鳥的弓,等到沒有鳥時,人們會把弓收藏起來,對弓也沒有什么損害;而用來獵兔的狗,在行獵時,或許會被兇猛的野獸傷害,等到兔子被捕殺后,主人更會把它殺掉吃肉,連性命也保不住。越王是可以與之共患難的人,而不可以與他共享樂。你為什么還不遠離他呢?”文種沒有聽從范蠡的勸告,最后終被勾踐所殺。
文恬武嬉
“文恬武嬉”形容文武官員貪圖享樂,一點也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
此典出自唐代韓愈《昌黎先生集·平淮西碑》:“相臣將臣,文恬武嬉。”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帝王中在位時間較長的一個,從公元712年到公元756年,先后統治了四十五年。李隆基執政期間,先后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到開元末年,政治日趨腐敗。李隆基本人則愛好聲色,奢侈荒淫。同時,由于府兵制遭到破壞,京師和中原地區武備空虛,西北和北方各鎮節度使兵權在握,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玄宗逃亡四川。至德二年末(公元758年實)回長安,后來郁悶而死。
到了唐憲宗時,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又發動叛亂。公元817年,著名文學家韓愈隨宰相裴度前往淮西平叛。叛亂平息以后,憲宗命韓愈撰寫《平淮西碑》,以記述這件事。韓愈在碑文的開始,首先指出了淮西叛亂發生的根源:唐玄宗時,自恃國力強盛,荒淫奢侈。安史之亂雖然平息了,但北方的人民卻蒙受了巨大的災難。由于皇上荒淫,朝中的文官只知安逸享樂,武將也只是追求聲色犬馬。這種風氣如果延續下去,國家的前途便不堪設想了。
五馬分尸
“五馬分尸”是一種極其殘酷的刑罰,商鞅推行變法,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在歷史上也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但他自己卻沒有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因而得到了一個悲慘的結局。
此典出自《戰國策·秦策》:“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于商,號曰商君。……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執政有頃,商君告歸。……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
秦孝公因衛鞅占領了西河,打了大勝仗,就封他為侯,把商于(在河南省淅川縣西;)一帶十五座城封給他,稱他為商君。衛鞅就叫商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