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好漢趙匡胤的“臥榻”情結(5)

與以文制武政策相輔相成、相映成趣的,則是偃武修文、倡導文教的基本國策。出身純粹為赳赳武夫的趙匡胤,卻開創出了中國歷史上文化發展最為輝煌的時代,與他制定的這些基本國策顯然是分不開的。

當上皇帝后,武將出身的趙匡胤采用了許多手段籠絡武將,但內心深處,他對武將們卻十分警惕,甚至可能厭惡。有一次,在回顧了五代十國的軍閥混戰之后,他十分感慨地對趙普說:“選擇一百個文官派到全國各地去當地方大吏,哪怕他們全部變成貪官污吏,都趕不上一個武將可能帶來的禍害。”[27]

在中國的皇帝里,趙匡胤應該算是比較喜歡讀書并且大力提倡尊重讀書人的一類。據說,他平時沉默寡言,酷嗜觀書,哪怕行軍打仗的間歇里都手不釋卷。只要聽說民間有奇書,常常不惜千金求購。有一次,跟隨周世宗柴榮攻打淮南,有人私下里到柴榮那兒告狀,說趙匡胤打下壽州時,私運極重的財貨,達數車之多。柴榮半信半疑,派人去查看,結果發現所有箱子里全部是書籍。柴榮大不解,問他:你剛剛擔任高級職務,不好好收拾甲兵舞槍弄棒,要這么多書干什么?趙匡胤頓首道:“皇上重用我,我常恨自己沒有奇謀襄贊皇上。看書就是想找到這方面的智慮見聞。”[28]

當時,被擠在軍閥割據夾縫里的文人學士,處境極為艱難。有一位很有名的學者名叫張式,被彰義節度使張彥澤不由分說地聘請為掌書記,負責他的奏章文件。張彥澤兇殘苛暴,有一次上書朝廷,要求朝廷殺掉自己的兒子。張式不肯為他寫這封奏章,并勸阻他不要這么干。誰知張彥澤拉弓就要射死張式。張式只好出逃。后來,張式逃到朝廷請求庇護。張彥澤知道后,向朝廷索要張式,并聲稱,如果得不到張式,將會有不可測之禍。朝廷居然就將張式交給了這個軍閥。結果,張彥澤對張式采用了剖心、決口、斷手足的刑罰,最后殺死[29]。據說,五代十國時期,類似的事例不少。于是,時人記載說:士子生于斯者,經常要為如何保全身家性命而煩惱。因此,才會有如此眾多的北方文人士子,為了避禍,千山萬水遠逃四川和江南地區。

如今,趙匡胤偃武修文,倡導文教,尊重讀書人,甚至以文制武,理所當然地受到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廣泛擁戴,人們相信,國家真的是要進入太平盛世了。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相當有名,據說,也是趙匡胤逼這位宰相讀書逼出來的。

趙匡胤有一柄“柱斧”從不離手。那是一個象牙柄水晶頭的斧頭,雖然名貴,打起人來也很疼。據說,他發怒時就是用這把柱斧打人,而且越是親近的人打得越狠,也就越疼。據說是為了讓人長記性。

公元967年,當時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這一年,費了不少氣力,終于平息了蜀中之亂。朝野上下松了一口氣。然而,有一天卻發生了一個惹人恥笑的大笑話,使宰相趙普差一點挨皇帝趙匡胤的柱斧揍:

當時,君臣幾個人不知道為什么談起了年號來,趙匡胤對“乾德”這個年號相當得意,認為是一個古來無有的好年號。趙普跟著拍馬屁,列舉了幾年來不少好事,然后歸功于趙匡胤改的這個年號。

誰知,旁邊站著一位名叫盧多遜的翰林學士,極有學問,而且死看不上趙普。他等趙普特別起勁地拍完馬屁后,不動聲色地說了一句:“可惜,乾德是偽蜀用過的年號。”

皇帝大吃一驚,馬上命人去查,結果真是前蜀的年號,而且是亡國的年號。這一下趙匡胤的羞慚惱怒可想而知。想起趙普這廝身為宰相,卻不讀書不看報,讓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這么大的一個洋相,真是可惡萬分。

皇帝陰沉著臉在那兒運氣,坐了半天,實在還是壓不住心頭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趙普過來。”

趙普以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又不敢違抗命令,就戰戰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見皇帝拿起御筆,蘸飽了黑墨,在趙普臉上就是一陣亂寫亂畫,弄得他滿臉滿身翰墨淋漓。一邊涂,皇帝還一邊罵:“你不學無術,怎么比得上盧多遜?”有一種說法認為,趙匡胤就是在這一次,說出了他的另外一句名言:宰相要用讀書人。

趙普奇恥大辱,而且整整一個晚上都不敢洗掉,直到第二天上朝。

從此,大宋宰相趙普開始發憤讀書。他有一個大書匣,不許別人動。人們只是看到他每天從里面拿出一本書來讀,但是誰也不知道是什么書。等到這位宰相死后,人們打開書匣,發現里面只有《論語》的前半部分。從此以后,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就傳遍天下了。[30]

皇帝重用讀書人,經常喜歡用一段至理名言來告誡周圍的武將:天下可以在馬上得之,卻不能騎在馬上治之,更不能躺在馬上守之。這句話對軍人和武將們震動不小。此時,武將和文臣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轉換:現在,雙方相見時,文臣已經不需要低眉拱手,一般是由武將們恭恭敬敬地唱個肥諾,先致問候。一個經常可以看到的情形是:軍人“見大臣必執梃趨庭,肅揖而退”[31]。

新科狀元登科后,披金掛彩地騎在高頭大馬上滿京城游街夸耀。屆時,整個帝國首都舉城若狂,就像盛大節日一般地瞻仰新科狀元文曲星下凡似的風采,所有美麗的少女都在心中夢想著與他結為連理。當時就曾經有人說:這些書生們的風光,甚至超過統兵十萬,踏破敵國的大將軍。這一切,是在大宋帝國初年開始成為習俗的。皇帝賜聞喜宴請新科進士們喝酒,也是同樣在此期間形成的慣例。科舉考試在這個時代代表著絕對的進步、平等與文明,為千千萬萬沒有家世背景的莘莘學子打開了改變命運的大門。

讀書和讀書人如此受人敬重,以至于目不識丁的大將軍也要奮起直追。

黨進是趙匡胤的一位親信武將。他不識字,甚至經常搞不清楚自己所統率部隊的各種數字。太祖有時問到他,他每每會把幕僚們寫在手板上的數字,舉起來給趙匡胤看。他被派到高陽戍邊時,按規矩,赴任前要到朝堂向皇帝致辭告別。太祖體諒他不識字,豁免了他的告別致辭。

誰知,他堅決不同意。幕僚們只好將致辭寫在手板——一種類似文臣們上朝時捧著的笏上,并教他背熟。

屆時,黨進跪拜如儀,然后,抱著手板跪在那兒,準備致辭。誰知,緊張之下,他把明明已經背熟的致辭全數忘光,跪在趙匡胤面前很長時間一言不發。最后,他突然抬起頭來,看著趙匡胤,大聲說:“臣聞上古民風淳樸,請陛下多多保重。”這兩句完全不相干的致辭一出,殿堂上的在場者無不掩口,“幾至失容”。事后,人們問他:“為什么要說出這么兩句來?”他回答說:“我早就看那幫措大(當時罵人窮酸的俚語)們喜歡在皇帝面前掉書袋,我也掉幾句給他們看看,讓皇帝知道知道,我也讀書來著。”[32]

“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約有三——”

在中國所有世代里,只有宋太祖趙匡胤,以至高無上的開國皇帝之尊,給自己的子孫留下了這樣的誓約:

保全柴氏子孫,不得因有罪加刑;

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

不加農田之賦。[33]

誓約中,嚴重地警告說:子孫不得背棄上述誓言,否則是為不祥,將遭天譴。

在五千年華夏文明史中,這是唯一一份出自皇帝之手的、帶有人性光輝的誓約。其意圖,在于約束自己的子孫不要作惡。據說,這塊刻著誓約的石碑,置于太廟寢殿的夾室內,封閉甚嚴。新天子繼位時,朝拜完太廟,必須禮啟后,跪著默誦誓詞。屆時,只有一個不識字的內侍跟隨,其他人只能遠遠恭候。因此,除了歷任皇帝,沒有人知道誓約的內容。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金國人為了搜羅戰敗賠款,將帝國皇宮宮門全部打開,人們才一睹其神秘容顏。據說,該石碑高約七八尺,闊約四尺余,乃大宋帝國的祖宗家法,世世傳承。

想想漢高祖劉邦“不要封異姓王”之類的誓約,想想我們聽到的許多皇家“祖宗家法”,想想帝國權勢場上一闊臉就變、但凡得勢就翻臉無情、對政敵必欲斬草除根而后快的狠毒,實在令人感慨系之。

坦率說,筆者沉溺于故紙堆的時日不算短了,每日和歷史上的仁人志士、昏君奸臣、金戈鐵馬、血雨腥風之類相伴。很難有什么激蕩起伏。奇怪的是,當讀到趙匡胤的這份誓約時,竟然情不能自禁地潸然淚下。想想實在惆悵,即便是有這樣一份誓約的約束,這個朝代還是釀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大冤案。此時后話,打住吧。以后再說。

趙匡胤的文治武功,其概要大抵如斯。

在他攻城掠地之后,制定了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大宋帝國的“郁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長起來的。

在那個時代,中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開始應用指南針于航海,大規模應用火藥;

在那個時代,世界最繁華最發達的十大城市里,大約至少有五個以上在中國;

在那個時代,帝國汝、定、鈞、哥瓷器,從當時到現在,都是全世界的珍寶;

在那個時代,只有通過中國的貿易船隊,世界才知道原來海船可以這樣造,原來航海可以不迷航;那時,世界許多國家還在刀耕火種;許多歐洲的君主從生下來以后就再也沒有洗過澡;穿上來自中國的絲綢,是他們崇高的榮耀;

在那個時代,我們已經有了許多私立“大學”;那時,我們最大一所私立“大學”的學生人數就已經幾乎達到了一萬人。讓我們記住它的名字——白鹿洞書院。

在那個時代,曾經產生了比任何時代都多的一連串響亮名字,口口相傳一千年,直到我們今天。他們肯定還會在我們的子孫那兒繼續傳下去。他們是:寇準、包公、楊家將、狄青、晏殊、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柳永、蘇東坡、司馬光、秦觀、黃庭堅、宗澤、李剛、岳飛、韓世忠、梁紅玉、李清照、陸游、辛棄疾、文天祥、還有及時雨宋公明、打虎武松、豹子頭林沖、花和尚魯智深,我們是他們的子孫,我們的身上流淌著他們的鮮血。

他們生活的那個時代是古代中國經濟、文化達到巔峰的時代,是古代中國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富裕、最發達的時代。

這就是最值得中國人驕傲,也最應該令中國人痛心的——大宋帝國。

這一切,可能都與它的開國皇帝、好漢趙匡胤的那個“臥榻”情結有關。

注釋:

[1]《宋史》卷1《太祖紀一》,中華書局,1985年6月版。

[2]同上。

[3]《宋帝列傳》之《宋太祖》第11頁,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7月版。

[4]《宋史》卷1《太祖紀一》,中華書局,1985年6月版。

[5]《宋帝列傳》之《宋太祖》第37頁,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7月版。

[6]《舊五代史》卷128《王樸傳》,中華書局,1976年5月版。

[7]《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建隆元年。

[8]《宋史》卷256《趙普傳》。

[9]《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4,開寶六年。

[10]《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建隆元年。

[11]《宋史紀事本末》卷4。

[12]《宋史》卷481《南漢劉氏世家》,《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建隆元年。

[13]《宋史》卷478《南唐李氏世家》。

[14]《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錄》。

[15]潭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遼全圖”,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16]轉引自張家駒:《趙匡胤傳》,江蘇人民出版社,1959年9月版。

[17]《新唐書》卷50《兵志》。

[18]《舊五代史》卷98《安重榮傳》。

[19]《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建隆元年。

[20]同上。

[21]上述引文見《資治通鑒》卷216唐玄宗天寶十載正月等前后各卷。

[22]《宋史》卷161《職官志》。

[23]見柏楊:《中國人史綱》第二十四章,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24]《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

[25]《范太史集》卷26《論曹誦札子》,《宋史》卷162《職官志》。

[26]見柏楊:《中國人史綱》第二十四章,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27]《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3。

[28]《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

[29]《新五代史》卷52《張彥澤傳》。

[30]《續資治通鑒長編》卷7。

[31]汪藻《浮溪集》卷1《行在越州條具時政》。

[32]文瑩《玉壺清話》卷8,轉引自《宋帝列傳》之《宋太祖》,第153頁。

[33]見王夫之:《宋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连浩特市| 依安县| 南雄市| 左贡县| 两当县| 平泉县| 伽师县| 武汉市| 木里| 淅川县| 华坪县| 敦煌市| 西吉县| 郎溪县| 乌兰察布市| 赤峰市| 静乐县| 盐池县| 凤庆县| 新建县| 武安市| 安化县| 长乐市| 沙湾县| 太仓市| 新昌县| 仪陇县| 阜康市| 兰溪市| 富锦市| 深州市| 临沧市| 云林县| 郸城县| 恩施市| 湖北省| 麻城市| 英山县| 黄浦区| 罗源县| 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