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好漢趙匡胤的“臥榻”情結(4)

中書省就是政事堂,為中央最高行政機關,宰相為其首長,官銜叫同平章事,意思是與皇帝共同議政;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意思是與宰相同議政事;

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機構,其最高首長為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也設有副職,稱為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

中書省與樞密院對持文武二柄,號稱二府,其中,中書省又稱政府、東府,樞密院又稱樞府、西府。樞密使與宰相的地位相當,號稱執政,二者互不統屬,互不通氣,各成體系,各自對皇帝負責。后世所謂“宰執”一詞,就是由此——宰相與執政簡化而來;

財政大權則由三司執掌,其最高首長為三司使,號稱“計相”,下設鹽鐵、戶部、度支三部,是僅次于二府的中央權力機關,其首長同樣直接對皇帝負責。

不知道出于什么考慮,趙匡胤還設立了兩個職權、級別、地位、任務完全一樣的監察、輿論機構,就是御史臺和諫院。御史臺的首長是御史中丞,諫院的首長是知諫院,但是,需要了解的是,這兩個部門的威權極重,經常是由那些學術、才能、品行都很出眾的人物出任其職位。他們控制了監察與言路,氣勢非凡,鋒芒所向,經常可以將宰相等高官拉下馬。是帝國政治舞臺上極其重要的一支力量。一個推測是,之所以設立兩個并行的機構,是為了防止有可能的同流合污。[22]

趙匡胤時代,宰相的地位發生了不小的變化。趙匡胤除了在權限制度上削減宰相的權力之外,在禮儀體制上也刻意予以打壓。為此,一般說來,行事相當大度的趙匡胤,還很小氣地耍過一個小花樣:

秦漢時期,宰相地位極為崇高。拜相時,皇帝要施以大禮,因此才有“拜相”一說。在朝廷上,宰相有時甚至與皇帝一起接受百官的叩拜。皇帝如果在街上遇見宰相,雙方需要下車相互施禮;宰相生病時,皇帝應該到相府探視等等;隋唐時代,宰相的身份沒有那么尊貴了,但是仍然可以面對面地坐在皇帝面前,品著香茗,商討政事,輕松而且從容,于是有“坐而論道”一說;到了趙匡胤時代,看到宰相們坐在他面前,他心里就開始不舒服。于是,有一天,他招呼宰相們:“我眼睛昏花,看不清楚,你們把奏折拿到我面前來。”幾個宰相不知是計,便走上前來,結果,事先安排好的內侍們趁機撤掉了宰相們的椅子,從此,宰相們就只能站著侍候了,遂成為制度。那一年,趙匡胤大約三十五歲左右。眼睛昏花云云顯然只是個小把戲而已。后來,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及其以后的時代,可能是心理變態的緣故,宰相們就必須跪著伺候了。從此,除了爹娘,再也沒有人可以站在皇帝面前。中國人也活得空前猥瑣。當然,這些已經是后話,以后再說。

為了防止各級官員們培養起離心離德的力量,趙匡胤在干部制度上實行了官、職、差遣三相分立的制度。這是一套真正奇異而又復雜無比的干部制度。簡單說,就是上至宰相,下到主簿官兒,一般都不擔任與官職名稱相符的職務。換句話說,就是本部門的官員并不一定管理本部門的事務。于是——

官,只是用來確定品秩即官位高低、俸祿即收入多少、章服即官員禮儀服飾和序遷即晉升的階級等,因此,叫作“寄祿官”,或階官。

職,則是一種加官,如大學士、學士等等,代表了一種對榮譽或才能的肯定,并不意味著擔任相應的館閣職位,因此,叫作“貼職。”

差遣,只有差遣,才是官員們所擔任的實際職務,代表了真正的實際權力與責任,因此,叫作“職事官”。

如中書令是中書省的最高長官,但是擁有這一官稱的人只意味著擁有宰相的資格和可以領取宰相的俸祿,并不意味著他真的就是宰相了。只有皇帝差遣他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他才能算是實際的宰相。這種繞山繞水的干部制度,常常會使我們在碰到大宋帝國的官職稱謂時,一頭霧水,完全找不到北。比如,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判中書省事這個稱謂,實際表示的是真正的宰相。但在字面上,它的意思是:尚書省副首長兼中書省副首長,然后代理中書省首長。用今天的官制比喻就是:教育部部長只是一個頭銜,并不能實際過問教育部的事務,必須由商業部的副部長兼任教育部副部長,然后再代理教育部部長。這時,只有在這時,他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部部長了。[23]

一個可能的推斷是,太祖趙匡胤設計這么一套制度的本意,就是要讓各級、各類、各地的官員們統統找不到北,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不管你是多高的官、擁有多榮耀的職,只有當皇帝的差遣下來了,才能夠明白自己是個什么東西。所有的人對于自己未來可能履行的實際職務都是一片茫然。加上任職時間上,文官只有三年、武官則為四年的限制,造成“名若不正,任若不久”的現象和感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目前的位置上,只是個臨時工而已。從而,在客觀上增加了大宋帝國官員們利用職權,在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系統中培植自己勢力的難度;主觀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這種故意。于是,自然難以危害朝廷。

在官員任期上也相當嚴格。青州北海縣升格為北海軍后,楊光美被派去擔任知軍。此人在任期間為政清廉,官聲極佳,深受百姓愛戴。三年任期滿后被朝廷召回,北海軍數百名百姓來到京城請愿,要求留楊光美繼續擔任北海地方長官。趙匡胤不允許,下詔令百姓離去,百姓不肯。于是,趙匡胤下令:“笞其為首者。”就是鞭打領頭的人。結果,把一件喜事活活變成了喪事。[24]可見,趙匡胤對此限制之嚴。而且,后來他還下令,地方官任期滿后,當地百姓不得上朝廷請求地方官留任。

這套干部制度的真正利弊之處,在短時間里很難看出來。一眼看上去,它對于把權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加大中央集權的程度,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趙匡胤求仁得仁,這正是他想要的東西。

但是,另一方面,在未來的歲月里,這套東西與其他的因素相結合,不停地同時在幾個領域里演化,最后,終于在各種社會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孕育出了一些或者特別奇妙,或者特別怪異的果實。這可能就遠超出趙匡胤的預料了。

譬如,我們完全可以想象,為了適應這套官制的運行,勢必會有一些人有官、有職而沒有差遣。隨著一年年加入官場的新鮮血液,這些閑官的數量將會越來越多。由此生出的一個怪胎就是相當困擾帝國的“冗官”問題。

這套制度與其他因素結合后的另外一個衍生物則極其美妙。

此時,一個宏觀因素,可能在這個交互作用中發揮了極大的影響。

當時,正值中國社會的一個巨大轉型時期行將完成之際。這一轉型時期從盛唐開始,而到趙匡胤的北宋前期結束。從此,中國社會由門閥世族占據主導地位,變成世俗地主成為國家的中堅力量——

南北朝時代,蕭衍當上皇帝時,曾經放出狂話:“我自應天從人,何予天下士大夫事?”意思是:我當皇帝是天命所歸人心所向,關天下士大夫們屁事?可見,那時改朝換代,僅僅是大門閥貴族的事情。經過武則天時代的清洗,特別是進入晚唐和前不久的五代十國以后,門閥貴族們的高貴家世,恰好成為割據者和叛亂者們敲詐勒索、荼毒殺掠的對象。經過長期戰亂,到北宋前期,那些尊貴的傳統世家幾乎被消滅殆盡。因此,北宋必須通過科舉制度大量開科取士,才能獲得治理國家的有用之材;這又使科舉制度迅速完善并且規范,成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最重要途徑。有唐一代,宰相絕大多數出自門閥世家;到北宋時期,從趙普開始,“白衣卿相”大比例增多。布衣寒士、平民百姓通過科舉一途大量涌進官場,從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時代再也不是僅僅與豪門貴族有關了,地主、商人、市民階級在茁壯成長;一幅《清明上河圖》,把這個新興的社會,描畫得清清楚楚。趙匡胤無心插柳柳成蔭,用自己完全基于“臥榻”情結的設計,明顯加快了這個社會的巨大轉型。于是,我們知道,現在人們喜歡說的一句話叫作:“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或者叫“位卑未敢忘憂國”。國家興衰成了士大夫關乎的事情。

這個大背景,可能是我們理解宋代社會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還有市井或者市民文化的重要線索。而趙匡胤設計的制度,相當嚴絲合縫地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從而,成為一種強力催化劑,催生和促進了這個社會的發育。

或許和趙匡胤仗義疏財的個性有關,或者和他的贖買政策有關,北宋帝國的官員,尤其是中、高級官員的俸祿收入,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里最為豐厚的。據說,與明朝官員比較起來,大宋帝國官員正式的平均收入可能會高出幾倍甚至十幾倍。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帝國官員們的收入是以官、職確定的,沒有獲得差遣對于收入的影響不是特別大;獲得差遣的職事官,也只有那些放外任的才多增加了一些“崗位津貼”而已。

因此,經過長期積累和交互作用,產生了至少兩個方面的直接結果:

一方面,造成了北宋時期龐大的、只拿錢不干活兒的冗官隊伍;有史料說,在當時龐大的官僚隊伍中,“居其官不知其職者,十常七八”。

另一方面,這些已經躋身官僚階層的士大夫們,他們既有錢又有閑,數量相當龐大,肯定是帝國文化素養、消費能力和時尚方面創造力最高的那一部分。于是,他們以自己的存在,全方位地促進了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任何對此抱有疑義的人士,不妨在晚唐、五代十國與北宋年間的文化藝術長廊里徜徉、比較一番,陶醉之余或有心得。

也就是說,帝國的官制成為有宋一代經濟文化繁榮的巨大培養基之一。

與政治制度的設計比較起來,趙匡胤所設計的軍事制度,對大宋帝國的影響同樣或者更加既深且巨。

這套制度的核心理念在于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尾大不掉。其具體做法是,將與軍隊有關的權力分解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調兵權,歸樞密院掌管。大凡有事,需要進行軍事調動時,樞密院經皇帝核準后,可以發兵符調兵。第二部分為管兵權,歸三衙掌管。舉凡軍隊的日常管理、訓練等,由這三個軍隊系統的衙門負責。第三部分為統兵權,由皇帝臨時指派率臣,統兵實施軍事行動。軍事行動結束后,首長交出部隊,調回到其他單位;部隊則返回各自營區[25]。

這種設計,完全符合相互制約與平衡的精神,使任何一個軍隊將領如果想要擁兵自重,變得即便不是不可能,也是極其困難,他需要克服的障礙實在太多了。從此,除了南宋初年之外,趙家天子完全可以不必擔心黃袍加身式的兵變了。但是,另一方面,如此錯綜復雜的管理指揮體系,運轉起來滯重緩慢無比,沒有什么效率可言;更加嚴重的是,這種故意造成的“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兵不習將,將不知兵”,也使部隊的凝聚力和團隊精神無從談起。不但無法形成強大攻擊力,就連承受大的打擊都困難。

這還不算完。大約是前不久五代十國時期的武將們給人留下的印象實在太惡劣的緣故,或者是他們擁戴趙匡胤當皇帝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的緣故,大宋帝國開國不久就實行了徹底的以文制武政策。這個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將所有武人全部假設成潛在的壞蛋,然后,不許他們擔任軍事工作的一把手,他們必須在文職官員的領導下工作。因此,終北宋一朝,樞密院的一把手只在很短的時間里曾經由武官出任,其余時間全部由文臣甚至宦官掌控;各級部隊的統帥,也由文職人員或者宦官擔任;職業軍人即武將,則必須在文官的節制下指揮軍事行動;哪怕在戰術單位,也是如此。[26]

這就太過分了。

這種明顯乖張的做法,事實上令文職人員與職業軍人同時受到了傷害;而受傷害最大的則毫無疑問是帝國及其軍隊。我們知道,真理只要走過一步,就會變成謬誤。在這一點上,趙家天子走得太遠、太過了。

在未來的歲月里,我們將會有機會看到,上述因素和太祖制定的募兵制度相結合之后,是如何導致帝國軍隊的疲軟不振的。

了解了這些情況,我們就會比較容易理解,為什么帝國軍隊在對抗外部挑戰時,動不動就潰不成軍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台县| 贵定县| 公安县| 都江堰市| 晋城| 寿宁县| 手机| 平罗县| 高尔夫| 五大连池市| 德令哈市| 汽车| 绩溪县| 金堂县| 桃源县| 汕尾市| 富宁县| 南雄市| 临城县| 分宜县| 双牌县| 中山市| 隆林| 宣化县| 南康市| 垫江县| 清流县| 齐齐哈尔市| 富民县| 沈丘县| 石景山区| 得荣县| 湘潭市| 综艺| 华蓥市| 怀化市| 灌云县| 四川省| 错那县| 永寿县| 江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