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好漢趙匡胤的“臥榻”情結(2)
- 帝國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實錄(全新修訂典藏版)
- 李亞平
- 4862字
- 2015-04-23 14:34:21
趙匡胤做同州節度使時,趙普是他部下掌管刑獄的推官。如今趙匡胤作了皇帝,趙普也成了他的首席謀士。幾年后,幾位老宰相去職,他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趙普的夫人燒得一手好菜,其中特別有滋味的是一款灸肉,可能就是一種燒烤著吃的肉,趙匡胤兄弟二人百吃不厭。趙匡胤管趙普的夫人叫“嫂嫂”,當了皇帝后,始終沒有改口。每年都要有四五次駕臨趙普家,而且一進門便叫“嫂嫂”做灸肉來解饞,相當親切隨和。中國民間流傳了不少關于這一對君臣朋友的故事,總起來看,他們之間相處得不錯,顯得還算明朗、健康,陰謀詭計雖然還有,但與其他朝代的開國君臣比起來,少了許多骯臟、戾氣和血腥味兒。
作為宰相,趙普為后人詬病之處不少,但總體上的評價也還不錯。民間流傳了不少此人的故事,頗為傳神:
有一天,他寫了個奏折向皇帝推薦一個人,趙匡胤不滿意,沒有任用;第二天,他又把那個奏折遞上去,皇帝還是不用;第三天,他再一次上奏,皇帝大怒,把奏折撕碎扔到地上后,揚長而去;這時,只見趙普在群臣眾目睽睽之下,面不改色地跪下來,慢慢把奏折碎片拾將起來。第四天早晨一上朝,只見趙普又把已經用糨糊粘貼好了的奏折呈遞上去。這一下,太祖沒脾氣了。據說,當時太祖一聲不響地批準了他的請求。又據說,他推薦的這個人很稱職,后來成了名臣[8]。
有一個立功者按規定應該升職,但是,趙匡胤一向不喜歡此人,于是摁在那兒就是不批準,還怒氣沖沖地問趙普說:“我就是不給他升官兒,你能怎么樣?”趙普一本正經地回答:“罰惡賞功,古來通理,不是陛下您一個人專有的,哪里可以憑個人的喜怒好惡來決定?”趙匡胤不聽,站起來揚長而去。趙普便亦步亦趨地跟在后面。趙匡胤進到了后宮里面,趙普就恭恭敬敬地站在宮門外,一站站了很長時間。最后,趙匡胤派人傳出話來,同意那個倒霉的家伙升遷[9]。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趙匡胤曾經有過一段相當潦倒的經歷。宰相趙普在給他出過許多好主意的同時,也曾經攛掇他整治那些落魄時對他不好的人們。趙匡胤很反感地拒絕了。這段經歷似乎沒有在他的心理上留下特別負面的影響。因此,他當上皇帝以后,也幾乎找不到什么特別乖戾失常的舉止行為。當年,他曾經投奔過自己父親的老朋友董宗本,董宗本的兒子董遵誨經常欺負他,弄得他極郁悶。趙匡胤作了皇帝后,那董遵誨正好是宋軍中的一個中級軍官,相當惶恐,像砧板上的肉,除了等人家拿刀來剁之外,毫無辦法。趙匡胤不但沒有收拾他,反而費了不少心思,幫助他將失散多年的母親從遼國接回來,送到他的防地。這廝感動得要死,從此下死力效忠趙匡胤,成為當時挺有名的一員邊將。
有一次,趙匡胤在禁中后苑打麻雀玩,一個臣子聲稱有急事求見。趙匡胤立即接見。誰知,來人東拉西扯,講的沒有一件急務。皇帝大為不快,責問他為何謊稱急務求見?那人說:至少比陛下打麻雀急。趙匡胤大怒,抄起那把著名的柱斧就打,結果,打掉了人家兩顆牙齒。來人不聲不響地將兩顆牙齒撿起來,裝進口袋。趙匡胤窮兇極惡地問:“怎么著,你還想告我不成?”那位臣子回答:“臣子我不能告陛下,但自然會有史官書之。”趙匡胤愣住了。隨后,相當誠懇地道歉,并拿出不少金銀珠寶來賄賂這位官員[10]。瞧,皇帝居然有怕的東西,這就是中國人的福氣。一般說來,大凡對白紙黑字還能夠心存一點敬畏的人,就不大會壞得特別出格。對趙匡胤似乎至少可以作如是觀。
這些故事很有一些江湖好漢的味道,讀起來,常常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有部電視劇里的那支《好漢歌》。合上書本,一個感覺揮之不去:怪不得這么多梁山好漢出在宋朝,原來他們的開國皇帝就是如此;甚至會讓人錯把趙匡胤當成是他們中的一個。
趙匡胤當皇帝后,仍然是該出手時就出手。不同的是,此時他出手的對象,已經變成了五代十國中其他那些國的國君。比如后蜀國君孟昶。此君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比較講究生活品位的國君,據說他大小便用的馬桶都是七彩寶石鑲嵌的。一般說來,屁股如此尊貴的人,腦袋里裝的就大體上是垃圾了。孟昶就是如此。他任命了一個眉清目秀的家養小廝掌管大權,這小廝二十歲出頭,讀了幾本兵書后,自稱要為諸葛孔明出口氣,完成他老人家六出祁山沒能完成的事業。結果,碰上趙匡胤比他少得多的軍隊后,僅僅六十六天就亡了國。趙匡胤見到孟昶那著名的馬桶后,很奇怪地問出了同樣著名的那句話:
“拉屎用這玩意兒,吃飯該用什么?”左右回答不出。于是,趙匡胤就親手把那馬桶砸了個粉碎[11]。
都城在廣州的南漢國君劉鋹,也屬于很懂得生活的那一類人。小小的一個嶺南王國,王宮里的宦官居然有七千多人。而且廣州城里的宮殿多到了數不清有多少房間,里面裝進了上萬名各色各樣的美女。最受國主寵愛的則是一位來自波斯國的女子,名叫“媚豬”。這位美女“媚豬”有一個奇特的嗜好,她住的宮殿必須用一種產自五百尺深海底的珍珠裝飾。為了滿足這個高品位的愛好,南漢國民葬身海底者不計其數。據說,趙匡胤聽說這位國君與“媚豬”的事跡后,當時連說了幾遍“我要救這一方的百姓,我要救這一方的百姓”,隨后,決定滅掉南漢。
這場戰爭進行得相當順利,從公元970年九月到第二年正月,五個月時間就宣告結束。那位國君的結局極有戲劇性:他本來準備了幾十艘大海船,停在珠江口,委托自己最信任的一個大宦官樂范負責把金銀細軟和“媚豬”等兩百個美女統統裝上了船,預備著打不過時就走。結果,等到兵敗如山倒,他真的跑到海邊準備走時,才發現樂范已經帶著全體海船走得無影無蹤。據說國君知道這個消息時,根本就不信,隨后幾乎昏厥,最后,萬分惆悵地投降了趙匡胤[12]。
最能體現趙匡胤這位好漢英雄性格的舉動,就是對南唐的征伐。
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天才的文學藝術家,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了絕對輝煌的篇章。不過,作為一位政治領袖,他又是個絕對低能、弱智,看不出任何政治智慧與才能的可憐蟲。南唐政權曾經長時間在宋朝面前奴顏婢膝,以求茍延殘喘。但是趙匡胤準備完成后,還是毫不猶豫地發動了毀滅南唐的戰爭。戰爭開始后,李煜派來的使節質問趙匡胤:南唐有什么罪過,要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對待。趙匡胤毫不掩飾地說出了那句直到今天還左右著許多中國人頭腦的著名格言: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13]
這句話,一語道出了帝王政治文化傳統最真實的內涵,那就是實力加暴力原則,從而完成了趙匡胤這位江湖好漢成為帝王之后的性格塑造,也由此奠定了大宋帝國立國的基本國策。
從時間上看,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帝國之一,其壽命為三百一十九年,僅次于漢朝的四百余年。從空間上看,在中原地區形成的所有大一統帝國中,大宋帝國是土地面積最小的一個,最大時,其國土面積大約只有唐朝的一半左右;到南宋時期更加可憐,或許只有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和清朝的五分之一。從經濟文化的情況來看,大宋帝國堪稱輝煌燦爛,其發達程度絲毫不亞于、或者說是超過了漢、唐、元、明、清最為鼎盛的時期,可能是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發展的巔峰,甚至是當時世界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國家;奇怪的是,它同時又是中國歷史上所有大一統帝國中,最為“積貧積弱”的一個:國家財政上的窘迫如影隨形地伴隨著帝國的所有時期;軍事力量在面對外部的挑戰和凌辱時,很少能夠找到令人驕傲的記錄。這種看起來完全矛盾的狀態,真實地存在著。其根源,都可以在開國皇帝趙匡胤的“臥榻”情結中,尋找到答案。或者說,我們大約只能到趙匡胤的“臥榻”情結中去,才能夠找到答案。
客觀地說,有一個重要的歷史原因所形成的地緣因素,造成了大宋帝國相當大程度的先天不足,這就是燕云十六州的割讓。
燕云十六州的割讓,可能是晚唐以后,五代十國時期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它直接影響到了此后四百年間中國歷史的格局。
公元936年,后唐帝國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起兵叛亂。他以割讓長城以南的燕云十六州為代價,請求塞外的遼國施以援手。遼國的太宗皇帝耶律德光大喜,不惜御駕親征,幫助石敬瑭打敗了后唐軍隊。隨后,遼國皇帝冊封石敬瑭為中國皇帝,國號后晉。當時,時年四十七歲的石敬瑭為了表達自己感激涕零的心情,主動拜認比自己整整小了十歲、時年三十七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自稱為“兒”。大約是不如此作為,心里就實在過意不去的意思。并立即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了遼國[14]。從而,完成了中國歷史上讓人最不好意思說出口的一樁交易。而且,還給“兒皇帝”這個詞,找到了一個準確的定義與出處。在整個世界歷史上,這大約是獨一份。
燕云十六州所轄的土地東西約六百公里,南北約二百公里,全部面積差不多為十二萬平方公里。它們是:幽州,即今日之北京,當時稱為燕京,又是遼帝國的南京;薊州,即今日之天津的薊縣;瀛州,即今日河北的河間;莫州,即今日河北任丘;涿州,今日河北涿縣;檀州,今日北京密云;順州,今日北京順義;新州,今日河北涿鹿;媯州,今日河北懷來;儒州,今日北京延慶;武州,今日河北宣化;云州,今日山西大同;應州,今日山西應縣;寰州,今日山西寰清;朔州,今日山西朔縣;蔚州,今日河北蔚縣。這一區域包括了今天北京、天津、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大同周圍的大部分土地[15]。
翻開歷史地圖,我們就會發現,燕云十六州實際上囊括了當時中國東北部與北部地區最重要的險關要塞與天然屏障。這一地區的喪失,使本地區的長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敵人已經越過它,直接進入了中原,致使整個中原地帶門戶大開,華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鐵蹄之下。從新劃定的邊防第一線,到當時的宋朝都城汴梁,即今天的河南開封,八百公里間,一馬平川,沒有任何一個關隘和險要之地可以阻擋騎兵大兵團的沖擊。從此四百年,中國完全失去了軍事上的戰略主動地位。
作為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趙匡胤完全了解燕云十六州的重要地位。但是,出于現實的考慮,他相當理性地制定了先易后難、先南后北的戰略規劃。他必須先統一中國大部分土地,然后才能積聚力量,考慮奪回燕云地區。
當時,宋朝的總兵力不到二十萬人,以步兵為主;所轄人口九十七萬戶,大約在四百萬人上下;財政狀況不算太好,“帑藏空虛”,難以支撐大規模軍事行動。遼國人口大約也在四百萬左右,軍隊總數為三十萬人,以騎兵為主。雙方力量對比,顯然是宋弱遼強。
為此,皇帝專門設立了一個機構叫“封樁庫”,其職能就是將每年的財政盈余不準挪作別用,全部存儲起來,作為收復燕云的專項資金,由皇帝本人親自掌握。趙匡胤的設想有兩套:一是積蓄足夠多的數量后,與遼國交涉,將這一地區贖買回來;如果不行,就散盡這筆錢,招募勇士,以武力奪回來。這段話,要是用文言講出來的話,相當鏗鏘:“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皇帝還打了這么一個算盤:“遼兵數次侵擾邊境,如果我用二十匹絹的價格收購一名遼兵的腦袋,遼國精兵大約十萬人。費我二百萬匹絹,就可以把他們滅干凈了。”[16]
到公元975年前后,宋朝已經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所轄人口達三百零九萬戶,一千多萬人口;軍隊總數將近四十萬人。趙匡胤底氣十足,躍躍欲試。可惜,英雄暮年。上天沒有給他留出足夠長的時間,使他四十九歲正值英年就死掉了。否則,以他的才略,收復燕云應該說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他死后,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是為大宋帝國的第二任太宗皇帝。趙光義對遼國發動了兩次大規模進攻,都以全軍覆沒的慘敗告終。其中有一次,太宗皇帝御駕親征,在今天北京西直門外面的高梁河一帶,與遼軍展開大會戰。結果,大敗。激戰中,趙光義腿部受傷,坐在一輛驢車上狂奔,方才逃脫了性命。史書上說,皇帝“僅以身免”。就是說,幾萬大軍打沒了,皇帝是一個人逃回來的。
就這樣,趙匡胤終于在念念不忘的“臥榻”之側,留下了一只酣睡的怪獸。一個半世紀以后,他的一個輕佻子孫,漫不經心地捅醒了這只怪獸。結果,在它的咆哮聲中,整個大宋帝國轟然倒地。當然,這已經是后話。
此時,變換一個角度觀察,我們會發現,上面的討論實際上僅僅說明了事情的一個側面。如果回到趙匡胤的“臥榻”情結上去,我們就會看到:大宋帝國開國之初,整個被籠罩在這個情結的陰影之下。直接的證據是,在帝國最為重要的幾項基本國策上,全部都能看到它的影子。這個心結不停地釋放能量,最終,終于演變成了帝國上述的矛盾狀態,并使燕云恢復變成了幾乎沒有可能實現的朝代夙愿。